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50周年
暨中铁电气化局建局50周年之际
任何零的突破都是划时代的创新,更何况这种突破大大超越历史的局限与人们的想象。
——题记
从无到有的历史开创
当共和国的列车在1949年拉响汽笛,历史车轮便滚滚向前,一日千里,从此就没有了终点。
当新中国的铁路电气化在1958年揭开新篇章,电气化铁路就伴随共和国的脚步跨越千山万壑,纵横东西南北。
中铁电气化局,应新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而生,一路风驰电掣,如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
50年来,中国建起了长达2.55万公里的电气化铁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铁路电气化大国。电气化铁路承担起了全国铁路50%的运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显著。这之中,中铁电气化局建设的电气化铁路达80%,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铁路电气化建设“国家队”。
【记 者】中铁电气化局“国家队”的称号来之不易,这种称号象征着什么、标志着什么?
【王其增】中铁电气化局伴随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而成长,没有中国电气化铁路就没有中铁电气化局。
中铁电气化局成立于1958年9月30日。当时铁道部决定在中国建立电气化铁路,第一条就是宝成线。它的建立,使新中国电气化铁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中国电气化铁路经过了50年的发展,其成就令人惊赞。回顾这一段历史,中国铁路电气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澜起伏的过程。前40年电气化铁路发展缓慢,主要快的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30年,重点是后10年,尤其是从2003年到2007年的这段时期。从1958年到1998年,中国电气化铁路达1万公里,从1998年到2005年新增加了1万公里,从2005年到2008年,又快速建起了5000公里。应该说,中铁电气化局的成立,象征着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迈进,代表着中国铁路新时代的到来。
回顾这段发展史,“中铁电化”这个品牌经风沫雨,她不但走向了全国,正在大踏步走向全世界。而这个品牌不仅仅是中铁电气化局打造起来的品牌,更是我们国家打造起来的一大品牌,因为她是共和国铁路电气化的“长子”,她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所以,“中铁电化”不仅是企业的一个品牌,更是国家的一个品牌。为此,我们深感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把这面大旗牢牢扛好,努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记 者】从白手起家到誉满神州,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之路证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王其增】铁路电气化说明了国家需要富强、人民向往幸福,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要强大,当然包括许多方面,而铁路电气化恰恰是一个标志。我们国家的铁路电气化起步并不晚,从当时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起由世界排位第五,逐渐上升到第二,这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进步。过去,铁路上没有电气化,道上跑的是蒸汽机,火车进一趟隧道,座椅上、小桌上、窗台上就会留下一层黑烟灰,既不卫生环保,也不节能。现在搞了电气化,不但速度上来了,更环保了。当年建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时速达到了350公里,这个巨大变化表明我们国家强大的实力和能力。而这些新变化,总是由中铁电气化局去实施的,所以说她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因为中铁电气化局有丰富的经验,有很强的实力与能力,聚集了中国从事电气化研究与施工的精英人才,他能够把中国铁路电气化干成干好。前不久,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胜利开通,事前留给我们的工期很短,我们的队伍上去后,仅用3个月就全部完成了电气化主体施工。试想,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经验和科学施工能力,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吗?
由此证明,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之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不折不扣地坚持科学发展观,铁路电气化才能马到功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弱到强的电化驰骋
鐵路电气化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缩影,体现着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弱。中铁电气化局依靠自主创新,用如椽大笔书写出了中国铁路电气化演绎的壮丽诗篇。而今,放眼神州,铁路电气化有序推进,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方兴未艾,新线复线电气化建设此起彼伏,电气化铁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大动脉,成为人民现代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记 者】中国铁路电气化目前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不是就已经成为了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在哪里?弱势又在哪里?我国应该怎样迎头赶上?
