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这两部电影,虽然一部是意大利电影,一部是中国电影,但是都真实地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生活于底层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对于这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将从人物、思想和电影特性三个方面进行,对这两部电影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时代;个人;社会转型;政府;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3
引言:
《偷自行车的人》是1948年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一部电影,反映的是二战之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小武》是1999年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一部电影,以小武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个体,反映的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小武一样的一批人对此的不适应,不理解,展现出了这一批人的一种个人的悲哀。虽然两部电影一外一中,但是都反映了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背景下,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试图看出其中更深层的内容。
一.人物分析比较
《偷自行车的人》的男主人公瑞奇,在他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的两个字就是“绝望”,这种“绝望”是时代所导致的“绝望”。瑞奇是二战之后意大利许许多多失业人员中的一个,相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一开始的瑞奇是幸运的。因为二战之后,许多人为了一个工作而争得头破血流,但是瑞奇很幸运地获得了贴海报的工作。这项工作有一个必备的东西,就是自行车。为了让瑞奇做这份工作,他的妻子当掉了床单,用当床单的钱,瑞奇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是,这辆自行车在瑞奇贴第一份海报的时候就被偷了,在整部电影还演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的时候,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然后整部电影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瑞奇和他的儿子在找自行车。其实,对于瑞奇这个人物,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一点,就是“绝望”,一种深深的绝望。他的自行车被偷的时候,周围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唯一一个上来帮助他的,是小偷的共犯。找自行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偷自行车的人,但是却没有证据可以指证,最后只能无极而终。越来越多的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一层一层的压迫在他的身上堆积,他开始绝望,绝望于自己的自行车终究是找不回来了。但是,这种绝望还并不能压垮他,真正让他陷入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的是自行车丢了,就意味着工作没了,一家人的温饱也随之没了。在这种深深的绝望之下,他逼不得已选择偷取一辆自行车,这或许也是他对现实的不公的一种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很快就被制止了,因为他在偷自行车的时候被人抓住了。最后,那位被偷的人放了他,但是他的生活还是一片黑暗,似乎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其实,瑞奇应当是许许多多的意大利工人的典型代表,在二战过后的那个时代,人们很难去顾及他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在为解决温饱的道路上疲于奔命。一个原先正直的人,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也不得不变坏,似乎人的命运是被时代给控制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点这个时代的束缚,这个时代的悲哀。
《小武》的男主人公小武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不适应,对这个变换的时代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也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哀。小武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混混,他虽然是个小偷,但是却自称为手艺人。他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以前和自己一起闯北京的兄弟小勇结婚了,自己之前答应他要给他六斤重的礼钱,就从街上偷了钱之后,包了红纸送给了他。但是,小勇却不愿意让小武去参加他的婚宴,因为小勇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以前是个小偷。所以,小武的一片心意其实算是打了水漂。小武虽然是个小偷,却盗亦有道,把被偷的人的身份证,全部都送回邮局的信箱里。同时,他也是一个痴情的人,喜欢上胡梅梅之后,即使知道胡梅梅跟一个有钱的老板走了,依旧心心念念着胡梅梅。这样的一个小武,身上却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小勇明明是自己的好兄弟,为什么不让自己参加他的婚礼,难道社会上现在真的是只认名誉而不认义气的情况了吗?梅梅明明之前和自己相处的那么好,甚至彼此之间应该是互相喜欢的呀,为什么她什么都没说,就跟着有钱的老板走了,难道现在真的是只注重金钱,而不注重情义的时代了吗?小武他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一个社会的转变,时代的转变,因此他故步自封,把自己封在以前的那个时代中,依旧从事着小偷的行业,不愿意做出丝毫的转变。其实,小武也是那些不适应时代变化的人的典型代表,他们从事着原来的行业,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行业去从事,而是他们不愿意去转变,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不想接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一日过一日罢了。所以,对于小武这类人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悲哀。
二.电影意义分析比较
