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娘给儿子娶亲时,沈家那宝贝儿子沈维,正在江宁学堂读书。沈娘派人接他回来,给他穿上长衫大褂,戴上插有雁翎的紫红色礼帽,去迎娶盐区吴三才家的小闺女吴梦瑶时,沈娘在盐区最豪华的望海楼大饭店,摆了一天一夜的流水席。
  沈娘守寡20年。她为儿子所办的那场婚宴,盛世空前。
  


  而同是盐区大户的吴家,为攀上沈维那样一位有学识的乘龙快婿,送上了十里红妆。梦瑶出嫁当天,送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浩浩荡荡,抬的抬、扛的扛,金龙起舞一般,蜿蜒数里。所陪送的嫁妆,大至床桌器具、箱笼被褥,小到脚桶果盒、鸟笼埕罐,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婚后,沈维曾一度缠绵于新婚燕尔,犹犹豫豫地不想回校读书。
  那时间,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东三省。国内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去了。而沈维偏偏在这个时候,迎娶了他的娇妻吴梦瑶。关键的时候,还是梦瑶的一句话,激发了沈维的一腔爱国之情。
  梦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沈维脸红脑热了一番后,拳头一握,夸赞夫人道:“说得好!国难当头之时,我身为血性男儿,岂能缠绵于娘子的被窝里。”随后,沈维别离了娇妻、老母。
  可,谁能料到,沈维这一去,四年没了音信。
  其间,沈娘一直认为他的儿子在江宁学堂读书。直到有一天,一个跑江宁的盐贩子告诉沈娘,说她的儿子跟着孙传芳的队伍打仗去了。沈娘为此一惊!但是,沈娘并不相信这是真的。沈娘跟儿媳梦瑶说,别听他们胡说,咱们家的沈维就在江宁读书,他那么一个文弱书生,怎么会去扛枪打仗呢。可梦瑶告诉娘,江宁学堂早已停办了。也就是说,那个盐贩子所说的话是真的。
  当下,沈娘差点晕过去。她想不明白,他那白面书生的儿子,怎么会去当兵打仗。
  这以后,沈娘便关注起各地战况。
  忽一日,沈娘的儿子穿着一身将校呢,带着一个“军花”来到盐区。沈娘这才知道,儿子在外面又娶了一个女人。她叫杨采西,是沈维陆军大学的同学。
  原来,沈维从江宁学堂弃笔从戎以后,投身到陆军大学研读军事。其间,与这位杨小姐产生了爱情。
  眼下,杨小姐已怀有身孕。此番,沈维带她回乡,一是拜见高堂,再就是生育腹中的孩子。没想到沈娘闭门不见,她不准儿子及那个身怀六甲的儿媳进门,并派丫鬟传出话去,说她们沈家,要的是媳妇,不要军人。
  杨小姐当即脱下军装,与沈维并肩跪在沈宅的大门外,恳求沈娘认领她这个儿媳妇。随后,跟随沈维而来的几十号卫兵,全都陪他们的长官及长官的太太一同跪下了。
  沈家丫鬟站在阁楼上观望,看到院门外跪成黄压压一片,赶忙回去禀报。梦瑶得知外面的场景,告诉丫鬟:“快去告诉俺娘。”
  显然,在这个家里,一切还是沈娘说了算。
  沈娘态度坚决,让儿子休掉那个身着“黄皮” 的妖精。
  而此时,门外已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他们中,大都是吴家那边派来探听动向的门客。
  沈公子家有娇妻,可他外出几年,猛然间带回这么一个身怀六甲的娘们,吴家那边,当然要看沈家如何处置。
  当时,社会已经维新,政府不提倡一夫多妻。也就是说,此时,沈家若是接纳了那个娘们儿,他们吴家的梦瑶,就要面临被休掉的可能。那样,吴家人当然不让。
  而盼夫心切的梦瑶,眼见自己的夫君来到家门,而不能相亲相见!心中既苦涩又煎熬。她守在西厢房内坐立不安,一会儿问丫鬟,门外的人是否还在那儿跪着;一会儿又问丫鬟,娘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得到的回答,没有一个是梦瑶所满意的。
  如果说,起初沈娘不让儿子带着外来的媳妇进门,梦瑶还为之庆幸。而此时,夫君在门外已经跪了整整三个时辰。她不忍心那个令她昼思暮想的人儿,再这么跪下去了,便指派丫鬟,去把院门打开!
