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满足日益升高的实践教育需求,本文对大学本科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教学体系
知识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因此,全面客观地研究实践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对实践教育的认识
1、实践教育的内涵
“实践教育”尽管从字面上看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新内涵。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工程训练等内容。
2、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积极参与实践教育,增大学对直接知识的体验和积累,具有十重要意义。而实践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加强实践教育己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
(一)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起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教育是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必然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种状况,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政治教育自由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可以使得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完善自身的效果。
(四)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可以不断的纠正认识中的偏差,使得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客观实在相吻合。而真理源于实践,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五)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务实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学生提高素质与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趋势。实践教育提供了可以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平台,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初探
1996年“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著名报告,呼吁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
(一)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来对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进行安排和变革,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计划外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假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的。本科生可以走进企业、公司、农村、部队、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通过亲历亲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焦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探索也相应的成为社会的热点,其中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切实推动大学生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大学生创业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实践教育。
(四)加快立法进程,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制保障就不能为大学生实践教育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有效地法制环境,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利益。通过法律规范可以使大学生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企业、团体之间形成有效地约束,从而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
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本科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思维转变。实践教学要求高校把教学的重点由重传授知识轻认知实践转变到传授知识和认知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上来,要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领导、教师要解决观念问题,学生本身要解决观念问题,整个社会都要解决观念问题。有全社会有了共同的认识,实践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潘家耕.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现途径[N].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2)
[2]朱振岳.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杭州建成两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0.10.30(第一版) .
[3]王秀玲,宋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4]王如海,周甜.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保障机制[N].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
[5]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N].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
[6]高丽静,李凡.实践教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N].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
关键词:实践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教学体系
知识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因此,全面客观地研究实践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对实践教育的认识
1、实践教育的内涵
“实践教育”尽管从字面上看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新内涵。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工程训练等内容。
2、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积极参与实践教育,增大学对直接知识的体验和积累,具有十重要意义。而实践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加强实践教育己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
(一)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起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教育是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必然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种状况,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政治教育自由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可以使得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完善自身的效果。
(四)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可以不断的纠正认识中的偏差,使得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客观实在相吻合。而真理源于实践,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五)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务实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学生提高素质与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趋势。实践教育提供了可以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平台,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初探
1996年“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著名报告,呼吁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
(一)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来对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进行安排和变革,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计划外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假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的。本科生可以走进企业、公司、农村、部队、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通过亲历亲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焦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探索也相应的成为社会的热点,其中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切实推动大学生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大学生创业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实践教育。
(四)加快立法进程,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制保障就不能为大学生实践教育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有效地法制环境,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利益。通过法律规范可以使大学生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企业、团体之间形成有效地约束,从而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
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本科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思维转变。实践教学要求高校把教学的重点由重传授知识轻认知实践转变到传授知识和认知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上来,要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领导、教师要解决观念问题,学生本身要解决观念问题,整个社会都要解决观念问题。有全社会有了共同的认识,实践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潘家耕.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现途径[N].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2)
[2]朱振岳.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杭州建成两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0.10.30(第一版) .
[3]王秀玲,宋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4]王如海,周甜.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保障机制[N].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
[5]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N].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
[6]高丽静,李凡.实践教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N].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