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好温柔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中国大革命》特色有三:一、以1911年为横切面,展示宏大的“原生态”的历史场景;二、以“温情与敬意”的笔调描述伟大的革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有“戏”(细节的描述、心理的窥探)、有“说”(背景之剖解、史实之论辩),可读而非坊间俗野之戏说,与那般借卖历史以肥身之学术流寇,有别天渊。
  1911年武昌城的枪声依稀,辛亥革命的硝烟经已过眼百年。百载以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共的史学家,囿于意识形态对“革命叙述”的要求,强调“革命”之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意义,“伟大”、“划时代”、“里程碑”等话语,被建构为国人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前辈学者对辛亥革命较为成熟的研究,为后学指出了理解辛亥革命的“终南捷径”,同时也令后学欲图突破,畏如登蜀道。上世纪80年代始,社会史研究取向兴起,“眼光向下”引领史学研究的新旨趣。身处“告别革命年代”的史坛后进,在后现代主义“消解宏大秩序”的历史叙述中“移情别恋”。本为“显学”的辛亥研究,遂而由“热”趋“冷”,几沦为“边缘”、“纪念”之尴尬。
  平心而论,既往的辛亥研究论著,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有嫌于先入为主的“预判”下,更多地注重从革命党人的叙述视角,构建有关辛亥记忆的历史谱系。与之相对应者,革命的对象清王朝和革命中有重要贡献的立宪党人,则囿于革命“神圣”、改良“反动”的“非是即非”论评标准,被打入另册,很大程度上,为革命陪衬。
  黎澍先生曾经总结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四个缺点,其一是追随“国民党观点”,即不注重历史实际,不充分研究材料,而以领袖、党派划线,跟着国民党人云亦云。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人仍有难脱民国年间辛亥革命的叙述范式,更多的还是从“革命功成”的“后见之明”出发,判评历史人事,推导革命与立宪的二元对立关系。如是之研究视域背后,剔除意识形态的作祟,传统“成王败寇”的叙述逻辑,亦隐约可见。
  近年,有学者对近代史研究领域“倒放电影”(regressive method)的范式提出质疑。而对陈寅恪重新发掘,“温情与敬意”、“了解与同情”论述法,则被视作“明清以降的近世和近代”历史最适宜的研究取向。正是在如是语境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研究员推出了新作《1911年中国大革命》。
  于2001年发行的《超越改良与革命》,马君已尝试“摒弃那些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超越“革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等传统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1911年中国大革命》,可视为前著的姊妹篇。
  全书一反既往关于革命“进步”、立宪“落后”的二元对立叙述范式,重新审视辛亥前革命与立宪间的纷争,以及清政府的态度。书中指出:1905年清廷决心涉水政治改革的“深水区”前,革命与改良在时人心目中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受日俄战争中沙俄专制败于君宪日本的影响,立宪主义在国内的高涨,引发了满清权贵对改革认知的松动。立宪改良思潮,由“江湖”呐喊一跃而成为“庙堂”决策,革命与改良始作分野。
  此后几年革命党人日趋增长的刺杀活动,在以往的研究论著看来,这无疑是革命高潮莅临的前奏。诚然,革命党人确实也有以血肉之躯以唤醒国民觉起之功效。而在马氏的笔下,立宪改良的方案更为时人所倾心。自杀性的攻击,未尝不是革命党人落处下风的悲壮之举。不仅未能唤回舆论的同情,反倒坚定了清廷施行立宪的决心。革命与改良的此消彼伏,彰显出历史的吊诡性,也构成了晚清后几年中国政治博弈的二重旋律。
