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我从澳洲回国度假,期间专程到上海仙霞网球中心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喜力公开赛。当时,我举着一面澳洲小国旗,不断为澳洲球员菲利浦西斯和阿瑟斯加油,也许我的举止有点太过招摇,赛后,《网球》的记者曲涛把我逮住,做了个小小的采访,我也因此结下了和《网球》的不解之缘。
在她的引荐下,我从当时的某综合论坛的网球版,转战加入《网球》旗下的论坛“网球网”,并担任了总管理员,自此开始了泡网球网的日子。那几年里,网球网可以说是国内最红火的专业网球论坛,“不在网球场,就在网球网”的口号延续至今。
给《网球》写的第一篇文章是讲述我在悉尼公开赛当志愿者的故事,刊登后不久,当时中国网球公开赛负责招募志愿者的工作人员专门联系我,就国外成熟赛事如果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向我取经。
2006年的澳网,我第一次以网球网管理员的身份申请了媒体证件,成了《网球》的澳网特派记者。记得当时的命题文章是关于中国金花的。那个时候,金花们已经开始崛起,七朵金花同时闯入澳网正赛,受到了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那时还是以国家队形式出战,除了赛后的新闻发布会,金花们的嘴巴都是紧紧的,想挖到一点独家消息,对我这种非专业记者来说真是难上加难。没办法,只能勤能补拙,从悉尼到墨尔本,我时刻紧跟着金花们,窃取一丁一点的情报,有机会和国家队的助理教练聊会儿天,我也觉得如获至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在训练、赛后新闻发布会见面频繁,加上那年来澳网的中国记者寥寥可数,我慢慢从和金花们混个脸熟,进展到真正熟悉起来。后来晏紫更是直接叫出我在网球网的昵称,那时才知道原来郑洁晏紫经常上论坛潜水。顺水推舟,我也为她们在网球网注册了名字,邀请她们来玩,她们还都真的前来发帖和网友互动,当时在论坛也造成了不小的轰动。郑洁晏紫一路走向双打冠军,她们都开玩笑说我是她们的福星。现在我们已经成了真正的好友,来悉尼比赛时,她们都会忙里偷闲来我家“蹭”一顿美味佳肴。在品尝过我先生拿手好菜红烧肉后,郑洁和张宇每次都会竖起大拇指。
2007年,我再次以《网球》特派记者的身份报道澳网的比赛。我对新闻写作也不再陌生,除了自己比较拿手的综述性文章外,我第一次对球员进行了专访。我看中的人选是当年澳网的15号种子德约科维奇。之所以对小德产生兴趣,这源于在澳网新闻中心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那是在一场中国选手的比赛后,我们几位记者在小采访厅外等候进行采访,正好小德的教练也在旁边的小采访厅门口,我们就闲聊起来,突然门猛然被拉开,小德风风火火从采访厅走了出来,看到我们在聊天,突然冒了一句:“谁是中国最有名的运动员啊?”“姚明!”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哦,姚明……”小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两句对话即让我觉得他是一位很有意思的小伙子!
成功约访到当时这位希望之星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轮比赛前我向ATP申请采访,新闻官告知我小德当天已经有太多的约访了,包括数家平面媒体和3家电视台。新闻官还打趣说,这得怪小德人太好,想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导致自己“深陷困境”。有了经验,第二轮我早早就填表申请,新闻官很快确认采访申请被小德接纳。谁知好事多磨,赛后由于有赞助商的活动,采访被推迟到第二天的双打比赛之后。第二天,小德输掉了双打,专访也就被取消。我知道第三轮单打后也许是我最后的机会,因为球员一般失利后都不太愿意接受专访,小德如果来到第四轮,等待他的将是当时如入中天的费天王。我再次找到新闻官,表达了这个采访对中国球迷的重要性。新闻官许诺赛后把我的采访安排在第一位。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网球》也成为第一家对德约科维奇进行专访的中国媒体。
约访的过程挺艰辛,采访的过程却很愉悦。小德那时候还算不上大牌球星,但第一次对球员进行专访的我不免有些局促不安。我被领到媒体花园,小德已经坐在桌旁等待了。新闻官介绍我是《网球》杂志的记者后,满脸堆笑的小德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这一下子就消除了我的紧张情绪。我也干脆直接称他为“Serbian Kangaroo(塞尔维亚小袋鼠)”,Serbian Kangaroo是他当时在博客上的名字,这个称呼引来他一阵狂笑。整个采访在一个特别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小德很健谈,非常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从青少年球员的转型,塞尔维亚网球现况,自己网球之外的兴趣等等。
当时,很多国外媒体都在猜测德约科维奇有可能被英国网球协会招致麾下,我也适时和他谈起这个话题:“你会不会选择成为一个英国人?”他幽默地回答:“你是第222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啦!”
