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 学习习惯
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事实上,创新意识是一种潜在的本能,尤其是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大都喜欢“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这种潜能。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这几年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思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特别是对数学创新教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得出了几点启示: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首先,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其次, 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再次, 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小学生4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4个要素间的关系就是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接受小学生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效揉合的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和优化各媒体资源的合理调控,是这种新形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小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在“人民币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中,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到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商品价格,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带来若干,在课堂中随时让学生动手参与商品的交易,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等。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 2001-4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关键词: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 学习习惯
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事实上,创新意识是一种潜在的本能,尤其是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大都喜欢“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这种潜能。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这几年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思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特别是对数学创新教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得出了几点启示: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首先,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其次, 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再次, 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小学生4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4个要素间的关系就是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接受小学生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效揉合的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和优化各媒体资源的合理调控,是这种新形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小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在“人民币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中,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到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商品价格,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带来若干,在课堂中随时让学生动手参与商品的交易,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等。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 2001-4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