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获得知识来说,这种方法比以前的常用方法更加新颖,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将学习的目光聚焦在这些新课的学习内容上。这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思想,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问题解决 教学应用
在不断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们孜孜以求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此,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同样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课程安排中数学课程的时间稍有减少,而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应增多。
经过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几乎在所有高中学校里,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在高中学校中得到了大大普及,大部分高中生都能接触到计算机,都能学到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课都能以一定的教学几率开展,一周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能安排2、3节(一般高中学校中每节课基本上是45分钟)。按照这种的课程安排,基本上可以满足基础的信息课程需要,也基本上可以在课程的时间上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方面,由于存在于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体制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作为非高考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加上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水平,导致我国大多数高中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偏离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轨道,在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科性质认识不正确
总体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几个方面不太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忽略这些,不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偏差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够重视,没能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这是教师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必须及时修正的问题。
二、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现代信息社会,正是各方面都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时候,学生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在当下可以学好课程,而且可以在未来的日子中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在高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了将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培养勤于动脑、动手和主动实践的能力。这有利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
(一)互联网,成为课堂的有益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与学习已密不可分。“互联网 教育”更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结合学生掌握的电脑基本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选择更多、更新的信息,拓宽信息的渠道。顺应形势,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爱好,趁机对他们进行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以“小组 个人”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
这样的活动既有集体智慧的展现,又有个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可以分为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如设计、制作、研制、种植、信息发布、手抄报等。例如设计等活动的实施过程,就属于此类。倡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解决方式,首先是为了将合作变成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一项必备技能,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
(三)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有效教学是学生经过探究与思考后由浅入深地深刻理解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认知不能只是就知识本身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生动的事物与形象的场景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感性信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自身的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在直观的情境中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四、评价的开放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仅有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协助者、指导者——老师,还有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个人;评价主体不仅有活动小组,还有学生家长。
(二)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活动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经历了实践,对数学、自然、社会、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就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没有所谓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获得了数学体验。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把一个开放性问题封闭成一个唯一答案的题目,在数学上是不对的。”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过程调节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觉的内省和反思的开始,伴随课程的开展,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体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玮.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2]方志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1).
[3]陈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翁凌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5]刘晓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问题解决 教学应用
在不断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们孜孜以求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此,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同样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课程安排中数学课程的时间稍有减少,而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应增多。
经过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几乎在所有高中学校里,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在高中学校中得到了大大普及,大部分高中生都能接触到计算机,都能学到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课都能以一定的教学几率开展,一周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能安排2、3节(一般高中学校中每节课基本上是45分钟)。按照这种的课程安排,基本上可以满足基础的信息课程需要,也基本上可以在课程的时间上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方面,由于存在于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体制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作为非高考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加上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水平,导致我国大多数高中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偏离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轨道,在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科性质认识不正确
总体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几个方面不太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忽略这些,不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偏差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够重视,没能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这是教师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必须及时修正的问题。
二、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现代信息社会,正是各方面都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时候,学生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在当下可以学好课程,而且可以在未来的日子中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在高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了将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培养勤于动脑、动手和主动实践的能力。这有利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
(一)互联网,成为课堂的有益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与学习已密不可分。“互联网 教育”更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结合学生掌握的电脑基本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选择更多、更新的信息,拓宽信息的渠道。顺应形势,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爱好,趁机对他们进行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以“小组 个人”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
这样的活动既有集体智慧的展现,又有个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可以分为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如设计、制作、研制、种植、信息发布、手抄报等。例如设计等活动的实施过程,就属于此类。倡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解决方式,首先是为了将合作变成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一项必备技能,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
(三)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有效教学是学生经过探究与思考后由浅入深地深刻理解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认知不能只是就知识本身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生动的事物与形象的场景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感性信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自身的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在直观的情境中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四、评价的开放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仅有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协助者、指导者——老师,还有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个人;评价主体不仅有活动小组,还有学生家长。
(二)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活动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经历了实践,对数学、自然、社会、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就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没有所谓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获得了数学体验。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把一个开放性问题封闭成一个唯一答案的题目,在数学上是不对的。”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过程调节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觉的内省和反思的开始,伴随课程的开展,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体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玮.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2]方志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1).
[3]陈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翁凌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5]刘晓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