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龙门石窟以气势恢宏的佛教造像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自北魏太和年间开始营造,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的倾力修建,经400余年的风雨沧桑,留给我们的是一座现存大小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1]
伴随着窟龛造像,还给我们留下了2800多块30万字的碑刻资料,其数量之多居世界石窟之冠。内容主要是出自开窟造像功德的发愿文,造像主人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它不仅是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文字记录,也是一部涵盖多学科的石刻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民族、姓氏、民俗、艺术、建筑、医药、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领域,无不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误的重要价值。
北魏石刻文字历来受到金石学家的推崇,特别是清乾嘉盛世,道、咸以降,碑学日盛,造像题记备受书法家,篆刻家们的喜好。书法界对石刻造像题记艺术兴趣日浓,龙门石窟直到民国初逐渐出现了《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等几种拓片选本,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流行。其中有:正书局石印《龙门二十品》、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辑入印本,日本《书苑》龙门造像专号,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龙门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龙门二十品》。
从乾嘉至清末,龙门魏碑书体受到了诸多书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严,行笔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对龙门造像题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在《广艺舟之宋齐梁陈》中予以高度评价,赞其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字亦紧密非常……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书矣。”由此可知,龙门二十品对书家及爱好者来说耳熟能详。唯独关百益评选监拓的《伊阙魏刻百品》因当时只拓制五十部,流传下来不多,所以少见。内有数十种为诸金石著作所未载,更是妙趣横生,诸如本文辑入的杨小妃造像题记,马生辛造像题记,比丘法僧造像题记,惠智造像题记,惠荣造像题记等无不天真烂漫,稚拙天成,欣赏以后心底纯净。这也许就是书法的本真性情的最高境界吧。
龙门百品中的百则北朝造像题记,为龙门造像记中的精品。其中北魏的六十七品、西魏的二品、东魏的四品、无年月者二十七品。此百品之称,以及它的集成,始于民国七年(1918年),丁巳年(1917年)由河南学者时经训(字志盫,通许人)清光绪丁酉科拔贡,北京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毕业,尤精史地教育金石诸学。喜游名山大川,慕司马子长之为人也,曾著河南地理志,体例新奇,文章简奥,其古物一门,特发挥中州文明,为欧美学家所叹服。又著挑筋教碑考,就碑中所记,证明挑筋教为耶教别脉,与欧亚文化极有关系,未及脱稿而卒。其余文稿杂志皆散漫而不可记。
关百益(字宝谦,开封人1882-956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从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先后任北京第三中学堂,第一中学堂兼任高等学堂校长,1917年受聘于河南省教育厅,历任河南优等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省长秘书,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百品的评选,由关主持并任督拓,由拓工侯连璧,孙泰安,僧贞果,僧光辉首次将龙门百品评就拓出,并与次年(1918年)将拓本择其精者装订成《伊阙魏刻百品》一书共五十部。
