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话热贡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开放课堂”是互联网开放教育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学,打破场地、资源、人员、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束缚,给学生创造更多更自然的学习、成长机会。如今,“开放课堂”正在教育公益、社会企业等不同领域中推进,并逐步在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行动。
  为了呼应这种趋势,我刊与教育大发现社区(SocialLearnLab.org)合作,开设了这一栏目。
  本期刊登的两个案例来自“教育大发现·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特酷WEB2.0学习社区”。
  ● 案例概况
  小记者活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园地习作里的学习内容,热贡艺术是西宁市大同街小学地方课程《可爱的青海》的学习内容,热贡艺术也是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吾屯完小的艺术课程、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是热贡唐卡艺术之乡。
  西宁大同街小学毛慧萍老师和同仁吾屯完小完么旦增老师通过网络,并在吸纳学生的建议之后,形成了“小记者话热贡”学习活动方案,方案内容按实施进程分由四部分组成。
  整个学习活动项目的进行,近乎用了10个学时,并且采用网络作为两校学生的交流支持环境、学生作品发布分享的环境。这些技术环境包括:“小记者话热贡”QQ群和图文并茂用来进行作品交流的好看簿。
  ● 教学过程
  1.与职业新闻记者面对面——职业记者如何工作?做记者需要哪些能力?
  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一开始,不是通过刻板的书本新闻写作规则的训练进行学习,而是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社会,与职业记者面对面交流,以丰富对记者的社会角色、职业身份的认识,拓展孩子们的经验空间。
  这个阶段,学生一听说要见新闻记者,兴奋极了,他们积极准备了各自的问题对职业记者提问,如:您平时主要干什么?您平时是如何采访的?您采访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您觉得辛苦吗?您对工作有什么感受?
  通过与职业记者的互动,学生还都写了“自己眼里的新闻记者”的心得分享,并对“做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平时应该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进行了讨论。由于有了与职业新闻记者面对面的经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观点精彩纷呈,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写作,还有许多学生说记者必须懂摄影。为此,本项目教学的活动中,还特别增加了一个摄影知识的学习环节。
  2.新闻写作观摩,领悟提炼写作方法
  在与职业记者面对面活动之后,学生一方面在身边展开“家乡热贡知多少”的调研,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去搜集有关热贡的新闻报道。师生一起分析搜集来的新闻报道,在感受家乡热贡文化的同时,学习新闻报道稿的写作方法。教师展示部分学生搜集的热贡新闻报道作为范文,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剖析新闻报道稿,读写结合,读中悟写。学生分组讨论,提炼总结出新闻报道稿的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为小记者热贡报道行动做了准备。
  3.小记者热贡报道行动
  在对身边人群展开“家乡热贡知多少”的调研之后,西宁大同街小学的学生就跟同仁吾屯完小的学生通过网络展开了合作。通过QQ群和好看簿等网站,同仁吾屯完小的学生为西宁大同街小学的学生展示和讲述了热贡文化,特别是唐卡文化。西宁大同街小学的学生则根据同仁吾屯完小同学们提供的鲜活素材,写成一篇篇热贡文化的报道。以下是一篇报道作品,每个作品前面的背景介绍文字也是由学生提供。
  作品(如截图):我们和同仁吾屯完小的学生进行了网上交流,唐卡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是他们的艺术课,他们都会制作唐卡,他们说他们村上家家户户都制作唐卡。
  4.小记者的成果大展示
  整个项目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制作“小记者话热贡”电子报刊,并选出了项目活动中最佳表现小记者,激发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http://www.haokanbu.com/story/317244/)。
  ● 教师小结
  在整个项目活动中,网络让两个项目学校在交流学习活动中吸取到了许多鲜活的素材,使我们的目光走出了班级、校园、城市、乡村。我们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实地参观等途径接触了大量的热贡新闻报道,信息量很大,这是从课堂和课本上无法实现的。
  《小记者话热贡》活动涉及我们的语文、校本、艺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的学习内容,项目活动让我们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学生接触职业记者,了解职业记者的生活,学习新闻报道知识,他们很喜欢这样上课。两地的师生通过视频聊天交朋友,还可以拿着相机在校内、校外拍摄,还接触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学生有很深的创造潜力,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就会绽放出光芒。
