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去过扬州的人,想象中的扬州是这样的:江南水乡,枕河人家,粉墙黛瓦……可惜,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人们对扬州的印象还停留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里,又或者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对,也不对。诗词里的扬州太古老,古老到就连仰头想象,那月色也苍凉,仿佛檐角滴落的雨水都带着淅淅沥沥的隋唐气味。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江北烟光里,淮南盛事多”,在杜牧的诗句里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扬州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北小城。“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的这句诗换作今天的白话就是镇江和扬州之间只隔了一条江——长江。镇江隶属江南,扬州则是江北。京口是镇江的旧称,瓜州则是扬州的代称,至今在扬州的古运河畔还有瓜州古渡的遗迹,向往来的行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人们一厢情愿地将扬州称作江南水乡,更多的像是一种文化情结。“江南”,风是轻柔的,景是精致的,人是灵秀的。江南意味着文人想象世界里的一切:红袖添香,温柔适意,水清木秀,人杰地灵。
人们愿意相信像扬州这样一座人杰地灵的古城,她那样钟灵毓秀,仿佛只有江南的山水才能熏染出那样的人与景。同饮一江水,却孕育出镇江与扬州两座个性气质迥异的城市。长江北岸的扬州,比之江南其他城市有独属于自己的风韵。
扬州像个婀娜多姿的美人,如果不走近她的身边,仅仅从她的一颦一笑便断定她的前世今生,未免有些武断。扬州就是扬州,无须附庸在一众面貌相似的江南城市后面。
扬州的建城史悠久得全国没几个城市敢站出来比肩,早在公元前486年已经有扬州的存在,2015年时她将是个2500岁的历经沧桑的老者。扬州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维扬便是扬州的旧称,与广陵、江都一样,都是扬州的古称。
走在扬州城的每一处,仿佛都能感受到历史深处吹来的凉风,那样爽利而凄凉。
单从她现在所辖的三个区便能看出她的历史来: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邗江的得名还要从春秋时候说起,修建邗沟的正是那位与卧薪尝胆的勾践战争而落败的吴王夫差。但扬州人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世俗目光品评人物,因而今天的扬州人为了纪念他,依然有邗江区这样古朴的名字。
扬州地处南北文化对冲地带,有着迥异于南北方任何一地的城市属性。从语言上来讲,她与淮安等江北城市说着一样的江淮方言,与一江之隔的镇江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区。也许是因为离得近的缘故,扬州人从不会觉得自己与江对岸的镇江人讲话有何不同,他们是千年的邻居——从前镇江人大约要羡慕扬州的繁华,如今扬州人也许要羡慕镇江能够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江南人……到底,今时今日的扬州人没有往日那样自信了,因为经济的衰落,从前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如今也蒙了历史的烟尘。
扬州话亲切明快,不似吴侬软语的甜糯,也不似正宗北方话的直爽,就像著名的淮扬菜一样,它南北并包兼容并蓄,这也正是从前扬州繁华的见证——因为五湖四海的人,带来了南腔北调,他们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扬州话。也似扬州小调一样,清新明快。
江苏著名民歌《茉莉花》便是一首十分知名的扬州小调,它起源于扬州六合地区(如今六合属于南京管辖)。具有典型扬州风格的民歌,诸如《杨柳青》、《拔根芦柴花》,那种乡野笛声的清雅欢快与苏南民歌《小小无锡城》、《太湖美》等有着十分迥异的气质。
即便是生长在此间的男女也跟这座城市一起打上了印记分明的烙印,扬州人既不似北方人的直爽到慷慨激昂,也不似苏州人的甜软绵力。她是样样都冲和的。
著名的扬州菜便是这样的,它没有苏州菜那么嗜甜,口味咸鲜适中。关于扬州菜的风光真要说起来,那真是乡下人进城,说得嘴都疼,然而它也跟扬州这座古城一样,用低调的外表装扮示人,若不懂它的人只觉得它没有粤菜的选料金贵,也不似川菜那样酣畅淋漓。
大煮干丝是扬州菜的一道代表莱,如今在江淮一带,哪家小饭馆若不会做这道菜,不知要损失多少客人。这道菜看着平淡无奇,两根青菜几许火腿几星虾仁再加上一点干丝和汤汁便是全部。然而,正是这道菜考验了厨师的刀工,那些细微如丝美味可口的干丝可不是用千张所做,而是用豆腐干一块块一刀刀切碎了而成。即便汤汁也不是随意的清汤,而是用鲜香的鸡汁。这道菜如此脍不厌细,正如扬州一样,看着也许没有上海摩登,没有南京气势恢宏,甚至也不似苏州那样阳春白雪,然而却将一切功夫都用在了细微处,只有懂得的人才会知晓它的魅力。
扬州的建筑也如此,跟行走其间的扬州人一起构筑这座古城独一无二的风致。相信去过扬州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座城市其实很小,小到许多景点集中到只需要步行就能逛个够。
扬州很少建造鳞次栉比的高楼,站在高处就能欣赏扬州的古朴风貌。有人以为高楼大厦便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我却觉得恰恰相反,像扬州这样一座城市,她无须用太多的现代文明去证明自己,夜晚走在青色的东关街,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景,又或者行走在城市的中心地标——文昌阁,在流动的色彩里,在黛色的建筑里,我们的每一次驻足喟叹都是对她的赞赏。哪里还需要额外的附会?
