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内涵与质量管理取向研究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保证。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内涵,明确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取向,树立顾客满意、全过程监控、全要素管理、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理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8-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力军。然而,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保证,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趋凸显,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建设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设施短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发展失衡等,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社会在对高职教育质量寄予期待的同时又存在不满,如,视高职教育为“低层次”、“低质量”教育,视高职生源和毕业生为“低素质”学生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实,令各高职院校日趋理性地认识到,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
  
  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应体现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教育的天职是育人。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并践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质量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求,并以此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坚持以“人才”为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事业的人才支撑和宝贵财富,是职业教育兴旺发展之根系。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好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人才建设工程,培养吸纳人才,引进智力资源,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纲。教育必须惠及社会,惠及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高职教育的行动纲领。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育人环境,实施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信誉度,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为重。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教育趋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现实和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为客观依据,改革办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益、教学效力和教育质量,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效益保证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新取向。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三全一多”特征,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和多主体。全方位,即将涉及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全部纳入教学质量范畴;全过程,即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动态监督;全员化,即全体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多主体,即构建以学校自我监管为核心,以政府监管为指导,以社会监管为依据的多主体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基于此,应树立以下质量管理理念:
  “顾客满意”。高职教育为“顾客”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顾客满意”是服务质量的核心,即学校依存于“顾客”。为此,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吻合度和社会适应度,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令“外部顾客”满意和青睐;同时,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需求”作为一切质量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优质教育服务环境。
  “全要素管理”。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要素集成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涉及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全部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从招生到人才培养、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改革、从教学过程管理到学生质量评价以及信息反馈等,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和优化配置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构建完善的、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全过程监控”。教育质量不是依据终结性评估而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控制得以实现的。质量管理应由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化为“事前预防”,由“管结果”转化为“管因素”,由“分散管理”转化为“综合治理”,由考查“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需求”等。为此,要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全过程之中,实施动态监督,使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全员参与”。“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应成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工及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事业。应致力于开发人才潜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和风尚,保证整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高效良性运作。
  “主体多元”。教学质量的生成和改进,除取决于教师、教学设施、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感应,有效地与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应尊重学生(包括毕业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质量评价的可信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尊重教育行政部门在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调节作用,建立学院、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多主体互动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依据质量管理标准实施有效运行,并随着外界环境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因此,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都应制定新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形成“纠偏-递进”机制,使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处于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佚名,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钟敏真,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新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4]刘芳武,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5]刘先义,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初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被广泛的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因此,将讨论在运用此教学模式中的常见的三个误区:只有练习,没有任务;只有任务,没有驱动;只有完成,没有评价。  [关键词]任务驱动驱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
[摘要]为进一步摸清我院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素质,重新修订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对我院07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职业素质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就业意向鲜明、职业素质欠缺的结论。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意向职业素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2-01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1.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淄博职业学院所设的14
[摘要]针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的一般性特点,探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在某一专业方向具有技能专长的应用型和工程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4-01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广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又有工程技术上的一些分析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着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重点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3-01    一、前言    由于电工电子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该课程内容繁多,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思
应当看到,随着全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容量大、直观形象、快捷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重视。这种新教学手段无疑给各种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它的各种优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
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分析中,通常对由机械磨损引起的故障模式采用功能检测策略加以预防,而制定此类问题的功能检测策略时需确定下列参数:①潜在故障状态(用磨损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