【王其增】事实上,中国铁路电气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发展速度上看并不弱,在某些方面还领先。比如说,列车的速度,中国正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50公里,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从高速铁路的里程上看,到2010年,中国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要达到7000公里以上。中国的施工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电气化建设,我们的队伍仅用七八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并且施工技术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以至于令外国专家惊叹道:这种工程要在外国干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
但是平心而论,如果要说有差距的话,那就是以前在理念上有差距。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列车的舒适度。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努力改善。眼下这一轮建设高潮下来,相信这一差距将得到极大改善。另外,过去我们在铁路电气化的某些配件与材料上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现在通过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并将很快赶上。
【记 者】在科技兴路上,中铁电气化局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王其增】从根本上说是抓人才,把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始终当成大事来抓,这是关键。从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设开始,中铁电气化局就十分重视对电气化人才的培养与蓄备。当年修建宝成电气化铁路时,因为有苏联专家的援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后,我们就依靠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铁路电气化被迫下马,但是我们的电气化队伍没有散,骨干力量保存了下来,他们以后成为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时期,我们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规划并制定了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人才发展的“十百千万”规划,那就是造就10个国家级的电气化专家;培养100个铁道部级顶尖专家、1000个高级技术人才和10000个工人技术能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并给予破格重用。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中铁电气化。在这方面,我们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2007年,我们与德国、意大利的公司成功合作,共同生产电气化配件;在内部,我们加大对工厂技改力度,投入资金上亿元,先后进行了3次重大技术改造,极大地增强了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
积极蓄备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以京沪高速铁路电气化为例,我们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对高速铁路的电气化研究,历经了20多年的技术蓄备,已经积累起了比较成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
不断改进施工工艺。电气化铁路从当初的时速四五十公里,到后来的100多公里、300多公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工艺要随之变化,不断上新台阶,既要追求它的科学性,更要凸显它的安全性,因此,我们的工艺改革马不停蹄。正是因为我们的不断努力,所以,每一项重大工程、每一次科技革新,铁道部都把重担交给中铁电气化局干,因为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蓄备了大量的人才、技术与施工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讲,科技先进性、施工科学化、质量高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建到管的立体推进
铁路运营模式的科学化是各国竞相探讨的重大课题,“建”“管”分与合各国都在探索之中。然而,中铁电气化局大胆冲破传统束缚,自我加压,主动承担起了铁路电气化“建”与“管”的责任,创造了“建”“管”一体化的新模式,大大延伸了企业发展链,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 者】铁路电气化的“建”与“管”在中国铁路传统运营管理中是分离的,而中铁电气化局主动打破常规,实行“建”“管”合一,这是为什么?
【王其增】实行“建”“管”合一,既是铁道部改革运行机制的一种尝试,也是中铁电气化局的一次历史机遇。过去,中国铁路运营实行的是建、管、运大而全的统一管理体制,负担很重。尤其是“维管”人员由于前期没有参与施工,对设施的安装情况了解不深不全,出现了问题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维管工作不利,更谈不上早期预防。再加上,投入的维管人员既要考虑培训,还要考虑吃喝拉撒住、家属就医、住房、小孩上学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铁道运营负担。因此,铁道部的改革势在必行。
对中铁电气化局来说,把“维管”接过来,施工一旦结束就留下一部分人负责“维管”,他们不需要再培训,降低了管理成本,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检修优势。另一方面,接过“维管”,企业整合了下游业务,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闭环的经济循环链。再就是,这一举措也是与国际接轨,更有利于企业加速专业化进程。目前,我们已经在秦沈线、京沪线、浙赣线、合宁线等实施了“建”“管”合一,总里程达到了5000多公里,从运营的效果上看很不错。
【记 者】“建”“管”合一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中铁电气化局是怎样克难制胜的?
【王其增】从过去的运行情况看,“建”“管”合一增加的难度主要是协调,因为过去是各铁路局自己管,现在是委托我们管,认为我们做了“维管”的事是抢了别人的饭碗。为了协调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欢迎一些铁路局的维管人员参加到我们的维管工作中来,以解决这部分人的饭碗问题。而我们的人员在“维管”中要自觉接受铁路部门的管理,执行铁路部门的制度,对不熟悉铁路部门管理业务的,每年分期分批地送到铁路专门机构培训。我们还新成立了一个维管公司,对铁道部和铁路局负责。如此下来,这个矛盾就解决了,保证了维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记 者】推行“建”“管”合一后,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打算?
