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正在成为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
6月中旬的这个周末,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几乎成了上海电影节上除了主席任仲伦的最忙的人——他会见一批又一批娱乐公司老板,每个人都希望从他这里拿到投资。
自去年以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下称PE)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熊晓鸽们的加入,也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齿轮的运转模式。
作为手握2亿美元“新媒体基金”的IDG中国当家人,熊晓鸽受到的追捧很可理解。“新媒体基金”是IDG在中国运作的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三只基金中的一只,主要投资方向是娱乐和新媒体。仅仅2007年上半年,这只基金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三期增资)、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
相对于IDG每年数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是个小数目。但对于2006年总票房不过区区26亿元人民币(约合3.5亿美元)的中国电影来说,熊晓鸽们无疑是天降财神。
继互联网、IT和新兴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正在成为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华谊兄弟去年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日前又完成了第三轮私募;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将投入2000万美元,江也因此实现了“像王中军那样拍一部电影”的愿望。
《财经》记者从业内获悉,国内最大的动漫企业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也正在就合并进行谈判。这桩并购案,背后的推手正是宏梦卡通的投资者红杉资本。分析人士指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迪斯尼”,这也是PE首次在娱乐行业启动资源整合。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红杉资本入资保利博纳的方案也已经敲定,目前,第一笔资金已经到位,规模约为3000万元-4000万元人民币,未来总投资额有望超过1000万美元。保利博纳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创始人于冬持有90%的股份,从2002年起,保利博纳的发行票房就占到了全国总票房的20%。
曾经一手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奇迹的这些著名投资人,正在将触角伸向中国娱乐产业最核心的领域——内容制造。
内容为王
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娱乐业,始于2005年。受“SP(无线增值业务供应商)热”的鼓舞,中国出现了一股数字音乐“淘金热”,太合麦田、海碟等知名音乐内容供应商,先后从软银、IDG手中拿到了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A8音乐、无限艺能、华友世纪等SP巨头也大肆收购了创盟、京文、华谊兄弟音乐(原战国音乐)、鸟人等知名音乐公司。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行为,以及一大批彩铃音乐火爆到烂大街,背后正是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和风险投资联手推动的结果。
但是200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信息产业部加大对SP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SP企业收入锐减,数字音乐公司陷入低迷。这个年轻的行业刚刚迎来资本大跃进,就品尝到资本的冷酷。据说从2006年开始,再有SP的案子送给风投,都没人有兴趣看了。
在崇尚创意的娱乐业,向来有“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在经历了2005年的曲折后,风投的目光开始向内容转移。
在娱乐业人士看来,这是风投不再一味追捧高科技概念,真正了解娱乐业的开始,其对盈利模式的思考也越来越现实。一些占据了优质制作资源的公司开始赢得青睐,但仍有不少擅长制造概念的公司风头不减。
几个月前,主营“新媒体内容”的中博影视刚刚获得了由IDG“新媒体基金”牵头的第三笔风险投资,从2005年起,IDG等已经累计为它投入了3000万美元。
中博影视原是一家以影视制作、发行为主业的民营公司,由創始人陈伟明兄弟个人持有。2005年,陈伟明下决心转型,由传统影视改为尝试新媒体。他先与博客中国合作,推出了“博客电影”概念,拍摄了芙蓉姐姐等人主演的四部短片,但效果不彰。后来又推出“手机电影”概念,拍摄适合手机播出的5分钟短片,陈伟明也因此被部分媒体称为“中国手机电影推动第一人”。
