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新的教学理念给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计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就近年来本人的课堂教学以及听到的一些公开课中的合作学习进行思考,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一、合作学习必须突出中心,为中心议题而合作
教学中合作很重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那就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偏颇了“标准”的理念,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了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削弱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时,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说:“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争论不休,“我想称语文书”、“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书包”的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二、合作学习必须凭借学生的经验,不能只为丰富课堂形式而贴标签
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教师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既分工又合作,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完成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合作质量。不能只图场面热闹,好象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激烈,但实际与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差甚远,更别说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了。在上例小组活动中,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尽心机?很清楚,这些学生第二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是单独的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再者,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又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既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操作的机会,只能成为陪衬和观众——既然有好成绩的同学代劳了。自己有机会开“小差”,何乐而不为呢?低年级学生不懂得如何倾听、如何分工,所以各说各的,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学习较差的同学更是如此。
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合作交流的流程十分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过,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过于表现自己,合作不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课堂中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第一,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又怎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呢?第三,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那么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大。貌似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第四,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最后,要有明确的小组分工,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处理好小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总之,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在目前班额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也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时,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明确的分工、制定详细的规则、安排恰当的时机、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评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一、合作学习必须突出中心,为中心议题而合作
教学中合作很重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那就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偏颇了“标准”的理念,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了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削弱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时,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说:“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争论不休,“我想称语文书”、“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书包”的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二、合作学习必须凭借学生的经验,不能只为丰富课堂形式而贴标签
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教师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既分工又合作,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完成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合作质量。不能只图场面热闹,好象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激烈,但实际与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差甚远,更别说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了。在上例小组活动中,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尽心机?很清楚,这些学生第二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是单独的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再者,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又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既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操作的机会,只能成为陪衬和观众——既然有好成绩的同学代劳了。自己有机会开“小差”,何乐而不为呢?低年级学生不懂得如何倾听、如何分工,所以各说各的,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学习较差的同学更是如此。
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合作交流的流程十分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过,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过于表现自己,合作不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课堂中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第一,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又怎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呢?第三,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那么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大。貌似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第四,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最后,要有明确的小组分工,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处理好小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总之,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在目前班额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也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时,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明确的分工、制定详细的规则、安排恰当的时机、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评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