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外二章)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you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迪住在一套非常小的公寓里,以至于每次购物的时候,她都得想该怎样腾出地方来放这些买回来的东西。她就这样和4岁的女儿用她当自由撰稿人和打工赚的钱,一天天勉强地过日子。
  自从离婚后,辛迪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前夫的任何消息。一切事情都要靠辛迪自己,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艰难了。有的时候她的汽车也跟她作对,好像它也要休息一天,拒绝移动一步,这就意味着她不得不骑自行车(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步行或者搭朋友的便车外出。
  像电视、微波炉、音响和名牌旅游鞋等这样一些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都不在辛迪的购物单上。她总是对自己说,也许以后再买吧。
  连辛迪自己都记不清她曾敲过多少家公司的门了,她一直想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可是人家总是有理由来拒绝她——不是说她的经验太少,就是工作不对口,或者是时间上不允许她照顾孩子。
  像辛迪这样的人和事在美国并不算特殊,许多单身父母和老年人都在现代社会的这种经济结构中挣扎,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莫明其妙的中间状态,一方面他们算不上真正的富裕,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穷到需要政府救济的地步。
  其实真正使辛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她对生活的看法。
  “从物质上来说,我不富裕,我也没有那些所谓的美国梦。”她带着真诚的笑容对我说。
  “那你烦恼吗?”
  “有时候会很烦。当我看到跟我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有漂亮衣服穿,有玩具玩,或者是别人有好车开,有大房子住,那时候我的感觉很糟糕。因为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
  “你觉得苦吗?”
  “苦什么呀?我们还没有挨饿受冻,也不至于悲惨地死去,而且我还拥有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是些什么东西呢?”
  “依我看来,不论你买多少东西,不论你有多少钱,你能够真正拥有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只有三种。”
  “你说的真正拥有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意思是说没有人能够从你那儿夺走。”
  “那么都是哪三种东西呢?”
  “第一是你的经历,第二是你的朋友,第三是你心中所拥有的一切。”
  对于辛迪来说,“经历”并不是指生活中所谓重大事件,而是那些平常的、普通的细节。比如说她和女儿在林间散步、在树阴下打盹儿、听音乐、洗个热水澡或者烤面包。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即使同你中断了联系,但却不会从你的心中消失的人,而且无论过了多长时间,无论何时何地再相见,你们的友谊依然如故,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却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她这样解释说。
  至于说到内心所拥有的一切,辛迪说:“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我从来不让痛苦和伤感在我的心中占据任何位置。如果我想的话,我也会,但我宁愿拒绝它们在我的心灵里滋生。”
  “那你的心灵里都拥有些什么呢?”
  辛迪深情地望着她的女儿,然后转过身来对着我,指着自己的眼睛说:“是这些。”
  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温情、感激和喜悦。
  
  信念
  
  让我来讲一个小女孩儿的故事吧。这个小女孩儿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家住在边远地区的一个小木屋里,她是这个家里22个孩子中的第20个,这个小女孩儿是个早产儿,体质很弱,当时甚至连她是否能够存活下来都令人怀疑。在她4岁的时候,不幸同时染上了肺炎和猩红热,这致命的双重打击,使她的左腿瘫痪了,一点用处也没有。她不得不穿上一个铁支架来支撑左腿。然而万幸的是,她有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在她身边随时鼓励她。
  尽管腿残废了,这个女孩子却十分聪明。母亲告诉她,她依然有能力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而这一切所需要的就是要有信念、毅力、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9岁时,这个小女孩儿丢掉了铁支架,迈出了医生跟她说的永远不会出现的那一步。在以后的4年里,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轻快地大步行走了。这简直就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然后这个女孩儿又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她想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她想干什么呀?这个世界上哪有腿有残疾的短跑运动员呢?