《偷影子的人》表现的是二战过后的罗马城市,失业,贫困,饥饿充斥着这座城市,人们为了获取一项工作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也为了一项工作而争得头破血流。整部电影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社会状况。可是,在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意大利的社会状况的背后,应该有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更深层的东西是对战争的批判,更是对政府的无能的批判。战争,从古至今,一直是给普通的民众带来伤害的。或许有人会说,有的时候战争是正义的,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某场战争,人民的利益才会被重新获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场战争都会让一个地方变得生灵涂炭,让普通的老百姓失去他们的家园。或许,有人会说,家园失去了有什么可怕的,还可以重建啊。但是,重建一个家园谈何容易?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于上千年的基业一朝被毁,可是却不能一朝被重建,人民只能默默承担战争的后果,战争带来的失业,战争带来的饥荒。所以,影片中首先是对战争进行了批判。接下来,更加值得批判的是政府的无作为。或许有人会说,偷窃的人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其感叹人性的悲凉,不如感叹政府的无能。普通的老百姓们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政府却没有办法拿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失业的问题,给百姓们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在这里,可以与当时中国的政策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中国同样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当时是被日本侵略,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行为给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这个时期的中国的情况应该比意大利的情况要差得多。但是,在二次大战之后,中国所实施的是“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等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民不仅仅没有失业,而且全部投身于重建经济的热潮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在战争之后的作用究竟有多么重要。对于当时的罗马政府,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作为,但是它们的确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来拯救当时的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其实,政府的有作为在现在的社会,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人民都有工作,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那么谁还会想要去偷窃呢? 《小武》展现的是90年代中期山西汾阳的老百姓的生活场景。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思想都已经传入中国,许多人多来到南方开创新事业,也就是所谓的“下海”。但是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还是比较保守的,接受新思想和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比较慢。也是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多政策,人们利用这些政策拼命赚钱,物质生活变得一天比一天好。可是就是在物质生活一天天变好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并没有跟上,变得空虚。小武之所以不愿意转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转变以后,自己的精神会有什么改变。转变之前是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一日过一日的空虚,转变之后是除了赚钱之外,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的空虚。既然都是空虚,那么为何要转变?而且对于那些新鲜事物,既然我用我以前的方法活得好好的,我为什么要去接受它们呢?其实,这是那个时代中,很多人都具有的一样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也往往造就了他们的悲哀。现在是21世纪,国家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国家之所以会这样强调,就是重视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在看微博时,隔三差五地就会看到某某明星被朝阳区群众举报吸毒了,某某富二代被警察抓住了,因为开毒局。虽然这些吸毒的明星多半会说自己是需要创作灵感而吸毒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精神空虚导致的。赚了很多的钱,物质生活达到了顶层,可是精神上呢,却依旧是一个乞丐。既然精神上面无法提升了,那就去追求更加极致的物质生活,结果就吸毒了。其实,现在的价值观在很多时候也是被扭曲的,就和小武那个时代是一样的。只有钱和名誉是重要的,其余的,不管是义气还是情谊,在钱和名誉面前,似乎都变得一文不值。小武的不愿转变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转变之后,只知道赚钱,其余的一切就空虚迷茫也是不可取的。在转变的时代里,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但是更加应该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中不可自拔。
三.电影特色分析比较
对于《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的特色,主要从电影题目,电影节奏和电影细节刻画三个方面来说明。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首先是电影的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开始猜测,到底谁是那个偷自行车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以发现这个偷自行车的人,一方面是指偷了瑞奇自行车的那个小偷,但是另一方面指的就是瑞奇自己,所以导演取得这个题目非常的妙。接下来就电影节奏方面来说,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整部电影的核心戏剧冲突,就是自行车被偷。这部电影对于这个核心戏剧冲突在电影演到还不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爆发了,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找自行车的过程。但是,这三分之二找自行车的过程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冗长,反而时时刻刻都为瑞奇能不能找到自行车而揪心,所以电影其实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而这三分之二的找自行车的过程,也成功把观众代入一种绝望的情绪,这种绝望的情绪在瑞奇偷自行车被抓时达到了一个顶峰,也是在这个时刻,观众的绝望的情绪爆发。