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不掉的负担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国家、学校也相应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孩子的负担,可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校的负担虽然减小了,孩子们却依然叫苦连天。这到底是教育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严格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减不掉的负担”的结果。而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积极采取调整措施,才能打破当前的困境。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学习任务;社会评价标准
  小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所颁布的“减负”政策竟有28个之多。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问:评价“学习任务”轻重的标准是什么?“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什么?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方法又有哪些?
  一、“学习任务”轻重的评判标准
  “学习任务”的轻重是相对的。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些孩子可能觉得非常简单,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有些孩子却可能觉得非常困难,完成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师布置多少“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
  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提出,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这个要求看似是对“学习任务量”的合理规定,从根本上为学生减压,而实际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和不可操作性。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强化,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知识刚获得后,遗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加以适当地课后练习,学生学习的效率将非常低。由此可见,适当的书面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每一天的教学进度都有固定的安排,如果没有对学生前一天的知识进行巩固,那么第二天的教学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最后,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看到孩子每天都没有家庭作业,势必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因此就会开始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或进行额外的补习,这样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没有真正达到减压的目的。
  由此可见,不布置书面作业是万万不可行的。统一地布置作业又忽视了孩子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而有些孩子却承受了过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布置“学习任务”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学会分层次,把作业分为基础层和拔高层,基础层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复习巩固,是下节课顺利进行的保障,拔高层作业则体现能力的提高。在完成基础层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选择作业量的多少,这样不但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负担。
  二、“学业负担”减不掉的原因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学生的“负担”是教师不断布置作业造成的。可在分析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渐渐发现,造成学生“负担减不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回避的最根本的问题当然还是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严格的评价标准是个大方向,引导着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来自教育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压力促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有些学校在硬件设施、学校师资、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等。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社会上就出现了“名校效应”。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与社会更好地接轨,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有一技之长,今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不会为生存问题担忧。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产生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而在选拔中更受到青睐的,往往是社会看中的,出自“名校”的“高材生”。这种严格的人才标准促进了“名校效应”的愈演愈烈。为了有个好的未来,人人都想上“名校”,“名校”的门槛自然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有些配套设施太落后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孩子为了改变命运,只能埋头苦读。原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被老师改造成了枯燥沉闷的机械学习。沉重的升学压力给学生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2.家长期望带来的负面效应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家长的观念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父母的期望与日俱增。家长期望孩子出类拔萃,所以不仅让孩子上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而且会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正所谓,学业成就和特长兴趣相得益彰。这样就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除每周五天的学校课程外,孩子在周末还要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辅导班之间。除了身体上的增负,许多孩子还要承受与“邻家小孩”相互比较带来的心理负担。
  此外,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家长在每天回到家后,更愿意坐在电脑前继续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释放压力,而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没有静静地坐下来,听听孩子这一天的经历和想法。
  一部分家长只知道孩子努力学习考好成绩、有出息才是对自己辛苦的最好慰藉。所以,家长会给孩子讲大道理,聊一聊上语数英辅导班的好处,有特长的优越性,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虽然询问孩子的意见,但最终结果还是孩子被家长说服去上课外辅导班,多做题多练习提高成绩,刷新排名。这样一来,孩子的作业负担不但没减,心理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利益的产物
  当下社会上出现的教育培训机构可谓五花八门,样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每一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这种机构绝大多数是属于营利性质的,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从学生和家长身上获得利益。当家长面对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广告,难免心有所想。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希望孩子们优秀的心理进行宣传,无形中将负担施加给了孩子。   社会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盼,再加上教辅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导致“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孩子的压力呈现出“不减反增”的趋势。
  三、推动“减负”取得成效的建议
  想要使“减负”从根本上取得成效,就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国家提倡“减负”这么多年,颁布了如此多的政策条文,没有取得实质效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是从表面解决问题。所以要想使“减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真正减下孩子的负担,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用成绩衡量学生、用毕业院校衡量人才的传统思维定势,正是学生负担的根源。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都来源于名校,也并不一定在学习成绩上大放异彩。因此,推动减负,绝非一日之功。
