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出发,简要分析东西方哲学家对该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以人类创造实践活动为主的客观工程世界里,实现美的可能性及其哲学基础,然后讨论了在风格迥异的工程中实现美的具体路径,即追求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最后以都江堰作为成功的现实案例,阐述了水利工程中美的体现方式。
一、什么是美
对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东西方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思考。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爱与美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其在《大希庇阿斯》中通过对什么是美的追问,得出了一个结论:美是难的。
美之所以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同,属于超验层面的东西,不可能在经验层面上给予解释;“美本身”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不同,涉及人的内在修养与意向,涉及爱,需要在感觉之外寻找根据。
柏拉图给人们呈现了两种美:一种是作为本原的“美本身”,即理式的美;一种是作为它的影子的形体美。前一种是理性的、超验的、无限的;后一种是感性的、经验的、有限的。形体美和“美本身”的关系如同个别和一般、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对美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两个领域,学者对美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朱光浅认为美纯粹是主观的,而蔡仪、李泽厚则认为美纯粹是客观的,没有丝毫的主观性,也没有丝毫的社会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作出了修正,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本文比较认可朱光浅后期的观点,即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也是统一的。中西方哲学家对于什么是美的看法虽然不同,可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美是人的一种愉悦感。
二、实现工程美的哲学基础
虽然东西方学者对美的界定不同,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承认美的两面性。一方面,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消亡。美不因为人的懂或不懂而改变,美真实、客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美又与人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美是一种体验,可以带给人愉悦的感受。人可以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
既然美是客观的、自然性的,那么一定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当人们找到并且顺应这个客观规律的时候,人类活动的结果就是美的,或者说具备了美的可能性。关于美的客观规律具体是什么,将在下文展开讨论。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人们依照美的规律行事,就能创造出符合形体美的工程,进而实现工程美。既然美是主观的,是可以欣赏和创造的,那么作为工程设计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保证工程具备实用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美学、历史文化等内容,设计出美的工程。因此可以说,在以人类创造实践活动为主的客观工程世界里,实现工程美是可能的,也是有哲学基础的。
三、实现工程美的路径探讨
工程美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哲学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在功能各异、风格繁复的工程世界里实现美呢?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规律,也就是柏拉图说的理式的美。工程各有不同,然而不同的是表现形式,是个体的不同,每个个体之中又体现着共性。本文意在讨论共性美的实现路径。
“道”和“技”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倡导道中体技、道技合一,反对无道之技。其中,“技”指技艺或技巧,“道”却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后人通过分析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多把“道”理解为本心、本质或者规律,本文更加认可规律这个解释。
从庄子反对无道之技的观点,人们可以知道,与“道”相比,“技”更低一等,载道之技才是真正的“技”,是合乎规律的“技”。用庄子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现代社会的工程建造活动,可以看出现代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技”可以理解为建设工程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总是能够被妥善解决,现代工程的建设从来都不缺少过硬的技术,也就是说,在“技”的层面,现代工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然而从“道”的层面来审视,就会发现现代工程的成就大打折扣。“道”为工程活动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主要指与周围事物的协调统一,这与庄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观点是一致的。
何继善院士说:“工程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平衡,需要构建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又说:“工程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调统一、构建和谐。”如果说,工程技术和方法成为体现工程特点和价值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尴尬现实:工程规模越来越宏大、耗资越来越多、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可是真正能够深入人心、载入史册的工程却越来越少。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设计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和设计者自身的风格,忽略了工程与周围环境、与人的和谐问题。由此可见,若是工程能够与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就算是实现了工程美。
那么,共性美究竟如何实现?柏拉图曾多次肯定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以及各种工艺制作的美在于和谐,甚至人的美,他也认为离不开理智、意志与情感的和谐。
和谐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就是与周围的个体、环境的和谐。将其应用在工程领域,启示人们在开展工程设计和建设活动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借助自然之美,以自然之美為势、为景,力求打造浑然天成、宛若天开的工程。
当然,这里提到的自然之美并非局限于山川风月之美,也可以是摩登城市的现代之美、时尚之美。如果不能以大环境为景、为势,至少也要考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
只要工程能与宏观环境和谐一致,就不失为一种工程美。这就是说,在开展工程建设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大局观,不能为了求新而新,更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建造工程。真正好的工程,应该尽可能弱化人造活动,突出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浑然天成、宛若天开才是工程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水利工程中的美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正因为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利工程往往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更有不少工程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工程以岷江的自然之美,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演进过程中对岷江的心理依赖。
都江堰工程因地制宜,保持地形、地貌等自然山水特征及河流的连续性,且与周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工程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一项美的水利工程是人们崇尚河流生命之灵性、因势利导的杰作,意味着是一项美观而又实用的工程,既满足灌溉用水和防洪需求,又兼具水运、城市供水、调配自然界水资源等功能,都江堰正是这样的工程。
都江堰的建设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但是它仍在发挥自己的价值,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
在古代艰苦的条件下,工匠尚可建造出这样的工程,完美体现工程的美。现代工程人更有能力打造这样美的工程。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家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的回答,提出在客观工程世界里是可以创造美的,这是具有哲学基础的,接下来讨论了实现工程美的路径。这里说的美,是“一般的美”“共性的美”,而非个别工程具体的美的实现路径。打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的工程是实现工程美的路径之一。然后,本文以都江堰为案例,阐述了工程美的体现方式。
