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律书》、《史记·历书》与《汉书·律历志》差异研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under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书》对于《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目录编排上,《汉书》将《史记》中的《律书》、《历书》合为《律历志》,这不仅有史学家个人编纂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更多的来源于不同时代背景的综合影响。在分析对比历史记载以及史评史论的时候,应当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察,对于研究者更为客观地把握历史事件全貌更有裨益。
  关键词:史记;汉书;律书;历书;律历志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12-02
  《史记》与《汉书》均为我国历史著述的里程碑之作,分别开创了纪传体和断代史的史书编纂体例。而《汉书》作为后起之秀,在撰写过程中对《史记》进行了大量借鉴参考,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如在目录分类上,将《史记》“八书”化为“十志”,有增有改,如增加了《五行志》、《刑法志》,以及改《平准书》为《食货志》,改《河渠书》为《沟洫志》等等,其中还有合并之流,如将《礼书》、《乐书》合为《礼乐志》。但两书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增删抑或合流,都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和深深的时代烙印,以《律书》、《历书》以及《律历志》为例相比,便可初见端倪。
  一、述作有异
  《律历志》并非将《律书》、《历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在内容上,二者都说到了音律和历法,然而在其余亦各有所异。首先,在“律”的方面,《史记》首先探讨了“律”和“兵”的关系,认为“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这是《律历志》中所没有的。对于“兵”,司马迁认为“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由此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兵”理解为战争,且可看出司马迁对其的重视程度。然而儒家对战争的态度是支持出发点为仁义的战争,而总的来说,对战争还是持保留态度;道家则更是对战争持有“夫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而《史记》对黄老之学是报以推崇的态度的,于《汉书·司马迁传》中可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评价。但司马迁对于战争的看法,初看却与道家思想相去甚远,而更近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然而在司马迁看来,道法同源,法本于道。《史记》中记载各家列传,往往将相同思想学派的人进行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等,而《老子韩非列传》则将老庄与申不害、韩非合传,其意指耐人寻味。其中在描述申不害、韩非的学术来源时写道:“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乃是汉代对祖述黄帝、老子学派的称谓。这一学派兴起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初,学者主要由一批持道家学说并且适应形势积极入世的人组成,属于道家的一个别派。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稷下学者慎到等人所学过的‘黄老之术’,亦是申子、韩子皆本的‘黄老’。”然而司马迁对战争的重视并不代表鼓吹战争,他强调战争需要随着“道”的引领而行才能发挥作用:“故坚戈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究其本源,《律书》对“兵”之重视,仍可看作是黄老之学对司马迁造成的影响。
  在“历”的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历书》的内容,并将《律历志(下)》中将历法相关的内容分为《统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六部分,并在《世经》一章中详细列出了从太昊至于光武帝刘秀的变系,并注明了上古时代帝王的“五德之运”,这也是《历书》当中所没有的形式。“《汉书·律历志》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以统治者在《白虎通》礼统一的儒家五经异同为准则,为汉德归属的顺理成章而寻找理论依据。”而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有“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记载。
  二、次序之别
  《律历志》对于《律书》、《历书》的发展,还在于行文次序上的不同。在《史记》中《律书》、《历书》排于《礼书》、《乐书》之后,然而《律历志》则是位于《汉书》“十志”之首。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据其自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然要“究天人之际”,就必然需要研究星宿方位和天文历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且司马迁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而“天人感应”又是董仲舒的代表思想之一。故《律书》、《历书》在《史记》“八书”中处于较前的位置,可见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重视,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八书”的体例来源于《尚书》“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但序列上与八政相去甚远,从侧面表现了司马迁的著述思想:“他将《礼》、《乐》排在前,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主张无为而治,用道德礼仪来替代苛法暴政,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机制,从而达到天下昌盛的太平局面。序《律》《历》为后,旨在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基本国策,借《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战争观以警示汉武帝。”。
  再看《汉书》,虽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班固并非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内容上补充了大量自身的创新。如在目录的次序上,《律历志》被提为首篇,这体现了班固更为浓厚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的思想。“《史记》八书序《礼》、《乐》为先,《律》、《历》其后,旨在重道德尚礼仪而助流政教,强调人的行为特别是君主的行为对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汉书》十志序《律历志》为先《礼乐志》为后,是屈从胜者为王应天改制,突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唯心主义天命观,为刘秀的图谶神学服务。”
  三、时代之异
  对于上述《律书》、《历书》与《律历志》之间的差别,除了受到史学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综合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也会造就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白寿彝先生所说:“他们承担的时代任务不同,因而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以司马迁的自述来看,其撰写《史记》除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故对于历史,注重其“变”的原因,从中探求王朝兴盛,个人存亡的道理,相较于班固,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淡。同时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显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习论道于黄子”,一定程度上对《史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以及司马迁本人的学术观点也造成了影响。而师从大儒董仲舒又使其不流于无为,方其时诸子仍有争鸣,各家思想杂糅而又不拘于一家,思维相对活跃。且西汉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之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国家政治较为稳定,在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追求礼乐文明这样的上层建筑。且武帝好征伐,礼乐对当时的时代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于班固所处的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已经经过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的统一行为,趋于正统,光武帝钦定谶纬之学为内学,难免对班固的史学思想造成影响。“班固不是像司马迁那样,去答复历史怎样变化发展,而是去答复如何维持目前的局面。”且班固曾因《汉书》获罪,险些丧命,从而面对皇室则更为小心翼翼。“班固按照刘氏集团的意志,用神学美化王权,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并将官方钦定的图谶神学贯穿于《汉书》之中……是《汉书》充满中庸、明哲保身及宣扬谶纬迷信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也不能排除他卷入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因素。”从《律历志》序帝王世系,为刘秀政权提供合理的证明,巩固刘室家族的地位可见,《汉书》在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史记》带有更为强烈的政治倾向。“律”为天道流行,万物所顺的自然法则,将其与“历”相合而述,则使“历”也带上了“律”的色彩。在班固看来,五德承袭也是一种“律”,而汉承尧运而存至今,正是历史循环的结果,体现了刘氏集团当政的正统和合理性。
  《史记》与《汉书》均为中国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于两书作者创作目的、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在两书的具体呈现上各有各的特色,孰优孰劣,不应轻易地下定论。二者各有所长,综合比较结合阅读,则能对先秦乃至于汉代有一个更为客观、具体的把握,对研究该时期的思想文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汉]班固 著,许嘉璐 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丁慧,《汉书律历志》的研究与评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徐日辉,《<史记>、<汉书>、志序列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白寿彝,《司马迁和班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其他文献
目的改进腭裂整复术中硬腭前部软组织的缝合方式,提高术后Ⅰ期愈合率。方法通过100例完全性腭裂整复术中硬腭前部软组织去除部分粘膜上皮后对位缝合,术后观察Ⅰ期愈合效果。结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记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明确诊断的肺癌患者70例为肺癌组,同期进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40例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3h的超急性期历时短暂、猝死率较高。如何在此期内及时而准确地诊断,尽早有效地治疗,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加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用于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
目的 本文对 39例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行切除、球结膜移位联合治疗 ,以预防胬肉复发。结果 治愈率 97 4 4 % ,复发率 2 56%。结论 胬肉切除结膜移位术是有效、安全、
中国有五大声腔,在这五大声腔中昆山腔的发展最早,流传也最广。它创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同时可以说我国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昆山腔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曾经起过不小的推动作用。  昆山腔所以能迅速发展普及并为流传,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中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已处于萌芽状态,明代的手工业曾得到空前的发展,生产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