扬州是一座被保护得很好的古城,在如今摩天大楼大有倾轧青砖灰瓦的趋势下,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地处南北文化交接的地方,又因為历史上她曾经风华绝代,吸引无数商人文人墨客的注目,因而它的建筑也别具特色。不熟悉扬州的人在看到扬州后会感到一阵茫然,缘何她既有粉墙黛瓦的古老院子,又有青砖灰瓦的高墙大院?
粉墙黛瓦是苏州式的,属于文人雅士的审美,而东关街那样的青砖灰瓦分明是北派建筑格调,走在那样的建筑空间里,往往给人时空错位的感觉,好似走在南北交融的世界,它们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一起为南来北往的客人送去岁月悠久醇厚的问候。
春风十里扬州路,春天的扬州景色最为迷人——尽管一年四季的流转,总有不同的韵味流转在心间,然而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实在太过醉人,以至于人们想到扬州就想到李白的这句诗,他们几乎成为二位一体的联系。 遥想盛唐的两位大诗人惺惺相惜,望着波涛奔涌的长江,为友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一程水一程,孟浩然在春光爛漫的三月抵达扬州,不知当年的他是否也是在瓜州古渡那儿下了船,是否看见了大如银盆的洁白的琼花?
扬州又被称为月亮城,因其月色之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二十四桥的月色是纤巧而妩媚的,长江边的月色则清绝冷冽。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夜晚扬州的月色,再也无人能胜过扬州诗人张若虚的吧?一首《春江花月夜》将扬州最美的部分也是最令人惆怅的部分写得美轮美奂。
小小的扬州城像一块时常被人遗忘在一角的美玉,晶莹通透却不似钻石的华贵与耀眼。扬州城小,扬州人也不算多,低调内敛地一起走过天荒地老的春与秋。
然而,扬州绝非仅仅是这些纤云弄巧的明媚,它亦有其清绝刚强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便是千年扬州城蒙血染泪的证明。清初,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引兵南下,那时的北方已经全被清兵扫荡平定,只剩下南方还在南明朝廷的控制之下。
扬州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之一,因为她是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也是长江旁的咽喉要塞,清军欲征服整个南方,怎能不先控制扬州?
当年南明朝廷负责镇守扬州城的正是一代民族英雄史可法,他刚强正直,跟他的先生左光斗一样是个刚烈的人。当多铎的清军压境之时,他没有像后来的钱谦益一样献城逃跑,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变节,而是率领扬州城的军民殊死抵抗。兵败后史可法身死,尸首不知所踪。清军对扬州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曾几何时这座繁华的古城,淮左名都,最后却落了个满城血流成河的境地,扬州人为自己的殊死顽抗付出了血的惨痛代价——据《扬州十日记》一书记载,清军共在扬州城杀死八十万民众!