  基于好看簿的学习评价活动是开放于互联网的,项目活动班级之外的师生和朋友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这对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项目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可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从中受益呢?我想应该从我做起,以点带面,让身边更多的同事认识、了解这种学习环境,并且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齐思、齐想、齐探究。我们相信,随着学校网络设施的完善和师生对WEB2.0学习环境的不断熟悉,基于WEB2.0环境的项目活动会更加深入在学校开展起来。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5日上午,綦江区石壕镇。  沿着黑镜塘的细长小路,走过滴水桥,穿过峡谷,就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桥。  两河口河水从脚下“潺潺”流过,在穿过红军桥的那一刹那,彷佛也穿越了80年的时光。  作为锁钥川黔的要道,红军桥曾是当地群众出入石壕的唯一通道。  1935年1月21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沿着同样的路线,经过这座桥进入石壕场。  81年的时间辗转而过。  如今,红军桥依旧横亘于石
二战中的意大利因其军队孱弱荒唐的表现而成为世人的笑柄,不过在战争爆发之前的30年代,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却并非如此。在墨索里尼政府的“锐意进取”下,意大利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其中尤以航空领域的成就为然,而其高潮时刻则非1933年的巴尔博跨洋飞行秀莫属。  一个热爱飞行的大人物  生于1896年6月5日的伊塔罗·巴尔博是意大利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来自教育世家的巴尔博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大学毕
英国脱欧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无论是对欧洲区域一体化还是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进程,都堪称一次重大挫折。它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预示着英国直接民主的胜利,在短期内有利于缓解和转移英国的经济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英国国内新的社会分化和政治竞争,加重了欧洲一体化深化的困境,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英国发展前景忧喜难测  脱欧公投给英国政治经济、内
2016年9月7日清晨,黔江区水市乡。  一个山头上,一棵高约14米、冠幅达10多平方米的皂角树巍然挺立。  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红军树”。  “红军树”下,村民杨爱华正双手插腰,眺望远方。  远方,雾气腾起,汇成一片涌动的云海。  清风抚过脸颊,云海翻滚幻化,杨爱华的思绪也随之潮涌。  征途  1934年5月6日,一支穿着粗布军服的队伍,踏着月光浩浩荡荡向水市乡行进。  他们就是贺龙率领的红三军。
一路颠簸,汽车在老鹰崖半山腰的一个深沟前戛然而止。  这里是正在加宽、硬化的村级公路尽头,去往老鹰洞的必经之路。  沟对面的斜坡上蹲着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他已在此蹲守了一个夏天。  “这是庙坝镇纪委书记冯乔明!”当地人说。  我心里一怔,鎮上公示栏里的照片明明是白白净净的。  在同伴的帮助下,我手脚并用,爬过深沟。  “上面就是红军老鹰洞战斗遗址!”冯乔明说。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什么都
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有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功能。但是泡脚有益健康的前提是泡脚的方法要正确,包括水温、时长等都有要求。  泡脚最佳时长:30分钟左右  很多人泡脚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有的是不停地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泡脚时间以30分
沿彭水县黄家镇的入村便道一路前行,翻过一连串的坡坡坎坎,黄堂远家的院子才出现在眼前。  行至这座百年老宅门前,正门上的一张红色字条,很惹眼。  这并非一张普通字条。  82年前,一群特殊“客人”借宿黄家,留下了这张字条。  82年后,黄家人将字条复制出来,贴在门上,希望子子孙孙永为传承。  而透过这张字条,一种已渗入当地人灵魂的精神,同样历久弥新。  秘密守护  1934年5月10日下午。  红三
丰子恺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画家。在所有对他绘画的描述中,“雅俗共赏”大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用笔简练又有意趣,有批判,有关怀,还有温情,画的都是生活,讲的却是人生。他的漫画从浪漫化、抒情性,到充满童真童趣,再到抗战时期和1949年之后一度成为宣传工具,这个过程也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漫画史。  但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怀抱着浪漫主义的生活情怀,他是画家,更是一个文人,一个典型的从民国思潮中长出来的知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因此,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着力做好“深化学习取真经、从严落实提效能、破解难题谋发展”这三篇文章,为实现科学发展汇聚正能量。  善抓“学”字不松劲,学深学透。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补“精神之钙”、强“信仰之修”、铸“信念之魂”。要厚植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70万人。  在重庆,这个数字是21.1万人。  作为“民生之本”,就业对于这些初出象牙塔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道机遇和挑战同在、希望和矛盾并存的选择题。  面对茫茫就业市场,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又应该抱有怎样的认识,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为解答这个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些就业认知,集合各方观点进行了一场“会诊”。  “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