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淳区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低产的形成因素。结合试验研究,提出培养料质量、覆土材料的优劣及栽培环境管理是影响双孢蘑菇产量的主要因素;并对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提出了改进建议,以供相关企业参考。
关键词:双孢蘑菇;工厂化;低产因素;培养料;覆土材料;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46.1 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95-03
双孢蘑菇生产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国外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历程可知,工厂化生产必将是我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量迅速增长,但工厂化生产投资高、成本大,尤其是单产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1]。
江苏省是我国双孢蘑菇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其工厂化生产比例很低,在南京市目前仅有2家冷库栽培双孢蘑菇工厂,但运营状况均不理想。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2-3],南京市高淳区在2011年便开始尝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成立了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冷库”式菇房面积 2 800 m2,配备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监控系统,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双孢蘑菇单产平均为10 kg/m2左右,远不及25 kg/m2以上的国内先进水平,连漳州季节性栽培的 15 kg/m2 也没有达到,生产效益很不理想。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对高淳区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生产状况、管理水平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的科研试验,对造成低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参考。
1 低产因素分析
1.1 培养料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培养料是双孢蘑菇优质、高产的关键要素[4-5]。目前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培养料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1.1 配方原料不稳定 合作社几年中尝试了不同原料的多种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最初采用稻草加尿素的合成培养料,这也是自然季节菇农采用最多的配方,但蘑菇产量、质量均不理想;后来采用麦秸、稻草加牛粪的粪草培养料,但采购的牛粪中常含有较多的泥土,造成地雷菇现象严重;而麦草配方发酵时缺少技术,按稻草配方的发酵技术操作,结果是发酵不彻底、栽培失败。其间还尝试过金针菇“废包”的配方,均无法稳定生产,目前主要以稻草、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的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由于配方复杂、原材料不稳定,加上配料比例基本以经验为主,没有科学的计算,因此无法堆制出稳定的培养料[6],产量也可想而知。
1.1.2 发酵工艺落后 培养料的发酵是双孢蘑菇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出于成本考虑,合作社没有建设培养料隧道发酵系统,还是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室内二次发酵方法,为此还专门建有二次发酵室,但使用中发现通风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根本无法堆制。改用工厂出菇房进行二次发酵时又发现问题,通入蒸汽加温时菇房保温板的“吸湿现象”非常严重,保温效果差,且对设施的损害也较大[7],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合作社采用避雨阴棚内一次发酵,铲车翻堆,二次发酵改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利用保温棉加强了保温效果,培养料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双孢蘑菇堆料关键在于规范地控制一、二次发酵的环境,仅靠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设备,凭经验、用感官来判断发酵的标准[8],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培养料,产量也得不到保证。
1.1.3 投料量不足 国内高产菇房的培养料干粪和草总量应达到35~45 kg/m2[4],即发酵好的培养料约为65~75 kg/m2,菇床料厚度应达到20 cm以上;而国外工厂栽培投料量达到90~110 kg/m2[9],以便保证蘑菇产量。为了方便操作、节省劳力,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了框式栽培,但食用菌栽培框高度仅为18 cm,料厚仅15 cm左右,紧实度也不均匀,投料量最多达到40 kg/m2,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出菇营养不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
1.2 覆土
双孢蘑菇生产必须覆土,否则无法出菇。覆土材料的好坏至少会影响双孢蘑菇3~5 kg的产量,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由于通风换气、升降温等操作相对频繁,空气流动大,水分蒸发多,对覆土材料的保水性、持水性要求更高[6]。国外工厂化栽培采用的泥炭覆土材料吸水率高达78%左右,然而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至今仍使用传统田泥为材料,饱和含水量不足20%,常常造成床面过干,严重影响子实体的形成。此外,由于覆土操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近几年来劳动力资源日益缺乏,操作工人基本为老人和妇女,由于体力原因,规范无法跟上,工作随意性很大,覆土厚薄不均,造成丛生菇和出菇不整齐现象[10],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
1.3 栽培环境
虽然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菇房配备了一些制冷、通风等设备,但是由于建设资金限制,没有安装空气过滤、加湿等系统,因此所谓工作化仅仅只能算是“冷库种菇”,加上建设时施工不够专业,压缩机和蒸发器制冷系数不协调,压缩机和蒸发器不匹配,制冷量远大于菇房实耗冷量,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11],常有局部温度变化过大现象,出菇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由于监控设备的质量不过关,很多参数不够准确,加上技术人员为传统栽培出身,没有掌握工厂化栽培的控制技术,还是依靠目测、看表象、凭经验来操作,环境控制很不稳定,加上通风换气时新风没有过滤系统,病虫害传播也很严重。还有菇房缺少加湿系统,无法提供双孢蘑菇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培养料、覆土常常缺水,喷水过多又容易造成漏床,合作社主要栽培品种为W192,该品种需水量比传统的As2796要多,结果是生产中薄皮菇、开伞菇很多,死菇现象也很严重[6,12]。
