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习近平不同语境下包含引用的演讲,研究发现:从引用频率和来源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实世界名人,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名言为多;引用方式以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为主;引用功能有展示风采,寄予希望等。通过在不同场合下多重语用身份的建构,习近平将自身身份和国家身份融为一体,展现出身份建构的内涵及其国内外影响力。本研究对中英文演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语引用;语用身份;身份建构;习近平演讲
演讲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多方关注。在国外,对演讲的研究大多从交际角度探讨演讲能力的构成与测试(Schreiber et al.2012)、演讲课程教学(Mazer 2012;等。国内外语界有学者探讨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张冬玉2007)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叶萍 2014),有考察演讲者身份构建问题(赵永青等2012)等。
目前,考察演讲中引用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下的演讲为语料,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演讲中的话语引用情况,试图分析习近平通过话语引用建构的不同身份,对国家形象建构起到的重要意义,也为广大演讲学习者在演讲引用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话语与身份
随着语用身份论(陈新仁 2013)的提出,对各種交际语境下交际者语用身份的讨论也随之成为一种研究趋势。陈新仁将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称为语用身份(陈新仁 2013)。学者们一致认为身份是可以通过语言得到建构的。在演讲的交际环境中,当习近平在国外场合下演讲时,其身份是国家主席,其言语行为是作为国家领导向世界发声,表明中国的立场态度,加强与外国世界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的交际环境中,习近平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双重身份发表讲话;在国内党务交际环境下则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发表讲话,如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身份是由演讲语境的性质决定的,代表宏观层面的国家身份。同时,习近平也构建了不同的个体身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的方式随机收集习近平各类场合下的演讲,剔除没有引用的演讲后,最终确定为52篇,共计232473个字符,并建立了一个微型语料库。对每篇中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试图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频率与引用来源有怎样的特征?
(2)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采用了怎样的方式?
(3)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建构了怎样的语用身份及产生怎样的语用功能?
(二)研究方法
按照引用频率、引用来源、引用方式、引用功能四个维度,依托杨莉芳(2017)演讲话语引用分析框架,对习近平演讲中的引用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外交、党政、教育、法治、科技5大类语境的52小类中,54个引用内容出现超过2次以上(含2次),在所有引用内容中占比13%;从54个引用内容来看,发现同样的引用内容用于三种语境的有1次,用于两种语境的有23次(外交和党政:12次;外交和教育7次;党政和教育:3次;外交和法治1次),用于一种语境的有30次(外交22次;党政6次;教育2次)。
“引用”的内容可分为“故事”和“话语”两类,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及并沿袭至今。从52篇演讲辞中引用内容的类型看,也存在“故事”和“话语”两种,前者包括故事(成语故事,1.7%),后者包括古文古诗词(72.51%)、名人名言(14.36%),俗语谚语(8.27%),歌曲(0.73%),对联(0.73%),铭文(0.24%),法规(0.24%),其它(电视节目,术语等,1.22%)。可谓引用内容范围覆盖广,内涵丰富。习近平身份在包含丰富内容的语言中也得到有效建构。
(一)引用频率和来源
52篇演讲可分为52种不同的讲话语境,包括外交类、党政类、教育类、法治类、科技类5大类。据统计,共有411次引用(含重复引用),一篇演讲中最多出现引用次数41次,最少出现1次;引用时,直接明确被引者(人名或书名)达72次,占比18%,如“鲁迅先生”、“拿破仑”等;没有明确被引者达223次,占比54%;明确部分信息达116次,占比28%,如“古人”、“有人”、“国外教育家”、“人们”、“中国古话”、“中国俗语”、“中华文化/自古/民族”等。具体见表1。
据上表统计来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实世界名人(87.44%),时期以古代(70.29%)为多、领域中以文学(涵盖诗、词、剧,31.93%)领先,国籍分布以中文为主。除了在外交场合下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演讲会有引用访问国的名言外,无论在跨文化交际还是国内交际中,都多以引用中国名人名言为主。其中,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名言为多,这体现了习近平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文化修养和造诣,对中国文化的间接宣扬与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国家领导人对跨文化交流中母语身份的认知以及传播己方文化的强烈意识。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引用也反映了当下全国上下对国学的重视,对自身文化认知及传播的意识越来越强,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节目对古代诗词的传播与创新。
(二)引用方式与表现手段
Barks和Watts(2001)把引用分为释义、概括和直接引用,即“三元模型”(triadic model)。集前人研究和收集语料的综合情况来看,本文将习近平引用方式分为插入引用(62%),直接引用(26%),翻译引用(8%),对照引用(3%),概括解释引用(1%)5种方式。其中,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位居前两位,反映出此两种方式在演讲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这分别类似于大学生英语演讲中隐源引用和明源引用两种引用方式(杨莉芳 2017)。不同之处在于,习近平演讲中插入引用比例大于直接引用,而大学生英语演讲中明源引用多于隐源引用。 在收集的所有引用语料中,直接引用主要通过以下语言手段表现:“**所言”、“唱道”、“**说过”、“有诗云”、“有句民谚叫作”、“有句谚语说得好”、“所说的”、“曾经提出”、“中国有句古话”、“常言道”、“有句谚语”、“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说”,“曾经说过”、“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中国古人说”、“中国古语说”、“古人讲”、“**讲的一段话”、“正如**所说”、“**就说”、“**曾表示”、“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插入引用主要是不明确话语为引用内容,直接植入演讲内容,如“‘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或通过某种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如“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正所谓”。
