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创新基地、宜居型生态城市、城市革新的典范……这些词语形容的不是政治中心北京,而是在北京东南100多公里远的天津。
中国从没有一处地方能像此刻的天津,被全国上下赋予这么高的期待,要在一代人手上完成这么多建设目标。而仅仅十年前,这里远只是华北一个老旧的城市。
有专家分析,如果天津设想中的各项计划能够逐一完成,则以京津为核心,结合辽宁、河北、山东的实力,将形成一个类似长三角、珠三角的庞大区域经济体,改写亚洲的经济版图。对韩国、日本及其中国其他沿海大城市来说,天津新势力的崛起,象征着机会和挑战。
抢地位:目标是北方经济中心
20年前的8月,邓小平顶着酷暑突然现身天津,视察市区、港口和昔日的租界,发表了意义深长的讲话:“你们(天津)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一点,发展快一点。你们这里有些基础设施比上海好,有些事情办起来可能容易些。人家借给我们钱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1986年的天津,市容和当时上海、深圳一样破落,百废待举。邓小平寄望天津能够率先突破,走在上海的前面,释放百年来中国北方深藏的经济潜能。
但也许是天津人太容易满足于在巷口大树阴下玩“拱猪”的安逸生活(天津人迷拱猪,就像四川人爱玩麻将),更重要的是当时天津的干部都害怕政治风险,天津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
邓小平可能没有想到,20年后,他对天津的寄望,终于摆在中央和国务院的会议桌上。去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今年全国两会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先后通过决议,启动了建设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序幕。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郊,占地面积2270平方公里,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地组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这里将成为天津经济的龙头:“依托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服务环渤海(京津冀加上辽宁、山东)、辐射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准的现代化建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破天荒:高层动员规模空前盛大
为了这一长串的目标,国家动了大气力,对天津的新规划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温家宝总理的关注下,由学者专家及官员数十人组成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小组,在去年年初首先提出完整的策略报告。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派负责人到天津调查研究,提出30多项具体政策意见,把天津滨海新区的策略性地位与深圳和浦东相提并论。
紧接着,决策层次不断提高。6月,温家宝总理率领国务院16个决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入滨海新区,与天津各部门开展逐项讨论;胡锦涛主席稍后也抵达天津考察,代表中央做了最后的确认。
这样大规模的高层动员和集体决策,在全国各省市开发史上可谓空前。各级官员被要求尽快提出创新方案、改革纲领和各项配套措施,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发动机已经点火,大家加油吧。”天津市台办主任廖晓愚这样形容。
天津市科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何志敏感受很深刻,他说,自从发展天津获得中央拍板后,海内外科技界便纷纷与科委联系,主动提供协助,或者要求合作,“排会面就排满整整三个月。”
为了证明“建设高水准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不是抽象的口号,国务院今年6月公布天津发展计划的同时,确定和欧盟合作,在天津设立空中客车A320客机生产线。这是空中客车生产线首次踏出欧洲大门。
空中客车生产牵涉庞大配套,包括完整的交通运输动线和大客机试飞跑道等数百项问题,从可行性研究、谈判交涉、审批,到人员培训、工厂选址、试飞跑道完工,全部要在三年内完成。第一架“中国制造”的大客机,预计在2008年起飞,并在2010年达到月产量4架的水平。空中客车落户天津,是中央支持天津奋起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新战略:天津要建设也要环境
在建设中牺牲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通病。在这方面,天津尝试塑造不同的城市风格。建设天津,不仅要在北方再造一个上海,而且在方法上要超越浦东和深圳的经验,也就是注重区域协调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扬弃耗用大量资源的高污染产业。
距天津港不远处,被天津人称为“大乙烯”的1200万吨炼油厂及120万吨轻油裂解厂,预计在2009年完工投产,每年带动石化业上下游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
