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父》,徐皓峰导演的新作。2015年年底上映,实实在在地为这一年华语电影画上了一个令人相当满意的句号。当然,所谓的满意,指的是它作为电影的艺术性和专业性,票房,虽然在导演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已经达到最高,超过人民币六千万,然而,横向比较,实在不值一提。
因为导演比较追求个人风格,或者坚持了一些创作原则,而导致影片的票房不高,在影坛向来不算新鲜事。不过,《师父》比较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带有娱乐性的功夫片。大的方面看,这类电影,在全球市场上,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基本上这是一种常备片种。不仅如此,片中师父想为之扬名的是“咏春拳”,虽然稍微迟了点,但影界,咏春潮流未过,还算是时髦话题。因此,对《师父》的票房期待,就算达不到令人艳羡的十亿,超过一亿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然没有悬念的。且尽管影片没有最流行的大明星加盟,不过,导演在演员的选取上,多少还是考虑了市场因素。但是,影片最终只以六千万收场。和比它早三个月上映的《聂隐娘》几乎持平。这是个令人有点意想不到的结果。《聂隐娘》票房不高,是大家都想到的,侯孝賢导演的个人趣味对于大陆的院线喜好而言是极度的曲高和寡。但《师父》决没有这样子地不在乎观众口味,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电影——民国、天津、南北武术的较量,中西文化的交融,各种明争暗斗、江湖规矩,纷纷登场。所有这些,看过的,不陌生,没看过的,也不会有太多疏离感。太多的影视剧,为我们理解这样的故事做了铺垫——于是,最终,一定有些什么,导致了这六千万的结果,成全了影片的低票房高口碑。
师父叫陈识,影片从头到尾不大出现他的名字,稍一疏忽,就会忘记,只知道他是师父。师父来自广东,大户人家的后代,家门败落,幸好年轻时学了武艺,给自己留了个吃饭的本事。师父进入我们视野,是故事开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他是地道的南拳北上,习咏春拳的他,想在天津开武馆。至于为什么是天津,这大有讲究。剧情叙述到这里,《师父》有别于之前的同类影片之处,已经非常明显,我当然可以一气呵成,只说电影讲了什么故事,但如果是这样,就没有真正说清楚《师父》这部影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师父》这部电影的好处恰在这不断停下,从表面情节的复述中抽离,交代背景的过程中。当然,这也是它之所以只有六千万票房的原因——《师父》醉翁之意不在剧情,而在剧情之后的学问和时代。
开武馆这种桥段,各种港片港剧,我们看过不少。各路人马或者庆贺,或者挑衅,总之就是开门见山的热闹,自然,也充斥了极度不讲究的粗糙。轮到陈识师父想在天津开武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导演轻拢慢捻,娓娓道来,我们才知道,武馆不是想开就开,得一路打赢八家天津本地武馆——俗话叫踢馆,说穿了,把天津本地武术同行得罪个遍,才能在天津吃开武馆这行饭。若是如此也简单了,虽然得罪了人,到底立足了。然而,又不是这样,师父作为一个外地人,真的踢了本地的馆,必不能被那些被踢的武馆所容。解决方法是找一个本地徒弟,将功夫教给徒弟,由徒弟踢馆,据说天津人容天津人。事情并没有结束,最后,天津本地一定要找出一位高手,打败这个徒弟,将其撵出天津,永不能回来。到了此种时候,师父终于能开馆——到底也不是真容,武行计较起来,比什么文人相轻可怕的多。
这样的情节,安静、甚至有些压抑。看多了电影,类似的开篇足以让我们嗅到山雨欲来的躁动不安。这是一种很常规的电影的商业逻辑和叙事技巧,故事设置上天然就充满了世事难料的意味。《师父》在影片一开始就安排了如此能够抓住观众的悬念,师父未来的命运多舛,其间可能有的血腥暴力,在相当程度上会被期待——但仅仅是会被期待,却无法保证观众有耐心去期待。虽然设置了悬念,但这悬念有点复杂,分明是陈述天津武行上世纪三十年代开武馆的规矩。原本冲着功夫片的介绍,来看电影娱乐一把,谁知被要求学起了专业知识。功夫片怎么变成了这样,不仅和原本对影片的想象有了落差,也产生了极大的混乱。甚至会觉得,这哪里是功夫片呢,根本是打着功夫片旗号导演自娱的装高深的所谓艺术片。
影片之后的情节就依循这样的逻辑和路数在商业叙事和专业知识之间流转。师父收了本地的徒弟,很聪明的年轻人,教了两年而已,已经青出于蓝,顺顺当当踢了八家天津的武馆。听起来很有看头,尤其是导演不知出于什么心思,让武馆的女弟子穿着开了高叉的旗袍比武。权且认为这是商业考量,然而踢馆的过程非常不花哨,甚至非常简略,完全没有任何被强调的意图。想象中的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更是丝毫未见。于是,以往看此类电影时会有的兴奋、激动、热血沸腾,在《师父》这部影片中,完全找不到。这样子的功夫片,想必令很多观众失望。
