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对艾滋病的相关宣传的加强,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在不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艾滋病恐惧症人群的相应增加,甚至出现了部分严重病例,给医疗卫生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艾滋病恐惧症的相关文献,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一综述,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恐惧症的认识及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艾滋病;恐惧症;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3-01
艾滋病目前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人数逐渐增加,人们对艾滋病问题日益关注,个别个体由于种种原因对艾滋病过分恐惧,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我们称之为艾滋病恐惧症,这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1]。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报道,它是一种身心疾病,结果虽为阴性,但是仍坚信自己感染了HIV[2-6]。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曾报道有患者发展到妄想状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艾滋病恐惧症的相关文献,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一综述,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恐惧症的认识及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病诱因
根据我国以往对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研究报告,人口学特征绝大多数男性,女性较少,流行病学史调查都有使用或未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为。咨询者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部分存在身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现象;多数进行过多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些恐惧症患者甚至还检测HIV的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但还是怀疑检测结果;心理负担严重,恐惧、忧虑,甚至有轻生的思想。李侗曾等通过门诊、电话和网络咨询方式收集526例艾滋病恐惧症人群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证实这一观点,研究中咨询者多数存在高危行为,其中87.5%有过性行为,包括异性和同性,仅3.4%人否认有高危接触史。魏晓敏通过健康热线搜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指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均来源于网络,没有接受过来自专业人员的咨询。在高危行为之后出现的身体不适均认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所致。
2 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尚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李雁凌等通过收集46例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指出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特点:①可存在或不存在感染HIV的高危行为;②反复要求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查验证,怀疑或坚信感染HIV,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③临床主诉繁多,主诉症状多以头痛、咽痛等流感样症状(15例)及肌肉震颤、皮肤蚁走感、关节疼痛(12例)、乏力(12例)、发热(但测量体温正常,12例)为主,体检除舌苔发白厚腻外未见明显阳性体征;④症状大多出现在高危行为后的0-3个月,期间重复HIV抗体检测呈阴性;⑤23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其中19例(82.6%)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00/l,其余4例患者在300-500/l,最低者307/l,个别有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倒置情况,但CD8+T淋巴细胞均无异常激活表现。国内外也有很多艾滋病恐惧症自杀的相关报道。
3 艾滋病恐惧症的预防
3.1 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认识 目前我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存在很大的误区,从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在进一步宣传防控艾滋病健康知识的同时,避免使用“世纪瘟疫”、“超级癌症”等以夸大艾滋病严重后果且易给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产生不良暗示的词语。
3.2 我们在宣传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破坏国民经济的严重传染病的同时,也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艾滋病是一可防、可诊断、可治疗、可控制的一种慢性疾病。
3.3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危行为,宣传使用安全套:在我国,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建议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多个性伴侣,回避高危性行为,对于我们预防艾滋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3.4 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和卫生部门多管齐下的作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扩大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
4 小 结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恐惧症研究的日益深入,使人们对艾滋病恐惧症也有所了解,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目前研究虽然在不断完善艾滋病恐惧症的病因病机,很多研究也提供了相关资料为明确病因提供证据,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是否存在一些已知病毒的感染,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由于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对其诊断标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目前对艾滋病恐惧症研究大多还处于小样本的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获取更确切的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 魏晓敏.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热线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5,2l(1):26-27.
[2] Lippert GP.Excessive concern about AIDS in twobisexual men.CanJ Psychiatry,1986,31:63-65.
[3] Hausman K.‘AIDS panic’brings lonely life to patients,gays.Psychiatr News,1983,18:3,24-25.
[4] O’Brien G.Hassanyeh F.AIDS—panic:AIDS—indueed psychogenic states.Br JPsychiatry,1985,147:91.
[5] 李群辉,赵艳,孙丽君,等.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热线健康教育的初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28-1129.
[6] 李侗曾,张晶.526例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情况分析[J].心理医生杂志,2012,(222):130-131.
[关键词] 艾滋病;恐惧症;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3-01
艾滋病目前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人数逐渐增加,人们对艾滋病问题日益关注,个别个体由于种种原因对艾滋病过分恐惧,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我们称之为艾滋病恐惧症,这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1]。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报道,它是一种身心疾病,结果虽为阴性,但是仍坚信自己感染了HIV[2-6]。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曾报道有患者发展到妄想状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艾滋病恐惧症的相关文献,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一综述,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恐惧症的认识及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病诱因
根据我国以往对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研究报告,人口学特征绝大多数男性,女性较少,流行病学史调查都有使用或未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为。咨询者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部分存在身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现象;多数进行过多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些恐惧症患者甚至还检测HIV的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但还是怀疑检测结果;心理负担严重,恐惧、忧虑,甚至有轻生的思想。李侗曾等通过门诊、电话和网络咨询方式收集526例艾滋病恐惧症人群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证实这一观点,研究中咨询者多数存在高危行为,其中87.5%有过性行为,包括异性和同性,仅3.4%人否认有高危接触史。魏晓敏通过健康热线搜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指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均来源于网络,没有接受过来自专业人员的咨询。在高危行为之后出现的身体不适均认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所致。
2 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尚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李雁凌等通过收集46例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指出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特点:①可存在或不存在感染HIV的高危行为;②反复要求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查验证,怀疑或坚信感染HIV,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③临床主诉繁多,主诉症状多以头痛、咽痛等流感样症状(15例)及肌肉震颤、皮肤蚁走感、关节疼痛(12例)、乏力(12例)、发热(但测量体温正常,12例)为主,体检除舌苔发白厚腻外未见明显阳性体征;④症状大多出现在高危行为后的0-3个月,期间重复HIV抗体检测呈阴性;⑤23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其中19例(82.6%)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00/l,其余4例患者在300-500/l,最低者307/l,个别有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倒置情况,但CD8+T淋巴细胞均无异常激活表现。国内外也有很多艾滋病恐惧症自杀的相关报道。
3 艾滋病恐惧症的预防
3.1 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认识 目前我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存在很大的误区,从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在进一步宣传防控艾滋病健康知识的同时,避免使用“世纪瘟疫”、“超级癌症”等以夸大艾滋病严重后果且易给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产生不良暗示的词语。
3.2 我们在宣传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破坏国民经济的严重传染病的同时,也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艾滋病是一可防、可诊断、可治疗、可控制的一种慢性疾病。
3.3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危行为,宣传使用安全套:在我国,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建议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多个性伴侣,回避高危性行为,对于我们预防艾滋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3.4 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和卫生部门多管齐下的作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扩大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
4 小 结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恐惧症研究的日益深入,使人们对艾滋病恐惧症也有所了解,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目前研究虽然在不断完善艾滋病恐惧症的病因病机,很多研究也提供了相关资料为明确病因提供证据,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是否存在一些已知病毒的感染,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由于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对其诊断标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目前对艾滋病恐惧症研究大多还处于小样本的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获取更确切的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 魏晓敏.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热线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5,2l(1):26-27.
[2] Lippert GP.Excessive concern about AIDS in twobisexual men.CanJ Psychiatry,1986,31:63-65.
[3] Hausman K.‘AIDS panic’brings lonely life to patients,gays.Psychiatr News,1983,18:3,24-25.
[4] O’Brien G.Hassanyeh F.AIDS—panic:AIDS—indueed psychogenic states.Br JPsychiatry,1985,147:91.
[5] 李群辉,赵艳,孙丽君,等.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热线健康教育的初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28-1129.
[6] 李侗曾,张晶.526例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情况分析[J].心理医生杂志,2012,(222):130-131.