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一个月的比赛活动结束了,回顾这一路赛课的经历,从校级赛到区县赛、再到全市赛,每一次我都有深刻的體会,苦于思索,巧于呈现,我想这其实并不是百舸竞争流,而是切磋互促进,哪怕你教学经验丰富,走向更大的舞台时,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上转型提质。
校赛——全新体验,受益匪浅
3月11日星期四,下班打开微信,看见区里的教研群有一个语文教学展示活动通知,没太放在心上。第二天,才知道通知要求每校要举办校级初赛,而且区教研室主任黄枝荣要到全部学校参加听课。
我们备课组开始开会商讨,解读比赛文件要求。我在想,我作为级长,事务繁多,学校理应不会派我去。考虑自己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有所欠缺,如果能通过这次准备有所突破也是好的,于是选了自己最不擅长的作文课堂展示,就是想挑战一下,并没有想出线入围。
3月21日晚上,学校第一次组内展示,当时我们还不能脱稿,讲完之后,大家依次进行了点评,每个人的优缺点也都详细地进行了指导,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3月23日上午,我们邀请了黄枝荣老师、高中部语文名师等共同参与校内初赛,选出由我代表学校参赛,针对我的课大家讨论探究了很久,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第二天就要举行区级比赛了,我连文稿都不能熟记于心。我记录下他们所有人的指导用心去领悟,下午及晚上,一边上课上班、一边协调年级工作,一边挤时间重新打磨我的设计。组长陈芳玲老师也一直帮助我完善PPT,分秒必争的样子彷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在整个语文组的陪伴下,我们反复研究第一届省展示的教学报,从选手作品到评委点评,仔细拜读,认真领会,晚上11点,参赛稿子终于定出来了。
夜深人静,我强行让他们回去休息了,开始独自在办公室背稿到凌晨2点,虽然有点疲惫,但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好,我的内心依然动力十足,因为我的肩上承担的是整个语文组的集体智慧,我一定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区赛——道阻且长,行则有方
3月24日,正式比赛开始了。听着前5位老师的展示,一一做好笔记,感觉大家都很用心,他们对不同课题的设计又给我一些启示,如果比赛不是今天,我应该还可以进行修改,但来不及了,硬着头皮上吧。轮到我上台时,我深呼一口气,淡定从容地站了上去。在我展示的时候,我发现大家的眼神都聚焦在我的身上,会场出奇地安静,都在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解。我顿时有了信心,抛开思想的包袱,尽情地发挥。
展示结束后,育慧学校的两个老师过来请教我关于刚才的展示课,他们都非常谦虚和我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作文课。我发现这次比赛活动,其实是让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和审视。这段时间准备区赛,我已经搁置了很多工作没有做,回去还得加班。
最后到了颁奖环节,所有评委们对选手进行了点评。当主持人宣布是我获得第一名时,我惊喜万分,但同时又觉得压力重重,因为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作为区级选手参加市赛,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需要呈现出更多的设计亮点。拿着这本特等奖的荣誉证书,心里沉甸甸的,满脑子都是怎么去准备市赛的事。临走时,黄枝荣老师对我说:“还有两周的时间,好好准备,你这个课还要大改。”接下里的两周,是我脱胎换骨的两周。
回来后,我一直思考如何修改的设计,开始在网上大量搜罗作文教学的资料,购买作文教学的书籍。如果不是这次比赛,我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去专心研究作文教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也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理念,原来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天地的。在备市赛的第一个星期里,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修改自己的文稿,黄枝荣老师也对我倍加关注,电话讲、微信问、现场听,总是在过问我备赛的情况。
3月31日,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而此时我也进入了备课的一个瓶颈期,如何贴合评分标准,符合比赛的要求?我总觉得自己开始困惑,很多东西变得经不起推敲,这个课的亮点新意在哪里?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断冒出来。但因为每天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在不停地运转,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我还没有找到问题的节点在哪里?找不到突破口的我,开始有点乱。面对年级工作的重大压力下,我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得把这项全区都关注的赛事作为头等大事,更别提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这些家庭琐事的纷杂,这一个星期,过得太不容易了,但我必须面对这些困难,要去寻找方法解决。
市赛——专家引领,收获成长
到了第二个星期,区教研室主任黄枝荣老师听完我的课后说:“我们既要关起门来好好做研究,也要打开门请别人进来指导。”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于是他积极地联系名师、专家,学校何海燕校长也参与组织策划方案。
