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美学由王国维开创,着重探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特征。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范畴的一部分,在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文艺研究者的推动中,文艺美学与文艺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历史源流来看,中国美学思想受西方学者影响较大。胡适之认为,中国的文艺美学更加关注当代美学与人生意义的互融。王国维提出:“文艺美学是建立在人生论美学基础上,着重在于对人生问题的解释。”宗白华是诗人,更是美学家,在探究诗歌创作的审美主义时提出“科学的”与“艺术的”人生观问题,即人生应该客观审视,还应该运用主观自觉来领悟人生的意义。
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范畴的一个分支,本文围绕陈忠实的小说,就其作品及创作历程、艺术思想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其与其他作家殊途同归。其间着力从文艺美学视角来审读陈忠实以及其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内涵。一方面,学习、借鉴前人的创作思想,丰盈自己的文学积淀;另一方面,敢于突破思维桎梏,找寻“属于自己的句子”。以《白鹿原》为例,陈忠实站在民族文化立场,以广袤的视野审视人类命运,其作品饱含浓郁的文艺美学内涵。
一、在吸收与创新中塑造文艺作品的人格魅力
对于文艺创作,无论是人还是作品,都要表现其内在的本源想法。在创作中,作品是作家人格的外在体现。高尚的人,作品中蕴藏着光华。对于陈忠实,人们可以从其生活经历与创作来观照其作品的人格魅力。事实上,陈忠实在时代大潮下曾迷失过、彷徨过,但他及时调整创作之路,渐渐站稳了文学脚跟。他不向低俗妥协,不愿随波逐流,努力炼造一个刚正的作家所应具备的人格形象。
在创作实践中,取巧,或许可以风光一时,但这些并不能成就作家的人格魅力。要想写出好作品,就要耐得住平淡,坚定自己的创作信念,一步一步踏实前行。人们从陈忠实的作品序列中看到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并非随意捏造,而是在长期的深入生活体验中一个个提炼并打造出来的。小说创作中,人物是关键。作家应该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潜心于文学创作,合理塑造作品的人物形象。
回溯发现,陈忠实在文艺之路上不断地学习、借鉴与模仿,展开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陈忠实对老一辈作家柳青的创作风格情有独钟,尤其是反复研读《创业史》,从模仿中借鉴柳青的创作技巧,丰盈自己的创作之路。陈忠实先后学习赵树理、肖洛霍夫,并在研读海内外文学名家作品中梳理和提炼新的文艺思想与理论知识,在总结中逐渐走出自己的文艺创作之路。正如陈忠实所言:“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陈忠实在对前人作品的不断模仿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
二、从生活体验与生命观照中炼造传世作品
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提出,“生活体验是对人的生活的真实经历,人活着,就体验着”。狄尔泰认为,“对于生活,每一个体验者,都要与其生命整体相连”。对于小说创作,没有生活体验如同空中楼阁。立足生命的感知,人们才能写出具有存在意义的文学作品。生活的每一处都应该有“诗”,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由自己来选择写什么内容。同样,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素材,将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作为情景主线,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作家所生活的地方,作家所经历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丰富土壤。在这些生活体验中,陈忠实除了关注生活体验,还要审视生命体验。陈忠实提出:“在生活中,想到了生命。从体验生活,回归到对生命的体认。这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升华的过程,就好比虫子进化到飞蛾,再蜕变为蝴蝶一般。”生活是真实的、客观的、独立的。生活体验可以集聚基于事实的有意义的写作素材,为作家揭示生活感知与省思创造条件。陈忠实不止步于生活,还要向生命体验中掘进。在他看来,唯有进入生命体验,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生感知,才能写出富有哲思、深入生命的优秀作品。
三、从现实观照中尝试揭示生活的本真
以左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倡导现实主义写法,对我国文学创作带来深远影响。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其宗旨在于对生活本真的揭示,特别是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通过真实、典型、细腻、冷静的笔触,抛却任何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观照。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实性、典型性、整体性三原则。真实性表现在对客观事实的反映,通过文艺创作来把握现实社会关系,让所描写的人物、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典型性着重从典型的人物、细节、环境中来构建完整的故事,使其具备独特的鲜明特征。比如,对于人物的选择,从人与故事、情境的内在关联上,让个性与共性获得统一。活生生的人物、真实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更具代表性。整体性是指人物的典型性也能延伸到同类群体身上,使其具备广泛性。人物的典型特征与其鲜明的个性要具有整体性,顺应社会、历史、时代需要。陈忠实在创作小说《初夏》时对“马驹”人物加以界定,创作的本意是想表达“先进青年”的艺术形象,却受困于“革命现实主义”束缚。