采访中,当小德得知当时他在中国已经有了不少的球迷时,他特意写了一张“我希望能够在今年的上海大师杯上见到你们”的明信片送给中国球迷。后来,他也兑现了这个愿望,年底时以第三的排名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大师杯。采访结束时,小德还拿起我送他的一个中国结:“嘿,我拿着这个照吧!”后来,我一直拿这张照片作为我在网球网论坛的头像。
作为《网球》的特派记者,我在澳网有过很多独特的经历和趣事,当然也免不了出糗。最记忆犹新的是在新闻发布会时为李娜做现场翻译。那时的金花们还不像现在这样能很自如的回答英语问题,我会经常为她们客串一把翻译工作。那天李娜是被安排在主采访厅,参加的外媒很多,我刚刚为她翻译了第一句话,新闻官就说:不如坐到上面来吧。这样我就坐到了李娜身边,直接面对各大媒体的提问。尽管在悉尼奥运会做志愿者时,我已经接受过正规的口译培训,但我还是架不住现场的紧张感,犯了翻译中的大忌——把很多的人称都说错了。这些错误都被笔录员无情地记录下来,在新闻中心供所有媒体参阅。
2009年底,在有了小妞妞后,我的生活重心转为家庭,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每年在悉尼赛和澳网泡上三整周了。不过,一家人到墨尔本轻轻松松看上三四天球,感受感受气氛,也是件不错的事儿。三岁多的妞妞在我们的熏陶下,也开始拿着小球拍和我们一起参加网球活动了。妞妞知道我喜欢德约科维奇,她也经常甜甜的说:我也喜欢Novak!妞妞已经“参加”过两次澳网了,今年的悉尼赛和澳网,郑洁两度在中心球场遭遇澳洲的斯托瑟,妞妞都耐心坐在郑洁的球员包厢里看了整场比赛。澳网时,小妞儿还被中央台的记者追踪采访。郑洁以前说我是她的福星,现在说妞妞是她的小福星。妞妞在澳网看她的两场比赛都赢了,我们一离开墨尔本,第三轮她则惜败给格尔格斯。和妞妞一见如故的郑洁两次打趣:和我走吧,带你一起打球。没准不久的将来,郑洁的网球学校真的会出现小妞妞的身影呢!
热爱网球多年,从普通的球迷到半专业的记者,我要感谢《网球》杂志给了我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接触和加深了解网球的机会,同时也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网球,一生的挚爱;《网球》,一生的朋友!
在她的引荐下,我从当时的某综合论坛的网球版,转战加入《网球》旗下的论坛“网球网”,并担任了总管理员,自此开始了泡网球网的日子。那几年里,网球网可以说是国内最红火的专业网球论坛,“不在网球场,就在网球网”的口号延续至今。
给《网球》写的第一篇文章是讲述我在悉尼公开赛当志愿者的故事,刊登后不久,当时中国网球公开赛负责招募志愿者的工作人员专门联系我,就国外成熟赛事如果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向我取经。
2006年的澳网,我第一次以网球网管理员的身份申请了媒体证件,成了《网球》的澳网特派记者。记得当时的命题文章是关于中国金花的。那个时候,金花们已经开始崛起,七朵金花同时闯入澳网正赛,受到了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那时还是以国家队形式出战,除了赛后的新闻发布会,金花们的嘴巴都是紧紧的,想挖到一点独家消息,对我这种非专业记者来说真是难上加难。没办法,只能勤能补拙,从悉尼到墨尔本,我时刻紧跟着金花们,窃取一丁一点的情报,有机会和国家队的助理教练聊会儿天,我也觉得如获至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在训练、赛后新闻发布会见面频繁,加上那年来澳网的中国记者寥寥可数,我慢慢从和金花们混个脸熟,进展到真正熟悉起来。后来晏紫更是直接叫出我在网球网的昵称,那时才知道原来郑洁晏紫经常上论坛潜水。顺水推舟,我也为她们在网球网注册了名字,邀请她们来玩,她们还都真的前来发帖和网友互动,当时在论坛也造成了不小的轰动。郑洁晏紫一路走向双打冠军,她们都开玩笑说我是她们的福星。现在我们已经成了真正的好友,来悉尼比赛时,她们都会忙里偷闲来我家“蹭”一顿美味佳肴。在品尝过我先生拿手好菜红烧肉后,郑洁和张宇每次都会竖起大拇指。
2007年,我再次以《网球》特派记者的身份报道澳网的比赛。我对新闻写作也不再陌生,除了自己比较拿手的综述性文章外,我第一次对球员进行了专访。我看中的人选是当年澳网的15号种子德约科维奇。之所以对小德产生兴趣,这源于在澳网新闻中心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那是在一场中国选手的比赛后,我们几位记者在小采访厅外等候进行采访,正好小德的教练也在旁边的小采访厅门口,我们就闲聊起来,突然门猛然被拉开,小德风风火火从采访厅走了出来,看到我们在聊天,突然冒了一句:“谁是中国最有名的运动员啊?”“姚明!”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哦,姚明……”小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两句对话即让我觉得他是一位很有意思的小伙子!
