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国家、学校也相应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孩子的负担,可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校的负担虽然减小了,孩子们却依然叫苦连天。这到底是教育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严格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减不掉的负担”的结果。而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积极采取调整措施,才能打破当前的困境。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学习任务;社会评价标准
小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所颁布的“减负”政策竟有28个之多。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问:评价“学习任务”轻重的标准是什么?“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什么?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方法又有哪些?
一、“学习任务”轻重的评判标准
“学习任务”的轻重是相对的。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些孩子可能觉得非常简单,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有些孩子却可能觉得非常困难,完成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师布置多少“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
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提出,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这个要求看似是对“学习任务量”的合理规定,从根本上为学生减压,而实际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和不可操作性。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强化,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知识刚获得后,遗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加以适当地课后练习,学生学习的效率将非常低。由此可见,适当的书面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每一天的教学进度都有固定的安排,如果没有对学生前一天的知识进行巩固,那么第二天的教学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最后,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看到孩子每天都没有家庭作业,势必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因此就会开始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或进行额外的补习,这样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没有真正达到减压的目的。
由此可见,不布置书面作业是万万不可行的。统一地布置作业又忽视了孩子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而有些孩子却承受了过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布置“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学会分层次,把作业分为基础层和拔高层,基础层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复习巩固,是下节课顺利进行的保障,拔高层作业则体现能力的提高。在完成基础层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选择作业量的多少,这样不但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负担。
二、“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学生的“负担”是教师不断布置作业造成的。可在分析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渐渐发现,造成学生“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回避的最根本的问题当然还是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严格的评价标准是个大方向,引导着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来自教育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压力促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有些学校在硬件设施、学校师资、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等。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社会上就出现了“名校效应”。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与社会更好地接轨,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有一技之长,今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不会为生存问题担忧。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产生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而在选拔中更受到青睐的,往往是社会看中的,出自“名校”的“高材生”。这种严格的人才标准促进了“名校效应”的愈演愈烈。为了有个好的未来,人人都想上“名校”,“名校”的门槛自然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有些配套设施太落后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孩子为了改变命运,只能埋头苦读。原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被老师改造成了枯燥沉闷的机械学习。沉重的升学压力给学生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2.家长期望带来的负面效应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家长的观念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父母的期望与日俱增。家长期望孩子出类拔萃,所以不仅让孩子上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而且会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正所谓,学业成就和特长兴趣相得益彰。这样就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除每周五天的学校课程外,孩子在周末还要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辅导班之间。除了身体上的增负,许多孩子还要承受与“邻家小孩”相互比较带来的心理负担。
此外,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家长在每天回到家后,更愿意坐在电脑前继续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释放压力,而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没有静静地坐下来,听听孩子这一天的经历和想法。
一部分家长只知道孩子努力学习考好成绩、有出息才是对自己辛苦的最好慰藉。所以,家长会给孩子讲大道理,聊一聊上语数英辅导班的好处,有特长的优越性,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虽然询问孩子的意见,但最终结果还是孩子被家长说服去上课外辅导班,多做题多练习提高成绩,刷新排名。这样一来,孩子的作业负担不但没减,心理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利益的产物
当下社会上出现的教育培训机构可谓五花八门,样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每一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这种机构绝大多数是属于营利性质的,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从学生和家长身上获得利益。当家长面对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广告,难免心有所想。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希望孩子们优秀的心理进行宣传,无形中将负担施加给了孩子。 社会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盼,再加上教辅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导致“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孩子的压力呈现出“不减反增”的趋势。
三、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建议
想要使“减负”从根本上取得成效,就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国家提倡“减负”这么多年,颁布了如此多的政策条文,没有取得实质效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是从表面解决问题。所以要想使“减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真正减下孩子的负担,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用成绩衡量学生、用毕业院校衡量人才的传统思维定势,正是学生负担的根源。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都来源于名校,也并不一定在学习成绩上大放异彩。因此,推动减负,绝非一日之功。
