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品德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新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本人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教学;途径
1 教学方法的运用
1.1 通晓事理法
以道德认识为基础来形成小学生心理品质。小学生的心灵是比较单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塑造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中,如果通过通晓事理法进行实际教学,不仅仅能大大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品质。
1.2 情绪感染法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总是会受到相互之间的感染的。而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不仅仅使用自己本身的健康美好情感与言行来去感染教学的对象,更需要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使良好的情感得以相互感染。同时不能仅仅把作为教学主体的小学生当作死硬道理灌输的对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小学生自己也会形成对某些社会事物的想法,这样就会对其心理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模范示范法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模仿性较强,通常自己的仿效对象是周边的其他人的行为,然后再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模范示范法,是指为孩子提供可以效仿榜样。一般来说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每天相处的教师;然后是教材中给出的科学家、领袖、伟人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优秀者,尤其是学生之中的先进人物。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1 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自主
探究的积极性“有效性”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或得到发展,首先就得让学生想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受感动,心灵上受震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进行自主感悟,着力进行探究,终而获取结果。
2.2 巧妙设疑,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理解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思想和观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细节。学生探究释疑是自主学习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因此,教师要适时设疑,而且要设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成功有效,也在于是否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巧妙地设下“疑”,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巧妙设下的疑问,可能正好是学生依靠自身知识面想不到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师生互动,建构自主探究的组织
自主探究并不等同于让小学生单干,恰恰相反,要想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会学、想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师还得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出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参与课堂的互动。这样才能让自主探究更高效,更务实。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就要处理好以下的两方面因素:一是开展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多问。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有意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互动,不再仅仅只是学生间的互动,也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激活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探究而有所得。二是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小学生多说。小组中的成员能力及知识面等各不一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探究氛围,尤其要为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2.4 贴近小学生生活,延伸自主探究的范围
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融入小学生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也是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同时,应启迪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社会,写好随笔,做好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如关心国内外时事,了解本地区的热点生活问题;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自己有哪些想法或感想,能否向相关部门献计献策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材。这样,从课本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延伸了自主探究的范围,既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又巩固了所学到的课本知识;让小学生既学会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又能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教学;途径
1 教学方法的运用
1.1 通晓事理法
以道德认识为基础来形成小学生心理品质。小学生的心灵是比较单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塑造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中,如果通过通晓事理法进行实际教学,不仅仅能大大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品质。
1.2 情绪感染法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总是会受到相互之间的感染的。而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不仅仅使用自己本身的健康美好情感与言行来去感染教学的对象,更需要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使良好的情感得以相互感染。同时不能仅仅把作为教学主体的小学生当作死硬道理灌输的对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小学生自己也会形成对某些社会事物的想法,这样就会对其心理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模范示范法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模仿性较强,通常自己的仿效对象是周边的其他人的行为,然后再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模范示范法,是指为孩子提供可以效仿榜样。一般来说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每天相处的教师;然后是教材中给出的科学家、领袖、伟人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优秀者,尤其是学生之中的先进人物。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1 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自主
探究的积极性“有效性”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或得到发展,首先就得让学生想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受感动,心灵上受震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进行自主感悟,着力进行探究,终而获取结果。
2.2 巧妙设疑,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理解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思想和观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细节。学生探究释疑是自主学习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因此,教师要适时设疑,而且要设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成功有效,也在于是否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巧妙地设下“疑”,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巧妙设下的疑问,可能正好是学生依靠自身知识面想不到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师生互动,建构自主探究的组织
自主探究并不等同于让小学生单干,恰恰相反,要想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会学、想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师还得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出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参与课堂的互动。这样才能让自主探究更高效,更务实。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就要处理好以下的两方面因素:一是开展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多问。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有意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互动,不再仅仅只是学生间的互动,也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激活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探究而有所得。二是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小学生多说。小组中的成员能力及知识面等各不一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探究氛围,尤其要为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2.4 贴近小学生生活,延伸自主探究的范围
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融入小学生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也是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同时,应启迪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社会,写好随笔,做好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如关心国内外时事,了解本地区的热点生活问题;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自己有哪些想法或感想,能否向相关部门献计献策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材。这样,从课本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延伸了自主探究的范围,既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又巩固了所学到的课本知识;让小学生既学会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又能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