  13岁的时候,在学校里她第一次参加了短跑比赛,那次她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从上高中起,她几乎参加了学校的所有短跑比赛,可是每次她都是最后一名。大家都劝她不要再参加比赛了。然而有一次,她不再是最后一名了,有人落在了她的后面。就这样终于有一天,她得了第一。从那时起,威尔玛·鲁道夫就再也没输过。
  威尔玛在田纳西州立大学念书的时候,认识了田径教练埃德·坦普尔。这名教练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女孩子身上暗藏的那股不服输的精神。从此,埃德开始对威尔玛进行了严格、系统的训练。她的进步是如此之快,以至于1960年她被选中去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奥运会。
  在奥运会上,她要与当时世界上最有实力的运动员进行竞争、较量,德国的朱塔·海因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次奥运会之前,从没有人赢过朱塔。但是在100米的较量中,威尔玛赢了。然后在200米比赛中,她又战胜了朱塔。威尔玛获得了两枚奥林匹克金牌。
  最后是400米接力赛,威尔玛又与朱塔相遇了。威尔玛这组的头两棒运动员跑得精彩极了。但是当第三棒运动员传棒给威尔玛的时候,她太激动了,以至于没接住,棒掉在了地上。这时候威尔玛看到朱塔像旋风一样冲了过去。看来要想超过朱塔简直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威尔玛不但赶上了,而且超过了朱塔。威尔玛又得了第三枚金牌。
  那一天,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同一届奥运会上同时夺得3块金牌的女运动员。
  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医生还在说她再也不能行走了……
  
  翅膀下的风
  
  1959年,简·哈博上小学三年级。一天,老师给全班同学留了一个作业,写一篇关于他们长大后想干什么的作文。简的父亲在北加利弗尼亚的一个小农场里当喷洒农药的飞行员,简就在那儿出生长大。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深深迷恋上了飞机和飞行。简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来写这篇作文,她把自己所有的梦想都写了进去——她想驾驶飞机喷洒农药,想跳伞,想从空中播种,还想当一名正式的飞行员。很快作文发下来了,简的作文不及格。老师说她的那些梦想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童话,她所列的那些职业没有一样是女人能干的。简的梦想一下子被粉碎了,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她把作文给父亲看了,父亲安慰她说:“女人不是不可能当飞行员,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她自己说了些什么。”
  一年一年过去了,每当简谈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别人就会说一些令人泄气的话——女孩子不能当飞行员,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你还不够聪明,那是不可能的……等等。简几乎被击垮了,渐渐地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简上高中的时候,斯莱顿夫人是他们的英语老师。她是位从不妥协的人,对学生要求严格,从不容忍学生们的种种借口和托辞,她从来不把学生们当成不懂事的孩子,相反她期望学生们像成年人那样学会有责任感,她相信只有那样他们将来毕业后才会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简一开始有点怕她,但渐渐地她被斯莱顿夫人那种坚定和公正的品格所折服,越来越尊敬她。
  一天斯莱顿夫人给学生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10年后你干什么?”简认真思考着这个题目:当飞行员?不行;当空姐?我不够漂亮,他们不会要我的;当服务员?我想我干这个行,这样写比较保险,于是简就这样写了。
  两个星期后,作文发下来了,斯莱顿夫人让大家不要急于看分数,她让学生们把作文纸反扣在课桌上,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条件选择最好的学校,有无限的天赋和才能,你想你会干什么?”简突然感到一股冲动,埋藏在心中已经被淡忘的那些梦想一下子又涌上心头,她兴奋地把它们全部写了下来。学生们写完后,斯莱顿夫人又问:“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在纸的两边写的理想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人举手。
  斯莱顿夫人接下来说的话改变了简的一生。她轻轻地向前探了探身子,表情严肃地说:“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有条件选择最好的学校,你们也有无限的天赋和才能,而且如果你们确实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话,你们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们自己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话,没有人会替你们去做。如果你们努力的话,你们一定会得到你们想要的一切。”
  简这么多年的忧虑和所受到的伤害,一下子被斯莱顿夫人说得烟消云散了。她感到一种莫明的兴奋,同时又有一点担心。放学后,简来到老师办公室,她把自己想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全告诉了老师。斯莱顿夫人一边听一边慢慢地站了起来,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说:“那你就努力去做呀。”
  简确实做了,但那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经过了10年艰苦的努力,期间还要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反对、压力、怀疑甚至直截了当的敌意。当遇到阻力或者羞辱时,简不会大喊大叫地捍卫自己,她不是那种性格的人,相反她会悄悄地寻求其它的解决办法。
  简终于成为了一名私人飞行员,不久她又取得了驾驶运输机和短程客机的资格,但她一直当副驾驶员。她的老板们总是犹犹豫豫地不给她提职,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她是个女人,甚至连父亲也劝她:“想提升,那是不可能的事,别再拿脑袋往墙上撞了。”
  但是简坚定地对父亲说:“我不能同意您的看法,爸爸,我相信这一切会改变的,我一定会当上机长的。”