而回到当时的时代,“革命现实主义”文风盛行,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每个作家都试图与现实社会保持同步,无形中对其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带来制约。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陈忠实的《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摆脱了过去类型化束缚,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更多地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个性得以彰显,作品的文艺美学内涵日渐丰盈。最后,在《白鹿原》中,陈忠实能够立足现实,大胆走出一条新路。在语言艺术、创作手法上,与现实主义相融合,也成就了《白鹿原》饱满的美学意蕴。
四、从文化心理学来审视作品人物的艺术表现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心理学是其分支。运用文化心理学来审读文学创作的人物性格,并通过语言、道德、艺术、行为等心理解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与文艺创作主线是紧密关联的。每个人物都是构成小说艺术形象的基本载体,人物的思想、行为、习惯等特征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具有内在一致性。以陈忠实的创作时序为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有《七爷》《小河边》《心事重重》等。分析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可知,陈忠实难以逃脱“性格说”桎梏。在认识“文化心理结构”学理论后,陈忠实受到了启发,也着实从中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方向。对于人的心理结构,与其自身的文化、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历史紧密相关。通过对小说人物性格的解析,可以回溯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立足人物所受的文化来重新定位人物性格,让小说人物更加鲜活、生动、立体、饱满、厚重。对于《四妹子》《蓝袍先生》的创作,陈忠实深入阅读县志、党史资料,了解民间轶闻趣事、各类传说故事,从人物心理结构解析中重构人物性格特征,让作品人物更具艺术表现力。事实上,对于文学创作,高尔基提出:“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五、结语
艺术创作中的文艺美学应该是真实的。陈忠实忠于真实的書写手法,并未完全受制于“主义”束缚,而是从一个个人物细节、真实的个性表达中为读者送上真实的阅读效果。尽管其早期小说人物个性也曾有标签化特征,但随着其对生活、生命的反思与审视,陈忠实在艺术追求上始终坚守“文艺生命论”这一核心,以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为手法,不断丰富自身文艺美学思想。总的来说,陈忠实小说创作承继了前人的文艺创作实践经验,也为后来作家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美学指导与参考。陈忠实立足于时代,植根于社会生活,逐步建构文艺美学,增进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为文学创作开启了新的审美空间。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范畴的一个分支,本文围绕陈忠实的小说,就其作品及创作历程、艺术思想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其与其他作家殊途同归。其间着力从文艺美学视角来审读陈忠实以及其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内涵。一方面,学习、借鉴前人的创作思想,丰盈自己的文学积淀;另一方面,敢于突破思维桎梏,找寻“属于自己的句子”。以《白鹿原》为例,陈忠实站在民族文化立场,以广袤的视野审视人类命运,其作品饱含浓郁的文艺美学内涵。
一、在吸收与创新中塑造文艺作品的人格魅力
对于文艺创作,无论是人还是作品,都要表现其内在的本源想法。在创作中,作品是作家人格的外在体现。高尚的人,作品中蕴藏着光华。对于陈忠实,人们可以从其生活经历与创作来观照其作品的人格魅力。事实上,陈忠实在时代大潮下曾迷失过、彷徨过,但他及时调整创作之路,渐渐站稳了文学脚跟。他不向低俗妥协,不愿随波逐流,努力炼造一个刚正的作家所应具备的人格形象。
在创作实践中,取巧,或许可以风光一时,但这些并不能成就作家的人格魅力。要想写出好作品,就要耐得住平淡,坚定自己的创作信念,一步一步踏实前行。人们从陈忠实的作品序列中看到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并非随意捏造,而是在长期的深入生活体验中一个个提炼并打造出来的。小说创作中,人物是关键。作家应该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潜心于文学创作,合理塑造作品的人物形象。
回溯发现,陈忠实在文艺之路上不断地学习、借鉴与模仿,展开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陈忠实对老一辈作家柳青的创作风格情有独钟,尤其是反复研读《创业史》,从模仿中借鉴柳青的创作技巧,丰盈自己的创作之路。陈忠实先后学习赵树理、肖洛霍夫,并在研读海内外文学名家作品中梳理和提炼新的文艺思想与理论知识,在总结中逐渐走出自己的文艺创作之路。正如陈忠实所言:“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陈忠实在对前人作品的不断模仿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
二、从生活体验与生命观照中炼造传世作品
