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如何规范,如何管理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棘手问题。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探索高职学生人本化管理的新模式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全员育人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管理即服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体现服务特征,然而,相当数量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确,方式行政化;对学生训导多,服务和权益保护少;管理事务多,而说服教育少。没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人本化管理”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应体现育人在先,然而,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2.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高职院校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据调查,目前能达到此比例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无法满足对学生个性化管理的需要。而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同,且临时人员占较大的比例,专业知识、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都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辅导员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承担的风险也大,很难吸引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参与。辅导员的结构一时无法得到改善,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难以调动,达不到应有的管理质量,势必造成管理队伍也不稳定性。
同时,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也滞后于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管理手段还没有充分具备,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花大力气去改善。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和世界观的形成日益显著,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管理的需要。高职教育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没有跟进,知识更新太慢,管理上就会出漏洞。
3.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还有缺陷,有些教育管理者的法津意识不强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过多强调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来开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话语权缺失,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管理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的程序有缺陷。比如未征学生同意,将学生隐私公之于众,致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当学生的权利遭到侵害时,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生进行救助,致使小问题酿成大事故。对学生违规违纪的处分没有充分地做到透明和公开,给当事学生参与和申辩机会不多,尽管处理是公正的,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二是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还需加强。尽管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学生与高校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各方权利和义务内容如何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基础性、结构性的问题,学院的辅导员,甚至学院领导了解和研究的都不是很深入。我国现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教育法律体系。
4.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压力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大扩招后的产物,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在解决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的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由于住宿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学生的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定位都发生了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自己的权益更注重,对各项服务的要求更强烈,这势必会造成管理和被管理间的矛盾加深。另外,学生入住公寓后,寝室变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情感交流,思想、文化、政治和价值观的交流、交锋在宿舍,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也在宿舍。系部的管理力度有所减弱,对学生的关怀和了解有所下降,如何充分利用宿舍来开展人本化的管理,消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成了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新课题。
5. 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高职教育重在管理,而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在系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是搞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两条线一起管: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系部;学生处—系—学生。两条线既平行又相交,就会造成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表面上看大家都在管理学生,实际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系部在做,但决策权却在学生处,系部权限过少,不便于开展工作。另外,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指导思想和内容过于简单化,各方面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顺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二、高职学生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人格,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弘扬个性的权利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根本。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师生个体生命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管理人本化。
1.树立人本化的学生管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化、独立性、民主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地方,尤其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放在首位。无论是学院领导,还是普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摒弃“师道尊严”与“严格管理”,建立起现代、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现实,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使教育管理更趋合理化。
高职院校也要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还需要教育和引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为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人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出发,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对照群体范围的尺度,进行整合和扬抑,力求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弘扬自我,展示个性。所以,人本化的管理就是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
2.构建人本化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人是首要的教育管理客体,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指个人,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精神以及共同目的与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合的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管理而言,这就要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和现代、民主的师生关系。所有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必须要把学生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无论他的素质高低、知识的深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人本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教育人,更能够培养人,锻炼人。
学生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成。组织体系涵盖了高职院校各教学管理机构。人本化的组织体系要求各个机构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要充分调动系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行,明确管理目标,明晰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制度体系由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组成,包括国家和省市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和学院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学生的权益,又要明确学生的义务,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待。
3.营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环境
学校的管理工作重在管理环境的建设,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人性化的管理环境的主体除了物质环境,还应包括学院领导、辅导员和教师。领导的水平和方法影响辅导员和教师的育人质量,而辅导员和教师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和管理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的管理环境建设应该体现关注人的特殊发展需要的思想。通过人性化环境建设,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凸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亲善的生存环境。要体现理解、尊重和服务的特征。无论是教师的感受还是学生的体会,都需要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是人本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二是和谐的教育环境,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工真正从内心接受管理。“自目可刻,佛心难得”,得人心者得天下,因此,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把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培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职管理尤其要抛弃那种金字塔型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管理模式,而以平面式、网络型的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教育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制度的规范化、人性化,将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还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知人善任,因材施教,以学生对未来的需求为目标而创设发展环境。四是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就应该做到“宽严有致、恩威并重、张驰有度”。提倡人格化管理,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靠对学生的关怀和体贴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依靠权力和地位。只有将管理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的基础之上,才能消除年轻一代与年长者的心理代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全员育人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管理即服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体现服务特征,然而,相当数量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确,方式行政化;对学生训导多,服务和权益保护少;管理事务多,而说服教育少。没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人本化管理”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应体现育人在先,然而,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2.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高职院校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据调查,目前能达到此比例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无法满足对学生个性化管理的需要。而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同,且临时人员占较大的比例,专业知识、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都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辅导员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承担的风险也大,很难吸引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参与。辅导员的结构一时无法得到改善,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难以调动,达不到应有的管理质量,势必造成管理队伍也不稳定性。
