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初中英语听力落后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新课标对听力技能目标的描述为: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圖;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适当作出反应;能针对所听内容记录简单信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创建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对于实现这个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一堂以听力有效性的为主题的公开课,来谈论英语听力模块训练在课堂的实践。目前英语听力教学,很难形成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训练。本文想通过课堂实践来探究听力模块训练的可行性。
关键词: 听力有效性 听力模块训练 课堂实践 反思
一、目前教学中听力训练的现状
听力是一种领会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听音、辨音和听音会意的综合能力(赵贵芹,2011)。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头语言的含义。但是目前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来说,听力是个挑战,而现在听力测试是中考试卷中必考的题目,教师和学生会在平时和考前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听力测试的训练,但是现在的训练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听力中困扰师生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听力材料的选择难度很大。听力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想找到适合学生程度同时又和教材配套的听力资料并不容易。二是听力训练难成系统。听力材料大多是一套套的听力试题,不利于考试对自己某个薄弱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三是惯有的听力训练模式,“听——再听——核对答案”。这种训练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缺乏交互过程。四是听力音频难寻,听力音频资料中,不少语音语调往往不太地道。
二、模块教学的相关理论
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所谓教学模块。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汤毅鸣,2007)
模块教学通常是通过整合、重组,将主题相关、内容相近、性质相同,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组专题放在一起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刘建,2012)
三、课例分析
1 课例描述
本学期有机会参加了区级教学交流,本次交流的主题是听力有效性,笔者有机会上了一次研讨课,经历这次研讨课,也使得笔者有机会对听力训练的想法做一次整合。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中笔者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Section B (1a—2c)。本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如何去某地和花费多长时间做某事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次序的说明使用多种交通工具。在备课时,笔者希望通过听、说、写来加深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的掌握。主要技能目标,笔者在备课时侧重的是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和“写”的培养。希望通过听力训练,巩固前面所学习过的一些知识要点。
2)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在不是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因此对于笔者而言是借班上课。此次借班上课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的初中,学生和笔者目前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水平差距不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笔者目前任教的班级虽然是城镇班,但是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不甚理想。除了英语课堂和英语课后作业,这些学生日常生活基本不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差,听力训练基本局限于课堂,听力水平有限。因此,这些因素,也让笔者在备课中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及听力题目的选择做了不小的调整。
2 课例的呈现与(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第三课时的听力任务如下:
2a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that Thomas wants to know.
Thomas wants to know ….
__ where Nina lives.
__ how far from school she lives.
__ how long it takes to get to school.
__ how she gets to school.
__ what she thinks of the transportation
2b Listen again. How does Nina get to school? Check 1 or 2 below.
从教材设计的听力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听力目标是考查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同时教材中1a是要求学生将图片与公交设施配对。而1b则是要求学生假设自己使用两种交通工具到校,并表述出。2c的内容则是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说出Nina是如何到校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上做了如下设计。
1)听前阶段:导入与热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166)的“技能教学参考表”中对听前活动的阐述如下:“热身活动;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
(1)复习导入
通过猜谜形式复习交通工具的词汇,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本课话题仍与交通有关。游戏的形式也让学生觉得易于接受。呈现单词的时候,也呈现图片,图片的选择上特意选择了书上图片,目的是希望在后面的环节,学生更易接受并更容易联想到相关信息。
(2)挑战热身 在猜完交通工具后,挑战环节,听录音猜孩子们如何到达学校。复习前两课时所学习到的主要知识,再次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句型 “How do you get to…?”在听完后再将人称做下转换进行口头的练习 “ How does he/ she get to…?” 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一些比较地道的表达,如call a taxi等。
(3)让学生猜测老师如何上班,激活思维