但是最近半年,中博影视不再提及“手机电影”和“新媒体电影”的概念,而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他们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
陈伟明承认,这背后很大程度是出于盈利模式的考虑,有来自资本的推动。陈自嘲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老中医”。
但财务报表给了他回报。中博目前年制作规模已达1万部,其中服务性信息超过三分之二。三年摇摆之后,中博建立起了自己的“多媒体内容”工业生产标准,同时,也抬高了准入门槛。虽然目前5000万元的业务收入仅够支付成本开销,但陈伟明表示,“资本很有耐心,否则他们不会连续三年投入。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3G做准备,3G将给多媒体内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爆发点。”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拥有的华谊兄弟则刚刚完成第三轮私募。据了解,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向华谊兄弟投入了2000万美元,具体股份比例不详。分众传媒联席董事长虞峰将代表投资人出任公司董事。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成立较早的综合性民营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的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旗下导演和艺人包括冯小刚、张纪中、周迅、李冰冰、黄晓明、羽泉、张靓颖等。
和三年前多元化经营的思路不同,日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王中军反复强调,华谊兄弟仍定位为影视制作公司,“其他业务不是不重要,但都是辅业,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次私募来的资金,王中军计划主要用在吸引优秀的制作团队加盟、收购新的制作公司上。
华谊兄弟过去的优势在于电影融资和制作,对电视剧制作的重视和投入相对不足,而这一块,恰恰是娱乐产业中盈利模式最简单、平均利润率最高的。2006年,十部票房最高的国产片里,华谊兄弟投资或参与制作的就占了四部(《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情癫大圣》),但他们有分挂名的电视剧还不到500集,只占全国电视剧总产量的3%。
最重要的是,电视剧制作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一部电视剧的回收周期需要两年,如果能实现王中军预期的每年800到1000集的产量,以平均20%的行业利润率计算,意味着一年后每个季度华谊都会有可观的现金回报,比电影回收周期起码快一倍。
华谊兄弟目前已经进入IPO准备阶段,计划2008年在境外上市。
带来的不仅是钱
今年5月,IDG董事长麦戈文现身北京。在中影集团和IDG新媒体基金合作协议的签署现场,他宣布,未来双方将合作拍摄五部以上的故事片。他的野心,自然不止于这五部小成本的励志片。据了解,双方合作设立的电影基金,未来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美元。
一周前,双方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阳光》杀青。导演安战军之前曾拍摄过电影《定军山》、《看车人的七月》等,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有机构基金参与的电影,“太不一样了!从拍摄预算,到每天的流量、报表,每一项开支的出处,他们都有明确的要求。”
一位曾多次参与过合拍片的资深制片人,亲身体验了风投带来的变化。
“就拿摄制组最基本的拍摄日志来说,我们原来都是大而化之:几点、去哪拍、拍什么。但他们(风投)要求跟航海日志一样,每一个人的时间、地点、工作、预算,连一个场工的盒饭、导演现场喝掉的咖啡都列得清清楚楚,绝对的制片人中心制。”这位制片人举例说,风投不干涉导演的艺术创作,但是,如果一个导演兴之所致,今天要给“小蜜”加一场戏,明天要增加50个群众演员,“对不起,必须请示制片人。因为拍摄预算上没有这个支出,财务不给打钱。”这样,投资人即使不在现场,也完全可以控制局面。
严格的制片方式杜绝了很多“以艺术之名”的财务隐患,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每周一,投资方的资金都会按照约定打到剧组户头上,这与中国过去很多导演边拍戏边找钱的情况有天壤之别。
这位制片人告诉记者,在风投的管理控制下,通常比原有制片方式省出大概25%预算。而原来在不少剧组,这部分预算大多是作为“机动”项目无意识消耗掉的。
对影视投资人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大笔资金“以艺术之名”,消耗在了与艺术完全无关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在业内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知名导演和大牌制片人。2003年,电影《理发师》闹出停拍风波时,就曾爆出剧组存在“财务黑洞”,甚至主演的烟钱都从剧组报销的事。
规范制片方式的引入,恰恰有效规避了这种风险。“机构投资人不懂电影,但他却懂财务。这个报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即使一个完全不懂制片的人,也知道剧组每天发生了什么。时间长了,它自然会对行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大公司,会自动引入这套制片体系,做到比较精细化的成本控制。”上述资深人士介绍,华谊兄弟就正在按这套新的模式操作。
