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人,除了绚烂,还是绚烂。
《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获得了去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对于萎靡许久的意大利电影而言,这是一剂强心药。对于意大利以外的人们而言,则再次见识了费里尼式的意大利。
不能确定保罗·索伦迪诺(PaolpSorrentino)在导演《绝美之城》之前,看过几遍《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和《罗马风情画》(Roma),但可以肯定是他一定是有看过,也可以肯定他一定是抱着向费里尼致敬的心意来完成这部作品。旅程电影的叙事方式,段落拼贴的组成结构,光怪陆离的影像视觉,夜戏场面的频繁亮相,都让《绝美之城》更像是《甜蜜的生活》的新世纪版本,在观影时我甚至产生了时光倒回的错觉。
记者杰普,年少时以一部文学作品功成名就,直到迟暮之年还在坐享红利。但他始终难忘写作,抱着是否还要写作的困惑,他来到了罗马。在经历和目睹众多人与事后,他似乎找到了答案,而这些与之有关或无关的人与事,在两个多小时内,于移动镜头和华美构图中,组成二十多组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宴,而在这些美轮美奂的镜头背后,难以掩饰的,是人生的消极和空虚。
原声唱片,用双唱片29首作品的容量,来呼应这部有着宏大画面感的影片,担任配乐的是意大利近年非常活跃的作曲家雷雷·马奇特利(LeleMarchitelli),马奇特利并没有自己作曲,而是选择了他人的音乐来完成配乐,从后摇滚乐队瑞秋乐团(Rachel’s)到波兰配乐大师普瑞斯纳(ZbigniewPreisner)——没错,就是那位《红白蓝》的配乐人,他最新的作品是《失孤》),再到比才,都是马奇特利的选择对象。在音乐风格上,则是横扫古典和流行,教堂唱诗、极简主义弦乐、清新民谣、拉丁舞曲和当代电音,都有选入。落实到具体之处,马奇特利用偏向于流行乐的曲目来侧重展现那些眼花缭乱的视觉呈现以及罗马的绚烂风景,用偏向于古典乐的曲目来着重构建苍凉萧瑟的音乐图景和夜色下罗马城绚烂落幕后的荒冷之感。在这两者之中,尤其是对人声吟唱和氛围电音的运用最为出彩,前者是暗色般寂寥的极致,后者则用冷感的音色和节奏的舒缓错落,描绘出绚烂尽头即是荒凉的听觉画面。
马奇特利无疑是智慧的,他在声音的两端——奢靡华丽和寂寞荒凉做足了文章,并在它们之间不断转换,用音乐的一切手段,从古老的中世纪吟唱到21世纪的电音,来表现索伦迪诺心目中和镜头中的罗马,并且超越了作为美学符号的罗马,直接指向终极之美。他试图揭示对美的极致追求而导致的荒诞,从而生发出嘉年华般的疯狂与庞贝死城式的沉默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只有这样,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才产生升华为美学思考和想象的可能,那些极其华美的构图,才不致于沦落为只是空洞的色彩、造型和空间的堆积,它们产生了时间上的永恒般的超越,听觉和视觉完全融为了一体。美,由此诞生。
《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获得了去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对于萎靡许久的意大利电影而言,这是一剂强心药。对于意大利以外的人们而言,则再次见识了费里尼式的意大利。
不能确定保罗·索伦迪诺(PaolpSorrentino)在导演《绝美之城》之前,看过几遍《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和《罗马风情画》(Roma),但可以肯定是他一定是有看过,也可以肯定他一定是抱着向费里尼致敬的心意来完成这部作品。旅程电影的叙事方式,段落拼贴的组成结构,光怪陆离的影像视觉,夜戏场面的频繁亮相,都让《绝美之城》更像是《甜蜜的生活》的新世纪版本,在观影时我甚至产生了时光倒回的错觉。
记者杰普,年少时以一部文学作品功成名就,直到迟暮之年还在坐享红利。但他始终难忘写作,抱着是否还要写作的困惑,他来到了罗马。在经历和目睹众多人与事后,他似乎找到了答案,而这些与之有关或无关的人与事,在两个多小时内,于移动镜头和华美构图中,组成二十多组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宴,而在这些美轮美奂的镜头背后,难以掩饰的,是人生的消极和空虚。
原声唱片,用双唱片29首作品的容量,来呼应这部有着宏大画面感的影片,担任配乐的是意大利近年非常活跃的作曲家雷雷·马奇特利(LeleMarchitelli),马奇特利并没有自己作曲,而是选择了他人的音乐来完成配乐,从后摇滚乐队瑞秋乐团(Rachel’s)到波兰配乐大师普瑞斯纳(ZbigniewPreisner)——没错,就是那位《红白蓝》的配乐人,他最新的作品是《失孤》),再到比才,都是马奇特利的选择对象。在音乐风格上,则是横扫古典和流行,教堂唱诗、极简主义弦乐、清新民谣、拉丁舞曲和当代电音,都有选入。落实到具体之处,马奇特利用偏向于流行乐的曲目来侧重展现那些眼花缭乱的视觉呈现以及罗马的绚烂风景,用偏向于古典乐的曲目来着重构建苍凉萧瑟的音乐图景和夜色下罗马城绚烂落幕后的荒冷之感。在这两者之中,尤其是对人声吟唱和氛围电音的运用最为出彩,前者是暗色般寂寥的极致,后者则用冷感的音色和节奏的舒缓错落,描绘出绚烂尽头即是荒凉的听觉画面。
马奇特利无疑是智慧的,他在声音的两端——奢靡华丽和寂寞荒凉做足了文章,并在它们之间不断转换,用音乐的一切手段,从古老的中世纪吟唱到21世纪的电音,来表现索伦迪诺心目中和镜头中的罗马,并且超越了作为美学符号的罗马,直接指向终极之美。他试图揭示对美的极致追求而导致的荒诞,从而生发出嘉年华般的疯狂与庞贝死城式的沉默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只有这样,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才产生升华为美学思考和想象的可能,那些极其华美的构图,才不致于沦落为只是空洞的色彩、造型和空间的堆积,它们产生了时间上的永恒般的超越,听觉和视觉完全融为了一体。美,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