  辛亥年间事起,纵然与满清贵胄“铁路国有化”和“皇族内阁”政策的出台有关,立宪派人士在此之前的积极奔走不容忽视。马君告诉读者,革命最后由一幕看似无法收场的武装乱变,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绝非革命党人一家所能独就的。北洋军人的从中斡旋,乃至清廷最高决策者紧要关头的“深明大义”,各方政治势力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尽量体会对方的感觉,尽量多地牺牲自己,满足对方”。可以说正是“庙堂”与“江湖”的合力,以最小的代价,铸成了1911年“大革命”的功业。马氏的论断,更为全面地展现近代中国历史场景的多维视角,较之“后见之明”的线性“革命”逻辑推导,似乎更符合史学研究“无限接近现场”的旨宗。
  此外,以往有关辛亥年间各种人物的研究与论评,论者囿于“非红即白”式的二元对立阶级话语影响,在革命“政治正确”的红旗下,简单地将之约于“爱国”、“进步”,或者“反动”、“落后”。缺乏对历史人物身处复杂的时空漩涡中,“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作深刻的分析,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嫌疑。《1911中国大革命》则试图为“反派”人物“正身”。以袁世凯为例,曾记否,学人往往抓住袁氏晚年称帝一案不放,对袁在辛亥前后的事功,则从恶意的角度妄加揣度,大有把袁“置之死地而后快”之感。
  马氏甩开以往的“推论”指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很快就启用袁世凯,过去的说法以为袁世凯公报私仇,吐这三年被冷落的恶气,隔岸观火,讨价还价。这样的判断背后多少有“恶人必作恶”的隐喻。事实是袁世凯对朝廷过去几年政治变革止步不前抱有怨言,他也确实想过利用武昌危机让清廷改过自新,加快改革步伐。不过,袁世凯的政治理想也仅是推动君主立宪,所以他出山之后在与黎元洪和南方革命党人的交涉中,始终坚守这一政治立场。这也是他赢得包括清廷在内各方政治信誉的关键,盖因朝三暮四的政治家不可能博得信赖也。
  关于1908年袁世凯被黜,马氏揭示,此案绝非摄政王心胸狭窄公报私仇那么简单。袁氏最终开缺还籍养疴,除与袁氏的北洋军事集团崛起,威胁到满清贵胄和摄政王的统治有关外,“甚至是当时国际大环境的产物,是列强在远东竞争的必然结果”。
  概言之,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缔结,导致了远东战略格局被打破。德、美为维护其东亚的利益,遂由德国于1906年提议组建中美德三国同盟,以此与之抗诘。对此建议,当时主持外交事务的袁世凯高度赞同,并认为这是中国走出外交困境、遏制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重要棋子。
  1908年,唐绍仪出使美国,意在推动三国同盟的建立。而日本在此之前,加紧了同美方的谈判,以重大让步阻止了中美间的结盟。此后,中美关系迅速降温,清廷内部亲日势力再次抬头,“袁世凯的命运也就由此注定了”。
  这或是马君在提示后来者,外力因素之于近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如此也凸显出史学研究面对诡异多变、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实则迷雾重重;神圣光环之下,内容或许肮脏不堪。历史学家惟有“知人论世”,方能对前人表“温情与敬意”,以达“了解之同情”。这恐怕正是史家的功夫所在,亦是史学研究的旨趣所在。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1911年中国大革命》
  作者:马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本书将辛亥革命解读为,“以最小的代价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转折点”。作者将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其耗费的历史代价进行比较,提出它是多种政治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袁世凯还是清王朝权贵,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让步,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清王朝的消亡。
  