“大乙烯”最让人瞩目的不是产值,而是试图降低对环境资源冲击的全新尝试,工厂将大量使用淡水化海水,避免耗用天然淡水。
“天津水资源匮乏,是注定不能靠天吃水的,这已经是全体市民的高度共识。”天津市发改委办公室副主任许颖悟等表示,天津无论是南水北调,还是从河北省引入淡水,成本都不低,经过多年研究改良,淡化海水的成本已经和使用天然淡水的成本差不多,将来大量使用,成本还会再降,这将会给全国节省水资源产生示范作用。
“大乙烯厂只是第一步,我们会密切注意它的成效,最主要是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能够成功,我们打算再建第二套、第三套”,天津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鉴表示,渤海湾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大乙烯厂可谓近水楼台。
市民日常生活上,也同步进行环境保护。在被称为“碧水工程”的计划里,天津市已陆续铺设完成约100公里长的“中水”管线,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中水”,供家庭、工厂和公共建筑用于洗涤、冲厕、园艺浇灌、流水景观等用处。天津还立法规定,新建的大型社区,除了自来水管道,还必须设置中水管道,节省珍贵的水资源。
护生态:力拼宜居型生态城市
“碧水工程”之外,还有针对空气污染的“蓝天工程”,禁止在市区烧煤,逐年淘汰小型电厂,对市区裸露地实施全面绿化,减少扬尘等等;还有针对城市噪音的“安静工程”。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力实现计划中的“宜居型生态城市”。
把绿化概念和古迹创意结合起来,是国际大都市观光休闲的大卖点。天津有赶上这波潮流的条件。
海河被称为天津的母亲河,穿过天津最繁华的市中心和昔日的租界,随着水质改善,沿岸将开辟成大片的亲水、休闲和商业综合区。河边原奥地利租界的老建筑,修建成奥地利风貌区,以袁世凯故居为起点。意大利租界原来大片破落的房屋,将按原样修葺后焕然一新,规划成花园商业区,无论规模和周边条件,和上海“新天地”比较,毫不逊色。
为了确保旧租界的欧陆风情不被破坏,老建筑物实行严格保护制,租界一带的新建筑,也被规定必须采用欧洲古典风格。
大视野:官员跳出天津看天津
天津市规划局的副局长白吉祥和年轻的规划管理处处长陈波,一直不断强调要从全球化的角度,“跳出天津看天津”,环渤海乃至东北亚的区域发展来研究天津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
尽管有高远的理想,但参与其事的官员都明白,如果没有北京,天津是飞不远的。要避免眼高手低,就一定要把北京拉近一点。
北京和天津之间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的“趣事”。一些天津官员可能还清楚记得,若干年前,曾经有一位北京市领导,当听到京津合作时,所想到的唯一方案,就是把讨人厌的北京火葬场搬到天津去,这让天津官员哭笑不得。
但自从天津发展方向确立后,对环渤海前途影响深远的京津合作也出现了新面貌。最明显的就是铁道部和北京、天津联合投资全长115公里的城际铁路,已经于今年7月动土施工,要赶在两年内完工。
很多北京市民不喜欢去天津,因为高速公路塞车,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但城际铁路完工后,北京和天津的交通时间将缩短至半个小时,遇上交通高峰时段,每三分钟就有一班列车开出。
预计在2010年完工的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也会在天津设站。连接京津的高速公路,五年内将从目前的一条增加到四条。天津和环渤海其他省市之间的铁路系统,也在全面规划中。
看未来:10年赶上10年后的浦东
天津带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在“往外看”。天津滨海新区的网站上,有固定的专栏,盯着上海浦东的一举一动:哪边的投资多一点、设备新一点。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定的内部要求是,要用10年时间赶上10年之后的浦东。
“天津人是有信心的”,康师傅的老员工赵慧敬还记得,15年前第一次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厂时,“这里除了芦苇,什么都没有。”现在站在开发区同样的地方,放眼望去尽是大片的厂房、绿树和商业区、住宅区,再也看不到一根芦苇。
天津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好像换上了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截至今年6月,天津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937家,投资总额857亿美元,合资额达62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3.6亿美元。无论是吸引外资速度还是规模,天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期间,从2006年到2010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以20%的速度增长。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就可以在那句熟知的“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后面加上“21世纪看天津”。