虽然在电影的结尾,瑞奇和儿子坐上了回家的列车,并且瑞奇和儿子说,明天一切都会变好的。但是,这种结局反而给人一种,似乎堕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而无法自拔的一种感觉中,让观众看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第三个方面,就是电影在细节方面的刻画。比如说,在餐馆中,瑞奇的儿子发现自己吃的和邻桌的孩子吃的不一样,自己不会使用刀叉而邻桌的孩子却会。这些都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的一种阶层性。二战之后,富贵阶层依旧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普通老百姓却失业,变得愈加贫穷。再比如说,瑞奇的儿子有一节特别细心地擦拭自行车的场景,瑞奇的儿子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年纪,却已经知道这辆自行车对于整个家的重要性。孩子用心地擦拭自行车的镜头,给予观众一种心酸的感觉。这部电影的细节刻画,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小武》这部电影最大的电影特色可能就在于原生原态。首先是演员,贾樟柯并没有选择专业的演员,而是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迫近真实的影像世界。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丰满的,他们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眼神,都让观众感觉到它的真实性。接下来是语言,对于语言这个方面,很明显,贾樟柯采用的就是山西汾阳的方言。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是一直盯着字幕的,因为不看字幕,我很难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而在用方言的同时,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对于脏话也是完全保存了下来。这就让观众看电影时,觉得小武就是身边的人,更加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最后,要谈及的是这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们时不时就会有听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让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音乐与电影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欣赏之后,我们觉得还是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说,在胡梅梅给小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这个时候的胡梅梅以为小武是大款,所以给他唱这首歌,其实就是想要傍大款。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该电影的一大特色。小武最后被手铐铐在街上,被来来往往的人围观。在这个时刻,小武仅留的自我的尊严也没有了,由此引发观众的叹息。
四.结语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我们感受到了虽然同为生活于社会顶层的人民,但是却有时代和个人两种原因导致的两种悲哀。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悲哀,在让我们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加应该给予我们警醒,让我们不再在同样的道路上重蹈覆辙。
关键词:时代;个人;社会转型;政府;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3
引言:
《偷自行车的人》是1948年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一部电影,反映的是二战之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小武》是1999年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一部电影,以小武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个体,反映的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小武一样的一批人对此的不适应,不理解,展现出了这一批人的一种个人的悲哀。虽然两部电影一外一中,但是都反映了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背景下,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试图看出其中更深层的内容。
一.人物分析比较
《偷自行车的人》的男主人公瑞奇,在他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的两个字就是“绝望”,这种“绝望”是时代所导致的“绝望”。瑞奇是二战之后意大利许许多多失业人员中的一个,相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一开始的瑞奇是幸运的。因为二战之后,许多人为了一个工作而争得头破血流,但是瑞奇很幸运地获得了贴海报的工作。这项工作有一个必备的东西,就是自行车。为了让瑞奇做这份工作,他的妻子当掉了床单,用当床单的钱,瑞奇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是,这辆自行车在瑞奇贴第一份海报的时候就被偷了,在整部电影还演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的时候,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然后整部电影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瑞奇和他的儿子在找自行车。其实,对于瑞奇这个人物,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一点,就是“绝望”,一种深深的绝望。他的自行车被偷的时候,周围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唯一一个上来帮助他的,是小偷的共犯。找自行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偷自行车的人,但是却没有证据可以指证,最后只能无极而终。越来越多的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一层一层的压迫在他的身上堆积,他开始绝望,绝望于自己的自行车终究是找不回来了。但是,这种绝望还并不能压垮他,真正让他陷入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的是自行车丢了,就意味着工作没了,一家人的温饱也随之没了。在这种深深的绝望之下,他逼不得已选择偷取一辆自行车,这或许也是他对现实的不公的一种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很快就被制止了,因为他在偷自行车的时候被人抓住了。最后,那位被偷的人放了他,但是他的生活还是一片黑暗,似乎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其实,瑞奇应当是许许多多的意大利工人的典型代表,在二战过后的那个时代,人们很难去顾及他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在为解决温饱的道路上疲于奔命。一个原先正直的人,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也不得不变坏,似乎人的命运是被时代给控制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点这个时代的束缚,这个时代的悲哀。