1.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校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逐渐明白,小学生需要什么,教育要做到的究竟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真正明白这些,教师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势在必行。国家要让学校间变得平等,让孩子无论上哪所学校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降低社会对分数值的过高期望。首先,国家要平等地分配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把财政对公办学校的支持细分到学生身上,而不是划分给学校,学生多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让学生无论在哪里上学都可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其次,教学要把成绩由一个评价标准转化为对知识的检验。把决定孩子命运的升学考试变为最后的学习检测,不以成绩的高低决定能进入学校的优劣,而是把不同成绩水平的孩子分散到不同学校,使每个学校都有成绩优秀一点的孩子和成绩落后一点的孩子,降低家长对成绩的敏感度和恐惧感。最后,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开实践类课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自由选择课程,并将孩子在各种实践中的优秀表现记录在案,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参考标准,使得教育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实我们也能看到,国家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在向我们期待的方面发展着。
2.家长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
家长也应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听听孩子的心声十分关键。家长要放平心态,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沟通是传递爱和表达想法的桥梁,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说说聊聊。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的困惑烦恼在哪里,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今时代,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是在满足孩子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孩子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可是,家长的想法并不等于孩子的心里话,给予孩子爱、尊重,使他们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也尤为重要。身上背负家长的未实现的理想、过重的期望,只能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无奈。因此,家长要与孩子适时沟通,给孩子积极方面的指导,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使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家长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
3.政府出台合理政策管控教辅机构
其实,教辅机构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它确实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但是,教辅机构开设的一些辅导课程应该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核。教辅机构的存在不应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是孩子找寻学习乐趣的另一片天地。教辅机构的设置要实事求是,不能抓住一些特殊的心理对家长进行错误的引导,其存在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解决,就目前来讲仍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看到学校方面的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认识到其发展的局限性。给予这一问题充分重视,并想方法缓解当前困境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把小学生“减负”落到实处,还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日益改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延伦.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认识及有效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36).
[2]张卯学.小学生减负路在何方[J].教育革新,2011(11).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学习任务;社会评价标准
小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所颁布的“减负”政策竟有28个之多。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问:评价“学习任务”轻重的标准是什么?“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什么?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方法又有哪些?
一、“学习任务”轻重的评判标准
“学习任务”的轻重是相对的。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些孩子可能觉得非常简单,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有些孩子却可能觉得非常困难,完成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师布置多少“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
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提出,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这个要求看似是对“学习任务量”的合理规定,从根本上为学生减压,而实际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和不可操作性。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强化,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知识刚获得后,遗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加以适当地课后练习,学生学习的效率将非常低。由此可见,适当的书面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每一天的教学进度都有固定的安排,如果没有对学生前一天的知识进行巩固,那么第二天的教学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最后,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看到孩子每天都没有家庭作业,势必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因此就会开始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或进行额外的补习,这样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没有真正达到减压的目的。
由此可见,不布置书面作业是万万不可行的。统一地布置作业又忽视了孩子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而有些孩子却承受了过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布置“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学会分层次,把作业分为基础层和拔高层,基础层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复习巩固,是下节课顺利进行的保障,拔高层作业则体现能力的提高。在完成基础层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选择作业量的多少,这样不但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负担。