(三)引用功能与身份
Tracy (2002:17)认为身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任何交际发生前就已拥有的稳定特征;二是身份可以通过话语实现,它可以随着交际场合变化而变化,这时的身份是动态的、情景化的。因此,身份也可以看作是地位或者角色。
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为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充分體现了他的救世情怀。习近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生动、准确、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先是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向世界发声,在演讲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引用墨子的话向他人展示了独特的自我,有效地支撑了“促进开放合作”的论点并凸显了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也建构了身为中国人的个体身份。
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例:
“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此例为教育语境,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身份同优秀青年代表会谈,对他们给予厚望。在引用刘斧《青琐高议》中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也建构了作为上一代优秀青年的个体身份,包含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更有一种亲切感。
以习近平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的“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为例: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秦俑,人们称之为‘地下的军团’。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之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此例中,习近平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演讲,引用法国前总统的话,体现了引用的适切性,并有效地对教科文组织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引用前用“大家都知道”,凸显了习近平身为“大家”中的一份子的个体身份。
四、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从引用频率和来源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实世界名人,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名言为多;引用方式以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为主;引用功能有向听者传递更多的信息,有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风采,有向青年人给予殷切希望,有鼓励党员干部多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在不同场合下多重语用身份的建构,习近平将自身身份和国家身份融为一体,展现出身份建构的内涵及其国内外影响力。
以上研究也为演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话语引用的教学内容应当包含在中英文演讲课程之中,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学生有效使用话语引用,进而能正确、生动、清晰、适当表达思想、为演讲主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构建包含双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跨文化交际语境。
参考文献:
[1]Barks,D.& P.Watts.Textual borrowing strategies for graduate-level ESL writers [A].In D.Belcher,& A.Hirvela( eds.).Linking Literacies: Perspectives on L2 Reading-Writing Connections [C].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246-270.
[2]Mazer,J.P.& S.Titsworth.Passion and preparation in the basic course: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ego-involvement with speech topics and preparation time on public-speaking grades [J].Communication Teacher,2012(4):236-251.
[3]Schreiber,L.M.,G.D.Paul & L.R.Shibley.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public speaking competence rubric [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2(3):205-233.
[4] Tracy,K.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M].London:The Guilford Press,2002.
[5]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构建[J].外语研究,2013(4):27-32.
[6]何自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_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J].外国语文研究,2015:12-19.
[7]王德春.大学修辞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3.
[8]杨莉芳.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话语引用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17(2):55-59.
[9]叶萍.同伴互评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14(4):46-50.
[10]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3):56-59.
[11]赵永青,陈婧,黄滔,秦丽莉.基于评价系统的EFL 演讲者话语身份构建研究[J].外语教学,2012(2):22-26.
