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高等教育大众化远景实现的一个重要依托就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贵州省自2000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省内第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以来,至今已有七所新建本科院校相继建立。这些新建院校对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院校由于诞生于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在强手如林的高校大家族中,关于它们的战略发展问题相对于经济发达省份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有其研究的价值。
  一、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意义认识
  对建设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无需我们论证,这已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个实际行动。但如何发展,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最大可能的释放它们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必须提前谋划的问题。
  高校办学定位就是高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的可能空间,在目标对象上确定的一个“可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位置。新建本科院校的合理定位是高校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它对于进一步优化高校教育结构,实现高等院校的有效管理,对于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促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贵州省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同样承担着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任,必须具有强烈的角色定位意识和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既立足于自身实力,又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果不依据学校自身特点、个性而盲目定位,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会失去学校的优势甚至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办学目标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准确把握自身资源和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
  从管理特征上看,贵州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属于“省市共建,以地、市(州)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沿袭原来的地、市(州)“师专模式”。办学所在地的地、市(州)仍然承担学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不承担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这就造成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大大阻碍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步伐。
  从申办时间上看,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晚于周边省区市。贵州新建本科院校相对于贵州周边的广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区要晚2~3年,本科升格办学历史较短,对教育理念存在着理论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困惑。
  从区域分布上看,贵州的七所新建本科院校除贵阳学院外,其他六所主要分布于地州、市级政府所在地。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大多数地方院校在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人才吸纳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同时,这一局限还进一步影响了本科生生源质量,使得本科录取成绩普遍低于省城新建院校和省内老牌本科高校。
  从历史文化特征上看,受传统农业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因而呈现出民族性、地方性特征积淀而成的封闭性较重、开放性不足的特征。个别新建高校如黔南民族师院和遵义师院虽然办学历史稍长,但本科教育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受传统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省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仍缺乏高校文化建设所需的厚重底蕴。
  从学科专业上看,贵州七所新建本科院校全是通过师专或以师专为主升格来的,师范性特征明显,为我省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师范教育底子较好的师资。
  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主要属于本科和专科层次,最近几年升格的院校甚至还以专科为主,所有院校都还没有取消专科招生。同时,升格最早的黔南师院和遵义师院现在还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授予权,要获得硕士研究生教育权限,最早也要等到2015年。
  从学术水平上看,由于受专科办学模式的影响,重点放在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上,大多数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普遍偏低。通过文献检索,七所新建本科院校的高质量论文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无论是绝对数还是人均比例都远远低于老牌本科院校。诚然,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不应盲目追求“高水平”、“研究型”的办学类型和层次,但是,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升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从今后发展走向上看,贵州新建本科院校除最早的黔南师院和遵义师院有明显“师字号”名称外,其他几所院校几乎都采用“地名+学院”方式作为新建院校名称。这种做法说明多数院校在为自己今后发展“留后路”,同时也说明一些院校有想脱离师范专业走综合化发展道路的打算。
  三、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策略
  1.从办学目标上看:贵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短期内仍应立足“师范专长”,摒弃“高、大、全”的盲目做法,适时向外延伸。
  “高”——即一旦升格成功就追求“高标准”、“高结果”、“高质量”;“大”——即一旦升格成功就追求“大规模”、“大排场”;“全”——即一旦升格成功就追求“专业全”、“学科全”,忽视自己的基础和特色,忽略了自身的承载量。
  当前,贵州新建本科院校不管更名为什么学院,无一不是由“师专”升格而成的。师范专业是贵州新建本科院校经营几十年的“老本行”。几十年来,这些新建院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师资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施设备都主要围绕师范专业来建设、投资的,举办师范专业是贵州新建本科院校最熟悉的、在专业建设上最能得心应手并能快速出成果的地方。同时,举办新专业需要大量投入,其中经费、师资力量、办学设施设备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迅速解决、并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由于发展规模和速度主要受制于地方财政的支付状况和新建院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因而,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做法必然把自身拖入财力负担重、教学质量低、办学声誉差的无底深渊。
  当然,仅有“师范性”会导致学科专业比较单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有限,而我省理工、农林水等应用型不多,新建院校可以在立足师范专业、不断总结本科办学经验并主要依托的财力状况好的基础上适当向这些方面拓展,以扩大服务地方的能力。
  2.从办学理念上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方式应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生产型”、“服务型”的应用型建设人才。这些人才应是能吃苦的、艰苦地方留得住的、在建设岗位上用得上的人才。要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学校就应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而设立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构。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认清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特色,根据自身地位、条件在专业设置上、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上应充分注重实用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3.从服务对象上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要,为“科教兴农”、“科教兴市”做贡献,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责所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这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特色和出路。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希望和出路就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本身,尽最大能力为地方发展服务。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正是通过社会履行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赢得地方社会的办学资源,从而夯实办学基础,开拓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办学的智慧,最后实现地方新建高校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地方院校,尤其是居于财政投入主要由各地、州、市负担的地方院校一定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要大力倡导面向农村、服务山乡、崇尚实用、吃苦耐劳的办学思想。
  4.从发展目标上看:新建地方院校应立足特长、培育特色。
  一所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院校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建校背景、发展历史,有其不同的科研领域、研究成果,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过去,更预示着学校的未来。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条件和传统优势,立足传统特色,找准自己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校办学才省时省力,创造最大效益。
  同时,立足传统又要不受传统束缚,立足传统又超越传统。鉴于贵州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在原“师专”基础上升格而来的,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师范类专业设置重复较大,老专业较多,另一方面又是新专业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严重缺乏。这就容易形成贵州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上因为重复设置导致的学生就业困难,学校专业建设缺乏特色,最终导致贵州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举步维艰。因而,在发展上,我们还需将学校发展放在当前国际、国内高等学校发展变化多样化、多元性大背景下思考,注意国际国内高等学校发展变迁应对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学校发展的不断创新,要通过本科办学不断摸索新的专业增长点,努力培育新的特色,努力寻找办学上的突破口,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Abstract】Although communicative approach(CA)has brought about a great reform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ELT)in China, it has not received widespread suppor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the
为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建筑的整体效果得以体现,必须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实现对石材幕墙的是应用,这也是提高建筑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针对石材幕墙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进行
中国工业劳动力的数量,自2003年以来持续增长,在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总体上看,中国工业劳动力的数量与产出规模基本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实现了雇用增加与产值上升并存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工作环境和劳动者流动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比重提高,原料工业比重下降  2003
期刊
沈铁工业走廊调兵山工业园区是辽北工业园区的发祥地,是辽宁省最具发展和投资潜力20强的工业园区之一。它坐落在沈阳都市圈北缘,调兵山境内省级公路新梨线两侧,是新铁岭、大
上海罗店螺帽总厂,创建于50年代,现有职工505名,拥有固定资产1246万元,年销售额4000万元,现在主要生产销售紧固件螺栓、螺母、粉未冶金、电子元器件、治疗仪、耐腐蚀泵、阀
上海市日用五金工业研究所是1979年经上海市科委批准建立的地方行业性应用型研究所。现有职工50余人,其中50%是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并拥有一幢2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中的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流程,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第三部分则研究了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人员参考意见,来提高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进建筑企业的长
随着经济和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一场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色运动正在全世界兴起.
【摘要】市场经济下的建筑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要严格控制成本,理清建筑项目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去向,了解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掌控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控制成本的使用。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成本管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做好企业成本管控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方法,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管
根据中央批复的机构改革方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决定,设立省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1月23日,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