在了解图片上的孩子如何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之后,让学生们猜测老师是如何到校,之前笔者的设计是笔者如何在上课这天到达要上课的这所学校,这样的设计虽然更符合情景,但是需要用到过去时态。考虑到学情,所以这个地方稍作简化,让学生们猜测老师每天如何上班。在上课时,笔者特意提前将答案给了一位同学,希望此处同学们能通过询问这位同学,了解老师如何到达学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非常理想,幻灯片上给出的提示句型,不少同学并不会用,问答环节,可能笔者的要求不是太明确,导致学生不太能理解。没有达到理想的句型操练。此后,笔者再告知学生笔者如何到校,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描述使用的几种交通工具。First, then ,next, finally这些词汇帮助学生,更明确的说明如何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地。
2)听中阶段:适当增添听力内容,降低难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更具所在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可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和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育部,2012:29)
笔者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现有听力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设计,并添加了一些听力内容。在听完书上的听力部分后,笔者在设计中增加了一个环节。
(1)课本内容的处理
在上面处理完老师如何到达学校后,自然的引入Nina如何到达学校。处理完成书本上的听力任务之后,笔者又设计一个复述环节。
此部分的设计笔者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希望通过听力环节之后,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落实到笔头。同时对所学习的本单元的知识再次巩固,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同学来说,多次的反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知识内容,并且同时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让大部分同学能够在听完之后,根据图片复述出所学的内容,巩固了听力内容。
(2)增加内容,进一步巩固
本课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已经把这个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定位于学会表述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因为针对基础较为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言,一节课如何知识点的比较集中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掌握起来就会觉得相对简单。因此,筆者在选择增加的内容时,也就侧重选择相似的听力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巩固本课学习重点,二是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巩固。此环节笔者选择的听力内容是Cathy一家人如何上班上学。此处笔者将第一项听力任务设计成choose,降低了听力的难度。但是在第二次听时又增加了提问环节,让学生注重对细节的掌握。第二项听力任务是fill in the blank,深入的听掌握听力内容的细节,并落实到笔头。
然后根据以上的听力成果再进行口头问答,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由于紧张,这个环节被跳过,未能进行口头操练,比较遗憾。
3)听后阶段:知识巩固,落实笔头
在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将本课的内容,通过图片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在笔头得以落实,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在任务完成之后,笔者也特意把最后的任务环节让学生上交,但是笔头落实却不尽人意。能够写的很好并完成的同学只有4位同学,大部分同学能完成简单的路线,如Gary的上学路线,但是父亲的路线表述还是差强人意。
四、启示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很多老师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与意见及想法。笔者本人再次回顾本次上课环节及备课思路时,也有很多的想法与感触。笔者本次的设计,着眼于听力的有效性,希望通过这堂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前面课时的知识要点,能听懂文章中关于交通方式的表达,听懂与交通方式相关的问题,并学会如何表述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因此在听力教材的选择上选了内容相似的听力内容,运用了听力模块训练。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觉得这样的训练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益的,虽然最终呈现的笔头练习不是特别理想,从课程开始时基本不怎敢说出口,到结束时,大部分同学能够用句子表达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来说,多次的反复能够帮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熟悉语言,多次的模仿与重复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将目标句式表达出来。因此笔者觉得如果平时的课程中能进行听力模块训练会有一些益处:
1 运用听力模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目标语言
听力模块的训练,集中了很多相似的内容,目标语言的多次出现,更有利于学生熟悉这些语言。多次的呈现,让学生听到这样的句子时更容易理解和明白句子的意思,
2 听力模块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听力理解的信心
对于基础较薄弱和缺乏语言环境的学生而言,听是个极大的挑战。不少学生在听力测试中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所听内容有畏难情绪。而听力模块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减轻压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模块听力语言和内容信息,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题材的听力素材就能充满信心。
3 听力模块训练使听力训练更具系统性、针对性
模块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题材和体裁来归类和划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听力测试按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置。这样的设置是的听力训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五、对听力模块建立的设想
根据现行的Go for it教材的设计,对话题进行分类,同时再将与此话题相关的目标语具体化,然后寻找与此相关的听力材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进行训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听力模块的内容,同时联系实际对模块内容进行适当的修剪。最终丰富和完善听力模块的内容。
当然从事这样的听力模块训练,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创建听力训练模块就是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这不仅需要所有老师集思广益将模块合理分类,还要寻找更多恰当的听力材料。如果能够形成资源库不仅可以方便老师们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还可以更好的来训练学生的听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桂芹 “浅谈英语听力的训练和培养”,《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