史可法虽然兵败,但扬州人感佩于他的忠贞不屈,至今在扬州城的梅花岭还藏有他的衣冠冢——史可法墓,墓前有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扬州城记得每一次的繁华与沧桑,扬州人不会忘记那些与扬州城共命运的人。一座善忘的城如同一个健忘的人一样是没有历史尊严感的,而扬州绝不是这样的,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风景,无一不是对历史的默默低回,像一位夕阳里的老者,他只需静默地坐着不发一言,胜过所有的语言。人们从他花白的鬓角和沟壑纵横的脸庞,早已窥见了时间的秘密。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故城是首悠长的诗》 )
人们对扬州的印象还停留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里,又或者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对,也不对。诗词里的扬州太古老,古老到就连仰头想象,那月色也苍凉,仿佛檐角滴落的雨水都带着淅淅沥沥的隋唐气味。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江北烟光里,淮南盛事多”,在杜牧的诗句里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扬州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北小城。“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的这句诗换作今天的白话就是镇江和扬州之间只隔了一条江——长江。镇江隶属江南,扬州则是江北。京口是镇江的旧称,瓜州则是扬州的代称,至今在扬州的古运河畔还有瓜州古渡的遗迹,向往来的行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人们一厢情愿地将扬州称作江南水乡,更多的像是一种文化情结。“江南”,风是轻柔的,景是精致的,人是灵秀的。江南意味着文人想象世界里的一切:红袖添香,温柔适意,水清木秀,人杰地灵。
人们愿意相信像扬州这样一座人杰地灵的古城,她那样钟灵毓秀,仿佛只有江南的山水才能熏染出那样的人与景。同饮一江水,却孕育出镇江与扬州两座个性气质迥异的城市。长江北岸的扬州,比之江南其他城市有独属于自己的风韵。
扬州像个婀娜多姿的美人,如果不走近她的身边,仅仅从她的一颦一笑便断定她的前世今生,未免有些武断。扬州就是扬州,无须附庸在一众面貌相似的江南城市后面。
扬州的建城史悠久得全国没几个城市敢站出来比肩,早在公元前486年已经有扬州的存在,2015年时她将是个2500岁的历经沧桑的老者。扬州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维扬便是扬州的旧称,与广陵、江都一样,都是扬州的古称。
走在扬州城的每一处,仿佛都能感受到历史深处吹来的凉风,那样爽利而凄凉。
单从她现在所辖的三个区便能看出她的历史来: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邗江的得名还要从春秋时候说起,修建邗沟的正是那位与卧薪尝胆的勾践战争而落败的吴王夫差。但扬州人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世俗目光品评人物,因而今天的扬州人为了纪念他,依然有邗江区这样古朴的名字。
扬州地处南北文化对冲地带,有着迥异于南北方任何一地的城市属性。从语言上来讲,她与淮安等江北城市说着一样的江淮方言,与一江之隔的镇江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区。也许是因为离得近的缘故,扬州人从不会觉得自己与江对岸的镇江人讲话有何不同,他们是千年的邻居——从前镇江人大约要羡慕扬州的繁华,如今扬州人也许要羡慕镇江能够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江南人……到底,今时今日的扬州人没有往日那样自信了,因为经济的衰落,从前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如今也蒙了历史的烟尘。
扬州话亲切明快,不似吴侬软语的甜糯,也不似正宗北方话的直爽,就像著名的淮扬菜一样,它南北并包兼容并蓄,这也正是从前扬州繁华的见证——因为五湖四海的人,带来了南腔北调,他们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扬州话。也似扬州小调一样,清新明快。
江苏著名民歌《茉莉花》便是一首十分知名的扬州小调,它起源于扬州六合地区(如今六合属于南京管辖)。具有典型扬州风格的民歌,诸如《杨柳青》、《拔根芦柴花》,那种乡野笛声的清雅欢快与苏南民歌《小小无锡城》、《太湖美》等有着十分迥异的气质。
即便是生长在此间的男女也跟这座城市一起打上了印记分明的烙印,扬州人既不似北方人的直爽到慷慨激昂,也不似苏州人的甜软绵力。她是样样都冲和的。
著名的扬州菜便是这样的,它没有苏州菜那么嗜甜,口味咸鲜适中。关于扬州菜的风光真要说起来,那真是乡下人进城,说得嘴都疼,然而它也跟扬州这座古城一样,用低调的外表装扮示人,若不懂它的人只觉得它没有粤菜的选料金贵,也不似川菜那样酣畅淋漓。
大煮干丝是扬州菜的一道代表莱,如今在江淮一带,哪家小饭馆若不会做这道菜,不知要损失多少客人。这道菜看着平淡无奇,两根青菜几许火腿几星虾仁再加上一点干丝和汤汁便是全部。然而,正是这道菜考验了厨师的刀工,那些细微如丝美味可口的干丝可不是用千张所做,而是用豆腐干一块块一刀刀切碎了而成。即便汤汁也不是随意的清汤,而是用鲜香的鸡汁。这道菜如此脍不厌细,正如扬州一样,看着也许没有上海摩登,没有南京气势恢宏,甚至也不似苏州那样阳春白雪,然而却将一切功夫都用在了细微处,只有懂得的人才会知晓它的魅力。
扬州的建筑也如此,跟行走其间的扬州人一起构筑这座古城独一无二的风致。相信去过扬州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座城市其实很小,小到许多景点集中到只需要步行就能逛个够。
扬州很少建造鳞次栉比的高楼,站在高处就能欣赏扬州的古朴风貌。有人以为高楼大厦便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我却觉得恰恰相反,像扬州这样一座城市,她无须用太多的现代文明去证明自己,夜晚走在青色的东关街,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景,又或者行走在城市的中心地标——文昌阁,在流动的色彩里,在黛色的建筑里,我们的每一次驻足喟叹都是对她的赞赏。哪里还需要额外的附会?
