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3545197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与语言逻辑性的实践方式。教师进行“以小见大”的写作指导时,应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多样化写作素材体验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情感细微的变化,见微知著,充实文章内容,提升学生作文的深度。
  一、细节刻画,提高学生情感映射力
  细节刻画能够让学生见微知著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需要教师通过长期的培养和写作引导,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情感微妙的变化,将其映射到文字中,体现出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
  例如,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为叙事类写作细节刻画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以文中父亲在站台送儿子的场景为例,让学生找出作者是通过哪些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学生纷纷回答运用了翻过、爬、拎、摇晃等动词。教师指出这些活灵活现的动词让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表示,虽然描写的是背影,但读者能感受到岁月在父亲身上留下的印记,能从侧面感知慈爱的父亲形象。教师借助该话题继续引申:写作时细节的详略得当能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能让文章内容紧凑,主次分明。比如描写街边乞丐时不要千篇一律说衣衫褴褛,同学们思考一下,结合上面的例子,有什么好的细节切入点吗?一名学生指出可以从乞丐接过别人施舍的钱的瞬间着手,由一双皴裂苍老的手刻画乞丐的沧桑感,这样不仅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细节刻画的震撼力,同时能将情感映射到生活中被大众视为边缘人——乞丐的身上。教师鼓励学生选择新颖的角度写作,同时让学生结合以上两个案例总结细节刻画在情感表达中的使用技巧,让学生在学习中归纳总结,并用于实践。
  开展细节刻画写作指导,能改变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从读者的角度提高人物描写过程中情感的映射力。
  二、见微知著,发展学生观察思考力
  见微知著是作者在写作时观察思考的结果,初中作文正是强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片段中寻找闪光点,揭示一件事物或一种情感。但见微知著需要学生具有对描写事物全方位把握的能力,结合写作需求进行内容取舍,教师进行此类教学时应当使学生的写作角度更加全面。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宗璞先生笔下紫藤萝灵动的生命力,如紫色的瀑布和像银铃般随风飘动的花瓣,盛满生命的琼浆。在体会一连串细致的描写后,教师让学生结合作品主旨,直观地感受通过身边小事写抒发人生感悟的写作方法。教师举出实践案例,比如描写故乡的秋,可以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可以写秋天是伤感凋零的季节,这就是所谓一叶知秋。但是学生表示在描写秋天时也可以表现思乡情怀,如古道西风瘦马,从几个意象的堆疊中感受到秋天游子的心境。教师以此为话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品味马致远笔下的秋天简单却意蕴深厚的意境,选取其中的片段让学生从意象中感受情感变化的差异。教师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写作中见微知著的深层含义。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发现不同景致包含的多重情感,根据缩写的需求选择意象为文章主旨服务。
  三、由点及面,实现学生想象力提升
  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能展现文章的层次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通过由点及面的写法,感受文章的层次,并提升想象力。
  比如,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让学生感受在景物描写过程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提升文段的美感。教师让学生欣赏视频,然后阅读课文,感受由点及面的描写在全文脉络和衔接方面的突出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具有画面感的比喻,学生指出: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带入文字中,之后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从细节之处引领读者细细品味济南温婉的山。这样学生尝试自主造句:远处,青黛色的山蒙了一层细微的雾纱,山上的树沾染一身的露水,仿佛童话世界一般。这样的文字很灵动,也富有逻辑性。
  由点及面写作手法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对景物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有层次的景物描写呈现的美感,引导学生熟练切换写景视角。
  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借助课文,深度剖析叙事抒情类文章在细节刻画方面采用的技巧,从细节出发,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情景细节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在实景体验环节寻找写作灵感,也可以引领学生开展读书座谈会,鼓励学生分享写作经验及阅读心得,这样学生在写作训练中便能突破传统思维束缚,提高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认真观察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囿于时间和精力,很难对学生提交的每一篇作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评判,这也导致教师只是简单打上分数,或是给出寥寥数语的评价,而不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与优势。这样的作文评价其实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难以推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文素养获得长远发展。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尝试把作文评价的权利交还学生,由学生对所写文章进行自评,让学生在自評
期刊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
期刊
文学社团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社团活动更多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社团成员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发展与品质”的素养。通过写作,文学社团活动可以对社员写作思维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员的思维能力,帮助社员顺利过渡到下一年级。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过程要尊重实际,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培养和提高社员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发展与品质”的素养,根据学
期刊
文 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为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因为这种害怕开放的心理和策略,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渐渐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  材料二:在特朗普打压、封锁中国不停升级的情况下,在疫情肆虐、国内经济发展暂缓之际,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继续保持开放,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多年谈判后,2020年底,
期刊
新材料作文指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多个材料,让他们能多角度立意,有更大发挥的空间。新材料作文十分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较多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好地驾驭各种不同的写作角度,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作品。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不少教师关注的重点是立意的角度,却忽略了语言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只有指导学生强化语言表达,学会优化语言表达,写出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期刊
新材料作文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余地,学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发散思维,设定主题思想,进行写作。然而新材料作文的这种自由性却让不少学生陷入困惑,他们不知该如何艺术地进行构思,合理选择主题材料,并让作品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作文升格训练,使他们学会更好地遣词造句,灵活组织材料,写出耐人寻味的作品。  一、美化语言,赋予文学气息  在创作新材料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将
期刊
当前,我们处于“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各种智能APP层出不穷。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教师有必要探索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让写作教学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同时获得显著的写作教学效果。作为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微时代大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以下仅就个人获得的一些教学感悟与同仁分享。  一、“微手段”有助于拓展高中生的写作视野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这就使得他们的生
期刊
随文练笔是指随着文本学习进行简短段落写作的一种作文模式,其实质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人教版教材选取的文本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哲理与内涵异常丰富,这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开展随文练笔提供了条件与天然素材。那么,随文练笔,究竟练什么?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一、随文练笔,沿用文本视角  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的限制,看待外界事物总是有些不成熟,视野也相对较为狭窄,导致他们写出
期刊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2)“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3)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下面某一场景发表主题演讲。  场景一:世界青年大会;场景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板块,两者紧密相连,互为依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当前,学生的写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量比较少,导致作文内容空洞、素材单一、立意浅显。  学生阅读量太少,仅仅局限于教材,对课外读物的关注度并不高,这也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迅速得到提升。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言,加强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需要师生给予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