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倡导个性化教育思想,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今天的计算机程序教学以及个别化指导教学等。本文笔者结合中西方教育史,重点从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和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个性化教育源流。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一、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
(一)我国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个性化教学思想,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因材施教,并将相应的理念贯彻到他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重视和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这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然后,孔子一方面通过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志趣,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观察来了解学生,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学生的性情、才能与志趣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如“由也果”、“赐也达”、“球也艺”(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所作的分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这是从缺点方面所作出的分析);“师也过,商也不及”、“球也退”、“由也兼人”(这是两者比较所作的分析)等。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分析是相当透彻的。正由于孔子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或背后的“评头论足”,使得他对学生做出了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因此,孔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教学只有做到了“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才能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孔子也因“因材施教”而名垂史册。
但是,孔子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并没有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个性化教育的制度平台。孔子所做的,是凭借其个人人格来推行其教育思想。
(二)我国近现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的龚自珍、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也都体现出了个性化教育思想。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蒋梦麟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以至实现个人价值。教育要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征。早在20世纪初,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一文中就指出:“(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惟何?日做人之道而已。做人之遭惟何?日增进人类之价值而已。”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个人之价值呢?“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性”。蒋先生认为,教育必须发展人的特长和个性。在一学校中,在一课堂中,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远甚;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无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之不同,而各成其材也”,““爪人各禀特殊之天性,教育即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我能思,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思力至极。我身体能发育,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体力至其极。我能好美术,则极我之能而培养我之美感至其极。我能爱人,则极我之能发展之爱情至极。各个人禀赋之分量有不同,而欲因其分量之多少而至其极者同”。可以说,谋个性发展的思想弥散于近代教育领域中,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石。
“五四”运动的主题为“个性解放”,认为发展个性并非使各人皆具有同等之能力。否则的话,必至陶铸全体人民于一定模型之上,使各个人之特性荡然消失,而养成划一单调的作用。提出教育发展个性总要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发挥各个最优长的本事,为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因此,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个人的特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在社会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五四”运动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次高潮。
(三)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界主要有王道俊、郭文安等人提倡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界主要有杨叔子、文辅相等人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为例。它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思想变革,全面素质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部分,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个体上,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所谓个性教育。由此看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无论是普教界的“主体教育论”还是高教界的“素质教育论”,都力图引导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重新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教育思想。
二、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
(一)西方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点在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提出了“产婆术”的启发教育方法而名垂教育史册。苏格拉底从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而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学生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产姿术”。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问题,通过苏格拉底的不断启发、问答,最终引导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可见,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也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至于亚里士多德,则更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的过程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靠从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最早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提供根据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的是古罗马的昆体良,他认为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禀性、倾向才能进行施教。昆体良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重视人的天赋差异的传统,提出了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的思想。他说:“教学要能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首先要弄清他的能力和天赋素质。”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二)西方近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近代以来教育思想深受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主知主义思想的影响,偏重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了解,特别是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所提出的“五段教学法”逐渐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师们所接受,成为一套固定的模式”,任何教学都用此模式来进行,教师们的地位越来越高,一味将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必须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而学生则越来越成为聆听教师的信徒,教学成为了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从此,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美丽的口号,有名无实。
谈到西方近代个性化教育思想,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所著的《爱弥儿》,阐述了一种浪漫主义个性化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依照人的全部天性,发展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才能,从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且不受任何压制的个性,那才是真正的人性”。他主张让儿童“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其实就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早期个性化教学的理论。而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出现在欧洲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张课程内容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等思想,就都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意味。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反复论述了有关教育的本质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这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是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杜威尊重儿童个人的生活和经验,提出了他全部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杜威对传统教育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指出:“旧教育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这些批评切中了传统教育机械、呆板和压抑儿童个性的痼疾。他主张“儿童中心论”,实际上就是说明教育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正是由于他的极力倡导,才使得现代教育高度重视儿童的活动,“从做中学”几乎成了进步主义教育的行动箴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沉闷气息,带给人们一片全新的视域。