同时,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也滞后于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管理手段还没有充分具备,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花大力气去改善。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和世界观的形成日益显著,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管理的需要。高职教育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没有跟进,知识更新太慢,管理上就会出漏洞。
3.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还有缺陷,有些教育管理者的法津意识不强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过多强调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来开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话语权缺失,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管理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的程序有缺陷。比如未征学生同意,将学生隐私公之于众,致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当学生的权利遭到侵害时,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生进行救助,致使小问题酿成大事故。对学生违规违纪的处分没有充分地做到透明和公开,给当事学生参与和申辩机会不多,尽管处理是公正的,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二是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还需加强。尽管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学生与高校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各方权利和义务内容如何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基础性、结构性的问题,学院的辅导员,甚至学院领导了解和研究的都不是很深入。我国现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教育法律体系。
4.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压力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大扩招后的产物,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在解决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的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由于住宿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学生的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定位都发生了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自己的权益更注重,对各项服务的要求更强烈,这势必会造成管理和被管理间的矛盾加深。另外,学生入住公寓后,寝室变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情感交流,思想、文化、政治和价值观的交流、交锋在宿舍,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也在宿舍。系部的管理力度有所减弱,对学生的关怀和了解有所下降,如何充分利用宿舍来开展人本化的管理,消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成了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新课题。
5. 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高职教育重在管理,而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在系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是搞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两条线一起管: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系部;学生处—系—学生。两条线既平行又相交,就会造成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表面上看大家都在管理学生,实际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系部在做,但决策权却在学生处,系部权限过少,不便于开展工作。另外,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指导思想和内容过于简单化,各方面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顺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二、高职学生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人格,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弘扬个性的权利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根本。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师生个体生命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管理人本化。
1.树立人本化的学生管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化、独立性、民主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地方,尤其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放在首位。无论是学院领导,还是普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摒弃“师道尊严”与“严格管理”,建立起现代、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现实,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使教育管理更趋合理化。
高职院校也要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还需要教育和引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为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人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出发,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对照群体范围的尺度,进行整合和扬抑,力求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弘扬自我,展示个性。所以,人本化的管理就是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
2.构建人本化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人是首要的教育管理客体,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指个人,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精神以及共同目的与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合的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管理而言,这就要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和现代、民主的师生关系。所有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必须要把学生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无论他的素质高低、知识的深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人本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教育人,更能够培养人,锻炼人。
学生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成。组织体系涵盖了高职院校各教学管理机构。人本化的组织体系要求各个机构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要充分调动系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行,明确管理目标,明晰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制度体系由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组成,包括国家和省市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和学院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学生的权益,又要明确学生的义务,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待。
3.营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环境
学校的管理工作重在管理环境的建设,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人性化的管理环境的主体除了物质环境,还应包括学院领导、辅导员和教师。领导的水平和方法影响辅导员和教师的育人质量,而辅导员和教师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和管理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的管理环境建设应该体现关注人的特殊发展需要的思想。通过人性化环境建设,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凸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亲善的生存环境。要体现理解、尊重和服务的特征。无论是教师的感受还是学生的体会,都需要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是人本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二是和谐的教育环境,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工真正从内心接受管理。“自目可刻,佛心难得”,得人心者得天下,因此,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把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培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职管理尤其要抛弃那种金字塔型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管理模式,而以平面式、网络型的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教育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制度的规范化、人性化,将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还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知人善任,因材施教,以学生对未来的需求为目标而创设发展环境。四是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就应该做到“宽严有致、恩威并重、张驰有度”。提倡人格化管理,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靠对学生的关怀和体贴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依靠权力和地位。只有将管理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的基础之上,才能消除年轻一代与年长者的心理代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