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相对学生已有认识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是学生认识在原基础上的跃进,即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的创新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我们要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上,让他们发挥潜能,勤于发现,有所创新。一个学生不能创新,就只能沿着一个模式发展;一个教师不能创新,那就只有被淘汰。一个创新型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即是方法的传授。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笛卡尔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应学会创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摆脱教师的思想束缚,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创造。
要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果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完善的,那就根本不能有新事物、新想法产生,也就谈不上任何创造。在1000多年中,人们并没有一个去怀疑过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质越重,下落就越快。”的观点,但伽利略对此能大胆质疑,并最终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无关。
叶圣陶说过:“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有了自己的观点,还要大胆地说出来,大胆地写出来。这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鼓励,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创新得到肯定,使他们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良好的习惯。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光盘播放、配了多媒体,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在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一人说,学生只管听,只管记,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头。正如叶圣陶所言:“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学生虽然在生活里,但当他们写作时,又总会感到无事可写。如写《我的父亲》总是慈爱而又严厉,总是兩夜背“我”上医院;写《一件小事》一定是两个红领巾帮助老大爷推车,或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写《我的老师》总是灯下批改作业,而且是满头银发。这些文章总让人觉得脱离生活,空洞乏味,写不出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只是“虽在生活里,却又没生活”(曹雪芹语)。
要使学生作文能得到创新,首先要让他们深入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只有通过观察体验,有了亲身的丰富的心理经验,先知己,才能知人,才能进入角色,才能有真实生活的刻画。其次是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就是创新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次循环,思维都能得到一次锻炼,认知也能得到一次跃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这样,通过观察,体验,并且积累,学生作文就会有内容可写,不会再脱离于生活。
3、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2、《教育心理学》
3、《心理学》、《教育学》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的创新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我们要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上,让他们发挥潜能,勤于发现,有所创新。一个学生不能创新,就只能沿着一个模式发展;一个教师不能创新,那就只有被淘汰。一个创新型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即是方法的传授。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笛卡尔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应学会创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摆脱教师的思想束缚,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创造。
要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果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完善的,那就根本不能有新事物、新想法产生,也就谈不上任何创造。在1000多年中,人们并没有一个去怀疑过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质越重,下落就越快。”的观点,但伽利略对此能大胆质疑,并最终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无关。
叶圣陶说过:“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有了自己的观点,还要大胆地说出来,大胆地写出来。这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鼓励,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创新得到肯定,使他们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良好的习惯。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光盘播放、配了多媒体,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在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一人说,学生只管听,只管记,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头。正如叶圣陶所言:“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学生虽然在生活里,但当他们写作时,又总会感到无事可写。如写《我的父亲》总是慈爱而又严厉,总是兩夜背“我”上医院;写《一件小事》一定是两个红领巾帮助老大爷推车,或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写《我的老师》总是灯下批改作业,而且是满头银发。这些文章总让人觉得脱离生活,空洞乏味,写不出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只是“虽在生活里,却又没生活”(曹雪芹语)。
要使学生作文能得到创新,首先要让他们深入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只有通过观察体验,有了亲身的丰富的心理经验,先知己,才能知人,才能进入角色,才能有真实生活的刻画。其次是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就是创新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次循环,思维都能得到一次锻炼,认知也能得到一次跃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这样,通过观察,体验,并且积累,学生作文就会有内容可写,不会再脱离于生活。
3、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2、《教育心理学》
3、《心理学》、《教育学》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