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伉俪吴建民施燕华双“兔”傍地走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此后,他担任过中国驻外大使、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他曾经以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的身份当选国际展览局主席。
  她是现任外交部的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外事翻译委员会主任。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联合国的外交官。曾先后担任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翻译,参加了中美建交谈判,还参与了《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8·19公报》的起草。她先后担任过驻比利时使馆参赞、驻卢森堡大使、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他”是吴建民,“她”是施燕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伉俪大使。
  “我们俩在1994年都是大使,我在荷兰,她在卢森堡。夫妇俩都是现职大使的,我们给外交部开了头。”吴建民很自豪。
  这对夫妻入行的经历颇有几分相像。吴建民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做外交官的。刚走上这条道路时,他甚至满肚子的不情愿。“是外交部挑我去的。我开始没打算当外交官,是后来干着干着才喜欢上的。当年我想考的是北大物理系。”
  “她(指施燕华)原来也没想当外交官,她是北外研究生毕业,本来想留下来当老师的。天下的事情就这么阴错阳差。那时外交部人员不够,每当有大的使团来访,就要从北外借研究生。后来就被外交部留下了。”
  吴建民和施燕华的相识也很有戏剧性。1965年从布达佩斯回国的吴建民担任外交部翻译室团委书记,刚去翻译室工作的施燕华是团委副书记。吴建民“觉得这个女孩子不虚荣、实在、用功”,很有好感,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成就了一对“大使夫妇”。
  1968年11月,孩子刚生下来4个多月,施燕华就被下放到广东牛田洋参加劳动。临行前,刚好吴建民又要出差,漫天大雪中,夫妻二人在车站分别,相望无言。
  “那时候,孩子在上海,夫人在广州,我在北京,真是凄凄惨惨。”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吴建民声音低沉:“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很渺茫,也很难过。晚上别人回家了,自己只能在办公室呆着。心理上很孤独。”
  原以为从此只能“人海两茫茫”,没想到国际大事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了转折。1969年柬埔寨突发政变,外交部缺人,夫妻俩的命运轨迹又重叠在了一起。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吴建民精通法文,施燕华专攻英文,夫妻双双被派出国。
  “当时大家纳闷,怎么把吴建民和施燕华分在一个房子里去了?是不是搞错了?这男的女的怎么能分在一个房间呢?”吴建民哈哈大笑,“当时我们驻联合国的使团是名副其实的和尚庙,大家都羡慕我俩。”
  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两人从相识到今天,已携手走过了几十个春夏春秋。他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都在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艰辛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令他们的感情历久长新,老而弥坚。
  
  对话吴建民
  问:在中国外交战线,外交伉俪不少,但是像您跟施燕华大使这样被大家所知的,并不是非常多。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吴建民:走在一起也是命运啊。1965年我当时在团中央借调回到外交部,当时都是年轻人,1965年我26岁,她比我小大概9个月,她也很年轻。年轻人到一起成立团支部,当时我已经入党了,党支部就说你去当团支部书记吧,我当书记她当副书记,这么就开始有接触了。慢慢慢慢接触两个人还谈得来。
  问:就是您在形容你们关系的时候,都属兔,那双兔傍地走。
  吴建民:傍地走是因为,当时一个去荷兰去的,一个去卢森堡了,部领导对我们很客气了,说你们什么时候见面,你们自己定吧,当时外交部副部长万永翔跟我讲。我们有时候两三周见一次面,聊聊天啊。
  问:这种聚少离多外交夫妻的生活,会不会影响到你们的感情?
  吴建民:不大会,因为多年了解了。她这个人,很有特点,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而且还好学。所以她在工作上我们谈了很多,她给我很多帮助。她出的点子,有的时候出了很好的点子,包括我到法国当大使的时候,本来她还可以再当一任大使的。我就问她,我说我去法国了,你跟我去吗?她想了想,去吧,跟你去吧。因为到法国活动那么多,她懂得,在官邸举行晚宴,女主人非常重要,我这个女主人也不能借一个啊。她很理解我,她和我一起去了。
  问:一个清闲,一个忙,有时候会不会家庭关系会失去平衡?
