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半亩方塘是南溪书院的一处池塘,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一“鉴”字体现出方塘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和哲学内涵,“知者不惑”,处繁华世界能抵御种种诱惑与干扰,心如明镜方能把握人生方向。李海旺先生择荷花一物构思创作,既源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因为荷塘乃“源头活水”之地,见之必有所感,心中所念,必将绘之。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广为传颂的经典古诗,为什么这首诗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赏读方法,比如“未觉诗情与道妨,不下理语出理趣”中“理趣”的思索,“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哲学思辨,“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观书”的“观书”之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之道,“观书正心,居敬穷理”的隐喻之道。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治学”需要“理”,艺术创作也需要“理”。别林斯基在《艺术的思想》中写道:“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接观照,或者是形象中的思维。”因此,艺术既是一种思维,具有思想性,又是一种形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艺术是形象与思维、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观书有感》作为一首哲理诗,它的艺术形象的描绘与哲学内涵的表达是辩证统一的,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它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李海旺先生将“半亩方塘”的“理喻”作为创作理念、将荷花的形象作为创作灵感来阐述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一、意象鲜活,妙笔神工绘自然美景
半亩见方的一潭池水,清澈如镜,天光云影映射在池面上,蓝蓝的天空、绯红的云霞在这一泓碧水中摇曳不止,水面倒映着夏日绿油油的荷叶,白里透红、含苞待放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洁净、优美。笔直的茎秆伸向池水深处,潺潺的流水打破了宁静的画面,为什么这池水澄碧照人、永不污浊?细细寻来,想必是那永不停歇的流水带走了池中的污浊。“流水不腐”是大自然对这塘池水的馈赠,让人在欣赏美景之时不忘感念大自然的妙笔神工。
这塘有鲜活之水流淌的荷花池是李海旺先生最喜欢驻足的地方,多角度的观看让池中之物有了更多值得玩味、细细品读的地方。烈日下的莲蓬如翠绿上刷了一层焦墨,更加厚重深沉。白色的、粉色的荷花镶嵌其间,花瓣随风摇曳,掉入池中泛起微微涟漪。遮天蔽日的莲蓬在调色刀的刮削之下变得强劲有力,老辣横生。粗壮的花杆插入莲蓬中,使原本苍翠的生命变得更加坚韧强硬。“中通外直”的花茎矗立在池塘之中,“不蔓不枝”,根根笔直,像旗杆一般,用力顶起自己丰硕的成果。“香远益清”,站在画作前面,仿佛感受到花香四溢,眼前这片开阔的水域在天光云影中摇曳回环,流光溢彩。先生将不同视角看到的荷塘美景绘于画布之上,此诗本是《观书有感》,将书喻为方塘,清水盈盈的方塘,水清映景,如若采取矩形构图便与题目的概念相呼应。然而诗中一个“鉴”字让先生想到了古代的銅镜皆为圆形,若采取圆形构图既可明鉴万物,也可明鉴历史。世间因果都在回环之中,自然美景中蕴含自然之理,“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理趣天成,值得深思。
二、言近旨远,物秉理成喻智慧体悟
《观书有感》中既没有提到书本,也没有提到阅读,何来观书?这首诗中有一个双重隐喻图式,“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可喻为“镜”,古语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镜不仅可以正衣冠,也可以照古今。“方塘”可喻指“书本”,“塘”作为容器可以蓄“水”,“书本”承载的是“知识”,池塘之水的清如明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淌进来,观书之人的开卷有益是因为知识宛如从烟雨朦胧的荷塘中走出来,变得清晰可见,池水的流动带来知识的更新,使人的思维豁然开朗。
“半亩方塘”像一本打开的书,塘水清澈如镜,让人心定有得。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写道:“诗歌是直观形式中的真实,它的创造物是肉身化的概念,看得见的、可直观体会的概念。因此,诗歌是同样的哲学,同样的思索,因为它具有同样的内容——绝对真实,不过不是表现在概念从自身出发的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中,而是在概念直接体现为形象的形式中,诗人用形象思索,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思维是艺术表现的直接手段,艺术是一种思维,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艺术和诗歌一样,都是揭示真理的方式,诗歌通过文字构筑诗的思想和情致,艺术通过画面直观地表现真理和智慧。李海旺先生的“荷花”系列作品采用诗歌化的叙述手法,将水之不腐、花之娇艳来源于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一真理娓娓道来。“活水”乃是创新的源头,蕴藏着前人的智慧和美德,是观者探索进取的智慧源泉。“活水”之所以为“活”,是因为观者的心态和思维不断得到冲刷和洗礼,观者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方法进行思索,思想“活”了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便是此诗给予先生的启迪与思考。“细茎水里亭亭立,荷花端上灼灼开。绿荷舒卷满园圃,塘水清澈活水流。”仅以这首小诗作为此幅作品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的简陋诠释。