当然,工程之美终究不离开人的欣赏,人的审美能力也影响着工程之美。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知臻(1989-),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一、什么是美
对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东西方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思考。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爱与美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其在《大希庇阿斯》中通过对什么是美的追问,得出了一个结论:美是难的。
美之所以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同,属于超验层面的东西,不可能在经验层面上给予解释;“美本身”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不同,涉及人的内在修养与意向,涉及爱,需要在感觉之外寻找根据。
柏拉图给人们呈现了两种美:一种是作为本原的“美本身”,即理式的美;一种是作为它的影子的形体美。前一种是理性的、超验的、无限的;后一种是感性的、经验的、有限的。形体美和“美本身”的关系如同个别和一般、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对美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两个领域,学者对美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朱光浅认为美纯粹是主观的,而蔡仪、李泽厚则认为美纯粹是客观的,没有丝毫的主观性,也没有丝毫的社会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作出了修正,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本文比较认可朱光浅后期的观点,即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也是统一的。中西方哲学家对于什么是美的看法虽然不同,可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美是人的一种愉悦感。
二、实现工程美的哲学基础
虽然东西方学者对美的界定不同,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承认美的两面性。一方面,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消亡。美不因为人的懂或不懂而改变,美真实、客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美又与人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美是一种体验,可以带给人愉悦的感受。人可以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
既然美是客观的、自然性的,那么一定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当人们找到并且顺应这个客观规律的时候,人类活动的结果就是美的,或者说具备了美的可能性。关于美的客观规律具体是什么,将在下文展开讨论。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人们依照美的规律行事,就能创造出符合形体美的工程,进而实现工程美。既然美是主观的,是可以欣赏和创造的,那么作为工程设计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保证工程具备实用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美学、历史文化等内容,设计出美的工程。因此可以说,在以人类创造实践活动为主的客观工程世界里,实现工程美是可能的,也是有哲学基础的。
三、实现工程美的路径探讨
工程美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哲学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在功能各异、风格繁复的工程世界里实现美呢?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规律,也就是柏拉图说的理式的美。工程各有不同,然而不同的是表现形式,是个体的不同,每个个体之中又体现着共性。本文意在讨论共性美的实现路径。
“道”和“技”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倡导道中体技、道技合一,反对无道之技。其中,“技”指技艺或技巧,“道”却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后人通过分析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多把“道”理解为本心、本质或者规律,本文更加认可规律这个解释。
从庄子反对无道之技的观点,人们可以知道,与“道”相比,“技”更低一等,载道之技才是真正的“技”,是合乎规律的“技”。用庄子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现代社会的工程建造活动,可以看出现代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技”可以理解为建设工程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总是能够被妥善解决,现代工程的建设从来都不缺少过硬的技术,也就是说,在“技”的层面,现代工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然而从“道”的层面来审视,就会发现现代工程的成就大打折扣。“道”为工程活动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主要指与周围事物的协调统一,这与庄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观点是一致的。
何继善院士说:“工程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平衡,需要构建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又说:“工程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调统一、构建和谐。”如果说,工程技术和方法成为体现工程特点和价值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尴尬现实:工程规模越来越宏大、耗资越来越多、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可是真正能够深入人心、载入史册的工程却越来越少。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设计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和设计者自身的风格,忽略了工程与周围环境、与人的和谐问题。由此可见,若是工程能够与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就算是实现了工程美。
那么,共性美究竟如何实现?柏拉图曾多次肯定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以及各种工艺制作的美在于和谐,甚至人的美,他也认为离不开理智、意志与情感的和谐。
和谐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就是与周围的个体、环境的和谐。将其应用在工程领域,启示人们在开展工程设计和建设活动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借助自然之美,以自然之美為势、为景,力求打造浑然天成、宛若天开的工程。
当然,这里提到的自然之美并非局限于山川风月之美,也可以是摩登城市的现代之美、时尚之美。如果不能以大环境为景、为势,至少也要考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
只要工程能与宏观环境和谐一致,就不失为一种工程美。这就是说,在开展工程建设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大局观,不能为了求新而新,更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建造工程。真正好的工程,应该尽可能弱化人造活动,突出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浑然天成、宛若天开才是工程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水利工程中的美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正因为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利工程往往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更有不少工程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工程以岷江的自然之美,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演进过程中对岷江的心理依赖。
都江堰工程因地制宜,保持地形、地貌等自然山水特征及河流的连续性,且与周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工程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一项美的水利工程是人们崇尚河流生命之灵性、因势利导的杰作,意味着是一项美观而又实用的工程,既满足灌溉用水和防洪需求,又兼具水运、城市供水、调配自然界水资源等功能,都江堰正是这样的工程。
都江堰的建设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但是它仍在发挥自己的价值,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
在古代艰苦的条件下,工匠尚可建造出这样的工程,完美体现工程的美。现代工程人更有能力打造这样美的工程。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家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的回答,提出在客观工程世界里是可以创造美的,这是具有哲学基础的,接下来讨论了实现工程美的路径。这里说的美,是“一般的美”“共性的美”,而非个别工程具体的美的实现路径。打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的工程是实现工程美的路径之一。然后,本文以都江堰为案例,阐述了工程美的体现方式。
当然,工程之美终究不离开人的欣赏,人的审美能力也影响着工程之美。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知臻(1989-),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