《小武》的男主人公小武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不适应,对这个变换的时代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也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哀。小武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混混,他虽然是个小偷,但是却自称为手艺人。他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以前和自己一起闯北京的兄弟小勇结婚了,自己之前答应他要给他六斤重的礼钱,就从街上偷了钱之后,包了红纸送给了他。但是,小勇却不愿意让小武去参加他的婚宴,因为小勇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以前是个小偷。所以,小武的一片心意其实算是打了水漂。小武虽然是个小偷,却盗亦有道,把被偷的人的身份证,全部都送回邮局的信箱里。同时,他也是一个痴情的人,喜欢上胡梅梅之后,即使知道胡梅梅跟一个有钱的老板走了,依旧心心念念着胡梅梅。这样的一个小武,身上却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小勇明明是自己的好兄弟,为什么不让自己参加他的婚礼,难道社会上现在真的是只认名誉而不认义气的情况了吗?梅梅明明之前和自己相处的那么好,甚至彼此之间应该是互相喜欢的呀,为什么她什么都没说,就跟着有钱的老板走了,难道现在真的是只注重金钱,而不注重情义的时代了吗?小武他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一个社会的转变,时代的转变,因此他故步自封,把自己封在以前的那个时代中,依旧从事着小偷的行业,不愿意做出丝毫的转变。其实,小武也是那些不适应时代变化的人的典型代表,他们从事着原来的行业,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行业去从事,而是他们不愿意去转变,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不想接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一日过一日罢了。所以,对于小武这类人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悲哀。
二.电影意义分析比较
《偷影子的人》表现的是二战过后的罗马城市,失业,贫困,饥饿充斥着这座城市,人们为了获取一项工作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也为了一项工作而争得头破血流。整部电影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社会状况。可是,在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意大利的社会状况的背后,应该有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更深层的东西是对战争的批判,更是对政府的无能的批判。战争,从古至今,一直是给普通的民众带来伤害的。或许有人会说,有的时候战争是正义的,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某场战争,人民的利益才会被重新获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场战争都会让一个地方变得生灵涂炭,让普通的老百姓失去他们的家园。或许,有人会说,家园失去了有什么可怕的,还可以重建啊。但是,重建一个家园谈何容易?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于上千年的基业一朝被毁,可是却不能一朝被重建,人民只能默默承担战争的后果,战争带来的失业,战争带来的饥荒。所以,影片中首先是对战争进行了批判。接下来,更加值得批判的是政府的无作为。或许有人会说,偷窃的人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其感叹人性的悲凉,不如感叹政府的无能。普通的老百姓们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政府却没有办法拿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失业的问题,给百姓们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在这里,可以与当时中国的政策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中国同样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当时是被日本侵略,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行为给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这个时期的中国的情况应该比意大利的情况要差得多。但是,在二次大战之后,中国所实施的是“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等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民不仅仅没有失业,而且全部投身于重建经济的热潮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在战争之后的作用究竟有多么重要。对于当时的罗马政府,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作为,但是它们的确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来拯救当时的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其实,政府的有作为在现在的社会,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人民都有工作,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那么谁还会想要去偷窃呢? 《小武》展现的是90年代中期山西汾阳的老百姓的生活场景。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思想都已经传入中国,许多人多来到南方开创新事业,也就是所谓的“下海”。但是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还是比较保守的,接受新思想和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比较慢。也是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多政策,人们利用这些政策拼命赚钱,物质生活变得一天比一天好。可是就是在物质生活一天天变好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并没有跟上,变得空虚。