此外,前苏联时期有两位最重要的教育家,一位是赞可夫,他提出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另一位是巴班斯基,他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非常接近现在所谓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非最好,而是最适合学生。上述两位教育家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个陛化教育的认识。
三、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由上可知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中国最远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西方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他发明了教育上的““产婆术”。这种教育理念其实一直存在于很多教育思想家的头脑中,也间或出现在教育实践中。但是受社会条件和教育发展程度的限制,在21世纪以前,个性化教育始终未能成为现实的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情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教育上吃“大锅饭”,而是要求“开小灶”。个性化教育提上了日程。而国家和社会也有了提供个性化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其他条件。如果说过去个性化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话,往后走,它即将成为现实。对此,人们正在形成共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预言个性化教育时代即将来临。目前在许多教育组织机构推出的教育服务项目中,很多已具有个性化教育的雏形。
下面将着重探讨中外现实已有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多少个性化教育的成份或萌芽和雏形,可拿来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一)国外已有的教育实践中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1、国外学校教育建制内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儿童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以班级教学的调适与分化为基本方向,以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
道尔顿制是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个性化教学的案例。道尔顿制的本意是实行相当彻底的教学分化,通过分化来加强和深化学生在教育水平上原有的分布状况。道尔顿制的实质是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学生自己选择科目,自由学习;没有统一的课表,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安排学习时间;没有年级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个性化教学活跃起来,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出现了程序教学、个别化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化指导教学、个别化规定教学、按需学习计划、掌握教学、策略教学等多种实践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无一不以现代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现代化视听手段、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着眼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及学习步调,强调自主探究,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步调,达到指定的目标,教师在其中充当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个别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所秉持的教育信条,其要点包括:教学既有固定的目标,又有变化的目标,由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共同协商确定,并因不同社区、学校和学生而不同。确立适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者先前的学习水平和动机,然后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大量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实现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需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形式和途径等。 2、国外学校教育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当代方兴未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可谓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网络技术平台使得“开放大学”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现在处于即时通讯的时代。我们有存储世界上所有信息的能力,并且几乎可以使地球上差不多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即刻获得这些信息。它将改变我们的世界,至少不亚于字母、印刷术、蒸汽机、汽车、电视和电脑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即时通讯时代主要趋势可以决定我们新的学习体系和学习方法,这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重新考虑诸如“工作”、“失业”、“退休”和“教育”等词语含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预言家指出,完全新型的教育形式将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关于教育的相关理念,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是无论怎样改变,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个性化教育所坚持的思想——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学习的秘密核心就在于怎样像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初衷并不是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最终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世界上所有航空公司都希望他们的飞机每一次100%地安全着陆。百万分之一的失败率都有理由被认为是一场悲剧。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公司花费巨款来使他们的生产不合格率从2%降低到1%。但是大多数学校体制实际是在期望和规划一个可能导致任何一家商业机构破产的次品率。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商业中,次品率达到20%都将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灾难。只有学校这样的组织才把这种结果认为是成功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状况只有运用个性化教育理念才能解脱。而且我们认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将会被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所支配:发展中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当今,整个世界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化的、自动化的、快餐式的以及金融的服务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世界一体化的教育市场。我们大多数出色的教育家所做的工作和学校所做的工作,现在已经有可能被转化为各种形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被立刻提供给任何需要它们的人。在教育上学校占垄断地位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新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并不是有意创造特定的“完人”,而是完全以每个学习者个体潜能和特质得到丰富成长发展为中心,以提供多种教育机会为重点,强调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自我约束等。
综合上述,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一直比较注重个性问题,所以在教育组织模式方面离个性化教育最近。其学校教育中有较多个性化教育的成份,而其开放式教育中个性化教育成份更多。中国在这个方面需要认真学习、借鉴。
(二)中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在学校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尝试
学校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的当代实践,可从如下几个不同层面来加以叙述。
1、从国家政策与教改层面上来看中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实践
对中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我们首先可以通过中国的教改来进行阐述。中国的教改对培养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才能的个性的人才作出了积极认同和反应。其根据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和后在的差异性,学校务必要适应这种差异性,包括重视发展和培养特长生。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谈到:“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得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有“个性”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万里同志做了很好的论述:“由于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些缺陷。对这样的人才、苗子,要能发现出来,要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才。”