友人藏《伊阙魏刻百品》原拓本,精选数十品原大彩印以飨读者。余数年前得关百益手稿《东都石窟四志》未经刊印,其中《龙门石窟志》第九节文字篇,对龙门石刻造像题记作了详细介绍,以及关于《伊阙魏刻百品》的成书起因及序言,为了更加明了那段历史及对先哲的敬仰,今并一起刊发。
《龙门石窟志》第九节:
伊阙间文字,各有表明自己之心愿。所施虽薄,而所望甚奢,原无可取。而其书法之遒劲,构造之奇特,尤尤独造,无古无今,自成一格,真天地间之菁英,人文上之硕果也。试探之源流,非片言所能。
中国文化肇端,相传有五千年之久,其文字所从来者远矣。夏禹之世以不可稽,传世之迹,皆出后世伪造,不敢据以为信。商朝有殷墟甲骨文之发见,近世人始知之,古人尚未知,然则中国古代文字,只能以周朝为起始。其时所行者曰大篆,又或创自史籀谓之籀文,以传世钟鼎文字证之,孰为大篆,孰为钟鼎亦无从明辨。况列国时各自为政,车不同轨,书不同文,更无画一之可言。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暴秦之力,统一文字,亦为最易之事。其时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然既同曰小篆,而三家并作,其间异同是非,无人可稽,今其书无一存者。汉定尉律始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守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此九千字不知何据,或云即许书之九千三百五十字,或曰非也,所称八体,尤费推究。在后汉时,已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之语……
又云,许慎作《说文解字》,理成井然有条之典册。许氏之苦心孤诣,宜为后世学者所共谅。许氏之书即行,人犹以为繁而不便,结隶之徒又创新体,以便宜从事,谓之隶书,以篆书皆向内合,隶书则向外分别,又谓之八分。终东汉之世,八分最为行时。降以魏晋,变八分之首位而为真楷,魏朝以钟繇为最有名。至晋南北分立,南朝有王谢之伦,北朝有卫崔之辈,争奇立异,各不相让。当次之际,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强悍之民,崛起云中,仰慕中原之文化,模仿中国之真楷,另成一种风味。或随意增减,不尊六书,无心驰骋,另起波折,初模之时格格不入,久之渐入环中,自辟通轨。观云冈石窟之造像铭文,笔画支离与中原真楷迥异,至洛阳后,习见汉人之作品,渐就中国之范围。故太和景明之世,皆剑拔弩张,十足塞外强悍之气,及至正光,孝昌以后,变成中国彬彬儒雅之风。惟其凿刻工匠,多来自平城,数十年后犹不脱本来面目,沿及唐世,习惯不改,与内地工匠俨然不同,所以伊阙间文字,无论魏唐,均保有其特殊风致,自成一种系统,然其间因时代改变,又不能不随时而变迁,其中意味使人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 先时科举时代,字体拘于馆阁,以此种字不和时尚,且为牛鬼蛇神远而弃之,不适列入艺林。及洛守真砚香极力提倡,初选十品刻目于老君洞内,曰“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旋又增如数,曰“孙秋生”、始平公、一弗、解伯达、惠感、法生、元祐、杨大眼、魏灵藏、优填王(后人用“马振拜”易“优填王”非砚香意),名曰“龙门二十品”,是为龙门选本之滥觞。是后凡讲魏刻者,莫不讲龙门。而讲龙门者,莫不讲廿品。康南海作书镜,极称赞之,目为方笔之正宗。其余佳制,未遑考也,余恐其长霾于荒山幽谷中,随风雨飘零,野火焚烧,而不可考也。于是于二十品外,又有伊阙魏刻百品之选,均精拓成书,公之于世。
以下为《伊阙魏刻百品》序言。序曰:
慨自魏晋以来,中原鼎沸,学术窳坏无纪。书法亦漓与古。孝文去云,代都洛邑,淫于汉民文化,宏奖学术,而书学亦于是时大晋。朱义章、萧显庆辈应运而起,以独得之秘。益以塞民浑噩之气,用能上承中郎太傅之,矩,镕而化之,为一代宗。唐宋而后散为万派,靡弗导源于此时。故一言北碑,即萃历代书法之菁英,而无遗矣。然细释之,北碑亦演为三宗,曰“海岱宗”,曰“河朔宗”,皆具体而微,犹未若伊阙宗之能造其极也。伊阙峙魏都南畿,尔时妄佛风炽,士夫貂竖,胥于是间镌造象文。类为元详,元祐,魏灵藏,杨大眼诸名流所作。凡它两宗所不备之美,无不备之。故北碑足萃历代书法之菁华,而北碑之菁华又悉萃于伊阙一宗,讵匪宇宙间之巨观。与乃自唐太宗谬重羲之之俗书直至有明。千余年间,学子伪传衣钵,竞治南帖,吐北碑。清中叶帖学大坏,碑学起而代之,北碑始稍见表章,而伊阙宗不兴焉。同治中洛守真砚香始就老君洞魏刻选十品,旋又增如数,即今书肆流传之龙门廿品是也。夫砚香当科举极盛时,能不怯时务,发前人所未发,厥功伟己,雇其所选率局方侈一派,犹未免有媚世之见存乎。近人三百品,五百品之选,玉砾杂陈,益无足取。则伊阙宗又秘其奇光,若隐若现者垂百有余年而未大著。余与通许时君经训,同治小学嗜北碑,相与斟辑伊阙宗数十种,分册题跋阅六年而书成。丁巳夏雇工往拓,躬诣督之,攸发现十数种为诸金石书所未载,合之旧辑完成百品。是则北碑之菁英萃于伊阙宗,而伊阙宗之菁英又萃于是册也,谁曰非宜。民国七年孟夏 时经训 关葆谦序。[2]
