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素材中可以合理借鉴的地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为作文教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为此,我们引导学生从经典文本素材中挖掘其内容、结构、技巧等可以模仿的地方,把它们合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仿写;文本素材;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优劣是衡量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俗话说:“平时多烧香,临时不用抱佛脚。”的确,功夫应下在平时,而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内或课外的文本素材进行仿写,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就是平时下功夫的方法之一。
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出了仿写这种作文教学方法的特点——潜移默化。仿写文本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天长日久的熏染、训练,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获得作文能力。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树立作文仿写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一个方法的改革首先要配合观念的更新,作文教学的改革也是这样。具体应该转变如下观念:
1.文本教学和作文仿写结合。其实,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与作文都是紧密相关的。许多课内文本都是学生习作时典范的例文。这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规范优美,学生如能把这些文章勤读于口,烂熟于心,就可以以它们为写作的样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讲的这个道理。遗憾的是,目前的很多阅读教学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才使我们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把課文和作文这两大块人为割裂,长此下去的结果使学生不但觉得作文越写越难,反而觉得课文也越学越玄了。
2.口头仿写和书面仿写并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固定的、难以改变的观念:认为笔头写出来的才叫做作文,口里说出来的不算作文。正因为如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单靠“日记”“周记”和“单元作文”使学生的口述能力不强。殊不知,书面作文的前提就是口头作文。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在嘴上我们总要反复表述、推敲几次。既如此,我们何不加强口述作文的训练呢?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最终必将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挖掘教材的“合理内核”,寻找合适的“仿写点”
观念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要找准教材课文与作文训练的结合点,借用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即挖掘出教材的“合理内核”,寻找课文在写作方面值得借鉴“仿写点”。
1.发现写作内容的可参考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下笔时无素材可用。且不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说教材课文中的内容就有可供参考、可以模仿的地方。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体谅、爱护之情,生动感人,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而言,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和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感情变化,为作文训练打下基础。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胡适的《我的母亲》,同为描写母亲的名家名篇,其选材都注重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做人教导。这完全可以为写母亲的亲情文章提供借鉴,以后学生再写有关母亲和父亲的文章,就不会再写一些老掉牙的事件:风雨之夜送我上医院,半夜推开书房给我送牛奶……
2.寻求写作技法的可借鉴性。“作文无秘诀”,这话不错,但它总是有技巧方法和写作规律可循的。正确运用必要的写作方法可以让文章表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妙的方法去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也必然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脍炙人口。
现行部编版新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写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春》的写景抒情;《阿长与
【关键词】仿写;文本素材;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优劣是衡量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俗话说:“平时多烧香,临时不用抱佛脚。”的确,功夫应下在平时,而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内或课外的文本素材进行仿写,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就是平时下功夫的方法之一。
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出了仿写这种作文教学方法的特点——潜移默化。仿写文本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天长日久的熏染、训练,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获得作文能力。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树立作文仿写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一个方法的改革首先要配合观念的更新,作文教学的改革也是这样。具体应该转变如下观念:
1.文本教学和作文仿写结合。其实,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与作文都是紧密相关的。许多课内文本都是学生习作时典范的例文。这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规范优美,学生如能把这些文章勤读于口,烂熟于心,就可以以它们为写作的样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讲的这个道理。遗憾的是,目前的很多阅读教学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才使我们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把課文和作文这两大块人为割裂,长此下去的结果使学生不但觉得作文越写越难,反而觉得课文也越学越玄了。
2.口头仿写和书面仿写并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固定的、难以改变的观念:认为笔头写出来的才叫做作文,口里说出来的不算作文。正因为如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单靠“日记”“周记”和“单元作文”使学生的口述能力不强。殊不知,书面作文的前提就是口头作文。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在嘴上我们总要反复表述、推敲几次。既如此,我们何不加强口述作文的训练呢?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最终必将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挖掘教材的“合理内核”,寻找合适的“仿写点”
观念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要找准教材课文与作文训练的结合点,借用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即挖掘出教材的“合理内核”,寻找课文在写作方面值得借鉴“仿写点”。
1.发现写作内容的可参考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下笔时无素材可用。且不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说教材课文中的内容就有可供参考、可以模仿的地方。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体谅、爱护之情,生动感人,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而言,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和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感情变化,为作文训练打下基础。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胡适的《我的母亲》,同为描写母亲的名家名篇,其选材都注重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做人教导。这完全可以为写母亲的亲情文章提供借鉴,以后学生再写有关母亲和父亲的文章,就不会再写一些老掉牙的事件:风雨之夜送我上医院,半夜推开书房给我送牛奶……
2.寻求写作技法的可借鉴性。“作文无秘诀”,这话不错,但它总是有技巧方法和写作规律可循的。正确运用必要的写作方法可以让文章表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妙的方法去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也必然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脍炙人口。
现行部编版新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写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春》的写景抒情;《阿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