  一周书情
  
  《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作者:(英)以赛亚•伯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本书被广泛视为以赛亚•伯林众多著作的“大纲”,勾勒出伯林的大部分研究主题。其中许多观念普遍存在于他以后的作品中。
  
  《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
  作者:(俄)伊诺泽姆采夫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这本汇集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学者观点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了半代民主的矛盾,民主形式多样性,民主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民主在世界上发展及其传播的前景等。
  
  《沃伯格家族:一个犹太金融家族的传奇》
  作者:(美)罗恩•彻诺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这是20世纪初盛极一时的银行巨头沃伯格家族的传记,描绘的不止是一个犹太金融家族的传奇,也是西方犹太人恢弘且苦难的历史。
  
  《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
  作者:(美)彼得•彼得森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彼得森的旅程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投资银行家、商务部长、黑石集团创始人,但在这本书里,他并未渲染那些众人瞩目的关键时刻,而是以坦诚的态度把自己人生每个阶段真实的记录下来。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
  作者: 颜海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5月
  
  康奈尔大学教授颜海平将文学史与生命史结合,考察了中国跨文化女性主义的政治与诗学,我们也可由此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和中国革命的诸多面向。
其他文献
2011年10月起,国内基金销售长期由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将得到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独立的销售机构会大量涌现,外资银行也将加入到基金销售渠道中来。  6月21日,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稿)》(下称《管理办法》),明确了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的法律性质,对基金销售机构的准入资格条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基金销售“增值服务费”内容,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也可以销售基金。《管理办法》将于1
期刊
中国汽车市场连续8年年均超过20%的增长率,被2010年年底的北京限购令轻易扭转。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汽车业仍然保持了13%~15%的年均增速,但是现在车市增速连10%都不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接受采访时忧心忡忡。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的市场数据统计,2011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和环比指标双双数月下滑,
期刊
7月,全世界都在盯紧中国政府手中的“球拍”。  在打出一连串紧缩的“政策球”后,下一步,中国政府又将采取怎样的攻守方略?  面对已然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必须更加小心翼翼,在盯紧时局变化的同时,还要用“第三只眼”盯紧自身,防止操作不慎,发生“政策操作性风险”。  通胀:强弩之末?  上半年来势汹汹的“通胀之虎”正成强弩之末。  业内分析人士普遍预测,由于翘尾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大、猪肉等食品价
期刊
6月下旬举办的巴黎航展上,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向中国商飞伸出了“橄榄枝”——双方围绕C919大型客机项目签署了一项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承诺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  据一位接近中国商飞的人士介绍,瑞安航空已有购买C919的意向。而目前尚处在研发阶段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已经获得了100架启动订单,订户包括美国的GE金融航空服务公司。中国商飞为C919开出的目录报价,比波音、空客的同类型飞机便
期刊
铁板一块的油气垄断格局,悄然打开了一条小缝。  6月27日,国土资源部举行了建部以来首次油气探矿权公开招标,6家企业对总计1.1万平方公里的四个页岩气区块举行了公开竞标。  在传统的油气四大家之外,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联煤层气”)等两家“新面孔”企业入围。  “作为探索油气矿权管理模式的新尝试,未来会邀请更多的企业参与竞标,符合条件、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包括在内。‘十二五’期间,非常
期刊
亚洲开发银行7月28日发布《亚洲经济监控报告》称,通胀问题是威胁亚洲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  中国经济7月13日交出的“十二五”首份半年报也警示了这一风险,上半年GDP和CPI“9.6%+5.4%”的双高组合,使得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缓解,但是对通胀的担忧未减。  主流学界的一种观点是,本轮通胀为成本推动和前期刺激性计划超额货币投放的负作用共同导致的,通胀性质的复杂化,使得通胀已
期刊
赛道是汽车的考场。欧洲当地时间6月30日,德国跑车制造商保时捷(Porsche)官方宣布,将在2014年重返世界上最危险而艰苦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  “赛车永远是保时捷品牌的精髓。”保时捷集团董事会首席执行主席马勒(Atthias Muller)说,以厂队的身份重返赛事的最高组别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经历了与大众汽车的分分合合,保时捷仍保持着这一精髓。它不仅希望在赛车领域延续昔日辉煌,更计划在2
期刊
在6月28日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选举中,法国财长拉加德当选为IMF新总裁,成为IMF历史上第十一位欧洲人、第五位法国人、第一位女性总裁。  尽管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但在此前拉加德和墨西哥财长卡斯腾斯的角逐中,却出现过耐人寻味的一幕:长期抱怨欧洲对IMF总裁职务垄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橄榄枝伸向了欧洲候选人拉加德;相反,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却选择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卡斯
期刊
今年初夏的一天,笔者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电梯里,偶然听到一家中国公司老板用中文对其公关代表说的一句“悄悄话”:“本来想着今天首发大涨,抛掉股票给大家分点钱,没想到成了这样。”  这家企业那天刚在美国上市,开盘不久就跌破首发价。本来股市无常不足为奇,但这次却难怪企业家失望——这离中国网络股在美上市创下支支爆红、首日涨幅接近200%、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投资者万人空巷的辉煌只有不到半年时间。  过了没几天
期刊
濒于破产的萨博在中国抓到了两张救命符。  6月23日,萨博公司对外承认,由于资金短缺,公司已数周陷入停产状态。而这一有可能导致其破产的危机,在对外公布仅4天后,就被中国企业所化解。  27日萨博宣布,通过向中国神秘买家销售582辆、总价值1300万欧元的车辆重新获得了短期支付员工的工资和供应商货款。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已连续3年亏损、立足艰难的汽车企业,优势已不突出,但失利后的萨博依然深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