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兼论后工业化时代数字经济的作用

来源 :经济问题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二、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2)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完善地区分配制度等方面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格局.
其他文献
改善城乡收入二元化格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推动我国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均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创业分为创新型创业和一般性创业,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年至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 表明,一般性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均能显著改善城乡收入格局,说明创业型经济发展具有包容性、普惠性特征,能够改善城乡二元收入格局;在作用机制上,两类创业活动在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还会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来做大蛋糕,以及推动城市化
本文分析得出产业链、创新链在某一时点上可产生横向协同效应和纵向协同效应,最终形成宏观的双螺旋融合闭环.在双链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度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SF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9年的双链协同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EGLS和GMM两种模型分析双链协同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全国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度波动上升并存在“由东向中部延伸”的趋势,双链协同度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
为验证集聚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教育人力资本收益度量人力资本效率,按照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三档六类,兼顾人才质量以大学数量与质量为参照,进一步按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水平人才集聚、中水平人才集聚、高水平人才集聚三档六类,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运用多种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效率.研究结论:(1)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均能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有所提升.(2)相比人口中度集聚城市,人口低度集聚城市依然拥有不低的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