【王其增】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中铁电气化局已经具备了管理长大干线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这方面的管理队伍,不但要在管理的干线上更多一些,并且要在管理的专业上进一步扩展,要从站后四电管理向工务管理延伸。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在西延线,我们就实行了工务、电务的全面管理,效果令人满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长远来看,以后铁路大规模建设结束后,企业那么多的人安排到哪里去?如果现在在专业扩展上作一些准备,到那时,我们的人员就可以向维管转向。因此,扩展专业不但要在面上下功夫,还要在精细上下力气,通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从而打造中铁电气化局“维管”全国知名品牌。
从纵到横的多元发展
中铁电气化局改革发展模式,主动将触角由传统的铁路市场走向路外市场,以与西铁公司强强组合为标志,集团公司发展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铁路电气化的传统优势开始由铁路向城市地下交通延伸,发展范围由电气化施工向电气化制造、房地产开发扩展,施工能力由单纯的电气化施工向建筑及其路桥施工拓展,多元经济壮大了企业发展规模,带给了企业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2007年,集团公司实现经营额突破100亿元与新签合同额突破200亿元大关的历史最好成绩;2008年,营业额预计可突破130亿元、同比增加30%,新签合同额可达到400亿元,同比增加100%。
【记 者】“中铁电化”是一面耀眼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否带给了企业多米诺骨牌效应?
【王其增】“中铁电化”是一个知名品牌,2008年已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列,是中铁电气化局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这个品牌的带动,我们抓住各个机遇,陆续发展起了多个产品,例如:土建、维管、房地产开发、BT、BOT、PPP等,他们纷纷占到了集团公司不小的经济份额。这些产品都依赖于“中铁电化”品牌,它既厚重了品牌,又延伸了品牌。
为什么要多元发展,比如搞BT、BOT、PPP等项目?我们首先是从预防企业风险出发的,因为我们花钱买项目,既能稳定职工队伍,又能带给企业效益。中铁电气化局现有职工和从业人员3万多人,对于这么多的人员,我们总不能说有活儿就叫他们来干,没活儿就让他们散伙吧?但花钱买项目,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投资必须有利于拉动施工;第二,投资必须要有投资回报和项目回报,我们是要两个效益。
【记 者】多元经济齐步走,集团公司怎么确保每个板块“又好又快”发展?
【王其增】这就是要解决好结构与布局问题。在发展方式上,中铁电气化局是以纵向为延伸,形成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以横向为扩展,在调整布局、完善结构中做强做大企业。
具体来讲,纵向延伸就是延伸上游与下游。上游是投融资业务,下游是维管,中游是施工。中游是企业强项,上下游却是弱勢,因此,上下游必须延伸,中游必须再做强。集团公司做强做大靠中游,中游做强靠上游,下游稳定靠中游。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用中游促上游,用中游带下游,用上游和下游支持中游。
从横向来看,完善布局,首先是市场布局。我们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布了点,也有了项目,但如果发现某些布局有疏漏,我们就将关注它、培育它,就像下围棋一样,没有的地方就布上一个棋子。例如:在东南地区,我们发现那里需要布局了,前不久就成立了东南公司,迅速开展工作。布局完善后,还必须适时关注并调整。例如:在整个中铁电气化局经济结构中,铁路市场占多少、路外市场占多少、海外市场又占多少?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并根据情况的发展作适当调整。现在中铁电气化局形成的经济模型,顶端是海外市场,中间是铁路市场,下面是路外市场,但眼下是两头小,中间大,这不合理,因为两头的市场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作进一步调整,推动他们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昔到今的文化涵盖
政治优势与文化自觉成为中铁电气化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三型”党委建设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变成了企业发展优势;先进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为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注入了强大动力。无论是在今年初南方铁路电气遭遇低温雨雪冰冻袭击的抢险现场,还是在宝成线109隧道抗震救灾打通生命线的危急关头,中铁电气化局展现出响当当的“国家队”不凡风姿,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扬。
【记 者】回望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历程,政治力与文化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而政治力主要体现在“三型”党委创建上,文化力则主要来自企业文化建设上,这两方面的工作有主次之分吗?如何侧重,又如何融合?