影片的情感处理倒是相当流畅易懂,但毫无疑问有些冰山一角。无论是夫妻情还是师徒情,甚至同行的恩怨,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泛滥,非常冷静克制,且关乎情感的部分全部和对功夫话题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没有功夫的主体,情感完全不存在。因此,尽管实际上可以看出导演意图迎合习惯了中国式浪漫情感的观众需求的愿望,但影片整体的风格又决定了这种情感表达大体上必然是简练、沉静、不流于表面。当飞驰而过的时代已经决定大众缺少必要的心思和能力来发现和体味着冰山下的暗涌,深沉的情感表述恐怕也难以达到希望的效果。
于是,在这样一部讲述了一个彻头彻尾功利主义故事的影片中,当师父一开始是抱着毁一人而成就一个门派的目的收徒传艺,最后却为徒弟之死心意难平的时候;当婚姻从开始就有明确目的,然而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一对萍水相逢的夫妻却在危难中非常自然地考虑到对方,并且愿意为彼此担起要命的风险的时候;我们原本应该会格外感受到一种 “重”的情感,并为此动容。然而,这种试图达成普遍性感动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完成。相反,创作者所希望传达出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全然以另外一种面貌呈现,意思就是,“重”反而变成了“轻”。
最终,我们看到一个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图景,当戏里的师父在为了开武馆,让南方小拳种在北方落脚求得发展历经各种考验和挣扎的同时,电影的导演也在戏外做着同样的事情。徐皓峰,这位经由《师父》这部电影渐渐为人所知的电影人,是在苦心孤诣,理想主义地希望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功夫电影,应该说,是属于自己的审美理念的电影。
仅就独创性这个目的而言,徐皓峰已经做到了。并非是他第一部大银幕电影的《师父》终于形成了众人眼中有明确个人风格的作品。同时差强人意但能够收回投资的票房也使得他能够继续进行创作,有机会让下一部影片出现在院线中。这对于目前电影类型相当单一的中国影院而言,无论如何是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只是,若是票房始终不够理想,则难免多少有些尚未成功的意味。
说到底,这条路依然艰辛,我们当然可以预期,中国电影的现状将有改变的一天。总会有这一天,观众会去接受和关注不同审美趣味的作品,或者说能够习惯并且明白什么叫做更为细腻和深层的情感表达,以及具有更为复杂和广阔叙事视角的电影,并能够对此进行审美。然而不太乐观的是,这一天虽然肯定会来,但我们也许不得不经历一场漫长的等待。
因为导演比较追求个人风格,或者坚持了一些创作原则,而导致影片的票房不高,在影坛向来不算新鲜事。不过,《师父》比较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带有娱乐性的功夫片。大的方面看,这类电影,在全球市场上,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基本上这是一种常备片种。不仅如此,片中师父想为之扬名的是“咏春拳”,虽然稍微迟了点,但影界,咏春潮流未过,还算是时髦话题。因此,对《师父》的票房期待,就算达不到令人艳羡的十亿,超过一亿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然没有悬念的。且尽管影片没有最流行的大明星加盟,不过,导演在演员的选取上,多少还是考虑了市场因素。但是,影片最终只以六千万收场。和比它早三个月上映的《聂隐娘》几乎持平。这是个令人有点意想不到的结果。《聂隐娘》票房不高,是大家都想到的,侯孝賢导演的个人趣味对于大陆的院线喜好而言是极度的曲高和寡。但《师父》决没有这样子地不在乎观众口味,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电影——民国、天津、南北武术的较量,中西文化的交融,各种明争暗斗、江湖规矩,纷纷登场。所有这些,看过的,不陌生,没看过的,也不会有太多疏离感。太多的影视剧,为我们理解这样的故事做了铺垫——于是,最终,一定有些什么,导致了这六千万的结果,成全了影片的低票房高口碑。
师父叫陈识,影片从头到尾不大出现他的名字,稍一疏忽,就会忘记,只知道他是师父。师父来自广东,大户人家的后代,家门败落,幸好年轻时学了武艺,给自己留了个吃饭的本事。师父进入我们视野,是故事开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他是地道的南拳北上,习咏春拳的他,想在天津开武馆。至于为什么是天津,这大有讲究。剧情叙述到这里,《师父》有别于之前的同类影片之处,已经非常明显,我当然可以一气呵成,只说电影讲了什么故事,但如果是这样,就没有真正说清楚《师父》这部影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师父》这部电影的好处恰在这不断停下,从表面情节的复述中抽离,交代背景的过程中。当然,这也是它之所以只有六千万票房的原因——《师父》醉翁之意不在剧情,而在剧情之后的学问和时代。
