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故事是人类追寻科学知识的缩影。从为了促进航海事业而建立的简单观测设施。发展成顶尖的天文学研究机构,并因确定经线而扬名全球。
今日,当人们把玩地球仪时,很容易将球上那纵横交错的网格线——经纬度——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时间、空间的“标准”究竟源自哪里?
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度量大地的伟业,竟跟海洋与天文息息相关。就让我们话说从头,带读者走访一趟时光隧道,看看故事舞台的沧桑——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兴衰及重生。
立足穹苍望大海
天文学看似一门虚无缥缈的学问,实际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借由日月星辰升落的规律来制定历法,得以度量时间、明确季节更替,并因此有了发展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的依据。综观古往今来的文明史,除了宗教及占卜等心灵层面的效益之外,天文学的兴盛常基于历法及农业等实用目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建立也是源于同样实用的理由——为了支持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在茫茫大海中要弄清楚船只的位置及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没有CPS定位的年代,水手们能依靠的除了罗盘外,便是头顶上熟悉的日月星辰了。借由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变化,航海者可以计算并推估船只航行的信息,不至于迷失在汪洋中。若缺乏对天文知识的掌握,船只在大海中根本就寸步难行,更别奢谈远渡重洋从事贸易及殖民。因此,自15世纪以来欲发展海权的西欧各国,无不重视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基础建设。
当时航海者关切的课题还有经度的测定。我们今日熟悉的经纬度是一种人为的地理坐标系统。借由经纬度,人们可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以方便辨识球面上的位置。然而相较于纬度,经度的定义困难许多:它不像纬度有自然的起点(即赤道),也不易借由天体在天空中的角度差异看出明显的变化。“如何准确地测定经度?”这个难题无论对制图或导航都十分重要,却困惑了好几代的人们;各国亦竞相投入资源在天文观测上,希望能捷足先登抢到解答。读者若想知道人类追寻经度的详细故事,可参考科普作家戴瓦·梭贝尔的《寻找地球刻度的人》一书。
格林尼治天文台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公元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以“精进航海技术”的名义,下旨在格林尼治建立观测设施,同时设立皇家天文学家一职,专责长驻于此进行天文观测、记录及绘制星图,并思索经度问题的解决之道。当时的格林尼治还是离伦敦市区有段距离的宁静乡村,所以适合夜间观测;而另一个选址于此的理由,则是因为英国王室在此拥有大片地产,在国王私有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比较省事。天文台第一栋兴建起来的建筑就是给皇家天文学家的住宅,由当时知名的建筑师雷恩设计。翌年住宅落成,首任皇家天文学家佛兰斯蒂德立即搬入,此后两三百年在格林尼治的天文观测大业于是开张。
天文台初建之时筚路蓝缕,除了这栋宅邸外别无其他建物,连观测工作都得在院子里进行。虽然皇家天文学家有王室每年固定支付的薪饷,但薪资微薄,佛兰斯蒂德与友人的信函甚至提及他得趁观测之余忙着写稿、讲学以贴补家用。天文台在后继的几位皇家天文学家手中逐渐扩建,也总算有较正式的场所容纳仪器进行观测。但天文台最初精进航海技术的任务,直到1767年首本附详细星表的航海历出版方大功告成。此时在位的已是第五任皇家天文学家马斯克林,距查理二世创建天文台也已将近百年。
经天纬地震寰宇
进入19世纪后,位置天文学依然是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工作重心。天文学家持续测量天体的精确位置以编修星表及航海历。在此要介绍一种特别的天文仪器——子午仪,它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声名鹊起息息相关。
想象地球是一颗被浑圆蛋壳包裹的蛋黄——这概念一点都不陌生,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天球。天空中的所有物体,例如日月星辰,都可视为在天球上的投影。在天球上画一个通过地平面正北方、天球北极、天顶的大圆,这个假想的大圆即是子午圈,其意义就等同于地理上的经线(子午线)。天体每日规律地东升西落,途中都会通过子午圈,即称为中天;此时是天体在天球中距地平面的最高点,即与地平面夹角最大之时。