扬州是一座被保护得很好的古城,在如今摩天大楼大有倾轧青砖灰瓦的趋势下,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地处南北文化交接的地方,又因為历史上她曾经风华绝代,吸引无数商人文人墨客的注目,因而它的建筑也别具特色。不熟悉扬州的人在看到扬州后会感到一阵茫然,缘何她既有粉墙黛瓦的古老院子,又有青砖灰瓦的高墙大院?
粉墙黛瓦是苏州式的,属于文人雅士的审美,而东关街那样的青砖灰瓦分明是北派建筑格调,走在那样的建筑空间里,往往给人时空错位的感觉,好似走在南北交融的世界,它们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一起为南来北往的客人送去岁月悠久醇厚的问候。
春风十里扬州路,春天的扬州景色最为迷人——尽管一年四季的流转,总有不同的韵味流转在心间,然而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实在太过醉人,以至于人们想到扬州就想到李白的这句诗,他们几乎成为二位一体的联系。 遥想盛唐的两位大诗人惺惺相惜,望着波涛奔涌的长江,为友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一程水一程,孟浩然在春光爛漫的三月抵达扬州,不知当年的他是否也是在瓜州古渡那儿下了船,是否看见了大如银盆的洁白的琼花?
扬州又被称为月亮城,因其月色之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二十四桥的月色是纤巧而妩媚的,长江边的月色则清绝冷冽。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夜晚扬州的月色,再也无人能胜过扬州诗人张若虚的吧?一首《春江花月夜》将扬州最美的部分也是最令人惆怅的部分写得美轮美奂。
小小的扬州城像一块时常被人遗忘在一角的美玉,晶莹通透却不似钻石的华贵与耀眼。扬州城小,扬州人也不算多,低调内敛地一起走过天荒地老的春与秋。
然而,扬州绝非仅仅是这些纤云弄巧的明媚,它亦有其清绝刚强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便是千年扬州城蒙血染泪的证明。清初,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引兵南下,那时的北方已经全被清兵扫荡平定,只剩下南方还在南明朝廷的控制之下。
扬州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之一,因为她是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也是长江旁的咽喉要塞,清军欲征服整个南方,怎能不先控制扬州?
当年南明朝廷负责镇守扬州城的正是一代民族英雄史可法,他刚强正直,跟他的先生左光斗一样是个刚烈的人。当多铎的清军压境之时,他没有像后来的钱谦益一样献城逃跑,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变节,而是率领扬州城的军民殊死抵抗。兵败后史可法身死,尸首不知所踪。清军对扬州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曾几何时这座繁华的古城,淮左名都,最后却落了个满城血流成河的境地,扬州人为自己的殊死顽抗付出了血的惨痛代价——据《扬州十日记》一书记载,清军共在扬州城杀死八十万民众!
史可法虽然兵败,但扬州人感佩于他的忠贞不屈,至今在扬州城的梅花岭还藏有他的衣冠冢——史可法墓,墓前有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扬州城记得每一次的繁华与沧桑,扬州人不会忘记那些与扬州城共命运的人。一座善忘的城如同一个健忘的人一样是没有历史尊严感的,而扬州绝不是这样的,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风景,无一不是对历史的默默低回,像一位夕阳里的老者,他只需静默地坐着不发一言,胜过所有的语言。人们从他花白的鬓角和沟壑纵横的脸庞,早已窥见了时间的秘密。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故城是首悠长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