几乎所有私募基金参加的娱乐公司,都感受到了财务制度带来的深刻变化。王中军谈到私募给华谊兄弟带来的变化时表示,除了帮助公司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就是外来资金的监督促使公司管理更加透明。华谊兄弟已连续三年邀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进行财务审计,中博影视也已连续三年邀请安永(Earnest & Young)进行财务审计。虽然这大大增加了财务支出成本,但为这些公司未来踏上更高的融资平台奠定了基础。
PE进军电影,亦属西风东渐。好莱坞电影业早已被PE深深渗透。新西兰亚太电影基金会主席Michale Stephen成立了一只PE,专为新西兰、韩国的独立电影融资。
他介绍说,在韩国,拍电影的资金基本来自于这类投资。新西兰政府提供了两项专门基金,独立制片人可以申请,但前提是必须有确认的私募或风投的投资。
在美国,PE已经取代银行成为电影业的主要投资者之一。美国Endgame娱乐公司总裁道格拉斯汉森(Douglas E. Hansen)曾在银行负责娱乐贷款,他认为,银行贷款模式太死板,会丧失很多机会。
原摩根士丹利主管电影投资的负责人米勒有句名言:“好莱坞像一盏灯,总会有飞蛾扑过来。”对于娱乐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眼球效应的名利场来说,永远不缺少投机者和资本家。但资本家们不会甘于当一只飞蛾。
除了财务制度,风险投资另一件降低风险的利器是“人事支援”。IDG是目前投入中国娱乐行业最多的风险投资商。就在不久前,IDG联合高盛、SIG投资“印象创新”的项目公布,首期投资额达2500万美元。印象创新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导演联合创立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制作和推广“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这一融合了旅游和演出要素的大型“真人秀”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追捧。有资料显示,2004《印象刘三姐》推出时观众人数就达35万人,成功拉动地方GDP增长2%,景区周边土地增值达5倍以上。随后,《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西安》等陆续推出。
这项投资虽然日前才公之于众,但实际上,双方接触已有一两年,最终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合作模式:由投资者出管理团队和资金,艺术家只负责创意部分。2006年底,一个完全由投资方组建的财务和管理班底进驻公司,全面负责项目运营和推广业务,IDG合伙人李建光出任公司执行董事,谢建平负责具体运营事务。
初涉动漫产业的红杉资本同样采取了“投一赠一”的策略。宏梦卡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动漫企业之一,由“蓝猫之父”王宏于2004年创立。去年5月,红杉资本以750万美元注资宏梦,成为动漫行业引入风险投资第一例。
《财经》记者获悉,早在2006年3月,红杉资本与宏梦卡通还处于考察阶段时,沈南鹏就邀请老朋友、时任华润万家COO的王敬出任未来公司的运营总监。王敬曾先后担任物美集团高级副总裁、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副總裁,在零售业有着丰富经验,而这,恰恰是迫切需要通过授权加盟来解决盈利问题的动漫企业所缺少的。
王敬回忆,当时,沈南鹏一直在和他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是创意产业如何和零售融合,另一个是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王的加盟,促使沈南鹏最终下了投资动漫的决心。
PE冲动
除了机构投资,多家具有PE背景的电影基金近期也频频亮相,高调宣布进入中国电影制作业。
施南生,著名导演徐克的妻子,也是香港资深电影制片人。她刚刚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投资人Satoru Iseki(日)、李柱益(韩)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A3国际”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募集不超过1亿美元,五年内投资30部亚洲电影,其中60%用于投资中国电影。
施南生告诉《财经》记者,该基金将在香港注册。日前,第一笔韩方承诺投资2500万美元已经落实,预计第一个投资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
原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数名华人经理人,联合组建了一家名叫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他们在上海电影节上向《财经》记者透露,未来五年将投资拍摄20到30部中国电影。
铁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Endgame,这是美国一家专门投资电影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数十亿美元,主要投资本土电影,也有部分投放到欧洲电影市场,中国是其新处女地。