  1.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校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逐渐明白,小学生需要什么,教育要做到的究竟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真正明白这些,教师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势在必行。国家要让学校间变得平等,让孩子无论上哪所学校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降低社会对分数值的过高期望。首先,国家要平等地分配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把财政对公办学校的支持细分到学生身上,而不是划分给学校,学生多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让学生无论在哪里上学都可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其次,教学要把成绩由一个评价标准转化为对知识的检验。把决定孩子命运的升学考试变为最后的学习检测,不以成绩的高低决定能进入学校的优劣,而是把不同成绩水平的孩子分散到不同学校,使每个学校都有成绩优秀一点的孩子和成绩落后一点的孩子,降低家长对成绩的敏感度和恐惧感。最后,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开实践类课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自由选择课程,并将孩子在各种实践中的优秀表现记录在案,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参考标准,使得教育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实我们也能看到,国家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在向我们期待的方面发展着。
  2.家长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
  家长也应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听听孩子的心声十分关键。家长要放平心态,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沟通是传递爱和表达想法的桥梁,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说说聊聊。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的困惑烦恼在哪里,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今时代,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是在满足孩子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孩子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可是,家长的想法并不等于孩子的心里话,给予孩子爱、尊重,使他们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也尤为重要。身上背负家长的未实现的理想、过重的期望,只能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无奈。因此,家长要与孩子适时沟通,给孩子积极方面的指导,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使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家长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
  3.政府出台合理政策管控教辅机构
  其实,教辅机构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它确实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但是,教辅机构开设的一些辅导课程应该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核。教辅机构的存在不应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是孩子找寻学习乐趣的另一片天地。教辅机构的设置要实事求是,不能抓住一些特殊的心理对家长进行错误的引导,其存在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解决,就目前来讲仍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看到学校方面的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认识到其发展的局限性。给予这一问题充分重视,并想方法缓解当前困境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把小学生“减负”落到实处,还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日益改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延伦.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认识及有效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36).
  [2]张卯学.小学生减负路在何方[J].教育革新,2011(11).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文和日语中存在的同形词,因其字形、语义及使用情况的相似性,在给中国学习者带来亲切感的同时,也往往会误导学习者忽略其差异性,导致使用上的混淆。在诸多词汇中,尤其以日语二字形容词,因其自身的多义性、语义差别的微妙性,常令中国学习者心中松懈而误用。本文以“重大”和「重大」为例,从语义、词性、文体、接续和词语感情色彩等角度加以考察。明晰“重大”和「重大」的异同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辨析中日同形
期刊
5月5日消息,2015年是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划时代的进展,“引力和宇宙学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届伽利略—徐光启国际会议”今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拉开序幕。会上,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来源:科学网)
期刊
初读黄老师,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仍然会有一种感动,为那平实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更为她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  1.爱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黄老师的儿子放学回来了,她担心地问他:“下大雨有没有淋湿呀?”话语间,她惊讶地发现,儿子不但没有淋到雨,而且身上丝毫没有一点雨水的痕迹。儿子告诉她:“妈妈,是一个大哥哥用自行车
期刊
教育部5月5日消息,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首届活动周的主题是“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时间为5月10日-16日,活动内容包括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三部分。通知要求,各类职业院校开放校园,面向中小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观
期刊
5月4日消息,首届“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名单新鲜出炉,共有30位科技“大拿”最终获此殊荣。去年4月23日,在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中科网协办,以“投身创新驱动 科技点亮青春”为主题,启动首届“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树立起一批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榜样,弘扬科学精神,让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增强信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某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方法——从某市两所大学整群随机抽取1487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长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体力活动活跃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年级体力活动活跃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学校体力活动活跃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处于适中
期刊
5月1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和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FlexSys公司合作,日前成功完成了新的可变形机翼飞行测试。该研究成果一旦实际应用,不仅可极大减轻机身重量,还能降低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产生的噪音,每年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燃料费用。这一新型变形机翼技术叫做自适应柔性后缘(ACTE)技术。NASA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的测试团队,在过去六个月进行了
期刊
摘 要:中唐诗人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而闻名。他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动荡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并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从杨巨源厚积的诗歌情感中,可以了解他对边地战争的深切关注,对戍边将士的无私关爱,对圣主盛世的殷切期盼,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中唐诗坛注入了骨力。  关键词:杨巨源;诗歌;忠君;爱国  中唐诗人杨巨源(755-832?)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杨巨源贞元五年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浙江省某高校的学生评教的基础数据,从教师年龄、教师性别、教师学历、教师职称、学生年级、课程类别六个自变量做OLS估计分析来研究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教师年龄和教师职称这两个因素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的数据偏差;但外部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差异影响较小,学生评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  关键词:学生评教;数据偏差;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评教(Stud
期刊
摘 要:团队最初起源于企业,之后突破了企业管理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开放与远程教育对于学员来说,是通过运用网上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因此,建立什么形式的教师队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提高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师间可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