三、诗外真味,匠心独运显人格魅力
黑格尔曾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寻找可以表现心灵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诗作为文字的艺术,同样具有别样的情境,这种情境既包括生命的表现,也包括内在心灵的需要、目的和心情的表现。“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绘画也不例外。诗歌之外的心灵旨趣,艺术之外的匠心独运,不仅需要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若无深厚积淀,何来泉思如涌、水到渠成。
“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因一面“清如许”的镜子而产生了联系,半亩大的方塘不仅储藏着诗情画意、优美形象,也储藏着心灵的智慧与涵养。“天光云影”看似风月之物,变幻无穷,实则烘托出追求人生意义的大气魄、大境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源于无穷的活水不停地供应,人之聪慧源于饱学博览、充盈于中,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轻盈于外。悟道时的豁然开朗,施道时的游刃有余,尽在此诗之中,这便是先生对此诗的独特解读。清荷生于方塘中,一半葱郁一半香。若问池塘多姿色,余留香气满乾坤。凌波翠盖溢满方塘,一朵芙蓉风姿绰约地展示着自己的优雅身姿,碧波万顷,暗流涌动,芙蓉花冰清玉洁,皎洁无暇,香飘远溢,沁人心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万亩荷塘的真实写照,也是先生艺术人生的最高追求。
自然之水保持活力全在于不断流动,人类智慧保持活力全在于不断注入新知识,不断探索和提炼古人的智慧结晶,莫让大脑空空,莫将才思荒废。先生将诗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真理和艺术美感付诸笔端,通过荷花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源头活水”是对智慧来源和艺术精进的体悟,“半亩方塘一鉴开”是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时省思。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广为传颂的经典古诗,为什么这首诗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赏读方法,比如“未觉诗情与道妨,不下理语出理趣”中“理趣”的思索,“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哲学思辨,“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观书”的“观书”之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之道,“观书正心,居敬穷理”的隐喻之道。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治学”需要“理”,艺术创作也需要“理”。别林斯基在《艺术的思想》中写道:“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接观照,或者是形象中的思维。”因此,艺术既是一种思维,具有思想性,又是一种形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艺术是形象与思维、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观书有感》作为一首哲理诗,它的艺术形象的描绘与哲学内涵的表达是辩证统一的,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它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李海旺先生将“半亩方塘”的“理喻”作为创作理念、将荷花的形象作为创作灵感来阐述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一、意象鲜活,妙笔神工绘自然美景
半亩见方的一潭池水,清澈如镜,天光云影映射在池面上,蓝蓝的天空、绯红的云霞在这一泓碧水中摇曳不止,水面倒映着夏日绿油油的荷叶,白里透红、含苞待放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洁净、优美。笔直的茎秆伸向池水深处,潺潺的流水打破了宁静的画面,为什么这池水澄碧照人、永不污浊?细细寻来,想必是那永不停歇的流水带走了池中的污浊。“流水不腐”是大自然对这塘池水的馈赠,让人在欣赏美景之时不忘感念大自然的妙笔神工。