作者简介:程艳(1982—),女,安徽无为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用学。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79);安徽省智慧课堂试点项目(2017zhkt426);校级科研重点项目(2018xjzdky02)。
关键词:话语引用;语用身份;身份建构;习近平演讲
演讲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多方关注。在国外,对演讲的研究大多从交际角度探讨演讲能力的构成与测试(Schreiber et al.2012)、演讲课程教学(Mazer 2012;等。国内外语界有学者探讨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张冬玉2007)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叶萍 2014),有考察演讲者身份构建问题(赵永青等2012)等。
目前,考察演讲中引用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下的演讲为语料,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演讲中的话语引用情况,试图分析习近平通过话语引用建构的不同身份,对国家形象建构起到的重要意义,也为广大演讲学习者在演讲引用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话语与身份
随着语用身份论(陈新仁 2013)的提出,对各種交际语境下交际者语用身份的讨论也随之成为一种研究趋势。陈新仁将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称为语用身份(陈新仁 2013)。学者们一致认为身份是可以通过语言得到建构的。在演讲的交际环境中,当习近平在国外场合下演讲时,其身份是国家主席,其言语行为是作为国家领导向世界发声,表明中国的立场态度,加强与外国世界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的交际环境中,习近平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双重身份发表讲话;在国内党务交际环境下则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发表讲话,如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身份是由演讲语境的性质决定的,代表宏观层面的国家身份。同时,习近平也构建了不同的个体身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的方式随机收集习近平各类场合下的演讲,剔除没有引用的演讲后,最终确定为52篇,共计232473个字符,并建立了一个微型语料库。对每篇中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试图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频率与引用来源有怎样的特征?
(2)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采用了怎样的方式?
(3)习近平各类场合演讲话语引用建构了怎样的语用身份及产生怎样的语用功能?
(二)研究方法
按照引用频率、引用来源、引用方式、引用功能四个维度,依托杨莉芳(2017)演讲话语引用分析框架,对习近平演讲中的引用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外交、党政、教育、法治、科技5大类语境的52小类中,54个引用内容出现超过2次以上(含2次),在所有引用内容中占比13%;从54个引用内容来看,发现同样的引用内容用于三种语境的有1次,用于两种语境的有23次(外交和党政:12次;外交和教育7次;党政和教育:3次;外交和法治1次),用于一种语境的有30次(外交22次;党政6次;教育2次)。
“引用”的内容可分为“故事”和“话语”两类,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及并沿袭至今。从52篇演讲辞中引用内容的类型看,也存在“故事”和“话语”两种,前者包括故事(成语故事,1.7%),后者包括古文古诗词(72.51%)、名人名言(14.36%),俗语谚语(8.27%),歌曲(0.73%),对联(0.73%),铭文(0.24%),法规(0.24%),其它(电视节目,术语等,1.22%)。可谓引用内容范围覆盖广,内涵丰富。习近平身份在包含丰富内容的语言中也得到有效建构。
(一)引用频率和来源
52篇演讲可分为52种不同的讲话语境,包括外交类、党政类、教育类、法治类、科技类5大类。据统计,共有411次引用(含重复引用),一篇演讲中最多出现引用次数41次,最少出现1次;引用时,直接明确被引者(人名或书名)达72次,占比18%,如“鲁迅先生”、“拿破仑”等;没有明确被引者达223次,占比54%;明确部分信息达116次,占比28%,如“古人”、“有人”、“国外教育家”、“人们”、“中国古话”、“中国俗语”、“中华文化/自古/民族”等。具体见表1。
据上表统计来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实世界名人(87.44%),时期以古代(70.29%)为多、领域中以文学(涵盖诗、词、剧,31.93%)领先,国籍分布以中文为主。除了在外交场合下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演讲会有引用访问国的名言外,无论在跨文化交际还是国内交际中,都多以引用中国名人名言为主。其中,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名言为多,这体现了习近平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文化修养和造诣,对中国文化的间接宣扬与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国家领导人对跨文化交流中母语身份的认知以及传播己方文化的强烈意识。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引用也反映了当下全国上下对国学的重视,对自身文化认知及传播的意识越来越强,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节目对古代诗词的传播与创新。
(二)引用方式与表现手段
Barks和Watts(2001)把引用分为释义、概括和直接引用,即“三元模型”(triadic model)。集前人研究和收集语料的综合情况来看,本文将习近平引用方式分为插入引用(62%),直接引用(26%),翻译引用(8%),对照引用(3%),概括解释引用(1%)5种方式。其中,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位居前两位,反映出此两种方式在演讲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这分别类似于大学生英语演讲中隐源引用和明源引用两种引用方式(杨莉芳 2017)。不同之处在于,习近平演讲中插入引用比例大于直接引用,而大学生英语演讲中明源引用多于隐源引用。 在收集的所有引用语料中,直接引用主要通过以下语言手段表现:“**所言”、“唱道”、“**说过”、“有诗云”、“有句民谚叫作”、“有句谚语说得好”、“所说的”、“曾经提出”、“中国有句古话”、“常言道”、“有句谚语”、“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说”,“曾经说过”、“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中国古人说”、“中国古语说”、“古人讲”、“**讲的一段话”、“正如**所说”、“**就说”、“**曾表示”、“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插入引用主要是不明确话语为引用内容,直接植入演讲内容,如“‘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或通过某种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如“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正所谓”。