[3]汤毅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http://www.pep.com.cn/czyw/jszx/syqfc/zhzyzx/zxdt/200704/t20070411_388761.htm,2007-04-11
[4]刘建 “中考英语听力训练模块的创建与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5]范玉明 “巧用教材优化农村初中课堂听力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关键词: 听力有效性 听力模块训练 课堂实践 反思
一、目前教学中听力训练的现状
听力是一种领会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听音、辨音和听音会意的综合能力(赵贵芹,2011)。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头语言的含义。但是目前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来说,听力是个挑战,而现在听力测试是中考试卷中必考的题目,教师和学生会在平时和考前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听力测试的训练,但是现在的训练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听力中困扰师生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听力材料的选择难度很大。听力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想找到适合学生程度同时又和教材配套的听力资料并不容易。二是听力训练难成系统。听力材料大多是一套套的听力试题,不利于考试对自己某个薄弱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三是惯有的听力训练模式,“听——再听——核对答案”。这种训练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缺乏交互过程。四是听力音频难寻,听力音频资料中,不少语音语调往往不太地道。
二、模块教学的相关理论
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所谓教学模块。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汤毅鸣,2007)
模块教学通常是通过整合、重组,将主题相关、内容相近、性质相同,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组专题放在一起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刘建,2012)
三、课例分析
1 课例描述
本学期有机会参加了区级教学交流,本次交流的主题是听力有效性,笔者有机会上了一次研讨课,经历这次研讨课,也使得笔者有机会对听力训练的想法做一次整合。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中笔者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Section B (1a—2c)。本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如何去某地和花费多长时间做某事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次序的说明使用多种交通工具。在备课时,笔者希望通过听、说、写来加深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的掌握。主要技能目标,笔者在备课时侧重的是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和“写”的培养。希望通过听力训练,巩固前面所学习过的一些知识要点。
2)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在不是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因此对于笔者而言是借班上课。此次借班上课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的初中,学生和笔者目前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水平差距不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笔者目前任教的班级虽然是城镇班,但是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不甚理想。除了英语课堂和英语课后作业,这些学生日常生活基本不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差,听力训练基本局限于课堂,听力水平有限。因此,这些因素,也让笔者在备课中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及听力题目的选择做了不小的调整。
2 课例的呈现与(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第三课时的听力任务如下:
2a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that Thomas wants to know.
Thomas wants to know ….
__ where Nina lives.
__ how far from school she lives.
__ how long it takes to get to school.
__ how she gets to school.
__ what she thinks of the transportation
2b Listen again. How does Nina get to school? Check 1 or 2 below.
从教材设计的听力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听力目标是考查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同时教材中1a是要求学生将图片与公交设施配对。而1b则是要求学生假设自己使用两种交通工具到校,并表述出。2c的内容则是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说出Nina是如何到校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上做了如下设计。
1)听前阶段:导入与热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166)的“技能教学参考表”中对听前活动的阐述如下:“热身活动;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
(1)复习导入
通过猜谜形式复习交通工具的词汇,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本课话题仍与交通有关。游戏的形式也让学生觉得易于接受。呈现单词的时候,也呈现图片,图片的选择上特意选择了书上图片,目的是希望在后面的环节,学生更易接受并更容易联想到相关信息。
(2)挑战热身 在猜完交通工具后,挑战环节,听录音猜孩子们如何到达学校。复习前两课时所学习到的主要知识,再次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句型 “How do you get to…?”在听完后再将人称做下转换进行口头的练习 “ How does he/ she get to…?” 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一些比较地道的表达,如call a taxi等。
(3)让学生猜测老师如何上班,激活思维
在了解图片上的孩子如何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之后,让学生们猜测老师是如何到校,之前笔者的设计是笔者如何在上课这天到达要上课的这所学校,这样的设计虽然更符合情景,但是需要用到过去时态。考虑到学情,所以这个地方稍作简化,让学生们猜测老师每天如何上班。在上课时,笔者特意提前将答案给了一位同学,希望此处同学们能通过询问这位同学,了解老师如何到达学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非常理想,幻灯片上给出的提示句型,不少同学并不会用,问答环节,可能笔者的要求不是太明确,导致学生不太能理解。没有达到理想的句型操练。此后,笔者再告知学生笔者如何到校,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描述使用的几种交通工具。First, then ,next, finally这些词汇帮助学生,更明确的说明如何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地。