这塘有鲜活之水流淌的荷花池是李海旺先生最喜欢驻足的地方,多角度的观看让池中之物有了更多值得玩味、细细品读的地方。烈日下的莲蓬如翠绿上刷了一层焦墨,更加厚重深沉。白色的、粉色的荷花镶嵌其间,花瓣随风摇曳,掉入池中泛起微微涟漪。遮天蔽日的莲蓬在调色刀的刮削之下变得强劲有力,老辣横生。粗壮的花杆插入莲蓬中,使原本苍翠的生命变得更加坚韧强硬。“中通外直”的花茎矗立在池塘之中,“不蔓不枝”,根根笔直,像旗杆一般,用力顶起自己丰硕的成果。“香远益清”,站在画作前面,仿佛感受到花香四溢,眼前这片开阔的水域在天光云影中摇曳回环,流光溢彩。先生将不同视角看到的荷塘美景绘于画布之上,此诗本是《观书有感》,将书喻为方塘,清水盈盈的方塘,水清映景,如若采取矩形构图便与题目的概念相呼应。然而诗中一个“鉴”字让先生想到了古代的銅镜皆为圆形,若采取圆形构图既可明鉴万物,也可明鉴历史。世间因果都在回环之中,自然美景中蕴含自然之理,“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理趣天成,值得深思。
二、言近旨远,物秉理成喻智慧体悟
《观书有感》中既没有提到书本,也没有提到阅读,何来观书?这首诗中有一个双重隐喻图式,“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可喻为“镜”,古语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镜不仅可以正衣冠,也可以照古今。“方塘”可喻指“书本”,“塘”作为容器可以蓄“水”,“书本”承载的是“知识”,池塘之水的清如明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淌进来,观书之人的开卷有益是因为知识宛如从烟雨朦胧的荷塘中走出来,变得清晰可见,池水的流动带来知识的更新,使人的思维豁然开朗。
“半亩方塘”像一本打开的书,塘水清澈如镜,让人心定有得。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写道:“诗歌是直观形式中的真实,它的创造物是肉身化的概念,看得见的、可直观体会的概念。因此,诗歌是同样的哲学,同样的思索,因为它具有同样的内容——绝对真实,不过不是表现在概念从自身出发的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中,而是在概念直接体现为形象的形式中,诗人用形象思索,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思维是艺术表现的直接手段,艺术是一种思维,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艺术和诗歌一样,都是揭示真理的方式,诗歌通过文字构筑诗的思想和情致,艺术通过画面直观地表现真理和智慧。李海旺先生的“荷花”系列作品采用诗歌化的叙述手法,将水之不腐、花之娇艳来源于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一真理娓娓道来。“活水”乃是创新的源头,蕴藏着前人的智慧和美德,是观者探索进取的智慧源泉。“活水”之所以为“活”,是因为观者的心态和思维不断得到冲刷和洗礼,观者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方法进行思索,思想“活”了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便是此诗给予先生的启迪与思考。“细茎水里亭亭立,荷花端上灼灼开。绿荷舒卷满园圃,塘水清澈活水流。”仅以这首小诗作为此幅作品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的简陋诠释。
三、诗外真味,匠心独运显人格魅力
黑格尔曾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寻找可以表现心灵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诗作为文字的艺术,同样具有别样的情境,这种情境既包括生命的表现,也包括内在心灵的需要、目的和心情的表现。“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绘画也不例外。诗歌之外的心灵旨趣,艺术之外的匠心独运,不仅需要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若无深厚积淀,何来泉思如涌、水到渠成。
“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因一面“清如许”的镜子而产生了联系,半亩大的方塘不仅储藏着诗情画意、优美形象,也储藏着心灵的智慧与涵养。“天光云影”看似风月之物,变幻无穷,实则烘托出追求人生意义的大气魄、大境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源于无穷的活水不停地供应,人之聪慧源于饱学博览、充盈于中,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轻盈于外。悟道时的豁然开朗,施道时的游刃有余,尽在此诗之中,这便是先生对此诗的独特解读。清荷生于方塘中,一半葱郁一半香。若问池塘多姿色,余留香气满乾坤。凌波翠盖溢满方塘,一朵芙蓉风姿绰约地展示着自己的优雅身姿,碧波万顷,暗流涌动,芙蓉花冰清玉洁,皎洁无暇,香飘远溢,沁人心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万亩荷塘的真实写照,也是先生艺术人生的最高追求。
自然之水保持活力全在于不断流动,人类智慧保持活力全在于不断注入新知识,不断探索和提炼古人的智慧结晶,莫让大脑空空,莫将才思荒废。先生将诗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真理和艺术美感付诸笔端,通过荷花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源头活水”是对智慧来源和艺术精进的体悟,“半亩方塘一鉴开”是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时省思。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