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相册和历史画报,比较一张张画面上人们的穿衣打扮,你会发现:长袍马褂、旗袍长衫,慢慢地被挤到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多的人身穿中山装、背带裤、布拉吉。那时的报纸、广告上,也不再是刺绣旗袍的明星花旦,而是换成革命演员和群众劳模,或是英姿挺拔,或正在劳动现场,身穿军装和劳动制服,一片热火朝天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然,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回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群众人山人海,他们手举大红花,挥动小红旗,将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在人群中,有的穿着侧面开襟的大长袍,有的穿着西装旗袍和马褂长襟,这基本上是城里人的打扮。还有的上身穿着中款的对襟短衣,下身穿长裤子;有的穿左边开襟的短衫子,领子上结着盘扣,这些一般是从农村来的。解放区的干部穿中山装、列宁装,解放区的群众穿军便装、工装裤,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旭日的光芒,带来了生机和力量。于是,这样的穿着打扮很快在全国成为时尚。
早先,所谓的时尚被称为“摩登”。摩登那得在上层社会里找:男士一身西装,衣料上乘,做工精整,底下西裤皮鞋;女士一身丝绸旗袍,刺花面料,竖领盘扣,收腰紧身,侧开襟的下摆延及脚面,脚下一双高跟皮鞋,走几步婉转婀娜,多少风韵,多少优雅,就都在这婉转婀娜里了。这样的穿着,肯定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和小姐,不然也是哪位名媛明星,一般百姓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置办这些奢侈品?但是,解放后就不同了,劳苦大众开始走上大街,高声说笑,向世界展示他们朴实的本色,劳动者由受剥削受压迫阶层成为社会的脊梁。身穿工农装,更是思想积极、追求进步的表现。西装啊,旗袍啊,那些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专利品,被迅速淹没在一片朴素的工农装的大潮中。
女孩子脱掉旗袍长襟,欢天喜地穿上花格子上衣和背带裤,将一根大粗辫子梳成左右两根麻花辫,发梢扎两只蓝色的或红色的蝴蝶结。走起路来辫子前后甩动,蝴蝶结上下翻飞,别提有多活泼、多好看了。人们不再迷恋烫发,这个早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已经被革命和进步的发型代替了。妇女们也不再把头发向脑后挽成一个髻,而是学着妇救会女干部,把长头发剪成齐耳式,短头发垂下来,耳朵两边用卡子一别,神气得就像女干部一样!
如果哪个男同志再像以前一样留个大背头,或者中分,用发蜡打得油光锃亮,准有小孩在他屁股后面追着喊“小分头,四两油”。这样可不行,电影里小分头可净出特务汉奸,你要是不想被别人笑话,就赶紧去剪个偏分的“博士头”,又清爽又英俊。关于为什么叫“博士头”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因为“拨”和“博”是谐音,这种发型剪完后,每天只需用手一拨拉,也不用精心打理,就很自然很潇洒的缘故吧;或者还是哪位学识渊博的博士也和咱们的发型一样呢?
小伙子穿黑色中山装,天儿凉的时候,再围一条蓝底白格子围巾,又俊朗又文气,不知道会迷住多少年轻的姑娘。这样的造型,成了小伙子心目中的理想打扮。
另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旗袍,它曾是一个时期女性眼中的“最美”。想一下,在生活水平好一点儿的人家,哪家有爱美的姑娘、新媳妇,不知道平时省吃俭用,逢年过节也学学有钱人,给自己置办一身象征“美丽高雅”的旗袍呢?一年辛辛苦苦攒到头,终于买到了做旗袍的料子,但是定做旗袍的店面生意太红火了,得把布料送到店里量好尺寸,提前订做。老板平时都是伺候大户夫人小姐的,一瞧你那一身衣服,就知道是土包子图新鲜,再也不想拿正眼瞧你第二次。干脆不花这份冤枉钱,拿回来,跟着墙上电影明星的海报,自己量尺寸裁剪。镶边,盘扣,开襟,好不容易做好了,赶紧穿上身试试。腰是细了,人也挺拔了,但走路时,脚也不敢迈开了。但是你不能不动啊,还要赶猪上圈,还要收粮食扫院子。拿起扫把,刚一弯腰,咔嚓一聲,开襟从胳肢窝一直通到大腿。趁着没人看到,快些回屋换上咱那松宽的工农装。这才明白,旗袍适合的闲情逸致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咱劳动人民要劳动,要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怎么能让那样的衣服来束缚手脚呢?