中国从没有一处地方能像此刻的天津,被全国上下赋予这么高的期待,要在一代人手上完成这么多建设目标。而仅仅十年前,这里远只是华北一个老旧的城市。
有专家分析,如果天津设想中的各项计划能够逐一完成,则以京津为核心,结合辽宁、河北、山东的实力,将形成一个类似长三角、珠三角的庞大区域经济体,改写亚洲的经济版图。对韩国、日本及其中国其他沿海大城市来说,天津新势力的崛起,象征着机会和挑战。
抢地位:目标是北方经济中心
20年前的8月,邓小平顶着酷暑突然现身天津,视察市区、港口和昔日的租界,发表了意义深长的讲话:“你们(天津)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一点,发展快一点。你们这里有些基础设施比上海好,有些事情办起来可能容易些。人家借给我们钱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1986年的天津,市容和当时上海、深圳一样破落,百废待举。邓小平寄望天津能够率先突破,走在上海的前面,释放百年来中国北方深藏的经济潜能。
但也许是天津人太容易满足于在巷口大树阴下玩“拱猪”的安逸生活(天津人迷拱猪,就像四川人爱玩麻将),更重要的是当时天津的干部都害怕政治风险,天津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
邓小平可能没有想到,20年后,他对天津的寄望,终于摆在中央和国务院的会议桌上。去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今年全国两会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先后通过决议,启动了建设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序幕。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郊,占地面积2270平方公里,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地组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这里将成为天津经济的龙头:“依托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服务环渤海(京津冀加上辽宁、山东)、辐射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准的现代化建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破天荒:高层动员规模空前盛大
为了这一长串的目标,国家动了大气力,对天津的新规划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温家宝总理的关注下,由学者专家及官员数十人组成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小组,在去年年初首先提出完整的策略报告。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派负责人到天津调查研究,提出30多项具体政策意见,把天津滨海新区的策略性地位与深圳和浦东相提并论。
紧接着,决策层次不断提高。6月,温家宝总理率领国务院16个决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入滨海新区,与天津各部门开展逐项讨论;胡锦涛主席稍后也抵达天津考察,代表中央做了最后的确认。
这样大规模的高层动员和集体决策,在全国各省市开发史上可谓空前。各级官员被要求尽快提出创新方案、改革纲领和各项配套措施,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发动机已经点火,大家加油吧。”天津市台办主任廖晓愚这样形容。
天津市科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何志敏感受很深刻,他说,自从发展天津获得中央拍板后,海内外科技界便纷纷与科委联系,主动提供协助,或者要求合作,“排会面就排满整整三个月。”
为了证明“建设高水准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不是抽象的口号,国务院今年6月公布天津发展计划的同时,确定和欧盟合作,在天津设立空中客车A320客机生产线。这是空中客车生产线首次踏出欧洲大门。
空中客车生产牵涉庞大配套,包括完整的交通运输动线和大客机试飞跑道等数百项问题,从可行性研究、谈判交涉、审批,到人员培训、工厂选址、试飞跑道完工,全部要在三年内完成。第一架“中国制造”的大客机,预计在2008年起飞,并在2010年达到月产量4架的水平。空中客车落户天津,是中央支持天津奋起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新战略:天津要建设也要环境
在建设中牺牲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通病。在这方面,天津尝试塑造不同的城市风格。建设天津,不仅要在北方再造一个上海,而且在方法上要超越浦东和深圳的经验,也就是注重区域协调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扬弃耗用大量资源的高污染产业。
距天津港不远处,被天津人称为“大乙烯”的1200万吨炼油厂及120万吨轻油裂解厂,预计在2009年完工投产,每年带动石化业上下游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
“大乙烯”最让人瞩目的不是产值,而是试图降低对环境资源冲击的全新尝试,工厂将大量使用淡水化海水,避免耗用天然淡水。