  吴建民:不会,我们每天在一起散步。每天吃完晚饭,我们都要出去散步,再晚我们也要出去散步。很多事可以交流,包括我的工作,因为大家都是搞外交的,很多事情,我经历什么事她也帮我出点子,她讲讲她的看法,对我很有启发。
其他文献
《红楼梦》的话题要讲出新意来很难,再讲这个话题,除非像刘心武老师那样剑走偏锋,独辟蹊径,语不惊人死不休,才可能达到一点出人意料的效果。  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在乐此不疲地谈论它呢?或许是因为它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当然,用现在的话说,《红楼梦》属于架空历史的小说,因为曹雪芹在开篇就说了,这个故事不知道发生在哪朝哪代。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尽量将时代背景模糊化。但是因为他所有的生活信息都来源于他的时代,所
期刊
今年6月,巴菲特和盖茨在美国牵头发起了“捐赠承诺”活动。号召美国富豪将自己的一半财富捐献出来。今年9月底,他们来到中国,举办一场“慈善晚宴”,与中国富商就慈善话题进行探讨。  从8月底开始,中国的很多富豪都陆续接到了巴菲特和盖茨特慈善晚宴的邀请。不过,在众多中国富豪的眼中,这场由巴菲特和盖茨举办的“慈善晚宴”却似乎是一场特殊的“鸿门宴”。尽管巴菲特与盖茨已经向数十位中国富豪发送了一封亲笔邀请信函,
期刊
金秋十月,世博华彩近尾声。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中国正以决战的姿态向世界呈交答卷。  上海世博会无异于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不足。透过镜子。我们可以进一步找准在世界上的位置。而对于“睁眼看世界”的国人来说,镜子里的世界很热闹。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欣赏和喝彩,要从镜子里发现自身的长处,也要找出弊病与不足。  作为本刊世博特别策划,名商堂之“世博·论道”系列访谈已圆
期刊
使碳成为一种资产,而不是负担    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中最炙手可热的低碳经济,目前已得到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怎么做才能发挥低碳经济的最大效应,知道的人并不多。对此,吴昌华表示,听了温总理的演讲,感觉中国很多问题是想透了,方向想得非常明确。“为什么现在说转型,整个经济结构和技术转型,布局调整这么重要,几乎是重中之重的,是因为国家在今后十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包括:推动国民经济和整个国际竞争力的增长
期刊
2010“经典北京”再次出击    “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是北京艾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继“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之后推出的又一博览会品牌。今年的“经典北京”于2010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监馆举办。  本次“经典北京”的展览主体是来自全世界范围的画廊和艺术经济机构,展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并兼顾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延续。“艺术北京2010·经典艺术博览会”不仅仅是一场经典艺术的视
期刊
中国人知道喜多俊之,是因为他是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的总设计师,其实,喜多俊之对中国的好感和热情从没减少过。喜多俊之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化,他能彬彬有礼地念出李白和杜甫的诗句,他还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作为日本“国宝级”设计师,喜多俊之也被誉为最欧洲的日本设计大师,从1969年开始将创意领域从日本拓展到意大利,一直活跃于环境、空间、工业设计等领域,其作品包括家具、LCD电视、家用机器人和众多
期刊
2010年的春季拍卖,中国嘉德、北京华夏开设了铜镜专场拍卖,北京歌德等拍卖公司部分铜镜拍品也相继登场,引起了收藏界和广大的铜镜收藏爱好者的广泛瞩目。对此笔者采访了中国古铜镜收藏家冯毅先生。  《华人世界》:您对古铜镜有着一种痴迷的情节,很多年前您就开始收藏铜镜了,能简单和我谈一下您的收藏故事吗?  冯毅: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古铜镜收藏,那时,朋友手上有两个古代铜镜,第一眼看到
期刊
2010年9月18日晚,名为“半个世纪的梁祝”音乐鉴赏会活动在上海市襄阳南路388弄25号——大可堂普洱会所拉开帷幕。此次“半个世纪的梁祝”音乐鉴赏会由大可堂普洱会所、上海交响乐团与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联合主办,这是海上讲堂系列活动的首次活动。  此次推出的“半个世纪的梁祝”音乐鉴赏会活动位于大可堂普洱会所二楼班章厅内。活动当晚,驻沪办领导及江浙沪知名企业家齐聚一堂,上海大可堂总经理陈红苗、大可堂
期刊
中国豪宅物业进入“原创定制时代”    在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一名为“亚洲的生活态度”的建筑文化项目吸引了诸多眼球。该项目正是来自中国杭州的“鸿茂·八墅”豪华别墅。这也是继2Da2年“长城脚下的公社”之后,时隔八年成为第二个在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展上亮相的中国民间建筑项目。  “鸿茂八墅”项目位于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描绘的名画长卷《富春山居图》的所在地,地处长三角黄金旅游线。该项目总占
期刊
NBA是全美职业篮球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它不是北美地区观众最多的赛事,却是最全球化、影响力最大的职业体育赛事,现正以42种语言向212个国家直播赛事,7.5亿个家庭在观看NBA比赛。NBA这个源于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为何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吸引来自全球的目光?这离不开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    勤修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    NBA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