【王其增】我参加工作30年了,对中铁电气化局50年的发展作了研究,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靠文化,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也靠文化,谋企业发展之道其实就是谋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从中铁电气化局发展历史来看,文化的基因一直像血液一样在企业里流淌,这个基因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50年前,中铁电气化局在修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时,现场一位工人曾经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我赞美铁锹,我赞美洋镐/他在嘉陵江淬火,他在秦岭山巅锻造/不是我安于笨重与落后,而是要用它为现代化开道/
诗体现了一种气魄和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以后成为中铁电气化局的遗传基因,形成了全局上下认可、普遍遵从的“促创干、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在“5·12”汶川大地震109隧道的抢险救灾中,我们局领导带领抢险队伍,面对隧道内随时会垮塌的生命危险,用“艰难困苦冲在前,舍生忘死我来干”的抢险精神,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时代颂歌。我们所施工的不少工程,可以说基本上是“零工期”,根本没有专门时间供我们施工。怎么办?我们的队伍只好交叉施工,见缝插针,人家晚上休息我们就晚上接着干,人家要干上半夜我们就干下半夜。在修建青藏铁路时,我们的员工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连气都喘不过来,但仍然还在拼命干。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胜利完成了每一项使命。这是文化的力量,是中铁电气化局的宝贵财富。
企业党委是企业的政治核心,这个核心应该起着战略的把关导向、执行的协调服务、力量的凝聚激励作用,我们開展“三型”党委创建,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它的目标与行政是一致的,因而获得了行政的大力支持。至于“三型”党委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没有主次之分?我认为他们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场所不同情况下所强调的主题不一样,但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互为促进。但这之中,党委的把关和导向作用不可忽视,也不能弱化。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铁电气化局“三型”党委建设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发展。在“思想政治领导型”方面,要把思想进一步深化到发展方式的优化之中、深化到企业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之中,以保证企业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企业在做大以后容易出现的风险。在“协调服务型”方面,要进一步协调各级组织贴近实际、正视实际、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记 者】中铁电气化局在跨入“百亿元”大关之后,前行之路无疑更具挑战性,再加上当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变危机为机遇,促进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王其增】当前,国家拿出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铁路建设投入达2万亿,再加上地方十几个亿的投入,我们感到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决不可丧失。然而如何抓?我想大致的思路是: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科学发展,使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能力再提高、实力再增强、前景更光明!
这之中,抓企业发展能力很重要。当下,我们企业施工100多亿产值的能力没问题,但未来干200多亿的能力有没有问题?干300多亿、400多亿时又如何?到那时,如果能力不够又怎么解决?另外,企业还必须在新机遇期中大幅度增强实力,它包括:人才实力、技术实力、资本实力、文化实力(包括“中铁电化”品牌的进一步打造等)。做好了上述这些,企业的前景就将更加光明。预计到2010年,中铁电气化局将圆满实现企业发展第二步战略,并开始第三步跨越,之后,还有第四步……我们有这个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仲 秋)
暨中铁电气化局建局50周年之际
任何零的突破都是划时代的创新,更何况这种突破大大超越历史的局限与人们的想象。
——题记
从无到有的历史开创
当共和国的列车在1949年拉响汽笛,历史车轮便滚滚向前,一日千里,从此就没有了终点。
当新中国的铁路电气化在1958年揭开新篇章,电气化铁路就伴随共和国的脚步跨越千山万壑,纵横东西南北。
中铁电气化局,应新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而生,一路风驰电掣,如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
50年来,中国建起了长达2.55万公里的电气化铁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铁路电气化大国。电气化铁路承担起了全国铁路50%的运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显著。这之中,中铁电气化局建设的电气化铁路达80%,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铁路电气化建设“国家队”。
【记 者】中铁电气化局“国家队”的称号来之不易,这种称号象征着什么、标志着什么?
【王其增】中铁电气化局伴随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而成长,没有中国电气化铁路就没有中铁电气化局。
中铁电气化局成立于1958年9月30日。当时铁道部决定在中国建立电气化铁路,第一条就是宝成线。它的建立,使新中国电气化铁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中国电气化铁路经过了50年的发展,其成就令人惊赞。回顾这一段历史,中国铁路电气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澜起伏的过程。前40年电气化铁路发展缓慢,主要快的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30年,重点是后10年,尤其是从2003年到2007年的这段时期。从1958年到1998年,中国电气化铁路达1万公里,从1998年到2005年新增加了1万公里,从2005年到2008年,又快速建起了5000公里。应该说,中铁电气化局的成立,象征着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迈进,代表着中国铁路新时代的到来。
回顾这段发展史,“中铁电化”这个品牌经风沫雨,她不但走向了全国,正在大踏步走向全世界。而这个品牌不仅仅是中铁电气化局打造起来的品牌,更是我们国家打造起来的一大品牌,因为她是共和国铁路电气化的“长子”,她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所以,“中铁电化”不仅是企业的一个品牌,更是国家的一个品牌。为此,我们深感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把这面大旗牢牢扛好,努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记 者】从白手起家到誉满神州,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之路证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王其增】铁路电气化说明了国家需要富强、人民向往幸福,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要强大,当然包括许多方面,而铁路电气化恰恰是一个标志。我们国家的铁路电气化起步并不晚,从当时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起由世界排位第五,逐渐上升到第二,这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进步。过去,铁路上没有电气化,道上跑的是蒸汽机,火车进一趟隧道,座椅上、小桌上、窗台上就会留下一层黑烟灰,既不卫生环保,也不节能。现在搞了电气化,不但速度上来了,更环保了。当年建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时速达到了350公里,这个巨大变化表明我们国家强大的实力和能力。而这些新变化,总是由中铁电气化局去实施的,所以说她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因为中铁电气化局有丰富的经验,有很强的实力与能力,聚集了中国从事电气化研究与施工的精英人才,他能够把中国铁路电气化干成干好。前不久,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胜利开通,事前留给我们的工期很短,我们的队伍上去后,仅用3个月就全部完成了电气化主体施工。试想,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经验和科学施工能力,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吗?
