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思路;示意图;实践
一、课堂上趣味解决问题及案例
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刚开始学加法时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有点懵,但如果你给他一块饼干,然后再给他一块饼干,这时你问他一块饼干加一块饼干等于几块,他就很快知道是两块饼干。小孩子不是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知过程往往会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使用教具,有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用到的方法:
1.让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难学,知识点记不住,只是因为学习没用对方法。理解记忆变成了死记硬背,自然会降低学习效率。我认为数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给出这样的例题:糖每个0.5元,你有10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糖?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把实践活动带到课堂上来,让数学题变有趣
还有些学生总是觉得数学课很没趣,这样我们可以把实践活动带到课堂上来,解决数学问题就成为一种游戏。例如:我们学习圆的周长时就曾让学生拉成一个圈,通过测量他们手臂的长度来验证公式,这样课堂瞬间变有趣了,孩子们把学习当成游戏,从游戏中学到知识。遇到某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应用题时,经常带学生们做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比如说: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太理解,我们在教学可以准备一些铅笔,从中拿来30支铅笔,分成6组,然后问孩子这是平均分吗?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组都分得同样多的数量。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然后就可以带着他们理解概念,每组分到的东西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学生就比较牢固的认识到平均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的条件,用有效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有趣活跃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能嘲笑或批评,而是应该激励、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问题容易解决
1.收集条件和问题
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堂上往往要求学生找出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略的图在草纸上表述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只有清楚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才能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中一般问题的问和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都会直接给出,方便同学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小学生自制力稍差,老师应该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认可,我们可以在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时适当鼓励。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就是负责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师请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可以在课堂上把解题思路讲出来,让同学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能增强他们的解题兴趣。使他们更愿意自主解决难题。
3.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正确解题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方法,除分析法、综合法外,还有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等。然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脱离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书讲厚,在讲薄。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们思路的展开。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所有的知识库里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就能快速正确的解决难题。例如:在学圆柱体积表面积时,有些同学思路不是很清晰,遇到有点弯弯的问题总是不知道该题用什么公式,怎么求。这时我们应耐心的引导他们,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答案或公式。
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同学们不好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带领和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最先解决出问题的可以进行表扬或奖励,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想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就会更容易吸收他人的思路,互相纠正指导,查漏补缺。并且对他们为了的合作能力也有了一定培养。
总结: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他们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数学问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运用到数学问题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日积月累,我相信学生们一定可以厚积而薄发,真正提高他们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其海-《小学时代:教师》
[2]袁心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郭玉婷-《教育科学(引文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思路;示意图;实践
一、课堂上趣味解决问题及案例
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刚开始学加法时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有点懵,但如果你给他一块饼干,然后再给他一块饼干,这时你问他一块饼干加一块饼干等于几块,他就很快知道是两块饼干。小孩子不是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知过程往往会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使用教具,有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用到的方法:
1.让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难学,知识点记不住,只是因为学习没用对方法。理解记忆变成了死记硬背,自然会降低学习效率。我认为数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给出这样的例题:糖每个0.5元,你有10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糖?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把实践活动带到课堂上来,让数学题变有趣
还有些学生总是觉得数学课很没趣,这样我们可以把实践活动带到课堂上来,解决数学问题就成为一种游戏。例如:我们学习圆的周长时就曾让学生拉成一个圈,通过测量他们手臂的长度来验证公式,这样课堂瞬间变有趣了,孩子们把学习当成游戏,从游戏中学到知识。遇到某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应用题时,经常带学生们做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比如说: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太理解,我们在教学可以准备一些铅笔,从中拿来30支铅笔,分成6组,然后问孩子这是平均分吗?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组都分得同样多的数量。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然后就可以带着他们理解概念,每组分到的东西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学生就比较牢固的认识到平均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的条件,用有效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有趣活跃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能嘲笑或批评,而是应该激励、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问题容易解决
1.收集条件和问题
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堂上往往要求学生找出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略的图在草纸上表述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只有清楚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才能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中一般问题的问和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都会直接给出,方便同学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小学生自制力稍差,老师应该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认可,我们可以在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时适当鼓励。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就是负责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师请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可以在课堂上把解题思路讲出来,让同学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能增强他们的解题兴趣。使他们更愿意自主解决难题。
3.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正确解题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方法,除分析法、综合法外,还有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等。然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脱离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书讲厚,在讲薄。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们思路的展开。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所有的知识库里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就能快速正确的解决难题。例如:在学圆柱体积表面积时,有些同学思路不是很清晰,遇到有点弯弯的问题总是不知道该题用什么公式,怎么求。这时我们应耐心的引导他们,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答案或公式。
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同学们不好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带领和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最先解决出问题的可以进行表扬或奖励,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想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就会更容易吸收他人的思路,互相纠正指导,查漏补缺。并且对他们为了的合作能力也有了一定培养。
总结: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他们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数学问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运用到数学问题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日积月累,我相信学生们一定可以厚积而薄发,真正提高他们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其海-《小学时代:教师》
[2]袁心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郭玉婷-《教育科学(引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