电影PE的管理者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同时又具备金融背景。他们不同于电影业的游资,会对制作全程进行监督,帮助制片部门合理调配资金,避免资金滥用。因此,在好莱坞,PE逐渐成为电影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即便是八大电影公司投拍的电影,也有差不多一半左右资金来自PE。
不过,PE仍要小心中国变幻莫测的政策。广电总局鼓励中外合拍片,但在利润丰厚的发行、院线领域,则仍倾向于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因此,目前境外资金暂时还只能集中在制片领域。Endgame进入中国也将主要采取合拍片的方式。
Endgame公司总裁汉森向《财经》记者介绍了美国PE如何控制投资风险。他说,电影融资最重要的抵押物就是预售合同。在拍片之前,制片人或发行人通常会以演员阵容和剧本作为基础,进行全球发行预售,如果日本、欧洲的发行商愿意预购版权,制片人就能获得一份预售发行合同,收取一定数量的定金;同时,这份预售合同也可用于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时投资人还会设立专门的发行账号。
除了预售发行合同,好莱坞还普遍通过完成保险(completion bond)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在好莱坞,每一部电影都必须购买这份保险,以避免突发事件风险。
汉森承认,目前他们最大的商业风险还是在于题材选择上。由于产业环境不透明,可供参考的统计数字很少或者真实度很差,加上数量少导致的类型片缺乏,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管理者对市场、剧本、导演、演员等的主观把握。因此,他们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化解风险:对一线大片可能只参股10%,但对小成本制作则可能投入100%。
业界人士非常欢迎PE基金的到来。一位多年浸淫电影投资业的人士表示,基金的投资比较专一,而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恰恰是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原来投资中国电影的热钱很多来自房地产,随时可能抽走。像今年上半年好多片子都停了,就因为股市将一些热钱吸走了。
一部电影的回报期少则两年,多则五六年,还不包括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这个特性,决定了基金投资电影,首先关心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资金安全。他们所带来的规范管理和财务制度正是娱乐行业最缺少的特质。
周黎明先生及本刊记者何华峰对此文亦有贡献
6月中旬的这个周末,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几乎成了上海电影节上除了主席任仲伦的最忙的人——他会见一批又一批娱乐公司老板,每个人都希望从他这里拿到投资。
自去年以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下称PE)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熊晓鸽们的加入,也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齿轮的运转模式。
作为手握2亿美元“新媒体基金”的IDG中国当家人,熊晓鸽受到的追捧很可理解。“新媒体基金”是IDG在中国运作的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三只基金中的一只,主要投资方向是娱乐和新媒体。仅仅2007年上半年,这只基金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三期增资)、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
相对于IDG每年数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是个小数目。但对于2006年总票房不过区区26亿元人民币(约合3.5亿美元)的中国电影来说,熊晓鸽们无疑是天降财神。
继互联网、IT和新兴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正在成为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华谊兄弟去年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日前又完成了第三轮私募;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将投入2000万美元,江也因此实现了“像王中军那样拍一部电影”的愿望。
《财经》记者从业内获悉,国内最大的动漫企业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也正在就合并进行谈判。这桩并购案,背后的推手正是宏梦卡通的投资者红杉资本。分析人士指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迪斯尼”,这也是PE首次在娱乐行业启动资源整合。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红杉资本入资保利博纳的方案也已经敲定,目前,第一笔资金已经到位,规模约为3000万元-4000万元人民币,未来总投资额有望超过1000万美元。保利博纳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创始人于冬持有90%的股份,从2002年起,保利博纳的发行票房就占到了全国总票房的20%。