2)听中阶段:适当增添听力内容,降低难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更具所在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可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和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育部,2012:29)
笔者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现有听力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设计,并添加了一些听力内容。在听完书上的听力部分后,笔者在设计中增加了一个环节。
(1)课本内容的处理
在上面处理完老师如何到达学校后,自然的引入Nina如何到达学校。处理完成书本上的听力任务之后,笔者又设计一个复述环节。
此部分的设计笔者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希望通过听力环节之后,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落实到笔头。同时对所学习的本单元的知识再次巩固,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同学来说,多次的反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知识内容,并且同时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让大部分同学能够在听完之后,根据图片复述出所学的内容,巩固了听力内容。
(2)增加内容,进一步巩固
本课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已经把这个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定位于学会表述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因为针对基础较为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言,一节课如何知识点的比较集中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掌握起来就会觉得相对简单。因此,筆者在选择增加的内容时,也就侧重选择相似的听力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巩固本课学习重点,二是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巩固。此环节笔者选择的听力内容是Cathy一家人如何上班上学。此处笔者将第一项听力任务设计成choose,降低了听力的难度。但是在第二次听时又增加了提问环节,让学生注重对细节的掌握。第二项听力任务是fill in the blank,深入的听掌握听力内容的细节,并落实到笔头。
然后根据以上的听力成果再进行口头问答,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由于紧张,这个环节被跳过,未能进行口头操练,比较遗憾。
3)听后阶段:知识巩固,落实笔头
在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将本课的内容,通过图片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在笔头得以落实,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在任务完成之后,笔者也特意把最后的任务环节让学生上交,但是笔头落实却不尽人意。能够写的很好并完成的同学只有4位同学,大部分同学能完成简单的路线,如Gary的上学路线,但是父亲的路线表述还是差强人意。
四、启示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很多老师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与意见及想法。笔者本人再次回顾本次上课环节及备课思路时,也有很多的想法与感触。笔者本次的设计,着眼于听力的有效性,希望通过这堂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前面课时的知识要点,能听懂文章中关于交通方式的表达,听懂与交通方式相关的问题,并学会如何表述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因此在听力教材的选择上选了内容相似的听力内容,运用了听力模块训练。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觉得这样的训练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益的,虽然最终呈现的笔头练习不是特别理想,从课程开始时基本不怎敢说出口,到结束时,大部分同学能够用句子表达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学生来说,多次的反复能够帮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熟悉语言,多次的模仿与重复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将目标句式表达出来。因此笔者觉得如果平时的课程中能进行听力模块训练会有一些益处:
1 运用听力模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目标语言
听力模块的训练,集中了很多相似的内容,目标语言的多次出现,更有利于学生熟悉这些语言。多次的呈现,让学生听到这样的句子时更容易理解和明白句子的意思,
2 听力模块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听力理解的信心
对于基础较薄弱和缺乏语言环境的学生而言,听是个极大的挑战。不少学生在听力测试中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所听内容有畏难情绪。而听力模块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减轻压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模块听力语言和内容信息,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题材的听力素材就能充满信心。
3 听力模块训练使听力训练更具系统性、针对性
模块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题材和体裁来归类和划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听力测试按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置。这样的设置是的听力训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五、对听力模块建立的设想
根据现行的Go for it教材的设计,对话题进行分类,同时再将与此话题相关的目标语具体化,然后寻找与此相关的听力材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进行训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听力模块的内容,同时联系实际对模块内容进行适当的修剪。最终丰富和完善听力模块的内容。
当然从事这样的听力模块训练,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创建听力训练模块就是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这不仅需要所有老师集思广益将模块合理分类,还要寻找更多恰当的听力材料。如果能够形成资源库不仅可以方便老师们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还可以更好的来训练学生的听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桂芹 “浅谈英语听力的训练和培养”,《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
[3]汤毅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http://www.pep.com.cn/czyw/jszx/syqfc/zhzyzx/zxdt/200704/t20070411_388761.htm,2007-04-11
[4]刘建 “中考英语听力训练模块的创建与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5]范玉明 “巧用教材优化农村初中课堂听力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