再加之新中国成立初,全国经济水平低、物资匮乏等现实原因,可能就使得朴实无华的工农装最终成为长袍马褂、西装旗袍的“终结者”了。
(摘自经济科学出版社《趣说中国六十年:依衣往事》 )
当然,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回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群众人山人海,他们手举大红花,挥动小红旗,将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在人群中,有的穿着侧面开襟的大长袍,有的穿着西装旗袍和马褂长襟,这基本上是城里人的打扮。还有的上身穿着中款的对襟短衣,下身穿长裤子;有的穿左边开襟的短衫子,领子上结着盘扣,这些一般是从农村来的。解放区的干部穿中山装、列宁装,解放区的群众穿军便装、工装裤,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旭日的光芒,带来了生机和力量。于是,这样的穿着打扮很快在全国成为时尚。
早先,所谓的时尚被称为“摩登”。摩登那得在上层社会里找:男士一身西装,衣料上乘,做工精整,底下西裤皮鞋;女士一身丝绸旗袍,刺花面料,竖领盘扣,收腰紧身,侧开襟的下摆延及脚面,脚下一双高跟皮鞋,走几步婉转婀娜,多少风韵,多少优雅,就都在这婉转婀娜里了。这样的穿着,肯定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和小姐,不然也是哪位名媛明星,一般百姓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置办这些奢侈品?但是,解放后就不同了,劳苦大众开始走上大街,高声说笑,向世界展示他们朴实的本色,劳动者由受剥削受压迫阶层成为社会的脊梁。身穿工农装,更是思想积极、追求进步的表现。西装啊,旗袍啊,那些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专利品,被迅速淹没在一片朴素的工农装的大潮中。
女孩子脱掉旗袍长襟,欢天喜地穿上花格子上衣和背带裤,将一根大粗辫子梳成左右两根麻花辫,发梢扎两只蓝色的或红色的蝴蝶结。走起路来辫子前后甩动,蝴蝶结上下翻飞,别提有多活泼、多好看了。人们不再迷恋烫发,这个早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已经被革命和进步的发型代替了。妇女们也不再把头发向脑后挽成一个髻,而是学着妇救会女干部,把长头发剪成齐耳式,短头发垂下来,耳朵两边用卡子一别,神气得就像女干部一样!
如果哪个男同志再像以前一样留个大背头,或者中分,用发蜡打得油光锃亮,准有小孩在他屁股后面追着喊“小分头,四两油”。这样可不行,电影里小分头可净出特务汉奸,你要是不想被别人笑话,就赶紧去剪个偏分的“博士头”,又清爽又英俊。关于为什么叫“博士头”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因为“拨”和“博”是谐音,这种发型剪完后,每天只需用手一拨拉,也不用精心打理,就很自然很潇洒的缘故吧;或者还是哪位学识渊博的博士也和咱们的发型一样呢?
小伙子穿黑色中山装,天儿凉的时候,再围一条蓝底白格子围巾,又俊朗又文气,不知道会迷住多少年轻的姑娘。这样的造型,成了小伙子心目中的理想打扮。
另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旗袍,它曾是一个时期女性眼中的“最美”。想一下,在生活水平好一点儿的人家,哪家有爱美的姑娘、新媳妇,不知道平时省吃俭用,逢年过节也学学有钱人,给自己置办一身象征“美丽高雅”的旗袍呢?一年辛辛苦苦攒到头,终于买到了做旗袍的料子,但是定做旗袍的店面生意太红火了,得把布料送到店里量好尺寸,提前订做。老板平时都是伺候大户夫人小姐的,一瞧你那一身衣服,就知道是土包子图新鲜,再也不想拿正眼瞧你第二次。干脆不花这份冤枉钱,拿回来,跟着墙上电影明星的海报,自己量尺寸裁剪。镶边,盘扣,开襟,好不容易做好了,赶紧穿上身试试。腰是细了,人也挺拔了,但走路时,脚也不敢迈开了。但是你不能不动啊,还要赶猪上圈,还要收粮食扫院子。拿起扫把,刚一弯腰,咔嚓一聲,开襟从胳肢窝一直通到大腿。趁着没人看到,快些回屋换上咱那松宽的工农装。这才明白,旗袍适合的闲情逸致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咱劳动人民要劳动,要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怎么能让那样的衣服来束缚手脚呢?
再加之新中国成立初,全国经济水平低、物资匮乏等现实原因,可能就使得朴实无华的工农装最终成为长袍马褂、西装旗袍的“终结者”了。
(摘自经济科学出版社《趣说中国六十年:依衣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