曾经一手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奇迹的这些著名投资人,正在将触角伸向中国娱乐产业最核心的领域——内容制造。
内容为王
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娱乐业,始于2005年。受“SP(无线增值业务供应商)热”的鼓舞,中国出现了一股数字音乐“淘金热”,太合麦田、海碟等知名音乐内容供应商,先后从软银、IDG手中拿到了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A8音乐、无限艺能、华友世纪等SP巨头也大肆收购了创盟、京文、华谊兄弟音乐(原战国音乐)、鸟人等知名音乐公司。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行为,以及一大批彩铃音乐火爆到烂大街,背后正是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和风险投资联手推动的结果。
但是200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信息产业部加大对SP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SP企业收入锐减,数字音乐公司陷入低迷。这个年轻的行业刚刚迎来资本大跃进,就品尝到资本的冷酷。据说从2006年开始,再有SP的案子送给风投,都没人有兴趣看了。
在崇尚创意的娱乐业,向来有“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在经历了2005年的曲折后,风投的目光开始向内容转移。
在娱乐业人士看来,这是风投不再一味追捧高科技概念,真正了解娱乐业的开始,其对盈利模式的思考也越来越现实。一些占据了优质制作资源的公司开始赢得青睐,但仍有不少擅长制造概念的公司风头不减。
几个月前,主营“新媒体内容”的中博影视刚刚获得了由IDG“新媒体基金”牵头的第三笔风险投资,从2005年起,IDG等已经累计为它投入了3000万美元。
中博影视原是一家以影视制作、发行为主业的民营公司,由創始人陈伟明兄弟个人持有。2005年,陈伟明下决心转型,由传统影视改为尝试新媒体。他先与博客中国合作,推出了“博客电影”概念,拍摄了芙蓉姐姐等人主演的四部短片,但效果不彰。后来又推出“手机电影”概念,拍摄适合手机播出的5分钟短片,陈伟明也因此被部分媒体称为“中国手机电影推动第一人”。
但是最近半年,中博影视不再提及“手机电影”和“新媒体电影”的概念,而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他们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
陈伟明承认,这背后很大程度是出于盈利模式的考虑,有来自资本的推动。陈自嘲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老中医”。
但财务报表给了他回报。中博目前年制作规模已达1万部,其中服务性信息超过三分之二。三年摇摆之后,中博建立起了自己的“多媒体内容”工业生产标准,同时,也抬高了准入门槛。虽然目前5000万元的业务收入仅够支付成本开销,但陈伟明表示,“资本很有耐心,否则他们不会连续三年投入。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3G做准备,3G将给多媒体内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爆发点。”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拥有的华谊兄弟则刚刚完成第三轮私募。据了解,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向华谊兄弟投入了2000万美元,具体股份比例不详。分众传媒联席董事长虞峰将代表投资人出任公司董事。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成立较早的综合性民营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的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旗下导演和艺人包括冯小刚、张纪中、周迅、李冰冰、黄晓明、羽泉、张靓颖等。
和三年前多元化经营的思路不同,日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王中军反复强调,华谊兄弟仍定位为影视制作公司,“其他业务不是不重要,但都是辅业,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次私募来的资金,王中军计划主要用在吸引优秀的制作团队加盟、收购新的制作公司上。
华谊兄弟过去的优势在于电影融资和制作,对电视剧制作的重视和投入相对不足,而这一块,恰恰是娱乐产业中盈利模式最简单、平均利润率最高的。2006年,十部票房最高的国产片里,华谊兄弟投资或参与制作的就占了四部(《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情癫大圣》),但他们有分挂名的电视剧还不到500集,只占全国电视剧总产量的3%。
最重要的是,电视剧制作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一部电视剧的回收周期需要两年,如果能实现王中军预期的每年800到1000集的产量,以平均20%的行业利润率计算,意味着一年后每个季度华谊都会有可观的现金回报,比电影回收周期起码快一倍。
华谊兄弟目前已经进入IPO准备阶段,计划2008年在境外上市。