子午仪就是用来测量天体通过子午圈的时间及当时仰角角度的仪器,其原型在17世纪末即开始被使用。借由天体的中天时间、中天仰角两个数据,天文学家可计算出天体在天球上的详细坐标;另一个方面,若已知天体的坐标,从它通过子午圈的时刻,也能够逆推回观测者所在位置的当地时间及经度。在原子钟被广为应用之前,子午仪对恒星中天的观测是最准确的对时方法,天文台校正时间总少不了子午仪。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有名的子午仪是1851年落成启用的艾瑞子午仪,其名称源自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艾瑞。这座子午仪由艾瑞一手设计、监造,并一直持续使用至1938年才退役。子午仪的基本结构包括两组固定的基座,望远镜架设在基座之间,好像烤乳猪架一样可以翻转。由于望远镜的方向是沿所在地的南北轴线配置,正好可对准子午圈观测。当天文学家使用子午仪时,需先将观测室的屋顶打开,择定欲观测的目标星后,便静待地球自转使目标移动至中天,便可记录数据。这样的观测场景就日复一日地在天文台上演,不断贡献出详尽的星表、航海历,并以此为准标定经纬线的地图。
当时还没有全世界统一的经纬度系统,各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1884年,25国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会讨论制定本初子午线,最终以2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由格林尼治压倒性获胜。依会议结论,规定本初子午线正通过“艾瑞子午仪的望远镜目镜十字中心”,于是这座仪器成为标定全球经纬线以及时区的依据,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因此扬名四海。
廉颇老矣图转型
以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天体本质的天文物理在19世纪后期兴起,很快便蓬勃发展,成为天文研究的热门显学。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在这方面突飞猛进;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新大陆——美国——也迅速建立起天文物理事业的坚实基础。一时之间,有着光荣科学传统的英国,在这场竞争上面临了挑战,不论是仪器科技或数学理论计算都落后,似乎显得老态龙钟。 在艾瑞及其后继克里斯提手中,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增加了一些新设施,试图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力挽狂澜,包括口径32.5厘米及71厘米的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克里斯提还在原本的主建筑之外兴建物理天文台,作为天文计算人员的大本营。此外,自艾瑞任内起亦开始进行定期的地磁及气象测量,以了解这些外在因素对仪器本身及观测活动的影响。
然而格林尼治的观测条件却在20世纪初急遽恶化。由于伦敦市区的扩张,原本在郊区乡间的格林尼治如今被都会的光害及烟雾包围了,天文台的地位也就江河日下。1946年,皇家天文台决定迁出格林尼治,科学家也陆续离开,格林尼治天文台自此退出了天文学研究的前沿。虽然格林尼治天文台已失去担负尖端天文研究的条件,但300多年来的历史沉淀却令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自1953年起,天文台陆续将整修完成的部分开放给大众参观。
寓教于乐古今合
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整个园区的活动路线被划分为两大部分:“子午线路径”及“天文路径”。前者是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后者是通往浩瀚宇宙的桥梁。
子午线路径通往天文台在20世纪以前兴建的几座老建筑,例如最古老的佛兰斯蒂德屋是过去皇家天文学家的官邸,历任许多皇家天文学家及他们的家眷在此居住过,包括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发现者埃德蒙·哈雷。屋内的装潢复原至17世纪的样式,也就是这座天文台的草创时期。你可以看到佛兰斯蒂德的卧房、餐厅、书房及起居室,以及置放在房间各处的手稿和衣物,仿佛闯入了天文学家的生活。
在佛兰斯蒂德屋旁边的是子午线楼,艾瑞子午仪便原封不动地坐镇于此,地上的标线提醒游客这里是东、西半球的分界及起点。穿越屋子及墙壁,本初子午线一路延伸到墙外的广场,成为观光客的热门拍照地。若是你在大排长龙等着摄影留念的队伍中感到不耐烦,别心急,在背后还有好东西。回头看看佛兰斯蒂德屋,在屋顶耸立的长柱上,是不是有个显目的红色大球?那是报时球。在无线电通讯被发明前,它担负着向港口的船只报时的任务。每日下午1时,报时球就会从顶端降下,在码头瞭望的水手就能依此信号来替船上的航海钟对时。报时球在今日已是过时的古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已被拆除了,但格林尼治天文台仍保存并照常运作。报时球还有个“不务正业”却蛮受欢迎的古怪后代——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数计时的坠球仪式,即源自报时球的概念。
天文路径则通往克里斯提当初兴建的物理天文台,今日它被称为南馆。虽然外表仍保留20世纪初刚落成的古典风貌,内部已被改建成崭新的展示空间,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天文教育馆,以各种交互式设计带观众认识宇宙的奥秘。在南馆前方,游客可以看到一栋奇异的建筑——好像是一个拔地而起、歪斜矮胖的圆锥。这是园区内最年轻的小老弟,于2007年落成的彼得·哈理森星象馆,目前是伦敦唯一的星象馆设施。
下回若是你漫步在格林尼治天文台,请放松心情,悠闲地呼吸弥漫在空气中的历史尘埃。一想到人类为了了解宇宙和自身居住的世界,在一代代的追寻过程中不停累积知识及经验,也许更会萌发你的思古幽情。有幸的话,说不定你可以找到藏身在天文台园区内某个角落的天文女神,她深邃的眼眸不知透露了多少岁月的故事!