  当沈维挽着他的太太,在正堂见到抹泪的老母时,他再次“扑通”一声,给母亲大人跪下了,沈维想对娘说,他与现在的杨小姐是自由恋爱,但他又怕母亲不理解,沈维长跪在母亲面前,含着热泪说:“娘呀,都是儿子的错,让你老人家伤心了!”
  沈娘轻叹一声,说:“傻儿子呀,你爹死后,我们孤儿寡母相守二十多年,盼的就是你娶妻生子的这一天,而今你给娘领来一个怀有身孕的媳妇,这是娘求之不得的喜事,你若有本事,娶上三房六妾,给娘生出一大群孙子、孙女,娘才高兴呢!”说话间,沈娘让人搀起眼前的杨小姐,要过她白皙细嫩的手,疼爱有加地摸了又摸,随之,沈娘的话题一转,说:“儿子眼下,为你而伤心的不是娘,而是你十里红妆娶进门来的媳妇,你去西厢房跪你媳妇吧!”
  沈维听娘这么一说,当即去西厢房拜见吴梦瑶。不料,此时的梦瑶,早已静静地悬在梁上。
  这一来,吴家那边闹上了门。他们砸门窗、推院墙,几度要把梦瑶的尸体抬到沈家的宗祠之上。其间,若不是沈维带来的那支卫队维持秩序,还不知要闹成什么样子。后期,有好事者出面调停,先是安慰吴家,人死不能复生;后又到沈家这边来做工作,让沈家的新媳妇杨采西改杨姓吴,顶替吴家死去的梦瑶身份。以此,给吴家人心灵上一丝慰藉。
  沈家的新媳妇杨采西,一一答应了。
  至此,杨采西,改名吴采西。
  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盐区沈、吴两家,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们是儿女亲家。近些年来,双边关系还越来越亲密。
  选自《北方文学》
其他文献
戏台上,沉香念着“采下灵芝草,翻身飞下山”时,一边连翻几个跟头,不料最后一个跟头一脚踏空,摔到了一米多高的台下,差点砸到坐在第一排的我和秀儿姐身上。  看戏的人呼地拥过来,我看见秀儿姐好像扶了沉香一把,然后又退回来。幸好,扮演沉香的男演员身手敏捷,没有大碍。  那一年,我七岁,秀儿姐十七岁。  那时候,每年过了正月初五,村子里就热闹起来。因为照例要请戏班子来唱大戏,一直唱到近元宵节,四邻八乡的人都
期刊
那天下午,王石山趴在办公桌上,正撰写一份判决书。突然,一个年轻女人冲了进来,噗通一声跪下,哭着说,王庭长,那个杂种把俺孩子抢走了,你要给俺做主啊!  王石山快步上前,扶她起来。  王石山认得,她是一起离婚案的原告于当芬,该案准备明天下午开庭,她的男人郭志山,担心孩子判不给他,就事先下了手。  王石山立即把电话打给郭志山。  郭志山情绪激动,声音很冲,说话结结巴巴。俺们的婚事都是家里大人定的,婚前婚
期刊
大师年事已高,有意退隐江湖。  想成为大师弟子的俗世凡人一拨一拨地被大师的徒弟劝走,然而新的一拨又接踵而至。大师的弟子遍布天下,哪个弟子不是功成名就?在外面办事,只要一提是大师的徒弟,绿灯就会为他打开。  大师从二楼的窗台向外望去,只见门外挤满了各色人等,大师轻捏银须,摇摇头说,如果我执意不再收徒,恐怕要惹世人愤慨,可是,你们看看,外面想拜师的个个贪欲太重,如果收他们为徒,将来要鱼肉乡里,称霸一方
期刊
每年春节回老家白浦,我都会去看望李佛。说得确切点儿,是去看那间泥屋。  那间屋子早些年是李佛弹花用的一个作坊,早已落了锁,木质的门上浮着莹莹的绿苔。  弹棉花是白浦镇上一个古老的行当。李佛就是一个弹花匠。  你打听一下,镇上的老辈人准会感慨地对你说,龙生龙,凤生凤,弹花匠的儿子就该是弹花的命。  众所周知,李佛的爹是白浦著名的弹花匠。  可不知为什么,我始终对这种说法心存疑窦。印象中,李佛对弹花这
期刊