带来的不仅是钱
今年5月,IDG董事长麦戈文现身北京。在中影集团和IDG新媒体基金合作协议的签署现场,他宣布,未来双方将合作拍摄五部以上的故事片。他的野心,自然不止于这五部小成本的励志片。据了解,双方合作设立的电影基金,未来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美元。
一周前,双方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阳光》杀青。导演安战军之前曾拍摄过电影《定军山》、《看车人的七月》等,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有机构基金参与的电影,“太不一样了!从拍摄预算,到每天的流量、报表,每一项开支的出处,他们都有明确的要求。”
一位曾多次参与过合拍片的资深制片人,亲身体验了风投带来的变化。
“就拿摄制组最基本的拍摄日志来说,我们原来都是大而化之:几点、去哪拍、拍什么。但他们(风投)要求跟航海日志一样,每一个人的时间、地点、工作、预算,连一个场工的盒饭、导演现场喝掉的咖啡都列得清清楚楚,绝对的制片人中心制。”这位制片人举例说,风投不干涉导演的艺术创作,但是,如果一个导演兴之所致,今天要给“小蜜”加一场戏,明天要增加50个群众演员,“对不起,必须请示制片人。因为拍摄预算上没有这个支出,财务不给打钱。”这样,投资人即使不在现场,也完全可以控制局面。
严格的制片方式杜绝了很多“以艺术之名”的财务隐患,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每周一,投资方的资金都会按照约定打到剧组户头上,这与中国过去很多导演边拍戏边找钱的情况有天壤之别。
这位制片人告诉记者,在风投的管理控制下,通常比原有制片方式省出大概25%预算。而原来在不少剧组,这部分预算大多是作为“机动”项目无意识消耗掉的。
对影视投资人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大笔资金“以艺术之名”,消耗在了与艺术完全无关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在业内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知名导演和大牌制片人。2003年,电影《理发师》闹出停拍风波时,就曾爆出剧组存在“财务黑洞”,甚至主演的烟钱都从剧组报销的事。
规范制片方式的引入,恰恰有效规避了这种风险。“机构投资人不懂电影,但他却懂财务。这个报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即使一个完全不懂制片的人,也知道剧组每天发生了什么。时间长了,它自然会对行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大公司,会自动引入这套制片体系,做到比较精细化的成本控制。”上述资深人士介绍,华谊兄弟就正在按这套新的模式操作。
几乎所有私募基金参加的娱乐公司,都感受到了财务制度带来的深刻变化。王中军谈到私募给华谊兄弟带来的变化时表示,除了帮助公司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就是外来资金的监督促使公司管理更加透明。华谊兄弟已连续三年邀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进行财务审计,中博影视也已连续三年邀请安永(Earnest & Young)进行财务审计。虽然这大大增加了财务支出成本,但为这些公司未来踏上更高的融资平台奠定了基础。
PE进军电影,亦属西风东渐。好莱坞电影业早已被PE深深渗透。新西兰亚太电影基金会主席Michale Stephen成立了一只PE,专为新西兰、韩国的独立电影融资。
他介绍说,在韩国,拍电影的资金基本来自于这类投资。新西兰政府提供了两项专门基金,独立制片人可以申请,但前提是必须有确认的私募或风投的投资。
在美国,PE已经取代银行成为电影业的主要投资者之一。美国Endgame娱乐公司总裁道格拉斯汉森(Douglas E. Hansen)曾在银行负责娱乐贷款,他认为,银行贷款模式太死板,会丧失很多机会。
原摩根士丹利主管电影投资的负责人米勒有句名言:“好莱坞像一盏灯,总会有飞蛾扑过来。”对于娱乐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眼球效应的名利场来说,永远不缺少投机者和资本家。但资本家们不会甘于当一只飞蛾。
除了财务制度,风险投资另一件降低风险的利器是“人事支援”。IDG是目前投入中国娱乐行业最多的风险投资商。就在不久前,IDG联合高盛、SIG投资“印象创新”的项目公布,首期投资额达2500万美元。印象创新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导演联合创立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制作和推广“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这一融合了旅游和演出要素的大型“真人秀”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追捧。有资料显示,2004《印象刘三姐》推出时观众人数就达35万人,成功拉动地方GDP增长2%,景区周边土地增值达5倍以上。随后,《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西安》等陆续推出。
这项投资虽然日前才公之于众,但实际上,双方接触已有一两年,最终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合作模式:由投资者出管理团队和资金,艺术家只负责创意部分。2006年底,一个完全由投资方组建的财务和管理班底进驻公司,全面负责项目运营和推广业务,IDG合伙人李建光出任公司执行董事,谢建平负责具体运营事务。