2、从信息化教育技术层面上看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一直是教学服务系统追求的目标。过去由于受到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等的制约,这只是一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但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没有放弃过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从早期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到近代教育学家的各种试验,人们不断进行着尝试。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与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关。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或称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业记录、浏览模式、在线记录等数据,获得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将教师的一般教学经验与学生的个性化信息相结合变成计算机能够操作的策略规则,这样就能建立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技术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网络教育个性化学习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种在网络教育模式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它们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因而是最有前途的学习方式。网络教育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挣脱了传统规范上的种种束缚,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对可供利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考查形式等都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传统的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校为中心,教学为中心。在网络教育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提供的更加博大、广阔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对学习的渴求,将会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3、从有关教育机构的实践探索的层面上来看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下面介绍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ChinaPersonalization)的基本概况: 它是中国个性化教育最具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是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Personaliz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PEA)中国理事会常设机构,是国际注册和中国注册的私人教师、学习能力测评师、教育策划师、学习管理工程师、知识管理工程师和企业培训师等中国个性化教育从业人员和个性化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研究实践、学习培训、资质认证、行业规范、学术交流等的行业协会组织,是专业从事个性化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市场推广、咨询策划、教育培训、资质认证和推进中国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经营主体。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下设专家学术委员会、职业技能资质评审办公室、CPEA认证办公室、资质认证培训指导中心、学习能力测评中心、教育策划研究所、学习管理研究所、知识管理研究所、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易优学习网(eustudy.com)、连锁家庭学吧等十多个专业机构二十多个部门及多家控股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分别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设立了总院和分院,同时还在全国各省市、地区设立了数十个咨询培训中心或个性化教育服务基地,通过认证授权和特许加盟的形式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各省市地县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网络。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学术资质分为研究人员和专业技师两大类。研究人员的学术资质等级依次分别为:院士、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四个级别,专业技师的专业技能类别分为中国注册私人教师、中国注册学习能力测评师、中国注册教育策划师、中国注册学习管理工程师、中国注册知识管理工程师和中国注册企业培训师六大类,每类专业技师又分为标准级、职业级和专家级三个级别,各类专业技师由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资质评审办公室和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资质认证培训指导中心直接组织或授权加盟机构进行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后根据资质评价标准审核认证。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以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和产业经营与发展为己任,广泛地参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改革、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教育的系统化建设等活动,始终关注着国际个性化教育的前沿动态,关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与培养,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的宗旨使命是:以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使命,专注于以大规模量身定制方式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研究,逐步构建世界一流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这个机构以及其他类似机构的出现,意味着个性化教育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阶段。
责任编辑:西岭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一、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
(一)我国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个性化教学思想,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因材施教,并将相应的理念贯彻到他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重视和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这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然后,孔子一方面通过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志趣,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观察来了解学生,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学生的性情、才能与志趣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如“由也果”、“赐也达”、“球也艺”(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所作的分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这是从缺点方面所作出的分析);“师也过,商也不及”、“球也退”、“由也兼人”(这是两者比较所作的分析)等。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分析是相当透彻的。正由于孔子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或背后的“评头论足”,使得他对学生做出了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因此,孔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教学只有做到了“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才能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孔子也因“因材施教”而名垂史册。
但是,孔子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并没有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个性化教育的制度平台。孔子所做的,是凭借其个人人格来推行其教育思想。
(二)我国近现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的龚自珍、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也都体现出了个性化教育思想。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蒋梦麟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以至实现个人价值。教育要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征。早在20世纪初,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一文中就指出:“(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惟何?日做人之道而已。做人之遭惟何?日增进人类之价值而已。”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个人之价值呢?“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性”。蒋先生认为,教育必须发展人的特长和个性。在一学校中,在一课堂中,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远甚;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无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之不同,而各成其材也”,““爪人各禀特殊之天性,教育即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我能思,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思力至极。我身体能发育,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体力至其极。我能好美术,则极我之能而培养我之美感至其极。我能爱人,则极我之能发展之爱情至极。各个人禀赋之分量有不同,而欲因其分量之多少而至其极者同”。可以说,谋个性发展的思想弥散于近代教育领域中,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石。
“五四”运动的主题为“个性解放”,认为发展个性并非使各人皆具有同等之能力。否则的话,必至陶铸全体人民于一定模型之上,使各个人之特性荡然消失,而养成划一单调的作用。提出教育发展个性总要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发挥各个最优长的本事,为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因此,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个人的特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在社会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五四”运动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次高潮。
