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势必走向资金市场,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商业信息的发展,社会闲散资金的大量存在,又使企业负债经营成为可能。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却存在着负债过度、偿债能力弱的问题,虽然与上世纪末相比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据财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仍高达57.3%,高度负债使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成为许多企业发生净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过度负债经营无论是对债权人还是对债务人来说,都是个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制约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制约着国有经济整体质量得效益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缓解过重的债务负担。本文试对国有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而探求提高国企偿债能力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良的成因分析
我认为,造成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融资途径少,国家投资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大、金融工具的品种很少,造成了企业融资途径少,特别是筹措主权性资本非常困难,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债务性融资,造成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据调查,我国企业负债的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特别是作为负债大户的国有企业,自从实行拨改贷后,国家追加资本严重不足,迫使企业不得不大量举债,一些企业甚至从设立、投资到生产经营全部依靠银行贷款,这样,一方面造成国有企业高负债,另一方面又由银行实际上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大部分生产经营风险,这是很不正常的。
2.税费名目繁多,企业留利减少。多年来,国有企业上缴的税费名目繁多,多达20种税、40种费,所得税税率一直为55%,加上各种收费,有的企业税费高达利润总额的70%,企业纯收入的81.6%已通过税、利、费、券等形式上交,企业实际只留利8.2%,如哈尔滨汽轮机厂1992年实现利税3206万元,其中上缴各种税赋2972万元,占总额的93%,留利仅234万元,占7%。直到1994年下半年所得税税率才改为33%;除所得税外,企业还要交流转税以及各种收费、债券派销等,而小型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等所得税按分级税率,一般都在10%-50%之间,大大低于国有企业,甚至还有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不平等的税费负担大大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企在与其他类型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对其偿债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过自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再次下调至25%,国企的税收负担会有所减轻。
3.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企业社会负担分为两类;一类是职工养老保险负担;一类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负担。现在国有老企业职工年龄老化,用现在的企业收入支付历年积累的职工社会保险费,使企业不堪重负。社会公益事业,如学校、医院、治安等本应由财务政负担但过去国家对企业利税不分,许多国有大企业都通过支出进成本的方式承担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开支。
4.国企低效益的负债经营。我国的国企过分追求发展速度,扩张负债的规模,而忽视了负债经营的效益。低效益的负债经营使不少企业陷入到“高负债→经济效益低下→无以还债→再提高负债水平以维持企业生存→经济效益更加低下”的恶性循环中,其中不少国企已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低效益经营乃是国企偿债能力不良的又一重要原因。
5.决策科学性差,资产损失严重。由于市场意识薄弱,信息渠道闭塞,加上决策失误无人追究等原因,我国国企的重大决策失误较多,致使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屡禁不止,各地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其后果必然是产品积压严重,最终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甚至许多工程半途而废。国家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资产损失挂帐相当于帐面资产总额1/10,不能参与正常周转的不良流动资产相当于流动资产的1/4。资产损失无形中使债务比重相应扩大。
6.经营管理不善,企业浪费严重。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企不适当地强调政府“放权让利”,不注意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企业管理出现了滑坡回潮现象,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管理人员素质下降,职工纪律松散,产品质量下降,安全事故频繁,各种漏洞增多,浪费惊人,甚至出现贪污、盗窃等不良后果。这种后果已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发展后劲。
7.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一项永久性投资,是企业对外偿还债务、承担财务、经营风险的后盾。而目前,我国国企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加上未分配利润仅占所有者权益的25%左右,占全部资产的9%左右。如此有限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得长期以来,企业不能补充或很少补充自有资金。在向外部筹措主权性资本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国企的权益资本想要增加更是难上加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造成主权性资本的缺乏,成为国企偿债能力不良的一个原因。
二、改善国有企业偿债能力的几点建议
国有企业偿债能力的整体状况不佳,既有旧体制下形成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经营方面的原因。因此,改善国有企业偿债能力必须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两方面入手,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企业自有资金,降低债务比重。从来源上说,企业自有资金一靠自我积累,二靠外部追加资本金。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困难较多,短期内靠自我积累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因此,增资减债目前主要应是依靠外部追加企业资本金。一是由国家通过增加投入和将部分债务转化为资本的形式追加国家资本金。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大规模投入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特殊性,可逐步将“拨改贷”形式的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由国有企业占有使用,实行“债”转“股”国家并不需要新增投入,但国有企业却可以大大减轻债务和利息支出,相应地能增加利润和自我积累。二是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三是利用外资。