由此可知,关百益于石刻文字的挚爱精神,令我辈以为楷模。罗振玉《石交录》云“龙门造像题记由魏迄唐,孙、赵著录才数百品,吴,紐二家增至千余品,予家所藏拓本千五百品,余门生关百益近撰《伊阙石刻图表》著录二千二百余品”。[3]
伴随着窟龛造像,还给我们留下了2800多块30万字的碑刻资料,其数量之多居世界石窟之冠。内容主要是出自开窟造像功德的发愿文,造像主人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它不仅是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文字记录,也是一部涵盖多学科的石刻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民族、姓氏、民俗、艺术、建筑、医药、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领域,无不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误的重要价值。
北魏石刻文字历来受到金石学家的推崇,特别是清乾嘉盛世,道、咸以降,碑学日盛,造像题记备受书法家,篆刻家们的喜好。书法界对石刻造像题记艺术兴趣日浓,龙门石窟直到民国初逐渐出现了《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等几种拓片选本,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流行。其中有:正书局石印《龙门二十品》、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辑入印本,日本《书苑》龙门造像专号,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龙门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龙门二十品》。
从乾嘉至清末,龙门魏碑书体受到了诸多书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严,行笔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对龙门造像题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在《广艺舟之宋齐梁陈》中予以高度评价,赞其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字亦紧密非常……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书矣。”由此可知,龙门二十品对书家及爱好者来说耳熟能详。唯独关百益评选监拓的《伊阙魏刻百品》因当时只拓制五十部,流传下来不多,所以少见。内有数十种为诸金石著作所未载,更是妙趣横生,诸如本文辑入的杨小妃造像题记,马生辛造像题记,比丘法僧造像题记,惠智造像题记,惠荣造像题记等无不天真烂漫,稚拙天成,欣赏以后心底纯净。这也许就是书法的本真性情的最高境界吧。
龙门百品中的百则北朝造像题记,为龙门造像记中的精品。其中北魏的六十七品、西魏的二品、东魏的四品、无年月者二十七品。此百品之称,以及它的集成,始于民国七年(1918年),丁巳年(1917年)由河南学者时经训(字志盫,通许人)清光绪丁酉科拔贡,北京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毕业,尤精史地教育金石诸学。喜游名山大川,慕司马子长之为人也,曾著河南地理志,体例新奇,文章简奥,其古物一门,特发挥中州文明,为欧美学家所叹服。又著挑筋教碑考,就碑中所记,证明挑筋教为耶教别脉,与欧亚文化极有关系,未及脱稿而卒。其余文稿杂志皆散漫而不可记。
关百益(字宝谦,开封人1882-956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从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先后任北京第三中学堂,第一中学堂兼任高等学堂校长,1917年受聘于河南省教育厅,历任河南优等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省长秘书,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百品的评选,由关主持并任督拓,由拓工侯连璧,孙泰安,僧贞果,僧光辉首次将龙门百品评就拓出,并与次年(1918年)将拓本择其精者装订成《伊阙魏刻百品》一书共五十部。
友人藏《伊阙魏刻百品》原拓本,精选数十品原大彩印以飨读者。余数年前得关百益手稿《东都石窟四志》未经刊印,其中《龙门石窟志》第九节文字篇,对龙门石刻造像题记作了详细介绍,以及关于《伊阙魏刻百品》的成书起因及序言,为了更加明了那段历史及对先哲的敬仰,今并一起刊发。
《龙门石窟志》第九节:
