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日益深化,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改变,教学模式也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也在不断更新。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是营造高效数学课堂的中心环节。如何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获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迫切问题。不少教师对于课堂练习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研究不透彻,数学课堂中讲与练很随便;有些教师对学生目标的达成度没能有效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少,理解课堂知识的时间少;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足。总之,这些老师脱离了下列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编制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和教材本质,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注意以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整个设计要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启发性。
例如: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得出勾股定理,接着就让学生直接完成如下两道练习题:①在RT△ABC中,AB=c,AC=b,BC=a,∠B=90°,若a=6,b=8,求c。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的长。学生上台板演的结果,两道题都错了。分析错误原因:第一题没有图,学生习惯性地把c当作斜边了,而且对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不熟悉;第二题学生没有分类讨论的意识。这两点错误都源于笔者在备课时起点太高,大部分学生还不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当然无法提高和拓展知识。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马上做了调整,在第一题前补充了一题:在RT△ABC中,AB=c,AC=b,BC=a,∠C=90°,若a=6,b=8,求c。同时要求学生画出图来。这样,学生再碰到第一题,马上意识到两题的相似和不同;在做第二题时也意识到题目没有告诉谁是斜边,因而需要分类讨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是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基本条件。
差异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在智力、知识、基础、自制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同学上课“吃不了”、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饱”现象。渐渐地,前一部分同学对学习数学会失去信心,而后一部分同学则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练习设计要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的发展,获得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课的课后练习可进行如下设计。
计算 A组:①(a b)(a-b) ②(b-c)(b c) ③(a b)(-b a) ④(-m n)(m n)
B组:①(x 2y)(x-2y) ②(-m-2n)(m-2n)
C组:①(a-b c)(a b c) ②(x 2y-z)(x-2y-z)
A组练习属于识记层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并且快速得到答案;B组练习在字母的系数、符号、位置等方面做了变化,属于熟练层次,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到;C组练习不仅在多项式的项数和符号上增加了难度,还在平方差公式中融入了完全平方公式,属于综合运用的层次,这一组练习只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能理解,学困生不作要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练习中提供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课堂练习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初中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充分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状,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所遇见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创设具有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时,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图形?请同学们能说出或者画出来!”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学生直接指出教室墙壁上的视力表中,每两个E都是相似图形……在课堂导入时,让初中生自己去画相似的图形,可以让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对“相似”的理解都得到完美呈现。
结束语
笔者认为,只有科学设计课堂练习、优化课堂练习结构,才能增强练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练到点子上、练到关键处。课堂练习结构需遵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和活跃思维。
数学课堂练习结构优化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还需要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合作来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能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之乐,学有所获,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喜人学习景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
基础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编制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和教材本质,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注意以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整个设计要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启发性。
例如: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得出勾股定理,接着就让学生直接完成如下两道练习题:①在RT△ABC中,AB=c,AC=b,BC=a,∠B=90°,若a=6,b=8,求c。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的长。学生上台板演的结果,两道题都错了。分析错误原因:第一题没有图,学生习惯性地把c当作斜边了,而且对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不熟悉;第二题学生没有分类讨论的意识。这两点错误都源于笔者在备课时起点太高,大部分学生还不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当然无法提高和拓展知识。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马上做了调整,在第一题前补充了一题:在RT△ABC中,AB=c,AC=b,BC=a,∠C=90°,若a=6,b=8,求c。同时要求学生画出图来。这样,学生再碰到第一题,马上意识到两题的相似和不同;在做第二题时也意识到题目没有告诉谁是斜边,因而需要分类讨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是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基本条件。
差异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在智力、知识、基础、自制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同学上课“吃不了”、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饱”现象。渐渐地,前一部分同学对学习数学会失去信心,而后一部分同学则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练习设计要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的发展,获得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课的课后练习可进行如下设计。
计算 A组:①(a b)(a-b) ②(b-c)(b c) ③(a b)(-b a) ④(-m n)(m n)
B组:①(x 2y)(x-2y) ②(-m-2n)(m-2n)
C组:①(a-b c)(a b c) ②(x 2y-z)(x-2y-z)
A组练习属于识记层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并且快速得到答案;B组练习在字母的系数、符号、位置等方面做了变化,属于熟练层次,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到;C组练习不仅在多项式的项数和符号上增加了难度,还在平方差公式中融入了完全平方公式,属于综合运用的层次,这一组练习只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能理解,学困生不作要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练习中提供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课堂练习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初中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充分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状,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所遇见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创设具有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时,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图形?请同学们能说出或者画出来!”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学生直接指出教室墙壁上的视力表中,每两个E都是相似图形……在课堂导入时,让初中生自己去画相似的图形,可以让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对“相似”的理解都得到完美呈现。
结束语
笔者认为,只有科学设计课堂练习、优化课堂练习结构,才能增强练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练到点子上、练到关键处。课堂练习结构需遵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和活跃思维。
数学课堂练习结构优化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还需要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合作来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能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之乐,学有所获,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喜人学习景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