2.政府要下大力气转变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调控体系,为国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从真正搞活国有企业出发,特别是对大中型企业,必须“放水养鱼”,把国有企业肩上背负已久的历史包袱、社会包袱、转嫁包袱、“三乱”包袱卸下来,在政策上、各种配套改革上,要给国有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如改变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税收政策,实行平等税赋,还利于企业,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二是政府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推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加快住房、医疗体制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使国有企业被占用的大量资产和人员能够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
3.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资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一要建立和健全新产品开发机制,以产品为龙头,技术创新为基础,技术改革为重点,做到企业围绕产品转,产品围绕市场转,源源不断地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投放市场,占领市场,以此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搞好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使之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4.推动企业破产兼并,消除不良债务。我国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中,80%以上是扭亏无望的。从盘活资产、调整结构的角度出发,应逐步安排这些企业实施破产,消除不良债权债务,这是痛苦的,但拖下去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另外,对于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亏损企业应鼓励优势企业对其兼并,对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借款实行免息、停息和推迟偿还本金,由兼并企业承担偿还本金的义务,这是消除不良债务的又一有效途径。
5.运用债务重整方式,解开“三角债”的死结。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市场法则,积极与债权人协商,寻求取得债务重整,特别应尽可能用企业现存的非现金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这样,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债权人收回了债权,从而解开了“三角债”的死结。当然,在债务重整时,债权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债务重整损失,但是这比长期收不回债权所形成的坏帐损失,是一种更明智、更经济的选择。解开“三角债”的死结,除了要求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强偿债能力外,国家应加强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深化金融改革,严肃结算纪律,抑制并逐步解决相互拖欠的问题。
6.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自有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自我积累,这是企业发展壮大所在。从内部机制方面考虑,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多年来,无论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还是厂长负责制都强调“一元化”领导,这使企业决策受个人意志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加上企业领导都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因此,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以董事会的集体领导代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将企业的决策、经营、监督权分开,形成新的制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债务是表象,效益低下是实质。要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现有企业的利润率,抑制低效益企业压力的形成。我国的首钢、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宝钢等国有大型企业在与其他国有企业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却能有着优良的偿债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高效益的负债经营。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财政、企业各方的通力合作,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避免再陷入债务危机的险境。
一、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良的成因分析
我认为,造成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融资途径少,国家投资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大、金融工具的品种很少,造成了企业融资途径少,特别是筹措主权性资本非常困难,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债务性融资,造成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据调查,我国企业负债的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特别是作为负债大户的国有企业,自从实行拨改贷后,国家追加资本严重不足,迫使企业不得不大量举债,一些企业甚至从设立、投资到生产经营全部依靠银行贷款,这样,一方面造成国有企业高负债,另一方面又由银行实际上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大部分生产经营风险,这是很不正常的。
2.税费名目繁多,企业留利减少。多年来,国有企业上缴的税费名目繁多,多达20种税、40种费,所得税税率一直为55%,加上各种收费,有的企业税费高达利润总额的70%,企业纯收入的81.6%已通过税、利、费、券等形式上交,企业实际只留利8.2%,如哈尔滨汽轮机厂1992年实现利税3206万元,其中上缴各种税赋2972万元,占总额的93%,留利仅234万元,占7%。直到1994年下半年所得税税率才改为33%;除所得税外,企业还要交流转税以及各种收费、债券派销等,而小型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等所得税按分级税率,一般都在10%-50%之间,大大低于国有企业,甚至还有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不平等的税费负担大大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企在与其他类型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对其偿债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过自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再次下调至25%,国企的税收负担会有所减轻。
3.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企业社会负担分为两类;一类是职工养老保险负担;一类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负担。现在国有老企业职工年龄老化,用现在的企业收入支付历年积累的职工社会保险费,使企业不堪重负。社会公益事业,如学校、医院、治安等本应由财务政负担但过去国家对企业利税不分,许多国有大企业都通过支出进成本的方式承担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开支。
4.国企低效益的负债经营。我国的国企过分追求发展速度,扩张负债的规模,而忽视了负债经营的效益。低效益的负债经营使不少企业陷入到“高负债→经济效益低下→无以还债→再提高负债水平以维持企业生存→经济效益更加低下”的恶性循环中,其中不少国企已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低效益经营乃是国企偿债能力不良的又一重要原因。
5.决策科学性差,资产损失严重。由于市场意识薄弱,信息渠道闭塞,加上决策失误无人追究等原因,我国国企的重大决策失误较多,致使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屡禁不止,各地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其后果必然是产品积压严重,最终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甚至许多工程半途而废。国家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资产损失挂帐相当于帐面资产总额1/10,不能参与正常周转的不良流动资产相当于流动资产的1/4。资产损失无形中使债务比重相应扩大。
