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画出来的 纸短情长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官方记载,棉花画创始于1964年。当时,漳州一带的弹棉师傅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创造出了一种立体画作,初叫“棉堆画”,后改为“棉花画”。这门手艺曾经远销海外,如今却只剩下郭美瑜一个传承人。这其中的大起大落,被称作是“三次下岗”。但即使是在今天,棉花画依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传承硬伤。
  在媒体报道中,郭美瑜被描述成“让棉花画起死回生的传承人”。在这项手艺销声匿迹十多年后,只有她接受了老东家漳州市二轻联社的提议,重新开始创作漳州棉花画。自然而然地,外界对于棉花画的所有好奇也就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这种忙碌可以从一个细节得到验证——当我约访郭美瑜时,她近半个月的行程都已经被各种活动排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隙,才促成此行。
  棉花画的三次下岗
  穿过漳州市芗城区的繁华街道,拐进一条不太起眼的岔路,左手边的铁门,通往郭美瑜所住的旧小区。在几次搬家中,她把家里照相馆拍的照片都扔了,却带着一卡车的棉花走到最后。现在这个家,硕大的工作台占据了客厅的大半空间。角落里东一堆、西一摞地堆着各种泡沫箱,里面是已经完成的棉花画。沙发旁挤着几个大麻袋,她告诉我“那就是30多年前的棉花”。
  1971年,18岁的郭美瑜进入棉花畫制作车间工作,她的师父正是棉花画的创始人之一黄家声。当时棉花画以动物闻名,因为棉花本身带有毛的质感,所以制成的动物也比寻常画作更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这项技艺没有所谓的画谱,每一幅棉花画都会呈现出制作者的个人风格。几年前曾有人在某处见到棉花画,郭美瑜一看照片,就知道这是黄家声的作品,“我师父喜欢用黑色的底搭上白色的鹤,而且会有大片留白。”至于她自己的风格,也好辨认。年轻时,少女心性的郭美瑜喜欢做些色彩斑斓的花鸟,如今她皈依佛教,越来越少做老虎这类肉食动物,反而更喜欢做孔雀,因有“孔雀明王之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棉花画曾经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我国外交部还曾把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礼品。而作为近水楼台的漳州人,则将棉花画看作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每逢乔迁、新婚,都要以房中挂有棉花画为豪。令人遗憾的是,从1964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历经“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体制改革,这项手艺在每一场政治变动中都未能幸免。
  作为一种没有生活实用性的装饰品,棉花画曾被划为“封资修”而几近消失,却也因其精致,得以在海外留下自己的些许星火。2004年,一幅挂在法国人家中的棉花画出现在央视《夕阳红》栏目中,让棉花画重回漳州人的视野。不久之后,郭美瑜在漳州市二轻联社的劝说下决心再现棉花画。由此,那条中断了十多年的线,终于续上了。
  用新材料,找手艺的新出路
  重新开始制作棉花画以后,郭美瑜做了不少创新。她习惯将制作棉花画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棉花画厂留下的棉花和桃胶,她自己家里收了不少,也会去找当年的姐妹们买,另一种则是从外面买来的绒线、鱼线等,这些新材料也是她对棉花画进行创新的突破口。
  过去棉花画虽然已是立体,但依然要粘在无光纺布上进行固定,更像是一种“浮雕”,而她则制作出了真正立体的棉花画,不再需要背景纺布,而是将各个部分相连接,互相支撑,将“浮雕”变为“雕塑”。最近,她正试着在棉花做的仙鹤身上绑鱼线,想让它能真的悬空飞起来。“这个我还没实验好,吊起来的时候怎么也摆不平。”她手捏着鱼线,蛮不好意思地对我笑笑。
  作为唯一一位棉花画传承人,郭美瑜也教过一些徒弟,但大部分年轻人待不了几天,真正学下来的人,也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技艺,在她需要的时候过来帮帮忙。事实上,棉花画所面临的传承硬伤不止来自于人,也来自于原材料的日益稀缺。漳州惟一的漂染厂早已倒闭,棉花无处染色,而棉花画专用的进口桃胶同样无处可寻。我忍不住问她,如果真的有一天,材料都用完了怎么办?她半开玩笑着说,那就不做了嘛。
  末了,郭美瑜突然想起外婆曾经告诉自己,在清末时外公就曾收到一幅棉花画作礼物,只不过当时叫作“棉包画”。可惜这幅画早已经找不到了,但我想,这至少说明她和棉花画的缘分,真的很长。
其他文献
永新县,东连泰和,南通井冈,西接湘境,北走庐陵,自古有“吴头楚尾”之称,又因其恰与井冈山接壤,在红色年代,革命之火曾在此燎原。这个位于赣西南的小县城,至今仍散落有400多处红色遗址,寥寥数步,即可拼凑出当年那个“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的革命永新。这里自古英雄辈出,曾三千义士殉国抗元,也曾走出41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用“忠勇信义”四个字来形容永新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性格,也同样投射在