(三)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界主要有王道俊、郭文安等人提倡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界主要有杨叔子、文辅相等人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为例。它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思想变革,全面素质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部分,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个体上,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所谓个性教育。由此看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无论是普教界的“主体教育论”还是高教界的“素质教育论”,都力图引导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重新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教育思想。
二、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
(一)西方古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点在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提出了“产婆术”的启发教育方法而名垂教育史册。苏格拉底从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而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学生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产姿术”。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问题,通过苏格拉底的不断启发、问答,最终引导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可见,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也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至于亚里士多德,则更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的过程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靠从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最早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提供根据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的是古罗马的昆体良,他认为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禀性、倾向才能进行施教。昆体良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重视人的天赋差异的传统,提出了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的思想。他说:“教学要能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首先要弄清他的能力和天赋素质。”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二)西方近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近代以来教育思想深受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主知主义思想的影响,偏重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了解,特别是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所提出的“五段教学法”逐渐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师们所接受,成为一套固定的模式”,任何教学都用此模式来进行,教师们的地位越来越高,一味将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必须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而学生则越来越成为聆听教师的信徒,教学成为了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从此,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美丽的口号,有名无实。
谈到西方近代个性化教育思想,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所著的《爱弥儿》,阐述了一种浪漫主义个性化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依照人的全部天性,发展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才能,从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且不受任何压制的个性,那才是真正的人性”。他主张让儿童“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其实就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早期个性化教学的理论。而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出现在欧洲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张课程内容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等思想,就都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意味。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反复论述了有关教育的本质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这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是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杜威尊重儿童个人的生活和经验,提出了他全部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杜威对传统教育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指出:“旧教育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这些批评切中了传统教育机械、呆板和压抑儿童个性的痼疾。他主张“儿童中心论”,实际上就是说明教育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正是由于他的极力倡导,才使得现代教育高度重视儿童的活动,“从做中学”几乎成了进步主义教育的行动箴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沉闷气息,带给人们一片全新的视域。
此外,前苏联时期有两位最重要的教育家,一位是赞可夫,他提出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另一位是巴班斯基,他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非常接近现在所谓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非最好,而是最适合学生。上述两位教育家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个陛化教育的认识。
三、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由上可知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中国最远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西方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他发明了教育上的““产婆术”。这种教育理念其实一直存在于很多教育思想家的头脑中,也间或出现在教育实践中。但是受社会条件和教育发展程度的限制,在21世纪以前,个性化教育始终未能成为现实的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情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教育上吃“大锅饭”,而是要求“开小灶”。个性化教育提上了日程。而国家和社会也有了提供个性化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其他条件。如果说过去个性化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话,往后走,它即将成为现实。对此,人们正在形成共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预言个性化教育时代即将来临。目前在许多教育组织机构推出的教育服务项目中,很多已具有个性化教育的雏形。
下面将着重探讨中外现实已有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多少个性化教育的成份或萌芽和雏形,可拿来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一)国外已有的教育实践中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1、国外学校教育建制内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儿童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以班级教学的调适与分化为基本方向,以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
道尔顿制是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个性化教学的案例。道尔顿制的本意是实行相当彻底的教学分化,通过分化来加强和深化学生在教育水平上原有的分布状况。道尔顿制的实质是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学生自己选择科目,自由学习;没有统一的课表,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安排学习时间;没有年级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个性化教学活跃起来,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出现了程序教学、个别化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化指导教学、个别化规定教学、按需学习计划、掌握教学、策略教学等多种实践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无一不以现代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现代化视听手段、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着眼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及学习步调,强调自主探究,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步调,达到指定的目标,教师在其中充当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个别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所秉持的教育信条,其要点包括:教学既有固定的目标,又有变化的目标,由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共同协商确定,并因不同社区、学校和学生而不同。确立适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者先前的学习水平和动机,然后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大量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实现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需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形式和途径等。 2、国外学校教育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成份