6.经营管理不善,企业浪费严重。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企不适当地强调政府“放权让利”,不注意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企业管理出现了滑坡回潮现象,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管理人员素质下降,职工纪律松散,产品质量下降,安全事故频繁,各种漏洞增多,浪费惊人,甚至出现贪污、盗窃等不良后果。这种后果已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发展后劲。
7.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一项永久性投资,是企业对外偿还债务、承担财务、经营风险的后盾。而目前,我国国企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加上未分配利润仅占所有者权益的25%左右,占全部资产的9%左右。如此有限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得长期以来,企业不能补充或很少补充自有资金。在向外部筹措主权性资本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国企的权益资本想要增加更是难上加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造成主权性资本的缺乏,成为国企偿债能力不良的一个原因。
二、改善国有企业偿债能力的几点建议
国有企业偿债能力的整体状况不佳,既有旧体制下形成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经营方面的原因。因此,改善国有企业偿债能力必须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两方面入手,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企业自有资金,降低债务比重。从来源上说,企业自有资金一靠自我积累,二靠外部追加资本金。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困难较多,短期内靠自我积累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因此,增资减债目前主要应是依靠外部追加企业资本金。一是由国家通过增加投入和将部分债务转化为资本的形式追加国家资本金。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大规模投入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特殊性,可逐步将“拨改贷”形式的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由国有企业占有使用,实行“债”转“股”国家并不需要新增投入,但国有企业却可以大大减轻债务和利息支出,相应地能增加利润和自我积累。二是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三是利用外资。
2.政府要下大力气转变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调控体系,为国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从真正搞活国有企业出发,特别是对大中型企业,必须“放水养鱼”,把国有企业肩上背负已久的历史包袱、社会包袱、转嫁包袱、“三乱”包袱卸下来,在政策上、各种配套改革上,要给国有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如改变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税收政策,实行平等税赋,还利于企业,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二是政府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推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加快住房、医疗体制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使国有企业被占用的大量资产和人员能够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
3.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资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一要建立和健全新产品开发机制,以产品为龙头,技术创新为基础,技术改革为重点,做到企业围绕产品转,产品围绕市场转,源源不断地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投放市场,占领市场,以此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搞好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使之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4.推动企业破产兼并,消除不良债务。我国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中,80%以上是扭亏无望的。从盘活资产、调整结构的角度出发,应逐步安排这些企业实施破产,消除不良债权债务,这是痛苦的,但拖下去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另外,对于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亏损企业应鼓励优势企业对其兼并,对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借款实行免息、停息和推迟偿还本金,由兼并企业承担偿还本金的义务,这是消除不良债务的又一有效途径。
5.运用债务重整方式,解开“三角债”的死结。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市场法则,积极与债权人协商,寻求取得债务重整,特别应尽可能用企业现存的非现金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这样,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债权人收回了债权,从而解开了“三角债”的死结。当然,在债务重整时,债权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债务重整损失,但是这比长期收不回债权所形成的坏帐损失,是一种更明智、更经济的选择。解开“三角债”的死结,除了要求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强偿债能力外,国家应加强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深化金融改革,严肃结算纪律,抑制并逐步解决相互拖欠的问题。
6.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自有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自我积累,这是企业发展壮大所在。从内部机制方面考虑,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多年来,无论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还是厂长负责制都强调“一元化”领导,这使企业决策受个人意志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加上企业领导都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因此,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以董事会的集体领导代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将企业的决策、经营、监督权分开,形成新的制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债务是表象,效益低下是实质。要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现有企业的利润率,抑制低效益企业压力的形成。我国的首钢、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宝钢等国有大型企业在与其他国有企业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却能有着优良的偿债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高效益的负债经营。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国有企业偿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财政、企业各方的通力合作,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避免再陷入债务危机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