今日,当人们把玩地球仪时,很容易将球上那纵横交错的网格线——经纬度——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时间、空间的“标准”究竟源自哪里?
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度量大地的伟业,竟跟海洋与天文息息相关。就让我们话说从头,带读者走访一趟时光隧道,看看故事舞台的沧桑——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兴衰及重生。
立足穹苍望大海
天文学看似一门虚无缥缈的学问,实际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借由日月星辰升落的规律来制定历法,得以度量时间、明确季节更替,并因此有了发展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的依据。综观古往今来的文明史,除了宗教及占卜等心灵层面的效益之外,天文学的兴盛常基于历法及农业等实用目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建立也是源于同样实用的理由——为了支持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在茫茫大海中要弄清楚船只的位置及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没有CPS定位的年代,水手们能依靠的除了罗盘外,便是头顶上熟悉的日月星辰了。借由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变化,航海者可以计算并推估船只航行的信息,不至于迷失在汪洋中。若缺乏对天文知识的掌握,船只在大海中根本就寸步难行,更别奢谈远渡重洋从事贸易及殖民。因此,自15世纪以来欲发展海权的西欧各国,无不重视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基础建设。
当时航海者关切的课题还有经度的测定。我们今日熟悉的经纬度是一种人为的地理坐标系统。借由经纬度,人们可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以方便辨识球面上的位置。然而相较于纬度,经度的定义困难许多:它不像纬度有自然的起点(即赤道),也不易借由天体在天空中的角度差异看出明显的变化。“如何准确地测定经度?”这个难题无论对制图或导航都十分重要,却困惑了好几代的人们;各国亦竞相投入资源在天文观测上,希望能捷足先登抢到解答。读者若想知道人类追寻经度的详细故事,可参考科普作家戴瓦·梭贝尔的《寻找地球刻度的人》一书。
格林尼治天文台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公元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以“精进航海技术”的名义,下旨在格林尼治建立观测设施,同时设立皇家天文学家一职,专责长驻于此进行天文观测、记录及绘制星图,并思索经度问题的解决之道。当时的格林尼治还是离伦敦市区有段距离的宁静乡村,所以适合夜间观测;而另一个选址于此的理由,则是因为英国王室在此拥有大片地产,在国王私有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比较省事。天文台第一栋兴建起来的建筑就是给皇家天文学家的住宅,由当时知名的建筑师雷恩设计。翌年住宅落成,首任皇家天文学家佛兰斯蒂德立即搬入,此后两三百年在格林尼治的天文观测大业于是开张。
天文台初建之时筚路蓝缕,除了这栋宅邸外别无其他建物,连观测工作都得在院子里进行。虽然皇家天文学家有王室每年固定支付的薪饷,但薪资微薄,佛兰斯蒂德与友人的信函甚至提及他得趁观测之余忙着写稿、讲学以贴补家用。天文台在后继的几位皇家天文学家手中逐渐扩建,也总算有较正式的场所容纳仪器进行观测。但天文台最初精进航海技术的任务,直到1767年首本附详细星表的航海历出版方大功告成。此时在位的已是第五任皇家天文学家马斯克林,距查理二世创建天文台也已将近百年。
经天纬地震寰宇
进入19世纪后,位置天文学依然是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工作重心。天文学家持续测量天体的精确位置以编修星表及航海历。在此要介绍一种特别的天文仪器——子午仪,它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声名鹊起息息相关。
想象地球是一颗被浑圆蛋壳包裹的蛋黄——这概念一点都不陌生,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天球。天空中的所有物体,例如日月星辰,都可视为在天球上的投影。在天球上画一个通过地平面正北方、天球北极、天顶的大圆,这个假想的大圆即是子午圈,其意义就等同于地理上的经线(子午线)。天体每日规律地东升西落,途中都会通过子午圈,即称为中天;此时是天体在天球中距地平面的最高点,即与地平面夹角最大之时。
子午仪就是用来测量天体通过子午圈的时间及当时仰角角度的仪器,其原型在17世纪末即开始被使用。借由天体的中天时间、中天仰角两个数据,天文学家可计算出天体在天球上的详细坐标;另一个方面,若已知天体的坐标,从它通过子午圈的时刻,也能够逆推回观测者所在位置的当地时间及经度。在原子钟被广为应用之前,子午仪对恒星中天的观测是最准确的对时方法,天文台校正时间总少不了子午仪。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有名的子午仪是1851年落成启用的艾瑞子午仪,其名称源自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艾瑞。这座子午仪由艾瑞一手设计、监造,并一直持续使用至1938年才退役。子午仪的基本结构包括两组固定的基座,望远镜架设在基座之间,好像烤乳猪架一样可以翻转。由于望远镜的方向是沿所在地的南北轴线配置,正好可对准子午圈观测。当天文学家使用子午仪时,需先将观测室的屋顶打开,择定欲观测的目标星后,便静待地球自转使目标移动至中天,便可记录数据。这样的观测场景就日复一日地在天文台上演,不断贡献出详尽的星表、航海历,并以此为准标定经纬线的地图。