伊阙间文字,各有表明自己之心愿。所施虽薄,而所望甚奢,原无可取。而其书法之遒劲,构造之奇特,尤尤独造,无古无今,自成一格,真天地间之菁英,人文上之硕果也。试探之源流,非片言所能。
中国文化肇端,相传有五千年之久,其文字所从来者远矣。夏禹之世以不可稽,传世之迹,皆出后世伪造,不敢据以为信。商朝有殷墟甲骨文之发见,近世人始知之,古人尚未知,然则中国古代文字,只能以周朝为起始。其时所行者曰大篆,又或创自史籀谓之籀文,以传世钟鼎文字证之,孰为大篆,孰为钟鼎亦无从明辨。况列国时各自为政,车不同轨,书不同文,更无画一之可言。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暴秦之力,统一文字,亦为最易之事。其时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然既同曰小篆,而三家并作,其间异同是非,无人可稽,今其书无一存者。汉定尉律始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守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此九千字不知何据,或云即许书之九千三百五十字,或曰非也,所称八体,尤费推究。在后汉时,已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之语……
又云,许慎作《说文解字》,理成井然有条之典册。许氏之苦心孤诣,宜为后世学者所共谅。许氏之书即行,人犹以为繁而不便,结隶之徒又创新体,以便宜从事,谓之隶书,以篆书皆向内合,隶书则向外分别,又谓之八分。终东汉之世,八分最为行时。降以魏晋,变八分之首位而为真楷,魏朝以钟繇为最有名。至晋南北分立,南朝有王谢之伦,北朝有卫崔之辈,争奇立异,各不相让。当次之际,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强悍之民,崛起云中,仰慕中原之文化,模仿中国之真楷,另成一种风味。或随意增减,不尊六书,无心驰骋,另起波折,初模之时格格不入,久之渐入环中,自辟通轨。观云冈石窟之造像铭文,笔画支离与中原真楷迥异,至洛阳后,习见汉人之作品,渐就中国之范围。故太和景明之世,皆剑拔弩张,十足塞外强悍之气,及至正光,孝昌以后,变成中国彬彬儒雅之风。惟其凿刻工匠,多来自平城,数十年后犹不脱本来面目,沿及唐世,习惯不改,与内地工匠俨然不同,所以伊阙间文字,无论魏唐,均保有其特殊风致,自成一种系统,然其间因时代改变,又不能不随时而变迁,其中意味使人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 先时科举时代,字体拘于馆阁,以此种字不和时尚,且为牛鬼蛇神远而弃之,不适列入艺林。及洛守真砚香极力提倡,初选十品刻目于老君洞内,曰“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旋又增如数,曰“孙秋生”、始平公、一弗、解伯达、惠感、法生、元祐、杨大眼、魏灵藏、优填王(后人用“马振拜”易“优填王”非砚香意),名曰“龙门二十品”,是为龙门选本之滥觞。是后凡讲魏刻者,莫不讲龙门。而讲龙门者,莫不讲廿品。康南海作书镜,极称赞之,目为方笔之正宗。其余佳制,未遑考也,余恐其长霾于荒山幽谷中,随风雨飘零,野火焚烧,而不可考也。于是于二十品外,又有伊阙魏刻百品之选,均精拓成书,公之于世。
以下为《伊阙魏刻百品》序言。序曰:
慨自魏晋以来,中原鼎沸,学术窳坏无纪。书法亦漓与古。孝文去云,代都洛邑,淫于汉民文化,宏奖学术,而书学亦于是时大晋。朱义章、萧显庆辈应运而起,以独得之秘。益以塞民浑噩之气,用能上承中郎太傅之,矩,镕而化之,为一代宗。唐宋而后散为万派,靡弗导源于此时。故一言北碑,即萃历代书法之菁英,而无遗矣。然细释之,北碑亦演为三宗,曰“海岱宗”,曰“河朔宗”,皆具体而微,犹未若伊阙宗之能造其极也。伊阙峙魏都南畿,尔时妄佛风炽,士夫貂竖,胥于是间镌造象文。类为元详,元祐,魏灵藏,杨大眼诸名流所作。凡它两宗所不备之美,无不备之。故北碑足萃历代书法之菁华,而北碑之菁华又悉萃于伊阙一宗,讵匪宇宙间之巨观。与乃自唐太宗谬重羲之之俗书直至有明。千余年间,学子伪传衣钵,竞治南帖,吐北碑。清中叶帖学大坏,碑学起而代之,北碑始稍见表章,而伊阙宗不兴焉。同治中洛守真砚香始就老君洞魏刻选十品,旋又增如数,即今书肆流传之龙门廿品是也。夫砚香当科举极盛时,能不怯时务,发前人所未发,厥功伟己,雇其所选率局方侈一派,犹未免有媚世之见存乎。近人三百品,五百品之选,玉砾杂陈,益无足取。则伊阙宗又秘其奇光,若隐若现者垂百有余年而未大著。余与通许时君经训,同治小学嗜北碑,相与斟辑伊阙宗数十种,分册题跋阅六年而书成。丁巳夏雇工往拓,躬诣督之,攸发现十数种为诸金石书所未载,合之旧辑完成百品。是则北碑之菁英萃于伊阙宗,而伊阙宗之菁英又萃于是册也,谁曰非宜。民国七年孟夏 时经训 关葆谦序。[2]
由此可知,关百益于石刻文字的挚爱精神,令我辈以为楷模。罗振玉《石交录》云“龙门造像题记由魏迄唐,孙、赵著录才数百品,吴,紐二家增至千余品,予家所藏拓本千五百品,余门生关百益近撰《伊阙石刻图表》著录二千二百余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