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高分数的取得上,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也不再是简单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包括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密不可分的,都是学生极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为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想象力
一、活化文字,拓展想象的空间
文字作为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是离不开与它打交道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理解诠释的过程,是对文字的意境再创造,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泛泛而读,为读而读,对文字没有任何的想象和交流,那只会是人云亦云,被作者前者鼻子走。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些想象、敢于想象,让他们深入到文章中去,实现文字理解的多元化和动态化,文章解析的情景化和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赶走阅读中的枯燥乏味,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
著名学者林伍德曾经说过:“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不是用眼睛去观看的,也不是用耳朵去聆听的,而是通过心去努力想象的某种参照物”。这句话反应的哲理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就是让学生细心品味,耐心品读,展开想象,让学生透过文章看到画面,透过语言感悟生活,了解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哲理,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万不可画地为牢。如在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可以感受得到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现了时下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可谓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寓意,感受毛泽东的气度,进而熏陶学生树立理想,成就自我。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过渡的渲染文章的张力,只要让学生有效的领会几个重要的字词,文章的大意就迎刃而解,并且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汇的领悟必然也会打开自己的想象,进而成就自我。在阅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创作的背景,展开想象,想象毛泽东当时的胸襟和自信,然后对于自己也展想象,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应该如何成就自己。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情感渲染,让学生敢于想象时下的自己,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满自信,正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实现知识嫁接,扩充想象的深度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的文章较为复杂,当下的文章不多,多数都是有一定历史沉淀的文章,如外国专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文言文《鸿门宴》、《赤壁赋》等;科技杂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早期白话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泛泛而读,把大概的意思讲解给学生,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就行的话,其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会真正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和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知道,这些文章都是极为有价值的活化石,需要学生对其认真研究和探讨,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他们,嫁接起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这就需要学生巧用知识迁移,构建认知结构,并展开想象,走进那片历史的天空,跨进那扇科技的大门。
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针对拿来主义,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大概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觉得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分析为什么要拿来主义?怎样正确的理解拿来主义?“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什么问题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探究如何正确理解拿来主义。在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论述并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从用法上是可以判断这是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展开想象。老师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当时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倡导采用拿来主义呢?又为什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这样的引导必然能让学生结合历史常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明白当时“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必然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们是救不了中国的。学习的目的在与应用,那学完拿来主义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下,我国还有那些人的思想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毛泽东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学习内容。
三、尊重异议,提升想象的高度
在我国,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在逐步有序的推进,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传统的不当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教育的评价仍采用标准式答案,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容易出现千篇一律,人云亦云。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培养,学会尊重和理解,所以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而新形势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想象,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阅读的想象高度。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身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中生在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个人素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必然不同,这就造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的。只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偏离主题,不反动,不违反常规,都是可以接受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字”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存在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表达、敢于想象。如在阅读《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桥段来说,对于诸葛亮的表现,学生说法不一,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诸葛亮等待机会是不对的,应该主动自荐,还有的人认为诸葛亮其实胸有成竹,这样做只是提高自身的身价。这些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老师没有必要苛求学生都认同一个观念,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涂利民.高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成功教育,2012(8)
[2]吴华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24)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想象力
一、活化文字,拓展想象的空间
文字作为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是离不开与它打交道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理解诠释的过程,是对文字的意境再创造,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泛泛而读,为读而读,对文字没有任何的想象和交流,那只会是人云亦云,被作者前者鼻子走。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些想象、敢于想象,让他们深入到文章中去,实现文字理解的多元化和动态化,文章解析的情景化和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赶走阅读中的枯燥乏味,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
著名学者林伍德曾经说过:“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不是用眼睛去观看的,也不是用耳朵去聆听的,而是通过心去努力想象的某种参照物”。这句话反应的哲理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就是让学生细心品味,耐心品读,展开想象,让学生透过文章看到画面,透过语言感悟生活,了解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哲理,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万不可画地为牢。如在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可以感受得到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现了时下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可谓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寓意,感受毛泽东的气度,进而熏陶学生树立理想,成就自我。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过渡的渲染文章的张力,只要让学生有效的领会几个重要的字词,文章的大意就迎刃而解,并且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汇的领悟必然也会打开自己的想象,进而成就自我。在阅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创作的背景,展开想象,想象毛泽东当时的胸襟和自信,然后对于自己也展想象,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应该如何成就自己。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情感渲染,让学生敢于想象时下的自己,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满自信,正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实现知识嫁接,扩充想象的深度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的文章较为复杂,当下的文章不多,多数都是有一定历史沉淀的文章,如外国专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文言文《鸿门宴》、《赤壁赋》等;科技杂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早期白话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泛泛而读,把大概的意思讲解给学生,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就行的话,其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会真正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和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知道,这些文章都是极为有价值的活化石,需要学生对其认真研究和探讨,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他们,嫁接起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这就需要学生巧用知识迁移,构建认知结构,并展开想象,走进那片历史的天空,跨进那扇科技的大门。
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针对拿来主义,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大概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觉得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分析为什么要拿来主义?怎样正确的理解拿来主义?“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什么问题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探究如何正确理解拿来主义。在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论述并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从用法上是可以判断这是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展开想象。老师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当时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倡导采用拿来主义呢?又为什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这样的引导必然能让学生结合历史常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明白当时“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必然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们是救不了中国的。学习的目的在与应用,那学完拿来主义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下,我国还有那些人的思想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毛泽东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学习内容。
三、尊重异议,提升想象的高度
在我国,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在逐步有序的推进,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传统的不当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教育的评价仍采用标准式答案,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容易出现千篇一律,人云亦云。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培养,学会尊重和理解,所以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而新形势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想象,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阅读的想象高度。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身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中生在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个人素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必然不同,这就造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的。只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偏离主题,不反动,不违反常规,都是可以接受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字”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存在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表达、敢于想象。如在阅读《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桥段来说,对于诸葛亮的表现,学生说法不一,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诸葛亮等待机会是不对的,应该主动自荐,还有的人认为诸葛亮其实胸有成竹,这样做只是提高自身的身价。这些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老师没有必要苛求学生都认同一个观念,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涂利民.高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成功教育,2012(8)
[2]吴华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