4月2日,在黄枝荣、王俊珍两位老师的引荐下,我们邀请梁吴芬老师在线上指导,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第三稿背后的问题,外在的和内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很多令我反思的见解。黄枝荣主任又联系广东省中语会会长黄淑琴教授和张海侠老师指导备课。三个小时的讨论,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最后我决定——这节课我要改头换面,变课型,缩课题。他们一再询问,这要是全部推翻重来,来得及吗?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这样的课才是我想要呈现的,也是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如果真能展示出来,我想不仅我自己能取得进步,全区的老师也会看到不一样的作文课。
清明假期两天,我将自己封闭起来,把专家们的建议进行梳理领会,将自己的这节展示课进行重新设计。两天,大体的结构框架出来了,但还是有一些问题。离比赛时间越来越近了,我心里着急万分。
4月3日,黄枝荣老师回家路上塞车,在车上他不停地用电话和微信与我交流。清明节当天,他询问文稿出来了没有,说是时间来不及了,必须明天定稿。4月5日,黄枝荣主任放弃休假,提前回来约我们如何定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早上11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终于定稿,这时候我还完全不能脱稿,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4月6日,学校同意我将工作暂时转交给其他老师,专心备赛。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稿进步很大,但还是不够完美,怎么优化,还得我自己再去悟一悟,看着梁吴芬老师一字一行给我做的批注建议,看着张海侠老师给我提出的新问题,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当天晚上,我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不断地去优化我的设计,改了又改,哪里多了一个字,哪里少了一个字,都细细地进行修改,有一点点找到了感觉。第二天我继续去比赛场地练稿,自己去发现一些还可以注意的细节。到了晚上,我把自己放松了下来,因为走到这一步,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蜕变。
4月8日,全市展示活动开始了,来自各县区的27名优秀选手抽签上台。我再一次从容镇定地站上了那个舞台,忘记了任何的压力。大家全神贯注的眼神又一次重现,那一刻,我相信自己做到最好的表现。
全场结束,我拿到市一等奖,全市第3名,同区的江莹莹老师发来信息:高老师,这一次比区赛还要更精彩。同座的肇庆中学陈丽香老师说:讲得很好,你是哪个学校的,能把展示课件也发我一份吗?同科组的语文老师们说:今天的表现是最完美的一次。赛后,黄枝荣老师对我说:省教研员冯善亮对你印象很深刻。这时候,我在内心问自己,还需要什么奖项吗?还需要什么名次吗?正如何海燕校长给我发来的信息一样——成长就是最好的荣誉和收获。
最后,冯善亮老师进行活动点评,他两次表扬到我的设计。我告诉自己,27名选手的智慧碰撞到一起,你得到的何止是一张证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在打磨自己、超越自己。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肇庆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
校赛——全新体验,受益匪浅
3月11日星期四,下班打开微信,看见区里的教研群有一个语文教学展示活动通知,没太放在心上。第二天,才知道通知要求每校要举办校级初赛,而且区教研室主任黄枝荣要到全部学校参加听课。
我们备课组开始开会商讨,解读比赛文件要求。我在想,我作为级长,事务繁多,学校理应不会派我去。考虑自己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有所欠缺,如果能通过这次准备有所突破也是好的,于是选了自己最不擅长的作文课堂展示,就是想挑战一下,并没有想出线入围。
3月21日晚上,学校第一次组内展示,当时我们还不能脱稿,讲完之后,大家依次进行了点评,每个人的优缺点也都详细地进行了指导,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3月23日上午,我们邀请了黄枝荣老师、高中部语文名师等共同参与校内初赛,选出由我代表学校参赛,针对我的课大家讨论探究了很久,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第二天就要举行区级比赛了,我连文稿都不能熟记于心。我记录下他们所有人的指导用心去领悟,下午及晚上,一边上课上班、一边协调年级工作,一边挤时间重新打磨我的设计。组长陈芳玲老师也一直帮助我完善PPT,分秒必争的样子彷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在整个语文组的陪伴下,我们反复研究第一届省展示的教学报,从选手作品到评委点评,仔细拜读,认真领会,晚上11点,参赛稿子终于定出来了。
夜深人静,我强行让他们回去休息了,开始独自在办公室背稿到凌晨2点,虽然有点疲惫,但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好,我的内心依然动力十足,因为我的肩上承担的是整个语文组的集体智慧,我一定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区赛——道阻且长,行则有方
3月24日,正式比赛开始了。听着前5位老师的展示,一一做好笔记,感觉大家都很用心,他们对不同课题的设计又给我一些启示,如果比赛不是今天,我应该还可以进行修改,但来不及了,硬着头皮上吧。轮到我上台时,我深呼一口气,淡定从容地站了上去。在我展示的时候,我发现大家的眼神都聚焦在我的身上,会场出奇地安静,都在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解。我顿时有了信心,抛开思想的包袱,尽情地发挥。
展示结束后,育慧学校的两个老师过来请教我关于刚才的展示课,他们都非常谦虚和我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作文课。我发现这次比赛活动,其实是让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和审视。这段时间准备区赛,我已经搁置了很多工作没有做,回去还得加班。
