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然后是《辽宁青年》《读者》《知音》,接下来是《读书》《随笔》《杂文选刊》……每个人的一生中,大抵都有和杂志相伴的经历。纵然因为生存而奔波,在忙碌中无暇顾及,只要在城市一隅的报摊前驻足,看到熟悉的刊名,你的心头也一定会掠过一丝亲切和温暖。
上世纪80年代是杂志的全盛时期,现在单期发行量过百万的《读者》《知音》以及《故事会》正是崛起于这一时期。当时风行一时的还有法制类刊物《民主与法制》《啄木鸟》等。每一期的《辽宁青年》出现在邮局,总会吸引一批中学生拥趸。我和同学们经常仔细计算着杂志的出刊时间,然后第一时间奔赴邮局,甚至为此省下饭菜票钱,走上几里路也在所不惜。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故事会》用订书针装订,一位对此杂志钟爱无比的同学,因为我把向他借阅却把反向折起来阅读的杂志弄得破旧了些,而对我颇为不满。
至今我仍然不知道,每期都送到大队书记家的《民主与法制》《中国青年》,是邮局摊派还是大队书记个人兴趣决定而订阅的。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去他家里看这两份杂志,偶尔也会翻翻《人民日报》。一段时间内,这两份杂志伴随了“琼瑶热”和“金庸热”的兴起。在辛苦的劳作之外,从事文学创作的父亲则一直订阅着《收获》。
回想起来最为悲哀的是,在我生活的乡村,无论是我接触到的亲友、同学还是老师和长辈,竟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读书》。及至我成年之后,也从没有人向我推荐这本杂志。如今,我经常想到,—个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和乡村长大的孩子,在可接触和利用到的文化资源相距有多么巨大。如果早一些看到这样的刊物,我的人生或许会因此而不同。
进入90年代之后,除了极少数刊物之外,绝大多数杂志的噩梦开始了。我和周围的伙伴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杂志转移到了文学的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罗兰小语》给予了乡村青年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时隔多年之后,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告诉我,她所在杂志的订户一下从几万册下降到三四千册。此时,我的父亲在错失几次走向专业作家的道路之后,彻底放弃了文学的耕耘。
进入中年之后,曾被我弃若敝屣的《读者》,因为妻子的订阅又悄悄回到了我的生活中。在理性的思考和阅读之外,它带给了我一些感性的补充。让我在目睹社会丑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间尚有温情。而我近年来阅读的除了《炎黄春秋》,还有《读书》等。
显而易见的是,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一本刊物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现象,已经一去不返。阅读的分化和小众化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杂志还是其他传播媒介,“各美其美”是最好的选择——这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产品并不匮乏的标志。
(本文编辑 谢宁)
上世纪80年代是杂志的全盛时期,现在单期发行量过百万的《读者》《知音》以及《故事会》正是崛起于这一时期。当时风行一时的还有法制类刊物《民主与法制》《啄木鸟》等。每一期的《辽宁青年》出现在邮局,总会吸引一批中学生拥趸。我和同学们经常仔细计算着杂志的出刊时间,然后第一时间奔赴邮局,甚至为此省下饭菜票钱,走上几里路也在所不惜。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故事会》用订书针装订,一位对此杂志钟爱无比的同学,因为我把向他借阅却把反向折起来阅读的杂志弄得破旧了些,而对我颇为不满。
至今我仍然不知道,每期都送到大队书记家的《民主与法制》《中国青年》,是邮局摊派还是大队书记个人兴趣决定而订阅的。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去他家里看这两份杂志,偶尔也会翻翻《人民日报》。一段时间内,这两份杂志伴随了“琼瑶热”和“金庸热”的兴起。在辛苦的劳作之外,从事文学创作的父亲则一直订阅着《收获》。
回想起来最为悲哀的是,在我生活的乡村,无论是我接触到的亲友、同学还是老师和长辈,竟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读书》。及至我成年之后,也从没有人向我推荐这本杂志。如今,我经常想到,—个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和乡村长大的孩子,在可接触和利用到的文化资源相距有多么巨大。如果早一些看到这样的刊物,我的人生或许会因此而不同。
进入90年代之后,除了极少数刊物之外,绝大多数杂志的噩梦开始了。我和周围的伙伴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杂志转移到了文学的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罗兰小语》给予了乡村青年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时隔多年之后,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告诉我,她所在杂志的订户一下从几万册下降到三四千册。此时,我的父亲在错失几次走向专业作家的道路之后,彻底放弃了文学的耕耘。
进入中年之后,曾被我弃若敝屣的《读者》,因为妻子的订阅又悄悄回到了我的生活中。在理性的思考和阅读之外,它带给了我一些感性的补充。让我在目睹社会丑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间尚有温情。而我近年来阅读的除了《炎黄春秋》,还有《读书》等。
显而易见的是,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一本刊物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现象,已经一去不返。阅读的分化和小众化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杂志还是其他传播媒介,“各美其美”是最好的选择——这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产品并不匮乏的标志。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