(三)引用功能与身份
Tracy (2002:17)认为身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任何交际发生前就已拥有的稳定特征;二是身份可以通过话语实现,它可以随着交际场合变化而变化,这时的身份是动态的、情景化的。因此,身份也可以看作是地位或者角色。
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为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充分體现了他的救世情怀。习近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生动、准确、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先是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向世界发声,在演讲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引用墨子的话向他人展示了独特的自我,有效地支撑了“促进开放合作”的论点并凸显了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也建构了身为中国人的个体身份。
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例:
“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此例为教育语境,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身份同优秀青年代表会谈,对他们给予厚望。在引用刘斧《青琐高议》中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也建构了作为上一代优秀青年的个体身份,包含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更有一种亲切感。
以习近平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的“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为例: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秦俑,人们称之为‘地下的军团’。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之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此例中,习近平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演讲,引用法国前总统的话,体现了引用的适切性,并有效地对教科文组织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引用前用“大家都知道”,凸显了习近平身为“大家”中的一份子的个体身份。
四、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从引用频率和来源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实世界名人,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名言为多;引用方式以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为主;引用功能有向听者传递更多的信息,有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风采,有向青年人给予殷切希望,有鼓励党员干部多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在不同场合下多重语用身份的建构,习近平将自身身份和国家身份融为一体,展现出身份建构的内涵及其国内外影响力。
以上研究也为演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话语引用的教学内容应当包含在中英文演讲课程之中,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学生有效使用话语引用,进而能正确、生动、清晰、适当表达思想、为演讲主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构建包含双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跨文化交际语境。
参考文献:
[1]Barks,D.& P.Watts.Textual borrowing strategies for graduate-level ESL writers [A].In D.Belcher,& A.Hirvela( eds.).Linking Literacies: Perspectives on L2 Reading-Writing Connections [C].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246-270.
[2]Mazer,J.P.& S.Titsworth.Passion and preparation in the basic course: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ego-involvement with speech topics and preparation time on public-speaking grades [J].Communication Teacher,2012(4):236-251.
[3]Schreiber,L.M.,G.D.Paul & L.R.Shibley.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public speaking competence rubric [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2(3):205-233.
[4] Tracy,K.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M].London:The Guilford Press,2002.
[5]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构建[J].外语研究,2013(4):27-32.
[6]何自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_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J].外国语文研究,2015:12-19.
[7]王德春.大学修辞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3.
[8]杨莉芳.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话语引用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17(2):55-59.
[9]叶萍.同伴互评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14(4):46-50.
[10]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3):56-59.
[11]赵永青,陈婧,黄滔,秦丽莉.基于评价系统的EFL 演讲者话语身份构建研究[J].外语教学,2012(2):22-26.
作者简介:程艳(1982—),女,安徽无为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用学。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79);安徽省智慧课堂试点项目(2017zhkt426);校级科研重点项目(2018xjzdk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