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或制度改革成为大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识到大学制度的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而言,比仅有充分的人财物资源更重要。然而不能说我们没有大学制度,问题在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和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本文就是针对现今大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改革给出相应分析和建议,更好地指导大学的制度化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大学;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一、关于大学及其制度的认识
大学制度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与社会、大学与教师与学生、大学与大学等关系问题,但当前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因此,现代大学从制度层面而言一般涵盖:政府如何管理大学——大学他治;大学如何自我管理——大学自治。
(一)宏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
从宏观层面看,一是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大学的权力、义务、地位、责任,以及确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二是政府必须在完善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减少对大学事务的行政审批,从而在大学管理上真正扮演有限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有人问:“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与“大学自治”是否有区别?从语意上讲,前者意味大学在原有自主权力基础上的权力扩大,依旧是有限权力;而后者则意味着大学具有独立决定和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
(二)微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
从微观层面看,一是通过制度构建和制度改革确定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充分体现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实现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二是规范大学组织及其个体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运行的效率。任何人类群体的社会结构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存在双重现实:“一方面是规范体系,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是什么。”规范体系包括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等,而既存的秩序主要表现为群体的实际行为结构。大学是既有学术理性、民主理性又有效率理性的组织,为此,大学又是需要规范结构即制度保障的组织。
二、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的不可回避
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并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如果大学没有好的内部制度,有再好的外部制度,大学也不可能优秀。现代大学为何不能回避自身的制度改革,理由可归结为如下:
其一,现代大学是需要有效管理的组织。现代大学要求大学校长及其领导既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眼和前沿意识,又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如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认为: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基础设施,还应该有一流的管理。管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维护至关重要,对非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毕竟是一个理性的公共组织。
其二,现代大学的有效管理需要有效的大学制度。大学是一个相当复杂并高度分权的组织,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建立既能围绕着统一目标运行,又能调动各级學术机构及其成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大学制度。管理始于目标,但是实施管理则依据制度,中世纪一些大学随着历史发展消亡了,主要原因是:“它们没有发展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制度。”大学的发展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才能得到保证。大学缺乏有效管理的一个必究原因就是制度老化,而且制度内具有普遍性的庸俗化现象,究其原因可归为无原则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术不端等等。
三、打造现代高等教育的制度规范
(一)人事制度体系的改革
由于部分大学缺乏有效评价、选择、聘用、解雇教师及职员的科学标准,从而为建立高效的现代大学增加了阻碍因素,难以建立有效的人事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大学从传统大学的阴影中脱颖而出,不利于大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我们不能忽视大学是历史积淀产物的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并非恒久不变,香港科技大学依靠实行一整套国际化的用人机制,只短短十几年就跻身于亚洲研究型大学行列的经验已经说明,人事制度的核心。
(二)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
这套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经费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学校资产的利用和管理等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管理的随意性,以及大学财务制度的弱成本意识和混乱局面,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和浪费,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和效率。教育经费不足是高等教育的难题,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在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必须有明智的决定。一所追求质量和效率的大学,其明智之举就在于对来之不易的资源格外珍惜,有一套完整的先评估再分配的科学制度体系。
(三)学术保障制度
学术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学术保障制度。关于学术保障制度改革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由于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因此无论是宏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改革还是微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从而保证大学能够主动适应并接受市场社会的挑战。在大学制度的改革中,一方面要自决体现并遵循市场经济具有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法治规律;但另一方面作为成熟建制的大学,我们不能期望大学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并最终消失在社会中,成为贩卖文凭的“学店”而非学府。
其二、由于大学事业也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制度改革没有必要人为地造成大学与政府间关系紧张,更不能把大学的教育使命和国家的政治前途对立起来。大学应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尽管仍然有不时的摩擦和冲撞,但总体上必须趋于和谐,在与政治的关系上,大学应该有所限制,限制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因为真理并不等于权力。
其三、由于制度改革是由人来完成的,它应该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为此,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首先要迎合社会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即制度改革必须反映大学的价值倾向和追求。其次,大学的制度改革要直面社会和大学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的制度改革必须从社会现实和大学自身的现实出发,旨在解决阻碍大学进步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的制度改革最好是“主义导向、联系问题”,既坚持大学的理想共性,又立足大学现处的社会结构,正视制度实践以及大学的个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克尔.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陈维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J].教育研究,2010(02)
