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无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利用语文这片教学天地,大胆地探索、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精美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的“意蕴层”,使学生获得最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塑魂”的目的。可以通过捕点剖析、情感熏陶、正反对比、形象类聚等手段对学生的灵魂加以塑造。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塑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已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悉心钻研并有诸多的专论散见于报端。笔者曾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时刻不敢忘:“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1、捕点剖析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的情弦会不由自主地被拨动,而这种不自觉的东西,正是最宝贵的。倘若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过程中捕捉到学生思想感情这一瞬间出现的微妙的共鸣点,让学生去发现、去提炼蕴涵于其间的思维价值,那会产生巨大的“塑魂”效应,这个点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某种心理变化,能够诱发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产生外射;这个点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冰心的《小桔灯》后,利用小姑娘这个美育形象的诱惑,捕捉学生感情的共鸣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去想象,去升华,起到共鸣的作用。且看我们捕捉的几个“点”:
【一个标点】文中五次使用省略号,每次含义不同,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前三次。同学们讨论体味后明确,第一处,她摇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这个省略号说明小姑娘本来要说的话,可是当她看到“我”为她找电话号码时就没再说下去。这里的省略号表现了小姑娘聪明、机警、镇定,这种品质,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第二处,她回答:“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这个省略号把小姑娘当时要说的话终于说出来的那种犹豫了片刻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了。这里的省略号使小姑娘那种临危不乱,体贴他人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作为中学生应当学习这种品质。第三处,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的省略号说明小姑娘不愿说出心里话,因为她爸爸的失踪很可能是被国民党特务抓走的。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她不愿把父亲被抓的事告诉一个自己还很不熟悉的人。这里的省略号使小姑娘镇定、机智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爸爸被抓,小姑娘并没大哭大叫,而是含蓄地回答:“爸爸到外面去了。”仅此一句,就表现小姑娘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
可见,文中的三处省略号,不是作为一种政治的说教硬塞给学生,它同小姑娘的美好形象,小姑娘的精神品质,一起注入了学生求知的心田,使学生受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熏陶。
【一个词语】文中用得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也会感染教育学生。
精当的动词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第7自然段中“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瓣一瓣的桔瓣来,放在妈妈的枕边”中的“掏”表现小姑娘怕把桔皮弄破,体现了心细、镇定。第8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拉”、“穿”、“挑”、“选”,第9自然段中的“画”、“按”这几个动词表现了小姑娘做事的利落,对人体贴入微。通过对这几个动词的体会,许多学生受到了教育,懂得要体贴、理解、关心他人。
我们捕捉悟点,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思索,探究学习,得到感受。当学生致力于捕捉并剖析其中的思想光芒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乐趣,一种崇尚的美感精神享受吗?
2、情感熏陶
语文美育是依靠情感来打开欣赏者的心灵大门,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智。所以如果能在导学中利用这种情感熏陶以塑魂,往往是以这种说教的方式难以企及的,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的:①正确把握情调。情调就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各种感情性质。如外国作家狄斯尼的《勇气》中法国妇女两次收留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打死。她因为捍卫和平,那崇高的信仰而表现出的非凡的过人的勇气,实则上充满了悲壮,富有悲壮美。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情调,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一个人情绪体验越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就越充实,对生活也就越热爱。②培养情操。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相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语文美育中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财富,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的为革命牺牲的悲壮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的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人》)与敌人作不屈的斗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些人类许多世纪以来积淀起来的美质,就会慢慢地内变为学生心灵的宝贵财富,成为学生自己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自己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正反对照
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应从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入手,逐渐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比较对照中加深认识。根据学生思维的规律,他们对于审美客体的感知也总是从个别的、单一的对象开始的,因为在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学生对形象的审美感受活动往往是个别的肤浅的。他们对一系列的美学范畴,如是与非、美与丑、义气与正义、自尊与固执,对健康习惯与不良嗜好之间的区别往往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导学中要把审美范围扩大,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正反对照,使学生能够比中悟正。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智叟相互对照,《老杨同志》中老杨同志、阎恒元相互对照,就能够增加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获得更强的审美感受。《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前后六次对咬伤人的狗的态度变化相互比照,学生就会看出,他是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迎,欺下媚上、出尔反尔的偽君子。学生在比照中悟出,一个人不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对变色龙似的人物应加以憎恶。《猫》中通过对四只猫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我家”犯下的一个大错,学生由此悟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在生活中,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难免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进而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由此可知,比照法不仅能够加深认识,也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倾向,肯定、赞赏、景仰美好的人和事,摈弃丑恶、卑劣、龌龊的人和事。
4、形象类聚
有时为了审美活动的深入,把不同课文中具有共同特质的形象联系起来分析,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形象的审美价值。比如《斑羚飞渡》歌颂了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的自我牺牲精神。文中的老斑羚为了保护小斑羚,不顾自己,依然牺牲生命,也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类聚了《鹤群翔空》等课文中的形象,学生就能强烈的感受到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大无畏“团队精神”。
总之,在语文美育中,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美、赏美、析美,并逐步把文中形象的情感、意志、品质还原为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那么学生的灵魂就会渐趋健康、美好、崇高。恰如芝兰入室,则弥久而自芳。
参考文献