由此证明,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之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不折不扣地坚持科学发展观,铁路电气化才能马到功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弱到强的电化驰骋
鐵路电气化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缩影,体现着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弱。中铁电气化局依靠自主创新,用如椽大笔书写出了中国铁路电气化演绎的壮丽诗篇。而今,放眼神州,铁路电气化有序推进,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方兴未艾,新线复线电气化建设此起彼伏,电气化铁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大动脉,成为人民现代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记 者】中国铁路电气化目前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不是就已经成为了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在哪里?弱势又在哪里?我国应该怎样迎头赶上?
【王其增】事实上,中国铁路电气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发展速度上看并不弱,在某些方面还领先。比如说,列车的速度,中国正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50公里,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从高速铁路的里程上看,到2010年,中国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要达到7000公里以上。中国的施工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电气化建设,我们的队伍仅用七八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并且施工技术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以至于令外国专家惊叹道:这种工程要在外国干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
但是平心而论,如果要说有差距的话,那就是以前在理念上有差距。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列车的舒适度。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努力改善。眼下这一轮建设高潮下来,相信这一差距将得到极大改善。另外,过去我们在铁路电气化的某些配件与材料上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现在通过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并将很快赶上。
【记 者】在科技兴路上,中铁电气化局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王其增】从根本上说是抓人才,把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始终当成大事来抓,这是关键。从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设开始,中铁电气化局就十分重视对电气化人才的培养与蓄备。当年修建宝成电气化铁路时,因为有苏联专家的援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后,我们就依靠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铁路电气化被迫下马,但是我们的电气化队伍没有散,骨干力量保存了下来,他们以后成为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时期,我们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规划并制定了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人才发展的“十百千万”规划,那就是造就10个国家级的电气化专家;培养100个铁道部级顶尖专家、1000个高级技术人才和10000个工人技术能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并给予破格重用。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中铁电气化。在这方面,我们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2007年,我们与德国、意大利的公司成功合作,共同生产电气化配件;在内部,我们加大对工厂技改力度,投入资金上亿元,先后进行了3次重大技术改造,极大地增强了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
积极蓄备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以京沪高速铁路电气化为例,我们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对高速铁路的电气化研究,历经了20多年的技术蓄备,已经积累起了比较成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
不断改进施工工艺。电气化铁路从当初的时速四五十公里,到后来的100多公里、300多公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工艺要随之变化,不断上新台阶,既要追求它的科学性,更要凸显它的安全性,因此,我们的工艺改革马不停蹄。正是因为我们的不断努力,所以,每一项重大工程、每一次科技革新,铁道部都把重担交给中铁电气化局干,因为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蓄备了大量的人才、技术与施工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讲,科技先进性、施工科学化、质量高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建到管的立体推进
铁路运营模式的科学化是各国竞相探讨的重大课题,“建”“管”分与合各国都在探索之中。然而,中铁电气化局大胆冲破传统束缚,自我加压,主动承担起了铁路电气化“建”与“管”的责任,创造了“建”“管”一体化的新模式,大大延伸了企业发展链,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 者】铁路电气化的“建”与“管”在中国铁路传统运营管理中是分离的,而中铁电气化局主动打破常规,实行“建”“管”合一,这是为什么?