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提出,“生活体验是对人的生活的真实经历,人活着,就体验着”。狄尔泰认为,“对于生活,每一个体验者,都要与其生命整体相连”。对于小说创作,没有生活体验如同空中楼阁。立足生命的感知,人们才能写出具有存在意义的文学作品。生活的每一处都应该有“诗”,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由自己来选择写什么内容。同样,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素材,将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作为情景主线,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作家所生活的地方,作家所经历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丰富土壤。在这些生活体验中,陈忠实除了关注生活体验,还要审视生命体验。陈忠实提出:“在生活中,想到了生命。从体验生活,回归到对生命的体认。这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升华的过程,就好比虫子进化到飞蛾,再蜕变为蝴蝶一般。”生活是真实的、客观的、独立的。生活体验可以集聚基于事实的有意义的写作素材,为作家揭示生活感知与省思创造条件。陈忠实不止步于生活,还要向生命体验中掘进。在他看来,唯有进入生命体验,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生感知,才能写出富有哲思、深入生命的优秀作品。
三、从现实观照中尝试揭示生活的本真
以左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倡导现实主义写法,对我国文学创作带来深远影响。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其宗旨在于对生活本真的揭示,特别是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通过真实、典型、细腻、冷静的笔触,抛却任何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观照。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实性、典型性、整体性三原则。真实性表现在对客观事实的反映,通过文艺创作来把握现实社会关系,让所描写的人物、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典型性着重从典型的人物、细节、环境中来构建完整的故事,使其具备独特的鲜明特征。比如,对于人物的选择,从人与故事、情境的内在关联上,让个性与共性获得统一。活生生的人物、真实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更具代表性。整体性是指人物的典型性也能延伸到同类群体身上,使其具备广泛性。人物的典型特征与其鲜明的个性要具有整体性,顺应社会、历史、时代需要。陈忠实在创作小说《初夏》时对“马驹”人物加以界定,创作的本意是想表达“先进青年”的艺术形象,却受困于“革命现实主义”束缚。而回到当时的时代,“革命现实主义”文风盛行,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每个作家都试图与现实社会保持同步,无形中对其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带来制约。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陈忠实的《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摆脱了过去类型化束缚,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更多地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个性得以彰显,作品的文艺美学内涵日渐丰盈。最后,在《白鹿原》中,陈忠实能够立足现实,大胆走出一条新路。在语言艺术、创作手法上,与现实主义相融合,也成就了《白鹿原》饱满的美学意蕴。
四、从文化心理学来审视作品人物的艺术表现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心理学是其分支。运用文化心理学来审读文学创作的人物性格,并通过语言、道德、艺术、行为等心理解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与文艺创作主线是紧密关联的。每个人物都是构成小说艺术形象的基本载体,人物的思想、行为、习惯等特征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具有内在一致性。以陈忠实的创作时序为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有《七爷》《小河边》《心事重重》等。分析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可知,陈忠实难以逃脱“性格说”桎梏。在认识“文化心理结构”学理论后,陈忠实受到了启发,也着实从中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方向。对于人的心理结构,与其自身的文化、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历史紧密相关。通过对小说人物性格的解析,可以回溯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立足人物所受的文化来重新定位人物性格,让小说人物更加鲜活、生动、立体、饱满、厚重。对于《四妹子》《蓝袍先生》的创作,陈忠实深入阅读县志、党史资料,了解民间轶闻趣事、各类传说故事,从人物心理结构解析中重构人物性格特征,让作品人物更具艺术表现力。事实上,对于文学创作,高尔基提出:“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五、结语
艺术创作中的文艺美学应该是真实的。陈忠实忠于真实的書写手法,并未完全受制于“主义”束缚,而是从一个个人物细节、真实的个性表达中为读者送上真实的阅读效果。尽管其早期小说人物个性也曾有标签化特征,但随着其对生活、生命的反思与审视,陈忠实在艺术追求上始终坚守“文艺生命论”这一核心,以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为手法,不断丰富自身文艺美学思想。总的来说,陈忠实小说创作承继了前人的文艺创作实践经验,也为后来作家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美学指导与参考。陈忠实立足于时代,植根于社会生活,逐步建构文艺美学,增进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为文学创作开启了新的审美空间。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