“天津水资源匮乏,是注定不能靠天吃水的,这已经是全体市民的高度共识。”天津市发改委办公室副主任许颖悟等表示,天津无论是南水北调,还是从河北省引入淡水,成本都不低,经过多年研究改良,淡化海水的成本已经和使用天然淡水的成本差不多,将来大量使用,成本还会再降,这将会给全国节省水资源产生示范作用。
“大乙烯厂只是第一步,我们会密切注意它的成效,最主要是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能够成功,我们打算再建第二套、第三套”,天津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鉴表示,渤海湾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大乙烯厂可谓近水楼台。
市民日常生活上,也同步进行环境保护。在被称为“碧水工程”的计划里,天津市已陆续铺设完成约100公里长的“中水”管线,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中水”,供家庭、工厂和公共建筑用于洗涤、冲厕、园艺浇灌、流水景观等用处。天津还立法规定,新建的大型社区,除了自来水管道,还必须设置中水管道,节省珍贵的水资源。
护生态:力拼宜居型生态城市
“碧水工程”之外,还有针对空气污染的“蓝天工程”,禁止在市区烧煤,逐年淘汰小型电厂,对市区裸露地实施全面绿化,减少扬尘等等;还有针对城市噪音的“安静工程”。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力实现计划中的“宜居型生态城市”。
把绿化概念和古迹创意结合起来,是国际大都市观光休闲的大卖点。天津有赶上这波潮流的条件。
海河被称为天津的母亲河,穿过天津最繁华的市中心和昔日的租界,随着水质改善,沿岸将开辟成大片的亲水、休闲和商业综合区。河边原奥地利租界的老建筑,修建成奥地利风貌区,以袁世凯故居为起点。意大利租界原来大片破落的房屋,将按原样修葺后焕然一新,规划成花园商业区,无论规模和周边条件,和上海“新天地”比较,毫不逊色。
为了确保旧租界的欧陆风情不被破坏,老建筑物实行严格保护制,租界一带的新建筑,也被规定必须采用欧洲古典风格。
大视野:官员跳出天津看天津
天津市规划局的副局长白吉祥和年轻的规划管理处处长陈波,一直不断强调要从全球化的角度,“跳出天津看天津”,环渤海乃至东北亚的区域发展来研究天津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
尽管有高远的理想,但参与其事的官员都明白,如果没有北京,天津是飞不远的。要避免眼高手低,就一定要把北京拉近一点。
北京和天津之间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的“趣事”。一些天津官员可能还清楚记得,若干年前,曾经有一位北京市领导,当听到京津合作时,所想到的唯一方案,就是把讨人厌的北京火葬场搬到天津去,这让天津官员哭笑不得。
但自从天津发展方向确立后,对环渤海前途影响深远的京津合作也出现了新面貌。最明显的就是铁道部和北京、天津联合投资全长115公里的城际铁路,已经于今年7月动土施工,要赶在两年内完工。
很多北京市民不喜欢去天津,因为高速公路塞车,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但城际铁路完工后,北京和天津的交通时间将缩短至半个小时,遇上交通高峰时段,每三分钟就有一班列车开出。
预计在2010年完工的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也会在天津设站。连接京津的高速公路,五年内将从目前的一条增加到四条。天津和环渤海其他省市之间的铁路系统,也在全面规划中。
看未来:10年赶上10年后的浦东
天津带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在“往外看”。天津滨海新区的网站上,有固定的专栏,盯着上海浦东的一举一动:哪边的投资多一点、设备新一点。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定的内部要求是,要用10年时间赶上10年之后的浦东。
“天津人是有信心的”,康师傅的老员工赵慧敬还记得,15年前第一次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厂时,“这里除了芦苇,什么都没有。”现在站在开发区同样的地方,放眼望去尽是大片的厂房、绿树和商业区、住宅区,再也看不到一根芦苇。
天津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好像换上了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截至今年6月,天津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937家,投资总额857亿美元,合资额达62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3.6亿美元。无论是吸引外资速度还是规模,天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期间,从2006年到2010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以20%的速度增长。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就可以在那句熟知的“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后面加上“21世纪看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