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是知识输入,写作是知识输出,借由读写结合训练法,将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有机整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等都会大大提升。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要科学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借由阅读与写作融合的优势,真正激活小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奠定小学生语文根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构建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129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将阅读、写作进行了人为分割,限制了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需求,持续挖掘教材核心内容,将阅读与写作高度融合,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课文讲解方法
课文讲解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为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需要贯彻“多读、多写”方针,推进小学生读写迁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往阅读教学大多选择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入手,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问题导入法、情境创设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营造浓郁的读写结合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以《夏日里的成长》为例,这篇文章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从“读”入手,开启小学生的情感通道。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还原文章中“植物、动物、铁轨、山水、马路、人”迅速生长的过程,同时选取不同的视频片段,一段一段地展示,并指导几名学生代表一段一段分读,促使小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受“夏日里的成长”,进而帮助小学生强化记忆,自觉思考“夏日里还有什么在迅速生长”,并仿照文章具体形容。通过在课文讲解中应用情境创造教学法,可以促使小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听讲,在观看的同时思考,为后期针对性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丰富多文本阅读内容,开展主题写作活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改革中,也一定要注重多文本阅读内容的丰富以及阅读和写作主题活动的开展,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和共同作用的过程。比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单元安排内容的特点进行多文本阅读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如教师在《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课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单元文章内容的特点,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进行阅读内容的丰富,使学生通过多樣化的阅读形式进行《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传统神话故事的阅读,并使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拓展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神话故事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特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应主题的写作活动,比如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也可以根据具体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特征进行故事的改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注重一些与主题阅读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写作主题活动的开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在相应节日到来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与节日有关的文本内容的阅读,并组织相对应的创作活动,使小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有效地组织仿写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偏于感性,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直观思维比较突出。因而,在学习中,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这些较直观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单一地靠逻辑推理、理念归纳来学习,则效果较差。所以,在读写结合中,组织学生仿写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教学形式。例如《落花生》和《桂花雨》两篇文章,虽然同是借物来寄托情感,但显然在“借”的思路上、角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落花生》是通过对话赋予花生以人的品格,是类比的手法。通过探讨“花生有什么用”来表达“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的思想主题;而《桂花雨》则并没有赋予桂花以品格,而是通过人与桂花树的行为关系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区别,笔者在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时,特别强调了不同的模仿重心。让学生仿写《落花生》时,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格物”,确定一个事物之后,去提炼其“品格”“思想”,赋予其“生命”感,然后从这个角度去创作。比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铅笔“磨损了自己创作了美丽的画卷、精美的文章”;而让学生模仿《桂花雨》一文写作时,则提示学生“从自己与某个事物的经历”上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我有一个破旧的铅笔盒,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这个铅笔盒是爸爸那年过年回家时从千里之外带回来送给我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回家……”通过自己与铅笔盒的故事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个特点去仿写,避免“照猫画虎”,才能使学生真正仿到文章的精髓、仿到灵魂,从而有效通过阅读提升写作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内化吸收,写作是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落实读写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的教学效率,为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主动将阅读、写作结合,引导小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文字表述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小学生相互分享读后感,为小学生同步参与阅读、写作提供良好的渠道,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的构建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0(36):68-69.
[2]孙延平.小学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式语文教学实践分析[J].知识文库,2020(22):34-35.
[3]谢高红.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式教学分析[J].学苑教育,2020(16):30.
湖南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荷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构建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129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将阅读、写作进行了人为分割,限制了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需求,持续挖掘教材核心内容,将阅读与写作高度融合,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课文讲解方法
课文讲解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为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需要贯彻“多读、多写”方针,推进小学生读写迁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往阅读教学大多选择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入手,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问题导入法、情境创设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营造浓郁的读写结合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以《夏日里的成长》为例,这篇文章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从“读”入手,开启小学生的情感通道。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还原文章中“植物、动物、铁轨、山水、马路、人”迅速生长的过程,同时选取不同的视频片段,一段一段地展示,并指导几名学生代表一段一段分读,促使小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受“夏日里的成长”,进而帮助小学生强化记忆,自觉思考“夏日里还有什么在迅速生长”,并仿照文章具体形容。通过在课文讲解中应用情境创造教学法,可以促使小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听讲,在观看的同时思考,为后期针对性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丰富多文本阅读内容,开展主题写作活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改革中,也一定要注重多文本阅读内容的丰富以及阅读和写作主题活动的开展,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和共同作用的过程。比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单元安排内容的特点进行多文本阅读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如教师在《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课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单元文章内容的特点,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进行阅读内容的丰富,使学生通过多樣化的阅读形式进行《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传统神话故事的阅读,并使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拓展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神话故事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特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应主题的写作活动,比如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也可以根据具体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特征进行故事的改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注重一些与主题阅读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写作主题活动的开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在相应节日到来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与节日有关的文本内容的阅读,并组织相对应的创作活动,使小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有效地组织仿写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偏于感性,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直观思维比较突出。因而,在学习中,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这些较直观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单一地靠逻辑推理、理念归纳来学习,则效果较差。所以,在读写结合中,组织学生仿写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教学形式。例如《落花生》和《桂花雨》两篇文章,虽然同是借物来寄托情感,但显然在“借”的思路上、角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落花生》是通过对话赋予花生以人的品格,是类比的手法。通过探讨“花生有什么用”来表达“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的思想主题;而《桂花雨》则并没有赋予桂花以品格,而是通过人与桂花树的行为关系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区别,笔者在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时,特别强调了不同的模仿重心。让学生仿写《落花生》时,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格物”,确定一个事物之后,去提炼其“品格”“思想”,赋予其“生命”感,然后从这个角度去创作。比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铅笔“磨损了自己创作了美丽的画卷、精美的文章”;而让学生模仿《桂花雨》一文写作时,则提示学生“从自己与某个事物的经历”上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我有一个破旧的铅笔盒,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这个铅笔盒是爸爸那年过年回家时从千里之外带回来送给我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回家……”通过自己与铅笔盒的故事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个特点去仿写,避免“照猫画虎”,才能使学生真正仿到文章的精髓、仿到灵魂,从而有效通过阅读提升写作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内化吸收,写作是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落实读写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的教学效率,为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主动将阅读、写作结合,引导小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文字表述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小学生相互分享读后感,为小学生同步参与阅读、写作提供良好的渠道,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的构建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0(36):68-69.
[2]孙延平.小学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式语文教学实践分析[J].知识文库,2020(22):34-35.
[3]谢高红.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式教学分析[J].学苑教育,2020(16):30.
湖南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