  简不理会那些风言风语,继续做那些她的三年级老师认为是童话的事情:她驾驶飞机喷洒农药;她有过上百次的跳伞经验,她还从空中播种。1978年,美国航空公司正式接纳简做飞行员培训,她是美国航空史上最早的3名女飞行员之一,那时美国航空公司里,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50:1。现在,简·哈博已经是美国航空公司波音737机组的机长了。
  就是这样一些肯定的话,一个令人敬重的女人的鼓励的目光,给了这个脆弱的女孩儿无穷的力量和信念去追求她的梦想。现在简还是这样说:“我依然相信她的话,那些话就像是我翅膀下的风。”
其他文献
我有一群车友。   不要以为我要说的是如何驾着“私家宝马”以车会友的事,我一个小小的工薪族,就算买得起马暂时还配不起鞍,每个月养车的费用会让我衣食无着的,所以我要说的不过是单位通勤车上的一班朋友。  通勤车在很多跟得上改革大潮的单位里已经随着兴利除弊被毅然取消了,在我们这所高校还侥幸留存。同样因为计划经济年代遗留的问题,坐通勤车上下班的人90%是女同胞,都怪当年分配住房是各单位男职工的独享福利。
期刊
在1992年的鲁南偏远县城,对一个17岁的贫穷乡下少年来说,500元钱意味着什么?那无异于一桶沉甸甸的金子。  在家里穷得连化肥都买不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辍学回家了。大学梦在瞬间破灭。老师和同学们苦苦挽留,甚至表示要替我交学费,我笑着谢绝了。面对一穷二白的家,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觉得自己应该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这个家。我开始四处找工作。适合我做的工作有许多,比如到工地去给泥水匠搬砖头,到钢铁厂去
期刊
我在新加坡打工3年,干的最后一个工作是在超市当理货员。   我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与老板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当然,我是以嘴勤、手勤、售货量大博得老板赏识的。按照店里的规定,每天下班,我可以带自己想吃的食物回家,当然,我也是专挑便宜、卖得慢的商品拿,只要能让自己吃饱就行了。老板看不过去,有时在我临走时,挑一些火腿和牛羊肉什么的放在我手里。我对老板的赏赐铭记在心,更加拼命地工作。  作为一名外籍
期刊
经历了三十几个春秋的我,体验了人世间的冷暖酸甜,一直没有放弃人性的至善和真情,因为有一个人,当我一想起她,心里就升起温暖的感觉。那年我19岁,刚上大学一年,在家过完暑假,乘车准备返回学校,正要上跑线面包车时我发现站在车门口的一个高个男子把手伸进我的包里,我抓住了这只手,也就在同时,一把尖刀顶在了我的腰上,一个男人低声恐吓道:“不要出声,出声捅死你。”看看顶在腰上的尖刀,看看眼前两张凶残的面孔,我慢
期刊
农村合作医疗不失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贵的有效方式,但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下,医疗改革备受关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上升,寿命的延长,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医疗产业仍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政府管制从两个方面抑制了医疗的供给:在“监、管一体”的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有动机、也有能力保护现有医院免受新进入的冲击,有意无意地阻碍了新供给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政府又对医疗服
期刊
真州绝句  清·王士祯  其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  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  半江红树卖鲈鱼。  那天,朋友几个吃饭。上来红烧带鱼。北方有很多人喜欢吃带鱼,虽然口味陈旧粗糙,但火烹油炸之后有一股冲冲的傻香。大人也喜欢给小孩子吃这种鱼,因为刺少,安全,省事。成人的带鱼口味就是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  Lee剔好一块带鱼,吃一口,放下,说:“那一年去南方,有一种鱼,叫鲈鱼,刚刚上市,
期刊
细雨姐姐:  你好!我是一名高中生,是个外向型的女孩。平时我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和同学们发脾气,渐渐地,那些平时很要好的同学也都疏远了我。我并不想这样,我该怎样做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呢?  阿晶阿晶:  外向型的女孩往往心直口快,性格鲜明、情绪波动大,容易交友,也容易在无意之中说错话、办错事而失去朋友,那么外向型的女孩如何交朋友呢,细雨姐姐为你提几个建议:
期刊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国内资源的日渐匮乏、世界传统产油区形势的微妙复杂,都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非洲这一新兴石油输出地区。作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的尼日利亚,自然成为中国海外寻油之路的重要目标。在许多人看来,石油丰富而工业品匮乏的尼日利亚经济和中国经济恰能互补,双方合作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当地频发的“石油暴力”,以及尼日利亚贪污成风、腐败盛行的传闻,给这个美妙的前景蒙上了一
期刊
秋天的时候,一位朋友从杭州出差回来,送给我一套宜兴的茶具。很精细的紫砂壶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云在青天水在瓶。  每次喝茶时,都会看见那一行小字,工匠的手艺不错,淡然清晰的笔画很有风骨。与朋友一起喝茶,我总喜欢就着茶汁的清香把这句诗读出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不知道诗的出处,个中寓意还是参不透的,只是浅浅地觉得,人生的际遇与波澜不过是天上的流云和瓶中的水,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位置。这难道就是云在
期刊
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革命事迹  回顾革命前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程  回顾战争年代发生的感人故事  回顾一直陪伴我们长大的那些经典——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致敬革命前辈  让红色传统代代相传  让我们少年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经典回顾  狼牙山五壮士  沈 重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