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最具竞争力的人应当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即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机敏的应变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才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两方面谈谈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结合自己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教材、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信心等问题,谈了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3-01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人们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加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人身心愉快,并能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智力功能
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运动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可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能开发具有促进作用。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
在运动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袖珍模式,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者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失意、疲劳等),这当中包含了来自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磨炼后,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
三、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乐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
然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項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四、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五、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亦能降低焦虑状态的血压。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线装与发展[J].教育科学院.2001.
[3]普通高校《心理学》.1996年版.
[4]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1).
[6]编写组.体育健康[M].北京:高版社,1999,(0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3-01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人们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加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人身心愉快,并能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智力功能
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运动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可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能开发具有促进作用。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
在运动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袖珍模式,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者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失意、疲劳等),这当中包含了来自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磨炼后,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
三、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乐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
然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項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四、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五、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亦能降低焦虑状态的血压。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线装与发展[J].教育科学院.2001.
[3]普通高校《心理学》.1996年版.
[4]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1).
[6]编写组.体育健康[M].北京:高版社,19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