最后到了颁奖环节,所有评委们对选手进行了点评。当主持人宣布是我获得第一名时,我惊喜万分,但同时又觉得压力重重,因为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作为区级选手参加市赛,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需要呈现出更多的设计亮点。拿着这本特等奖的荣誉证书,心里沉甸甸的,满脑子都是怎么去准备市赛的事。临走时,黄枝荣老师对我说:“还有两周的时间,好好准备,你这个课还要大改。”接下里的两周,是我脱胎换骨的两周。
回来后,我一直思考如何修改的设计,开始在网上大量搜罗作文教学的资料,购买作文教学的书籍。如果不是这次比赛,我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去专心研究作文教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也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理念,原来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天地的。在备市赛的第一个星期里,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修改自己的文稿,黄枝荣老师也对我倍加关注,电话讲、微信问、现场听,总是在过问我备赛的情况。
3月31日,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而此时我也进入了备课的一个瓶颈期,如何贴合评分标准,符合比赛的要求?我总觉得自己开始困惑,很多东西变得经不起推敲,这个课的亮点新意在哪里?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断冒出来。但因为每天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在不停地运转,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我还没有找到问题的节点在哪里?找不到突破口的我,开始有点乱。面对年级工作的重大压力下,我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得把这项全区都关注的赛事作为头等大事,更别提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这些家庭琐事的纷杂,这一个星期,过得太不容易了,但我必须面对这些困难,要去寻找方法解决。
市赛——专家引领,收获成长
到了第二个星期,区教研室主任黄枝荣老师听完我的课后说:“我们既要关起门来好好做研究,也要打开门请别人进来指导。”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于是他积极地联系名师、专家,学校何海燕校长也参与组织策划方案。
4月2日,在黄枝荣、王俊珍两位老师的引荐下,我们邀请梁吴芬老师在线上指导,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第三稿背后的问题,外在的和内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很多令我反思的见解。黄枝荣主任又联系广东省中语会会长黄淑琴教授和张海侠老师指导备课。三个小时的讨论,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最后我决定——这节课我要改头换面,变课型,缩课题。他们一再询问,这要是全部推翻重来,来得及吗?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这样的课才是我想要呈现的,也是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如果真能展示出来,我想不仅我自己能取得进步,全区的老师也会看到不一样的作文课。
清明假期两天,我将自己封闭起来,把专家们的建议进行梳理领会,将自己的这节展示课进行重新设计。两天,大体的结构框架出来了,但还是有一些问题。离比赛时间越来越近了,我心里着急万分。
4月3日,黄枝荣老师回家路上塞车,在车上他不停地用电话和微信与我交流。清明节当天,他询问文稿出来了没有,说是时间来不及了,必须明天定稿。4月5日,黄枝荣主任放弃休假,提前回来约我们如何定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早上11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终于定稿,这时候我还完全不能脱稿,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4月6日,学校同意我将工作暂时转交给其他老师,专心备赛。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稿进步很大,但还是不够完美,怎么优化,还得我自己再去悟一悟,看着梁吴芬老师一字一行给我做的批注建议,看着张海侠老师给我提出的新问题,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当天晚上,我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不断地去优化我的设计,改了又改,哪里多了一个字,哪里少了一个字,都细细地进行修改,有一点点找到了感觉。第二天我继续去比赛场地练稿,自己去发现一些还可以注意的细节。到了晚上,我把自己放松了下来,因为走到这一步,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蜕变。
4月8日,全市展示活动开始了,来自各县区的27名优秀选手抽签上台。我再一次从容镇定地站上了那个舞台,忘记了任何的压力。大家全神贯注的眼神又一次重现,那一刻,我相信自己做到最好的表现。
全场结束,我拿到市一等奖,全市第3名,同区的江莹莹老师发来信息:高老师,这一次比区赛还要更精彩。同座的肇庆中学陈丽香老师说:讲得很好,你是哪个学校的,能把展示课件也发我一份吗?同科组的语文老师们说:今天的表现是最完美的一次。赛后,黄枝荣老师对我说:省教研员冯善亮对你印象很深刻。这时候,我在内心问自己,还需要什么奖项吗?还需要什么名次吗?正如何海燕校长给我发来的信息一样——成长就是最好的荣誉和收获。
最后,冯善亮老师进行活动点评,他两次表扬到我的设计。我告诉自己,27名选手的智慧碰撞到一起,你得到的何止是一张证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在打磨自己、超越自己。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肇庆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