成功约访到当时这位希望之星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轮比赛前我向ATP申请采访,新闻官告知我小德当天已经有太多的约访了,包括数家平面媒体和3家电视台。新闻官还打趣说,这得怪小德人太好,想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导致自己“深陷困境”。有了经验,第二轮我早早就填表申请,新闻官很快确认采访申请被小德接纳。谁知好事多磨,赛后由于有赞助商的活动,采访被推迟到第二天的双打比赛之后。第二天,小德输掉了双打,专访也就被取消。我知道第三轮单打后也许是我最后的机会,因为球员一般失利后都不太愿意接受专访,小德如果来到第四轮,等待他的将是当时如入中天的费天王。我再次找到新闻官,表达了这个采访对中国球迷的重要性。新闻官许诺赛后把我的采访安排在第一位。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网球》也成为第一家对德约科维奇进行专访的中国媒体。
约访的过程挺艰辛,采访的过程却很愉悦。小德那时候还算不上大牌球星,但第一次对球员进行专访的我不免有些局促不安。我被领到媒体花园,小德已经坐在桌旁等待了。新闻官介绍我是《网球》杂志的记者后,满脸堆笑的小德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这一下子就消除了我的紧张情绪。我也干脆直接称他为“Serbian Kangaroo(塞尔维亚小袋鼠)”,Serbian Kangaroo是他当时在博客上的名字,这个称呼引来他一阵狂笑。整个采访在一个特别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小德很健谈,非常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从青少年球员的转型,塞尔维亚网球现况,自己网球之外的兴趣等等。
当时,很多国外媒体都在猜测德约科维奇有可能被英国网球协会招致麾下,我也适时和他谈起这个话题:“你会不会选择成为一个英国人?”他幽默地回答:“你是第222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啦!”
采访中,当小德得知当时他在中国已经有了不少的球迷时,他特意写了一张“我希望能够在今年的上海大师杯上见到你们”的明信片送给中国球迷。后来,他也兑现了这个愿望,年底时以第三的排名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大师杯。采访结束时,小德还拿起我送他的一个中国结:“嘿,我拿着这个照吧!”后来,我一直拿这张照片作为我在网球网论坛的头像。
作为《网球》的特派记者,我在澳网有过很多独特的经历和趣事,当然也免不了出糗。最记忆犹新的是在新闻发布会时为李娜做现场翻译。那时的金花们还不像现在这样能很自如的回答英语问题,我会经常为她们客串一把翻译工作。那天李娜是被安排在主采访厅,参加的外媒很多,我刚刚为她翻译了第一句话,新闻官就说:不如坐到上面来吧。这样我就坐到了李娜身边,直接面对各大媒体的提问。尽管在悉尼奥运会做志愿者时,我已经接受过正规的口译培训,但我还是架不住现场的紧张感,犯了翻译中的大忌——把很多的人称都说错了。这些错误都被笔录员无情地记录下来,在新闻中心供所有媒体参阅。
2009年底,在有了小妞妞后,我的生活重心转为家庭,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每年在悉尼赛和澳网泡上三整周了。不过,一家人到墨尔本轻轻松松看上三四天球,感受感受气氛,也是件不错的事儿。三岁多的妞妞在我们的熏陶下,也开始拿着小球拍和我们一起参加网球活动了。妞妞知道我喜欢德约科维奇,她也经常甜甜的说:我也喜欢Novak!妞妞已经“参加”过两次澳网了,今年的悉尼赛和澳网,郑洁两度在中心球场遭遇澳洲的斯托瑟,妞妞都耐心坐在郑洁的球员包厢里看了整场比赛。澳网时,小妞儿还被中央台的记者追踪采访。郑洁以前说我是她的福星,现在说妞妞是她的小福星。妞妞在澳网看她的两场比赛都赢了,我们一离开墨尔本,第三轮她则惜败给格尔格斯。和妞妞一见如故的郑洁两次打趣:和我走吧,带你一起打球。没准不久的将来,郑洁的网球学校真的会出现小妞妞的身影呢!
热爱网球多年,从普通的球迷到半专业的记者,我要感谢《网球》杂志给了我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接触和加深了解网球的机会,同时也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网球,一生的挚爱;《网球》,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