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平等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文理科的更加融合,在传统观念上属于男性就读的工科专业,女生报考就读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劳动市场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着性别事实上的不平等,导致工科女生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工作时遇到不少的压力。对工科类女生就业现状的情况进行分析,理清存在的困境,改变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帮助工科女生在就业时的职业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积极意义。
一、工科专业女生面临的现状
(一)专业特殊性的客观存在。
据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女生就业落实率比男生低10%左右,并且女生就业的职业主要集中于会计、文秘、行政管理等职位。技术性部门、管理部门等实践性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工种,女性的就业和升值机会就比较少。但工科专业教育培养的方向就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工科女生,在不改变专业的情况下,能选择的岗位就越发稀少。
(二)工科女性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
主要集中于性别歧视。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实习遭遇的性别歧视相比于其他专业更加普遍。根据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对大三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在找实习单位、就业过程中,30%左右的女生遇到过被用人单位因性别原因拒绝的经历。在我校的招聘现场,工科岗位如工程项目管理,明确写着只招男性。在男女都招的销售工程师,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优先录用男生,用人单位对工科女生百般挑剔,性别歧视已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途中的面对“拦路虎”,女大学生“沦为”新的弱势群体,而工科女生就是弱势群体的灾难户。
二、工科女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男女生特质决定。
在对我校工科专业女生的抽样问卷中显示,女生往往会把“工作相对轻松”、“时间较为自由”、“离家更近”等作为选择工作的前几位条件,这是由于男女生的性格特質决定的。男生普遍对于家庭的牵挂比较少,对工作的强度适应性较强;女生一般对配偶的依附性较强,对工作环境及家庭更为看重。比如当要面对需要加班、出差等问题的时候,女性会因为对此岗位的犹豫不决而失去竞争力。不少雇主在理工类的岗位招聘中也因为这原因更倾向于招男生。
(二)“社会性歧视”普遍存在。
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中国庸俗的传统道德长期禁锢着女性的思想,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抑制了女性能力地发挥,女性的自行生产能力被过分地剥夺,降低了社会上应有地位。“社会”和“雇主”也受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错误的放大女性在体力上的劣势,片面地认为在某些所谓男性的工作岗位上工科女大学生不能适应其生产能力,因而在这些岗位上被社会性的抛弃。
(三)女性自我效能感的偏低。
面临着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女性对逻辑、数学、体力等方面的自我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地意识,错误地认为与这些因素打交道的岗位自己不能够正常胜任。
(四)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女性因生理因素的原因,必定会有哺乳断裂期,企业往往不想承担转接的社会责任,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的社会成本。用人单位即使在某些岗位上对男女不限,但在招聘女性时也会对女性应聘者的婚孕状况作出限制,询问是否生育来决定录用与否。工科女大学生毕业时都还没有结婚生孕,因为“婚孕歧视”而没被录用的比例也相当高。
三、切实加强工科女生就业的对策及思考
(一)通过宣传,增强女生自我认识。
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QQ、MSN等媒体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女生的自我认识。虽然工科岗位对劳动体力、时间分配、精神状态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工科岗位对体力的要求已经大大减少,并且大大减弱某些职位的性别隔离和性别倾向。工科女生要逐步抛开传统女性道德观,要认识到只要有平台,女性也能够从事各种工作。
(二)开设针对女生的专业课程。
现在的高校教学课程中,在专业设置当中,没有性别角色的双性化课程设计。为此可以在专业设置中,增加针对女性的专业课程,为职场生涯做好铺垫。比如工程预算、招标投书等课程有相应的岗位与之相对应,并且对体力、精力的要求相对比较小,非常适合工科女生就业。一般这样的岗位需要有预算证、招标证,但在学校学习中,往往这些课程都学习的比较浅,强化这些课程,避免不改专业不就业的尴尬处境。
(三)安排理工科的女生校园专场招聘会。