当时还没有全世界统一的经纬度系统,各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1884年,25国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会讨论制定本初子午线,最终以2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由格林尼治压倒性获胜。依会议结论,规定本初子午线正通过“艾瑞子午仪的望远镜目镜十字中心”,于是这座仪器成为标定全球经纬线以及时区的依据,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因此扬名四海。
廉颇老矣图转型
以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天体本质的天文物理在19世纪后期兴起,很快便蓬勃发展,成为天文研究的热门显学。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在这方面突飞猛进;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新大陆——美国——也迅速建立起天文物理事业的坚实基础。一时之间,有着光荣科学传统的英国,在这场竞争上面临了挑战,不论是仪器科技或数学理论计算都落后,似乎显得老态龙钟。 在艾瑞及其后继克里斯提手中,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增加了一些新设施,试图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力挽狂澜,包括口径32.5厘米及71厘米的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克里斯提还在原本的主建筑之外兴建物理天文台,作为天文计算人员的大本营。此外,自艾瑞任内起亦开始进行定期的地磁及气象测量,以了解这些外在因素对仪器本身及观测活动的影响。
然而格林尼治的观测条件却在20世纪初急遽恶化。由于伦敦市区的扩张,原本在郊区乡间的格林尼治如今被都会的光害及烟雾包围了,天文台的地位也就江河日下。1946年,皇家天文台决定迁出格林尼治,科学家也陆续离开,格林尼治天文台自此退出了天文学研究的前沿。虽然格林尼治天文台已失去担负尖端天文研究的条件,但300多年来的历史沉淀却令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自1953年起,天文台陆续将整修完成的部分开放给大众参观。
寓教于乐古今合
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整个园区的活动路线被划分为两大部分:“子午线路径”及“天文路径”。前者是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后者是通往浩瀚宇宙的桥梁。
子午线路径通往天文台在20世纪以前兴建的几座老建筑,例如最古老的佛兰斯蒂德屋是过去皇家天文学家的官邸,历任许多皇家天文学家及他们的家眷在此居住过,包括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发现者埃德蒙·哈雷。屋内的装潢复原至17世纪的样式,也就是这座天文台的草创时期。你可以看到佛兰斯蒂德的卧房、餐厅、书房及起居室,以及置放在房间各处的手稿和衣物,仿佛闯入了天文学家的生活。
在佛兰斯蒂德屋旁边的是子午线楼,艾瑞子午仪便原封不动地坐镇于此,地上的标线提醒游客这里是东、西半球的分界及起点。穿越屋子及墙壁,本初子午线一路延伸到墙外的广场,成为观光客的热门拍照地。若是你在大排长龙等着摄影留念的队伍中感到不耐烦,别心急,在背后还有好东西。回头看看佛兰斯蒂德屋,在屋顶耸立的长柱上,是不是有个显目的红色大球?那是报时球。在无线电通讯被发明前,它担负着向港口的船只报时的任务。每日下午1时,报时球就会从顶端降下,在码头瞭望的水手就能依此信号来替船上的航海钟对时。报时球在今日已是过时的古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已被拆除了,但格林尼治天文台仍保存并照常运作。报时球还有个“不务正业”却蛮受欢迎的古怪后代——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数计时的坠球仪式,即源自报时球的概念。
天文路径则通往克里斯提当初兴建的物理天文台,今日它被称为南馆。虽然外表仍保留20世纪初刚落成的古典风貌,内部已被改建成崭新的展示空间,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天文教育馆,以各种交互式设计带观众认识宇宙的奥秘。在南馆前方,游客可以看到一栋奇异的建筑——好像是一个拔地而起、歪斜矮胖的圆锥。这是园区内最年轻的小老弟,于2007年落成的彼得·哈理森星象馆,目前是伦敦唯一的星象馆设施。
下回若是你漫步在格林尼治天文台,请放松心情,悠闲地呼吸弥漫在空气中的历史尘埃。一想到人类为了了解宇宙和自身居住的世界,在一代代的追寻过程中不停累积知识及经验,也许更会萌发你的思古幽情。有幸的话,说不定你可以找到藏身在天文台园区内某个角落的天文女神,她深邃的眼眸不知透露了多少岁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