作者简介:
卢彬(1990-),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胡骏(1990-),男,汉族,安徽合肥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现代大学;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一、关于大学及其制度的认识
大学制度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与社会、大学与教师与学生、大学与大学等关系问题,但当前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因此,现代大学从制度层面而言一般涵盖:政府如何管理大学——大学他治;大学如何自我管理——大学自治。
(一)宏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
从宏观层面看,一是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大学的权力、义务、地位、责任,以及确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二是政府必须在完善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减少对大学事务的行政审批,从而在大学管理上真正扮演有限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有人问:“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与“大学自治”是否有区别?从语意上讲,前者意味大学在原有自主权力基础上的权力扩大,依旧是有限权力;而后者则意味着大学具有独立决定和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
(二)微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
从微观层面看,一是通过制度构建和制度改革确定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充分体现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实现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二是规范大学组织及其个体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运行的效率。任何人类群体的社会结构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存在双重现实:“一方面是规范体系,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是什么。”规范体系包括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等,而既存的秩序主要表现为群体的实际行为结构。大学是既有学术理性、民主理性又有效率理性的组织,为此,大学又是需要规范结构即制度保障的组织。
二、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的不可回避
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并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如果大学没有好的内部制度,有再好的外部制度,大学也不可能优秀。现代大学为何不能回避自身的制度改革,理由可归结为如下:
其一,现代大学是需要有效管理的组织。现代大学要求大学校长及其领导既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眼和前沿意识,又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如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认为: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基础设施,还应该有一流的管理。管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维护至关重要,对非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毕竟是一个理性的公共组织。
其二,现代大学的有效管理需要有效的大学制度。大学是一个相当复杂并高度分权的组织,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建立既能围绕着统一目标运行,又能调动各级學术机构及其成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大学制度。管理始于目标,但是实施管理则依据制度,中世纪一些大学随着历史发展消亡了,主要原因是:“它们没有发展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制度。”大学的发展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才能得到保证。大学缺乏有效管理的一个必究原因就是制度老化,而且制度内具有普遍性的庸俗化现象,究其原因可归为无原则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术不端等等。
三、打造现代高等教育的制度规范
(一)人事制度体系的改革
由于部分大学缺乏有效评价、选择、聘用、解雇教师及职员的科学标准,从而为建立高效的现代大学增加了阻碍因素,难以建立有效的人事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大学从传统大学的阴影中脱颖而出,不利于大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我们不能忽视大学是历史积淀产物的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并非恒久不变,香港科技大学依靠实行一整套国际化的用人机制,只短短十几年就跻身于亚洲研究型大学行列的经验已经说明,人事制度的核心。
(二)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
这套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经费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学校资产的利用和管理等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管理的随意性,以及大学财务制度的弱成本意识和混乱局面,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和浪费,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和效率。教育经费不足是高等教育的难题,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在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必须有明智的决定。一所追求质量和效率的大学,其明智之举就在于对来之不易的资源格外珍惜,有一套完整的先评估再分配的科学制度体系。
(三)学术保障制度
学术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学术保障制度。关于学术保障制度改革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由于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因此无论是宏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改革还是微观管理层面的大学制度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从而保证大学能够主动适应并接受市场社会的挑战。在大学制度的改革中,一方面要自决体现并遵循市场经济具有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法治规律;但另一方面作为成熟建制的大学,我们不能期望大学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并最终消失在社会中,成为贩卖文凭的“学店”而非学府。
其二、由于大学事业也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制度改革没有必要人为地造成大学与政府间关系紧张,更不能把大学的教育使命和国家的政治前途对立起来。大学应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尽管仍然有不时的摩擦和冲撞,但总体上必须趋于和谐,在与政治的关系上,大学应该有所限制,限制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因为真理并不等于权力。
其三、由于制度改革是由人来完成的,它应该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为此,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首先要迎合社会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即制度改革必须反映大学的价值倾向和追求。其次,大学的制度改革要直面社会和大学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的制度改革必须从社会现实和大学自身的现实出发,旨在解决阻碍大学进步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的制度改革最好是“主义导向、联系问题”,既坚持大学的理想共性,又立足大学现处的社会结构,正视制度实践以及大学的个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克尔.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陈维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J].教育研究,2010(02)
作者简介:
卢彬(1990-),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胡骏(1990-),男,汉族,安徽合肥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