当代方兴未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可谓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网络技术平台使得“开放大学”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现在处于即时通讯的时代。我们有存储世界上所有信息的能力,并且几乎可以使地球上差不多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即刻获得这些信息。它将改变我们的世界,至少不亚于字母、印刷术、蒸汽机、汽车、电视和电脑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即时通讯时代主要趋势可以决定我们新的学习体系和学习方法,这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重新考虑诸如“工作”、“失业”、“退休”和“教育”等词语含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预言家指出,完全新型的教育形式将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关于教育的相关理念,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是无论怎样改变,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个性化教育所坚持的思想——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学习的秘密核心就在于怎样像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初衷并不是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最终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世界上所有航空公司都希望他们的飞机每一次100%地安全着陆。百万分之一的失败率都有理由被认为是一场悲剧。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公司花费巨款来使他们的生产不合格率从2%降低到1%。但是大多数学校体制实际是在期望和规划一个可能导致任何一家商业机构破产的次品率。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商业中,次品率达到20%都将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灾难。只有学校这样的组织才把这种结果认为是成功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状况只有运用个性化教育理念才能解脱。而且我们认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将会被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所支配:发展中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当今,整个世界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化的、自动化的、快餐式的以及金融的服务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世界一体化的教育市场。我们大多数出色的教育家所做的工作和学校所做的工作,现在已经有可能被转化为各种形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被立刻提供给任何需要它们的人。在教育上学校占垄断地位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新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并不是有意创造特定的“完人”,而是完全以每个学习者个体潜能和特质得到丰富成长发展为中心,以提供多种教育机会为重点,强调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自我约束等。
综合上述,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一直比较注重个性问题,所以在教育组织模式方面离个性化教育最近。其学校教育中有较多个性化教育的成份,而其开放式教育中个性化教育成份更多。中国在这个方面需要认真学习、借鉴。
(二)中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在学校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尝试
学校建制外的个性化教育的当代实践,可从如下几个不同层面来加以叙述。
1、从国家政策与教改层面上来看中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实践
对中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我们首先可以通过中国的教改来进行阐述。中国的教改对培养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才能的个性的人才作出了积极认同和反应。其根据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和后在的差异性,学校务必要适应这种差异性,包括重视发展和培养特长生。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谈到:“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得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有“个性”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万里同志做了很好的论述:“由于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些缺陷。对这样的人才、苗子,要能发现出来,要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才。”
2、从信息化教育技术层面上看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一直是教学服务系统追求的目标。过去由于受到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等的制约,这只是一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但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没有放弃过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从早期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到近代教育学家的各种试验,人们不断进行着尝试。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与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关。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或称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业记录、浏览模式、在线记录等数据,获得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将教师的一般教学经验与学生的个性化信息相结合变成计算机能够操作的策略规则,这样就能建立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技术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网络教育个性化学习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种在网络教育模式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它们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因而是最有前途的学习方式。网络教育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挣脱了传统规范上的种种束缚,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对可供利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考查形式等都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传统的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校为中心,教学为中心。在网络教育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提供的更加博大、广阔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对学习的渴求,将会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3、从有关教育机构的实践探索的层面上来看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下面介绍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ChinaPersonalization)的基本概况: 它是中国个性化教育最具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是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Personaliz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PEA)中国理事会常设机构,是国际注册和中国注册的私人教师、学习能力测评师、教育策划师、学习管理工程师、知识管理工程师和企业培训师等中国个性化教育从业人员和个性化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研究实践、学习培训、资质认证、行业规范、学术交流等的行业协会组织,是专业从事个性化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市场推广、咨询策划、教育培训、资质认证和推进中国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经营主体。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下设专家学术委员会、职业技能资质评审办公室、CPEA认证办公室、资质认证培训指导中心、学习能力测评中心、教育策划研究所、学习管理研究所、知识管理研究所、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易优学习网(eustudy.com)、连锁家庭学吧等十多个专业机构二十多个部门及多家控股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分别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设立了总院和分院,同时还在全国各省市、地区设立了数十个咨询培训中心或个性化教育服务基地,通过认证授权和特许加盟的形式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各省市地县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网络。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学术资质分为研究人员和专业技师两大类。研究人员的学术资质等级依次分别为:院士、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四个级别,专业技师的专业技能类别分为中国注册私人教师、中国注册学习能力测评师、中国注册教育策划师、中国注册学习管理工程师、中国注册知识管理工程师和中国注册企业培训师六大类,每类专业技师又分为标准级、职业级和专家级三个级别,各类专业技师由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资质评审办公室和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资质认证培训指导中心直接组织或授权加盟机构进行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后根据资质评价标准审核认证。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以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和产业经营与发展为己任,广泛地参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改革、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教育的系统化建设等活动,始终关注着国际个性化教育的前沿动态,关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与培养,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的宗旨使命是:以推动中国“个性化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使命,专注于以大规模量身定制方式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研究,逐步构建世界一流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这个机构以及其他类似机构的出现,意味着个性化教育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阶段。
责任编辑: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