【王其增】实行“建”“管”合一,既是铁道部改革运行机制的一种尝试,也是中铁电气化局的一次历史机遇。过去,中国铁路运营实行的是建、管、运大而全的统一管理体制,负担很重。尤其是“维管”人员由于前期没有参与施工,对设施的安装情况了解不深不全,出现了问题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维管工作不利,更谈不上早期预防。再加上,投入的维管人员既要考虑培训,还要考虑吃喝拉撒住、家属就医、住房、小孩上学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铁道运营负担。因此,铁道部的改革势在必行。
对中铁电气化局来说,把“维管”接过来,施工一旦结束就留下一部分人负责“维管”,他们不需要再培训,降低了管理成本,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检修优势。另一方面,接过“维管”,企业整合了下游业务,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闭环的经济循环链。再就是,这一举措也是与国际接轨,更有利于企业加速专业化进程。目前,我们已经在秦沈线、京沪线、浙赣线、合宁线等实施了“建”“管”合一,总里程达到了5000多公里,从运营的效果上看很不错。
【记 者】“建”“管”合一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中铁电气化局是怎样克难制胜的?
【王其增】从过去的运行情况看,“建”“管”合一增加的难度主要是协调,因为过去是各铁路局自己管,现在是委托我们管,认为我们做了“维管”的事是抢了别人的饭碗。为了协调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欢迎一些铁路局的维管人员参加到我们的维管工作中来,以解决这部分人的饭碗问题。而我们的人员在“维管”中要自觉接受铁路部门的管理,执行铁路部门的制度,对不熟悉铁路部门管理业务的,每年分期分批地送到铁路专门机构培训。我们还新成立了一个维管公司,对铁道部和铁路局负责。如此下来,这个矛盾就解决了,保证了维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记 者】推行“建”“管”合一后,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打算?
【王其增】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中铁电气化局已经具备了管理长大干线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这方面的管理队伍,不但要在管理的干线上更多一些,并且要在管理的专业上进一步扩展,要从站后四电管理向工务管理延伸。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在西延线,我们就实行了工务、电务的全面管理,效果令人满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长远来看,以后铁路大规模建设结束后,企业那么多的人安排到哪里去?如果现在在专业扩展上作一些准备,到那时,我们的人员就可以向维管转向。因此,扩展专业不但要在面上下功夫,还要在精细上下力气,通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从而打造中铁电气化局“维管”全国知名品牌。
从纵到横的多元发展
中铁电气化局改革发展模式,主动将触角由传统的铁路市场走向路外市场,以与西铁公司强强组合为标志,集团公司发展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铁路电气化的传统优势开始由铁路向城市地下交通延伸,发展范围由电气化施工向电气化制造、房地产开发扩展,施工能力由单纯的电气化施工向建筑及其路桥施工拓展,多元经济壮大了企业发展规模,带给了企业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2007年,集团公司实现经营额突破100亿元与新签合同额突破200亿元大关的历史最好成绩;2008年,营业额预计可突破130亿元、同比增加30%,新签合同额可达到400亿元,同比增加100%。
【记 者】“中铁电化”是一面耀眼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否带给了企业多米诺骨牌效应?
【王其增】“中铁电化”是一个知名品牌,2008年已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列,是中铁电气化局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这个品牌的带动,我们抓住各个机遇,陆续发展起了多个产品,例如:土建、维管、房地产开发、BT、BOT、PPP等,他们纷纷占到了集团公司不小的经济份额。这些产品都依赖于“中铁电化”品牌,它既厚重了品牌,又延伸了品牌。
为什么要多元发展,比如搞BT、BOT、PPP等项目?我们首先是从预防企业风险出发的,因为我们花钱买项目,既能稳定职工队伍,又能带给企业效益。中铁电气化局现有职工和从业人员3万多人,对于这么多的人员,我们总不能说有活儿就叫他们来干,没活儿就让他们散伙吧?但花钱买项目,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投资必须有利于拉动施工;第二,投资必须要有投资回报和项目回报,我们是要两个效益。
【记 者】多元经济齐步走,集团公司怎么确保每个板块“又好又快”发展?