二、“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学生的“负担”是教师不断布置作业造成的。可在分析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渐渐发现,造成学生“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回避的最根本的问题当然还是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严格的评价标准是个大方向,引导着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来自教育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压力促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有些学校在硬件设施、学校师资、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等。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社会上就出现了“名校效应”。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与社会更好地接轨,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有一技之长,今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不会为生存问题担忧。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产生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而在选拔中更受到青睐的,往往是社会看中的,出自“名校”的“高材生”。这种严格的人才标准促进了“名校效应”的愈演愈烈。为了有个好的未来,人人都想上“名校”,“名校”的门槛自然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有些配套设施太落后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孩子为了改变命运,只能埋头苦读。原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被老师改造成了枯燥沉闷的机械学习。沉重的升学压力给学生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2.家长期望带来的负面效应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家长的观念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父母的期望与日俱增。家长期望孩子出类拔萃,所以不仅让孩子上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而且会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正所谓,学业成就和特长兴趣相得益彰。这样就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除每周五天的学校课程外,孩子在周末还要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辅导班之间。除了身体上的增负,许多孩子还要承受与“邻家小孩”相互比较带来的心理负担。
此外,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家长在每天回到家后,更愿意坐在电脑前继续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释放压力,而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没有静静地坐下来,听听孩子这一天的经历和想法。
一部分家长只知道孩子努力学习考好成绩、有出息才是对自己辛苦的最好慰藉。所以,家长会给孩子讲大道理,聊一聊上语数英辅导班的好处,有特长的优越性,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虽然询问孩子的意见,但最终结果还是孩子被家长说服去上课外辅导班,多做题多练习提高成绩,刷新排名。这样一来,孩子的作业负担不但没减,心理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利益的产物
当下社会上出现的教育培训机构可谓五花八门,样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每一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这种机构绝大多数是属于营利性质的,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从学生和家长身上获得利益。当家长面对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广告,难免心有所想。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希望孩子们优秀的心理进行宣传,无形中将负担施加给了孩子。 社会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盼,再加上教辅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导致“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孩子的压力呈现出“不减反增”的趋势。
三、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建议
想要使“减负”从根本上取得成效,就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国家提倡“减负”这么多年,颁布了如此多的政策条文,没有取得实质效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是从表面解决问题。所以要想使“减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真正减下孩子的负担,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用成绩衡量学生、用毕业院校衡量人才的传统思维定势,正是学生负担的根源。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都来源于名校,也并不一定在学习成绩上大放异彩。因此,推动减负,绝非一日之功。
1.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校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逐渐明白,小学生需要什么,教育要做到的究竟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真正明白这些,教师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势在必行。国家要让学校间变得平等,让孩子无论上哪所学校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降低社会对分数值的过高期望。首先,国家要平等地分配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把财政对公办学校的支持细分到学生身上,而不是划分给学校,学生多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让学生无论在哪里上学都可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其次,教学要把成绩由一个评价标准转化为对知识的检验。把决定孩子命运的升学考试变为最后的学习检测,不以成绩的高低决定能进入学校的优劣,而是把不同成绩水平的孩子分散到不同学校,使每个学校都有成绩优秀一点的孩子和成绩落后一点的孩子,降低家长对成绩的敏感度和恐惧感。最后,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开实践类课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自由选择课程,并将孩子在各种实践中的优秀表现记录在案,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参考标准,使得教育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实我们也能看到,国家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在向我们期待的方面发展着。
2.家长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
家长也应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听听孩子的心声十分关键。家长要放平心态,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沟通是传递爱和表达想法的桥梁,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说说聊聊。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的困惑烦恼在哪里,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今时代,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是在满足孩子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孩子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可是,家长的想法并不等于孩子的心里话,给予孩子爱、尊重,使他们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也尤为重要。身上背负家长的未实现的理想、过重的期望,只能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无奈。因此,家长要与孩子适时沟通,给孩子积极方面的指导,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使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家长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
3.政府出台合理政策管控教辅机构
其实,教辅机构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它确实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但是,教辅机构开设的一些辅导课程应该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核。教辅机构的存在不应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是孩子找寻学习乐趣的另一片天地。教辅机构的设置要实事求是,不能抓住一些特殊的心理对家长进行错误的引导,其存在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解决,就目前来讲仍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看到学校方面的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认识到其发展的局限性。给予这一问题充分重视,并想方法缓解当前困境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把小学生“减负”落到实处,还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日益改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延伦.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认识及有效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36).
[2]张卯学.小学生减负路在何方[J].教育革新,2011(11).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