小武之所以不愿意转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转变以后,自己的精神会有什么改变。转变之前是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一日过一日的空虚,转变之后是除了赚钱之外,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的空虚。既然都是空虚,那么为何要转变?而且对于那些新鲜事物,既然我用我以前的方法活得好好的,我为什么要去接受它们呢?其实,这是那个时代中,很多人都具有的一样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也往往造就了他们的悲哀。现在是21世纪,国家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国家之所以会这样强调,就是重视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在看微博时,隔三差五地就会看到某某明星被朝阳区群众举报吸毒了,某某富二代被警察抓住了,因为开毒局。虽然这些吸毒的明星多半会说自己是需要创作灵感而吸毒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精神空虚导致的。赚了很多的钱,物质生活达到了顶层,可是精神上呢,却依旧是一个乞丐。既然精神上面无法提升了,那就去追求更加极致的物质生活,结果就吸毒了。其实,现在的价值观在很多时候也是被扭曲的,就和小武那个时代是一样的。只有钱和名誉是重要的,其余的,不管是义气还是情谊,在钱和名誉面前,似乎都变得一文不值。小武的不愿转变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转变之后,只知道赚钱,其余的一切就空虚迷茫也是不可取的。在转变的时代里,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但是更加应该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中不可自拔。
三.电影特色分析比较
对于《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的特色,主要从电影题目,电影节奏和电影细节刻画三个方面来说明。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首先是电影的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开始猜测,到底谁是那个偷自行车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以发现这个偷自行车的人,一方面是指偷了瑞奇自行车的那个小偷,但是另一方面指的就是瑞奇自己,所以导演取得这个题目非常的妙。接下来就电影节奏方面来说,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整部电影的核心戏剧冲突,就是自行车被偷。这部电影对于这个核心戏剧冲突在电影演到还不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爆发了,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找自行车的过程。但是,这三分之二找自行车的过程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冗长,反而时时刻刻都为瑞奇能不能找到自行车而揪心,所以电影其实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而这三分之二的找自行车的过程,也成功把观众代入一种绝望的情绪,这种绝望的情绪在瑞奇偷自行车被抓时达到了一个顶峰,也是在这个时刻,观众的绝望的情绪爆发。虽然在电影的结尾,瑞奇和儿子坐上了回家的列车,并且瑞奇和儿子说,明天一切都会变好的。但是,这种结局反而给人一种,似乎堕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而无法自拔的一种感觉中,让观众看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第三个方面,就是电影在细节方面的刻画。比如说,在餐馆中,瑞奇的儿子发现自己吃的和邻桌的孩子吃的不一样,自己不会使用刀叉而邻桌的孩子却会。这些都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的一种阶层性。二战之后,富贵阶层依旧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普通老百姓却失业,变得愈加贫穷。再比如说,瑞奇的儿子有一节特别细心地擦拭自行车的场景,瑞奇的儿子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年纪,却已经知道这辆自行车对于整个家的重要性。孩子用心地擦拭自行车的镜头,给予观众一种心酸的感觉。这部电影的细节刻画,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小武》这部电影最大的电影特色可能就在于原生原态。首先是演员,贾樟柯并没有选择专业的演员,而是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迫近真实的影像世界。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丰满的,他们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眼神,都让观众感觉到它的真实性。接下来是语言,对于语言这个方面,很明显,贾樟柯采用的就是山西汾阳的方言。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是一直盯着字幕的,因为不看字幕,我很难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而在用方言的同时,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对于脏话也是完全保存了下来。这就让观众看电影时,觉得小武就是身边的人,更加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最后,要谈及的是这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们时不时就会有听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让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音乐与电影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欣赏之后,我们觉得还是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说,在胡梅梅给小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这个时候的胡梅梅以为小武是大款,所以给他唱这首歌,其实就是想要傍大款。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该电影的一大特色。小武最后被手铐铐在街上,被来来往往的人围观。在这个时刻,小武仅留的自我的尊严也没有了,由此引发观众的叹息。
四.结语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我们感受到了虽然同为生活于社会顶层的人民,但是却有时代和个人两种原因导致的两种悲哀。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悲哀,在让我们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加应该给予我们警醒,让我们不再在同样的道路上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