期刊
太平湖最适合变着法子玩,可行船,可搭车。当船驰骋湖面时,人拥有与太平湖最亲密的接触;陆行却给了人远观太平湖的视角,这片湖面恬静如画。环湖之后,可以在周边慢慢游,享受山水风光的同时,也来个文化之旅。  太平湖位于两山之间,一山是“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一山是莲花佛国的九华山,两山的盛名一度掩盖了太平湖本身的魅力。亲近太平湖,湖水在脚边微微摇晃,绿意几近溢出,这种秀美与宁静不同于大海——海是无边缘的,承
期刊
有感于都市人在巨大的压力和忙碌之余,对于“相处”这项能力的日趋退化,小茶院对公共空间极大强化,希望大家能够暂时脱离城市进入自然乡野,在两个空间的交替中切换生活状态。  如何形容小茶院?我想那应该是一种“茶园深处有人家”的悠远意境吧。这间尚属年轻的民宿藏在四川雅安骑龙村的万亩茶园中,当初冉静和三位好友鲁尚靖、朗希和余明鉴就是被绵延不尽的茶园深深吸引,同时当地人以茶为生,一直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经营一个农场?农场之于人的意义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野、创办农场。对于那些不甘于纯粹的城市生活,在山间地头“折腾”的新农夫们,我们有所好奇,他们正在雕琢的农场,是否正如他们所愿?对话新农夫,他们给了我们关于人、关于农场、关于自然的更多理性的思考。  农场是生命在自然里的安置方式  小团山香草农庄  小团山香草农庄创立于2007年,占地近三百亩,位于距离合肥市区四十公里的
期刊
在城市中您是如何挑选健康食材的?  首先要挑选当季当地的食材,最好是有机种植。我目前住在北京,会去有机农夫市集买菜。这个市集上的农夫主要来自北京周边的有机农场小农户,买菜时我可以和他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到食物是由谁种植的,以及是怎样种植的,也慢慢地和他们都成了好朋友。  介紹几种发酵食物具体的发酵原理。  大体来说蔬菜发酵是通过盐,水或蔬菜的汁液,在厌氧环境来完成;饮料发酵是通过糖、水和水果本身的酶
期刊
从梅州城区沿梅江河向东出发,穿过柚子林中蜿蜒盘踞的古驿道,在古码头乘船逆流而上,岸边郁郁苍苍的竹海,几首客家山歌的时间便到了松口古镇。素有“自古不认州”美誉的梅县区松口镇,地处闽赣粤的交汇处,水陆交通发达,故而成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这个昔日的商贸重镇,也是“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的主会场之一。而此次峰会的另一主会场位于南口镇侨乡村。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30多座百年客
期刊
只有与湖朝夕相处的人,才能感受湖的善变  太平湖的山水是静的。静中又有着灵动,甚至单调,而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这种变化是季候、天气、时间所赋予的,晨与昏,晴与雨,冬与夏,春与秋,今天与明天,午前与午后,都有着不一样的色调和韵致。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太平湖旁居住了二十多年。起初,我住在一座名为白鹭洲的小岛上,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并不觉得住在四面临水的岛上是一件美妙的事,可是在此后的湖居岁月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守传承古法技艺,在保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增加品种可以,但必须100%保留传统脉络。”这是吴辉木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涂岭红”红茶的血脉所在。  再来迟一步,这春茶采摘可就结束了。  到泉港涂岭吴辉木的茶山上,大概是早晨九点多钟,稍宽敞点的小道上,刚采下的鲜叶隔着网就地铺开。一年之中,春季最忙,清明到立夏是春茶生产连续作业的时期。今年的春茶采摘已经开始半月,近三天接近
期刊
走过一条弯弯绕绕的小径,竹林随着风沙沙作响,它半弯着腰,给了道路一点掩映,一条绿色通道由此塑造而成。穿林而过,吸一大口新鲜空气,一座古香院落停在面前,近乎和自然融为一体,门牌上挂着“画月”两个大字。这家坐拥竹海壮景的小客栈位于成都蒲江县明月村的“谌塝塝微聚落”,几乎已经成了村里招牌的民宿之一。  线条与色彩留在画布上,是我在这里度过的日子  走进客栈,房屋结构高朗,给人不拘束的敞亮。设计是客栈最精
期刊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白毛,自去年起成了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的“新乡民”。他希望以自身的乡土实践,去呼吁更多年轻人进行返乡行动。和过去不同,这种出于自愿的“新上山下乡行动”,或许将为中国乡村带来更多元的可能性。  人类最佳的居住环境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读大学本科时,也许是专业氛围使然,白毛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时国内社会已经隐约显露出对于乡野的渴望,常能见到有人在自家露台种菜,或是房地产广告里望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