举办女生专场招聘会,给工科女生多提供一次与企业面对面的机会,避免因性别把优秀的工科女生排出在考虑范围之内。
工科女生的就业,不仅关系着教育大众进程化的发展,并且与社会的进步也息息相关。总之,学校要密切关注工科女生的就业问题,切实加强工科女生的引导,制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制定更多的措施,提高工科女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一、工科专业女生面临的现状
(一)专业特殊性的客观存在。
据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女生就业落实率比男生低10%左右,并且女生就业的职业主要集中于会计、文秘、行政管理等职位。技术性部门、管理部门等实践性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工种,女性的就业和升值机会就比较少。但工科专业教育培养的方向就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工科女生,在不改变专业的情况下,能选择的岗位就越发稀少。
(二)工科女性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
主要集中于性别歧视。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实习遭遇的性别歧视相比于其他专业更加普遍。根据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对大三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在找实习单位、就业过程中,30%左右的女生遇到过被用人单位因性别原因拒绝的经历。在我校的招聘现场,工科岗位如工程项目管理,明确写着只招男性。在男女都招的销售工程师,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优先录用男生,用人单位对工科女生百般挑剔,性别歧视已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途中的面对“拦路虎”,女大学生“沦为”新的弱势群体,而工科女生就是弱势群体的灾难户。
二、工科女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男女生特质决定。
在对我校工科专业女生的抽样问卷中显示,女生往往会把“工作相对轻松”、“时间较为自由”、“离家更近”等作为选择工作的前几位条件,这是由于男女生的性格特質决定的。男生普遍对于家庭的牵挂比较少,对工作的强度适应性较强;女生一般对配偶的依附性较强,对工作环境及家庭更为看重。比如当要面对需要加班、出差等问题的时候,女性会因为对此岗位的犹豫不决而失去竞争力。不少雇主在理工类的岗位招聘中也因为这原因更倾向于招男生。
(二)“社会性歧视”普遍存在。
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中国庸俗的传统道德长期禁锢着女性的思想,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抑制了女性能力地发挥,女性的自行生产能力被过分地剥夺,降低了社会上应有地位。“社会”和“雇主”也受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错误的放大女性在体力上的劣势,片面地认为在某些所谓男性的工作岗位上工科女大学生不能适应其生产能力,因而在这些岗位上被社会性的抛弃。
(三)女性自我效能感的偏低。
面临着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女性对逻辑、数学、体力等方面的自我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地意识,错误地认为与这些因素打交道的岗位自己不能够正常胜任。
(四)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女性因生理因素的原因,必定会有哺乳断裂期,企业往往不想承担转接的社会责任,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的社会成本。用人单位即使在某些岗位上对男女不限,但在招聘女性时也会对女性应聘者的婚孕状况作出限制,询问是否生育来决定录用与否。工科女大学生毕业时都还没有结婚生孕,因为“婚孕歧视”而没被录用的比例也相当高。
三、切实加强工科女生就业的对策及思考
(一)通过宣传,增强女生自我认识。
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QQ、MSN等媒体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女生的自我认识。虽然工科岗位对劳动体力、时间分配、精神状态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工科岗位对体力的要求已经大大减少,并且大大减弱某些职位的性别隔离和性别倾向。工科女生要逐步抛开传统女性道德观,要认识到只要有平台,女性也能够从事各种工作。
(二)开设针对女生的专业课程。
现在的高校教学课程中,在专业设置当中,没有性别角色的双性化课程设计。为此可以在专业设置中,增加针对女性的专业课程,为职场生涯做好铺垫。比如工程预算、招标投书等课程有相应的岗位与之相对应,并且对体力、精力的要求相对比较小,非常适合工科女生就业。一般这样的岗位需要有预算证、招标证,但在学校学习中,往往这些课程都学习的比较浅,强化这些课程,避免不改专业不就业的尴尬处境。
(三)安排理工科的女生校园专场招聘会。
举办女生专场招聘会,给工科女生多提供一次与企业面对面的机会,避免因性别把优秀的工科女生排出在考虑范围之内。
工科女生的就业,不仅关系着教育大众进程化的发展,并且与社会的进步也息息相关。总之,学校要密切关注工科女生的就业问题,切实加强工科女生的引导,制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制定更多的措施,提高工科女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