一场冷空气过后,天空的云彩失踪了一般,阳光朗朗地照着。风很大,她身着白色风衣,站在冬日的晨光里,衣袂飘飘。她的身后是一棵梅树,树上点点梅花,绽放出洁白的芬芳,一如她飘飘的衣袂。她已经不再年轻,细细的鱼尾纹已悄然爬上她的眼角。她不时地朝四处张望,仿佛少女在等待梦中的白马王子。  她在等待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  那时候,她和他都是北方一所大学的学生,同届不同班。她是在学校举办的一次新春书画展上认识他的
期刊
他说他小时候有一次难忘的经历,至今还记在心上。  那时他四五岁,和奶奶住在乡下,那里有很多矮房子和大片大片的麦田。那天他独自去田地里找奶奶,正是麦子金黄的季节,小小的他抬头便看见海一样的麦田翻滚着麦浪。麦浪的尽头是连绵的青山,那么壮观那么美。他看了好长时间,萌生了穿过麦田的念头。  他和奶奶说去那边玩儿,便磕磕绊绊地拨开麦穗朝山的方向去了。奶奶没在意,可到了黄昏,奶奶准备回家时,才发现他不见了。 
期刊
最近家里的气氛挺压抑的,爸爸、妈妈脸色都不好,经常背着我小声谈话,从他们偶尔漏出的只言片语中,我隐约听到一个不好的情况:爸爸所在的公司要破产倒闭了,这意味着四十多岁的爸爸即将失业。  爸爸还在一天天上着班,我诧异地闻到爸爸身上有一股好闻的甜香味,這味道是从哪儿来的呢?爸爸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我也越发担心起来,可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我越来越爱上网吧,尽管马上就要高考了,我还是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里
期刊
大脚是个姑娘。  姑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葵花,可就因为生下来脚大,村人都叫她大脚。  大脚俊俏,大脸盘,大眼睛,一条黑黑的辫子甩在身后,可二十了,还没有找婆家。  都因为那双大脚。  媒婆东村西屯地给大脚说媒,可一听说是大脚,都摇頭。  都说大脚的人没福,好不容易有一户人家在犹豫,后来还是放弃了。给媒婆的理由是大脚做鞋费布。  听了媒婆的回话,大脚一下扑倒在炕上,嘎嘎嘎地笑声传出窗外,惊飞了偷食
期刊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够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许多人的梦想。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
期刊
对楚国的屈原仰慕已久。可惜,屈原去世的时候他还非常小,无缘相识。他经常捧读屈原的辞赋,其中瑰奇迷幻的香草美人,倏生倏灭的奇妙幻境,让他心驰神往。他决定去一趟楚国,去汨罗江畔,看看那些曾经与屈子朝夕相伴的游鱼青荇,兰草椒树。  他花了半年时间,购得一匹驾辕良马,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找到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的车夫。期间,他请魏国最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一辆结实的马车,并且准备了充足的盘缠。  选了一个良辰吉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