初涉动漫产业的红杉资本同样采取了“投一赠一”的策略。宏梦卡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动漫企业之一,由“蓝猫之父”王宏于2004年创立。去年5月,红杉资本以750万美元注资宏梦,成为动漫行业引入风险投资第一例。
《财经》记者获悉,早在2006年3月,红杉资本与宏梦卡通还处于考察阶段时,沈南鹏就邀请老朋友、时任华润万家COO的王敬出任未来公司的运营总监。王敬曾先后担任物美集团高级副总裁、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副總裁,在零售业有着丰富经验,而这,恰恰是迫切需要通过授权加盟来解决盈利问题的动漫企业所缺少的。
王敬回忆,当时,沈南鹏一直在和他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是创意产业如何和零售融合,另一个是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王的加盟,促使沈南鹏最终下了投资动漫的决心。
PE冲动
除了机构投资,多家具有PE背景的电影基金近期也频频亮相,高调宣布进入中国电影制作业。
施南生,著名导演徐克的妻子,也是香港资深电影制片人。她刚刚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投资人Satoru Iseki(日)、李柱益(韩)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A3国际”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募集不超过1亿美元,五年内投资30部亚洲电影,其中60%用于投资中国电影。
施南生告诉《财经》记者,该基金将在香港注册。日前,第一笔韩方承诺投资2500万美元已经落实,预计第一个投资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
原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数名华人经理人,联合组建了一家名叫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他们在上海电影节上向《财经》记者透露,未来五年将投资拍摄20到30部中国电影。
铁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Endgame,这是美国一家专门投资电影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数十亿美元,主要投资本土电影,也有部分投放到欧洲电影市场,中国是其新处女地。
电影PE的管理者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同时又具备金融背景。他们不同于电影业的游资,会对制作全程进行监督,帮助制片部门合理调配资金,避免资金滥用。因此,在好莱坞,PE逐渐成为电影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即便是八大电影公司投拍的电影,也有差不多一半左右资金来自PE。
不过,PE仍要小心中国变幻莫测的政策。广电总局鼓励中外合拍片,但在利润丰厚的发行、院线领域,则仍倾向于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因此,目前境外资金暂时还只能集中在制片领域。Endgame进入中国也将主要采取合拍片的方式。
Endgame公司总裁汉森向《财经》记者介绍了美国PE如何控制投资风险。他说,电影融资最重要的抵押物就是预售合同。在拍片之前,制片人或发行人通常会以演员阵容和剧本作为基础,进行全球发行预售,如果日本、欧洲的发行商愿意预购版权,制片人就能获得一份预售发行合同,收取一定数量的定金;同时,这份预售合同也可用于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时投资人还会设立专门的发行账号。
除了预售发行合同,好莱坞还普遍通过完成保险(completion bond)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在好莱坞,每一部电影都必须购买这份保险,以避免突发事件风险。
汉森承认,目前他们最大的商业风险还是在于题材选择上。由于产业环境不透明,可供参考的统计数字很少或者真实度很差,加上数量少导致的类型片缺乏,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管理者对市场、剧本、导演、演员等的主观把握。因此,他们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化解风险:对一线大片可能只参股10%,但对小成本制作则可能投入100%。
业界人士非常欢迎PE基金的到来。一位多年浸淫电影投资业的人士表示,基金的投资比较专一,而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恰恰是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原来投资中国电影的热钱很多来自房地产,随时可能抽走。像今年上半年好多片子都停了,就因为股市将一些热钱吸走了。
一部电影的回报期少则两年,多则五六年,还不包括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这个特性,决定了基金投资电影,首先关心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资金安全。他们所带来的规范管理和财务制度正是娱乐行业最缺少的特质。
周黎明先生及本刊记者何华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