【王其增】这就是要解决好结构与布局问题。在发展方式上,中铁电气化局是以纵向为延伸,形成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以横向为扩展,在调整布局、完善结构中做强做大企业。
具体来讲,纵向延伸就是延伸上游与下游。上游是投融资业务,下游是维管,中游是施工。中游是企业强项,上下游却是弱勢,因此,上下游必须延伸,中游必须再做强。集团公司做强做大靠中游,中游做强靠上游,下游稳定靠中游。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用中游促上游,用中游带下游,用上游和下游支持中游。
从横向来看,完善布局,首先是市场布局。我们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布了点,也有了项目,但如果发现某些布局有疏漏,我们就将关注它、培育它,就像下围棋一样,没有的地方就布上一个棋子。例如:在东南地区,我们发现那里需要布局了,前不久就成立了东南公司,迅速开展工作。布局完善后,还必须适时关注并调整。例如:在整个中铁电气化局经济结构中,铁路市场占多少、路外市场占多少、海外市场又占多少?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并根据情况的发展作适当调整。现在中铁电气化局形成的经济模型,顶端是海外市场,中间是铁路市场,下面是路外市场,但眼下是两头小,中间大,这不合理,因为两头的市场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作进一步调整,推动他们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昔到今的文化涵盖
政治优势与文化自觉成为中铁电气化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三型”党委建设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变成了企业发展优势;先进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为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注入了强大动力。无论是在今年初南方铁路电气遭遇低温雨雪冰冻袭击的抢险现场,还是在宝成线109隧道抗震救灾打通生命线的危急关头,中铁电气化局展现出响当当的“国家队”不凡风姿,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扬。
【记 者】回望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历程,政治力与文化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而政治力主要体现在“三型”党委创建上,文化力则主要来自企业文化建设上,这两方面的工作有主次之分吗?如何侧重,又如何融合?
【王其增】我参加工作30年了,对中铁电气化局50年的发展作了研究,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靠文化,中铁电气化局的发展也靠文化,谋企业发展之道其实就是谋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从中铁电气化局发展历史来看,文化的基因一直像血液一样在企业里流淌,这个基因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50年前,中铁电气化局在修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时,现场一位工人曾经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我赞美铁锹,我赞美洋镐/他在嘉陵江淬火,他在秦岭山巅锻造/不是我安于笨重与落后,而是要用它为现代化开道/
诗体现了一种气魄和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以后成为中铁电气化局的遗传基因,形成了全局上下认可、普遍遵从的“促创干、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在“5·12”汶川大地震109隧道的抢险救灾中,我们局领导带领抢险队伍,面对隧道内随时会垮塌的生命危险,用“艰难困苦冲在前,舍生忘死我来干”的抢险精神,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时代颂歌。我们所施工的不少工程,可以说基本上是“零工期”,根本没有专门时间供我们施工。怎么办?我们的队伍只好交叉施工,见缝插针,人家晚上休息我们就晚上接着干,人家要干上半夜我们就干下半夜。在修建青藏铁路时,我们的员工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连气都喘不过来,但仍然还在拼命干。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胜利完成了每一项使命。这是文化的力量,是中铁电气化局的宝贵财富。
企业党委是企业的政治核心,这个核心应该起着战略的把关导向、执行的协调服务、力量的凝聚激励作用,我们開展“三型”党委创建,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它的目标与行政是一致的,因而获得了行政的大力支持。至于“三型”党委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没有主次之分?我认为他们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场所不同情况下所强调的主题不一样,但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互为促进。但这之中,党委的把关和导向作用不可忽视,也不能弱化。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铁电气化局“三型”党委建设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发展。在“思想政治领导型”方面,要把思想进一步深化到发展方式的优化之中、深化到企业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之中,以保证企业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企业在做大以后容易出现的风险。在“协调服务型”方面,要进一步协调各级组织贴近实际、正视实际、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记 者】中铁电气化局在跨入“百亿元”大关之后,前行之路无疑更具挑战性,再加上当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变危机为机遇,促进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王其增】当前,国家拿出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铁路建设投入达2万亿,再加上地方十几个亿的投入,我们感到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决不可丧失。然而如何抓?我想大致的思路是: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科学发展,使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能力再提高、实力再增强、前景更光明!
这之中,抓企业发展能力很重要。当下,我们企业施工100多亿产值的能力没问题,但未来干200多亿的能力有没有问题?干300多亿、400多亿时又如何?到那时,如果能力不够又怎么解决?另外,企业还必须在新机遇期中大幅度增强实力,它包括:人才实力、技术实力、资本实力、文化实力(包括“中铁电化”品牌的进一步打造等)。做好了上述这些,企业的前景就将更加光明。预计到2010年,中铁电气化局将圆满实现企业发展第二步战略,并开始第三步跨越,之后,还有第四步……我们有这个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仲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