[1]《语文美育心理研究》[M]彭华生、翟启明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学原理》[M]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3]《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周国韬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06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塑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已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悉心钻研并有诸多的专论散见于报端。笔者曾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时刻不敢忘:“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1、捕点剖析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的情弦会不由自主地被拨动,而这种不自觉的东西,正是最宝贵的。倘若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过程中捕捉到学生思想感情这一瞬间出现的微妙的共鸣点,让学生去发现、去提炼蕴涵于其间的思维价值,那会产生巨大的“塑魂”效应,这个点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某种心理变化,能够诱发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产生外射;这个点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冰心的《小桔灯》后,利用小姑娘这个美育形象的诱惑,捕捉学生感情的共鸣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去想象,去升华,起到共鸣的作用。且看我们捕捉的几个“点”:
【一个标点】文中五次使用省略号,每次含义不同,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前三次。同学们讨论体味后明确,第一处,她摇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这个省略号说明小姑娘本来要说的话,可是当她看到“我”为她找电话号码时就没再说下去。这里的省略号表现了小姑娘聪明、机警、镇定,这种品质,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第二处,她回答:“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这个省略号把小姑娘当时要说的话终于说出来的那种犹豫了片刻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了。这里的省略号使小姑娘那种临危不乱,体贴他人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作为中学生应当学习这种品质。第三处,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的省略号说明小姑娘不愿说出心里话,因为她爸爸的失踪很可能是被国民党特务抓走的。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她不愿把父亲被抓的事告诉一个自己还很不熟悉的人。这里的省略号使小姑娘镇定、机智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爸爸被抓,小姑娘并没大哭大叫,而是含蓄地回答:“爸爸到外面去了。”仅此一句,就表现小姑娘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
可见,文中的三处省略号,不是作为一种政治的说教硬塞给学生,它同小姑娘的美好形象,小姑娘的精神品质,一起注入了学生求知的心田,使学生受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熏陶。
【一个词语】文中用得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也会感染教育学生。
精当的动词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第7自然段中“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瓣一瓣的桔瓣来,放在妈妈的枕边”中的“掏”表现小姑娘怕把桔皮弄破,体现了心细、镇定。第8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拉”、“穿”、“挑”、“选”,第9自然段中的“画”、“按”这几个动词表现了小姑娘做事的利落,对人体贴入微。通过对这几个动词的体会,许多学生受到了教育,懂得要体贴、理解、关心他人。
我们捕捉悟点,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思索,探究学习,得到感受。当学生致力于捕捉并剖析其中的思想光芒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乐趣,一种崇尚的美感精神享受吗?
2、情感熏陶
语文美育是依靠情感来打开欣赏者的心灵大门,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智。所以如果能在导学中利用这种情感熏陶以塑魂,往往是以这种说教的方式难以企及的,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的:①正确把握情调。情调就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各种感情性质。如外国作家狄斯尼的《勇气》中法国妇女两次收留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打死。她因为捍卫和平,那崇高的信仰而表现出的非凡的过人的勇气,实则上充满了悲壮,富有悲壮美。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情调,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一个人情绪体验越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就越充实,对生活也就越热爱。②培养情操。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相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语文美育中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财富,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的为革命牺牲的悲壮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的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人》)与敌人作不屈的斗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些人类许多世纪以来积淀起来的美质,就会慢慢地内变为学生心灵的宝贵财富,成为学生自己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自己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正反对照
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应从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入手,逐渐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比较对照中加深认识。根据学生思维的规律,他们对于审美客体的感知也总是从个别的、单一的对象开始的,因为在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学生对形象的审美感受活动往往是个别的肤浅的。他们对一系列的美学范畴,如是与非、美与丑、义气与正义、自尊与固执,对健康习惯与不良嗜好之间的区别往往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导学中要把审美范围扩大,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正反对照,使学生能够比中悟正。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智叟相互对照,《老杨同志》中老杨同志、阎恒元相互对照,就能够增加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获得更强的审美感受。《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前后六次对咬伤人的狗的态度变化相互比照,学生就会看出,他是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迎,欺下媚上、出尔反尔的偽君子。学生在比照中悟出,一个人不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对变色龙似的人物应加以憎恶。《猫》中通过对四只猫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我家”犯下的一个大错,学生由此悟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在生活中,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难免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进而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由此可知,比照法不仅能够加深认识,也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倾向,肯定、赞赏、景仰美好的人和事,摈弃丑恶、卑劣、龌龊的人和事。
4、形象类聚
有时为了审美活动的深入,把不同课文中具有共同特质的形象联系起来分析,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形象的审美价值。比如《斑羚飞渡》歌颂了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的自我牺牲精神。文中的老斑羚为了保护小斑羚,不顾自己,依然牺牲生命,也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类聚了《鹤群翔空》等课文中的形象,学生就能强烈的感受到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大无畏“团队精神”。
总之,在语文美育中,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美、赏美、析美,并逐步把文中形象的情感、意志、品质还原为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那么学生的灵魂就会渐趋健康、美好、崇高。恰如芝兰入室,则弥久而自芳。
参考文献
[1]《语文美育心理研究》[M]彭华生、翟启明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学原理》[M]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3]《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周国韬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