关键词:双孢蘑菇;工厂化;低产因素;培养料;覆土材料;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46.1 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95-03
双孢蘑菇生产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国外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历程可知,工厂化生产必将是我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量迅速增长,但工厂化生产投资高、成本大,尤其是单产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1]。
江苏省是我国双孢蘑菇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其工厂化生产比例很低,在南京市目前仅有2家冷库栽培双孢蘑菇工厂,但运营状况均不理想。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2-3],南京市高淳区在2011年便开始尝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成立了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冷库”式菇房面积 2 800 m2,配备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监控系统,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双孢蘑菇单产平均为10 kg/m2左右,远不及25 kg/m2以上的国内先进水平,连漳州季节性栽培的 15 kg/m2 也没有达到,生产效益很不理想。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对高淳区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生产状况、管理水平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的科研试验,对造成低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参考。
1 低产因素分析
1.1 培养料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培养料是双孢蘑菇优质、高产的关键要素[4-5]。目前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培养料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1.1 配方原料不稳定 合作社几年中尝试了不同原料的多种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最初采用稻草加尿素的合成培养料,这也是自然季节菇农采用最多的配方,但蘑菇产量、质量均不理想;后来采用麦秸、稻草加牛粪的粪草培养料,但采购的牛粪中常含有较多的泥土,造成地雷菇现象严重;而麦草配方发酵时缺少技术,按稻草配方的发酵技术操作,结果是发酵不彻底、栽培失败。其间还尝试过金针菇“废包”的配方,均无法稳定生产,目前主要以稻草、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的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由于配方复杂、原材料不稳定,加上配料比例基本以经验为主,没有科学的计算,因此无法堆制出稳定的培养料[6],产量也可想而知。
1.1.2 发酵工艺落后 培养料的发酵是双孢蘑菇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出于成本考虑,合作社没有建设培养料隧道发酵系统,还是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室内二次发酵方法,为此还专门建有二次发酵室,但使用中发现通风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根本无法堆制。改用工厂出菇房进行二次发酵时又发现问题,通入蒸汽加温时菇房保温板的“吸湿现象”非常严重,保温效果差,且对设施的损害也较大[7],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合作社采用避雨阴棚内一次发酵,铲车翻堆,二次发酵改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利用保温棉加强了保温效果,培养料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双孢蘑菇堆料关键在于规范地控制一、二次发酵的环境,仅靠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设备,凭经验、用感官来判断发酵的标准[8],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培养料,产量也得不到保证。
1.1.3 投料量不足 国内高产菇房的培养料干粪和草总量应达到35~45 kg/m2[4],即发酵好的培养料约为65~75 kg/m2,菇床料厚度应达到20 cm以上;而国外工厂栽培投料量达到90~110 kg/m2[9],以便保证蘑菇产量。为了方便操作、节省劳力,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了框式栽培,但食用菌栽培框高度仅为18 cm,料厚仅15 cm左右,紧实度也不均匀,投料量最多达到40 kg/m2,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出菇营养不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
1.2 覆土
双孢蘑菇生产必须覆土,否则无法出菇。覆土材料的好坏至少会影响双孢蘑菇3~5 kg的产量,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由于通风换气、升降温等操作相对频繁,空气流动大,水分蒸发多,对覆土材料的保水性、持水性要求更高[6]。国外工厂化栽培采用的泥炭覆土材料吸水率高达78%左右,然而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至今仍使用传统田泥为材料,饱和含水量不足20%,常常造成床面过干,严重影响子实体的形成。此外,由于覆土操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近几年来劳动力资源日益缺乏,操作工人基本为老人和妇女,由于体力原因,规范无法跟上,工作随意性很大,覆土厚薄不均,造成丛生菇和出菇不整齐现象[10],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
1.3 栽培环境
虽然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菇房配备了一些制冷、通风等设备,但是由于建设资金限制,没有安装空气过滤、加湿等系统,因此所谓工作化仅仅只能算是“冷库种菇”,加上建设时施工不够专业,压缩机和蒸发器制冷系数不协调,压缩机和蒸发器不匹配,制冷量远大于菇房实耗冷量,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11],常有局部温度变化过大现象,出菇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由于监控设备的质量不过关,很多参数不够准确,加上技术人员为传统栽培出身,没有掌握工厂化栽培的控制技术,还是依靠目测、看表象、凭经验来操作,环境控制很不稳定,加上通风换气时新风没有过滤系统,病虫害传播也很严重。还有菇房缺少加湿系统,无法提供双孢蘑菇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培养料、覆土常常缺水,喷水过多又容易造成漏床,合作社主要栽培品种为W192,该品种需水量比传统的As2796要多,结果是生产中薄皮菇、开伞菇很多,死菇现象也很严重[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