开武馆这种桥段,各种港片港剧,我们看过不少。各路人马或者庆贺,或者挑衅,总之就是开门见山的热闹,自然,也充斥了极度不讲究的粗糙。轮到陈识师父想在天津开武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导演轻拢慢捻,娓娓道来,我们才知道,武馆不是想开就开,得一路打赢八家天津本地武馆——俗话叫踢馆,说穿了,把天津本地武术同行得罪个遍,才能在天津吃开武馆这行饭。若是如此也简单了,虽然得罪了人,到底立足了。然而,又不是这样,师父作为一个外地人,真的踢了本地的馆,必不能被那些被踢的武馆所容。解决方法是找一个本地徒弟,将功夫教给徒弟,由徒弟踢馆,据说天津人容天津人。事情并没有结束,最后,天津本地一定要找出一位高手,打败这个徒弟,将其撵出天津,永不能回来。到了此种时候,师父终于能开馆——到底也不是真容,武行计较起来,比什么文人相轻可怕的多。
这样的情节,安静、甚至有些压抑。看多了电影,类似的开篇足以让我们嗅到山雨欲来的躁动不安。这是一种很常规的电影的商业逻辑和叙事技巧,故事设置上天然就充满了世事难料的意味。《师父》在影片一开始就安排了如此能够抓住观众的悬念,师父未来的命运多舛,其间可能有的血腥暴力,在相当程度上会被期待——但仅仅是会被期待,却无法保证观众有耐心去期待。虽然设置了悬念,但这悬念有点复杂,分明是陈述天津武行上世纪三十年代开武馆的规矩。原本冲着功夫片的介绍,来看电影娱乐一把,谁知被要求学起了专业知识。功夫片怎么变成了这样,不仅和原本对影片的想象有了落差,也产生了极大的混乱。甚至会觉得,这哪里是功夫片呢,根本是打着功夫片旗号导演自娱的装高深的所谓艺术片。
影片之后的情节就依循这样的逻辑和路数在商业叙事和专业知识之间流转。师父收了本地的徒弟,很聪明的年轻人,教了两年而已,已经青出于蓝,顺顺当当踢了八家天津的武馆。听起来很有看头,尤其是导演不知出于什么心思,让武馆的女弟子穿着开了高叉的旗袍比武。权且认为这是商业考量,然而踢馆的过程非常不花哨,甚至非常简略,完全没有任何被强调的意图。想象中的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更是丝毫未见。于是,以往看此类电影时会有的兴奋、激动、热血沸腾,在《师父》这部影片中,完全找不到。这样子的功夫片,想必令很多观众失望。
影片的情感处理倒是相当流畅易懂,但毫无疑问有些冰山一角。无论是夫妻情还是师徒情,甚至同行的恩怨,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泛滥,非常冷静克制,且关乎情感的部分全部和对功夫话题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没有功夫的主体,情感完全不存在。因此,尽管实际上可以看出导演意图迎合习惯了中国式浪漫情感的观众需求的愿望,但影片整体的风格又决定了这种情感表达大体上必然是简练、沉静、不流于表面。当飞驰而过的时代已经决定大众缺少必要的心思和能力来发现和体味着冰山下的暗涌,深沉的情感表述恐怕也难以达到希望的效果。
于是,在这样一部讲述了一个彻头彻尾功利主义故事的影片中,当师父一开始是抱着毁一人而成就一个门派的目的收徒传艺,最后却为徒弟之死心意难平的时候;当婚姻从开始就有明确目的,然而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一对萍水相逢的夫妻却在危难中非常自然地考虑到对方,并且愿意为彼此担起要命的风险的时候;我们原本应该会格外感受到一种 “重”的情感,并为此动容。然而,这种试图达成普遍性感动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完成。相反,创作者所希望传达出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全然以另外一种面貌呈现,意思就是,“重”反而变成了“轻”。
最终,我们看到一个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图景,当戏里的师父在为了开武馆,让南方小拳种在北方落脚求得发展历经各种考验和挣扎的同时,电影的导演也在戏外做着同样的事情。徐皓峰,这位经由《师父》这部电影渐渐为人所知的电影人,是在苦心孤诣,理想主义地希望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功夫电影,应该说,是属于自己的审美理念的电影。
仅就独创性这个目的而言,徐皓峰已经做到了。并非是他第一部大银幕电影的《师父》终于形成了众人眼中有明确个人风格的作品。同时差强人意但能够收回投资的票房也使得他能够继续进行创作,有机会让下一部影片出现在院线中。这对于目前电影类型相当单一的中国影院而言,无论如何是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只是,若是票房始终不够理想,则难免多少有些尚未成功的意味。
说到底,这条路依然艰辛,我们当然可以预期,中国电影的现状将有改变的一天。总会有这一天,观众会去接受和关注不同审美趣味的作品,或者说能够习惯并且明白什么叫做更为细腻和深层的情感表达,以及具有更为复杂和广阔叙事视角的电影,并能够对此进行审美。然而不太乐观的是,这一天虽然肯定会来,但我们也许不得不经历一场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